赶鸭子上架的故事
蒋闻铭
虽然顽劣不做作业,但袁磊平日里的功课,数学语文,学会了的,好像也不比按时交作业的同学少。就说数学,从小学到初中,分数加减,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老师讲的,他不但听得明白,而且都还记住了。从小学升到初中,袁磊最高兴的,是老师不怎么布置家庭作业了。老师不布置作业,是因为布置了也没几个学生会做;有几个会的,也都是一学一忘。那时候所有人,包括老师们的想法认知,都是孩子会不会做题写作文,没什么要紧,反正以后大家都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袁磊上的县中学,当年响应伟大领袖的教导赶时髦,不单办了校办工厂,还靠在海边芦苇荡的边上,搞了个农村分校。县中学的高一,一共十个班,分两批,在芦苇荡旁边,过集体生活吃食堂。
邓小平七七年恢复高考,一件滑稽的事,是好像前面十年积下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不够多,还要再从在校的高中生里,选一批成绩优异的,提前参加高考。高中就两年,高二是应届毕业,所以在校生只能在高一选,袁磊正好是高一,在农村分校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下面发生的事,他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魔幻。 选拔怎么选?直接考数学。数学老师按高考的内容要求出试卷,五道题一百分。一道一元二次方程,一道平面几何,一道三角函数,一道排列组合,一道解析几何。题目简单直接,没有弯弯绕。不过这五道题的内容,老师教过的,只有前两道。
选拔的结果,四百多高一学生,一多半做了一回张铁生。不过也有不少,记得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得了二十分;平面几何的题,会做的也有,后面三道,就没人会了,所以大家最多四十分,惟独袁磊,得了五十分。他其实也是除了前面两道,后面题目都看不明白。不过最后一道,虽然没明白这道题问的是什么,却看到了里边的抛物方程和直线方程,他福至心灵,直接把两个方程放在一起,多解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结果算是比所有人多做对了半道题。
这可就了不得了。学校选了四名高一学生,参加七七年高考。袁磊排名第一,从农村分校,提前回城里准备考试。这个时候离初试,剩下不到两个月。县中学的老师,不少是文革前的师范生,辅导高中数学语文,倒是没问题,不过想要在一个多月内,把这些林林种种的七七八八,灌给几个其实是什么都不明白的孩子,凭谁也没招。结果这四位,初考全军覆没。初考的题,不像学校的选拔题那么简单直接,袁磊事后怀疑,自己也做了一回张铁生。不过初考的结果,只有通过不通过,分数不公开。所以哪怕是真得了零分,袁磊还是全校第一的优异生。
袁磊个头不高,有些瘦弱,爸妈是普通工人。在学校里欺负同学,轮不到他。不过他不是受欺负的性格,不怕和个头大的孩子打架。所以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最多的,第一件是被妈妈带着,鼻青脸肿地去老师家和别的孩子家长理论,第二件才是交不上家庭作业被老师训斥批评。这样的孩子,肯定不受老师待见。他小学五年级,才入红小兵,初中又是最后一批入红卫兵。在学校,好像从没得过老师表扬,除了有一回学黄帅,五年级的孩子,在班上第一个写老师的小字报,先写毛主席说学生如果学不会,抄也是好的,然后责问老师他考试偷看同学的答案,为什么要挨批评。老师读了,说袁磊同学写得可以呀,超水平发挥,要表扬。
这一回莫名其妙,袁磊居然成了排名第一的优异生。一夜之间,所有的老师家长,人见人夸。连小学里最不待见自己的班主任,都说她几年前,就觉得袁磊这孩子不一般。有个成语,叫摇身一变。不过这一变,袁磊没觉着是自己摇来的。好事好像是好事,不过他起初,更多的是被这个天外摇来的好事吓着了。
接下来,就有点意思了。有句俗话,叫赶鸭子上架。十四岁大的孩子,这一回真的是在被全体人往架子上面赶。袁磊从小贪玩不好读书学习,脾气倔一根筋,越是被老师家长逼着,就越不学习。他其实是顺毛驴。这一回,被大家捧着哄着,居然自觉自愿开始没日没夜地读书做题。不久他就觉着了,老师们讲课,不如书上写得简单明白。中学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其实真正计较起来,没多少东西。他一边看书,一边做题,越看越做越容易,半年多的功夫,连微积分都有些看明白了。
七七,七八两年,全体人关注的事,除了高考,还有从学校到全县到全地区再到全省,一层一层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学校的前五名,参加全县的竞赛;全县的前十名,参加地区的竞赛;地区的前二十名,参加全省的决赛。袁磊是县中学最厉害的学生,学校和县里的竞赛,都是第一;地区竞赛,是第十五;后面在全省,排到了四十三。那时候清华北大,对江苏的学生,没什么吸引力,大家看重的,是中科大,复旦和南京大学。袁磊自然是想去中科大,在省赛的发奖仪式结束后,他去跟中科大来招生的老师说这个事。得到的回复,是全省四十三,四百二十分的统考成绩,过得去,欢迎你报名。这个话搞得袁磊很不爽,决定不报中科大了。复旦和南大二选一,跟老师商量,选了南大。袁磊的老师,是文革前江苏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南大是老师当年的梦校。
就这样,袁磊一半糊涂,一半顺理成章,进了南京大学。
7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7万多个公社每个公社建立一所公社中学,实行9年义务教育,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建立一所小学,保证小学生就近上学。
公社成立公社中学,把16个大队的6年级和戴帽的7年级集中到公社中学升为7年级和8年级。我因此进入公社中学,同年级6个班级,每个班级70多个人,共420多人。期末考试我数学化学历史地理四门第一,物理第二,语文也算是不错,语法前茅,写作一般。
期末考试,我数学是100分,物理是95分,物理老师的女儿物理96分,化学是98分。 结果真是触目惊心:
数学60分以上三人,100分(我),95分及60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化学60分以上三人,98分(我),85分及60几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物理60分以上三人,96分,95分(我)及61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1973年邓小平修正主义教育回潮,全县5所城镇中学和33所公社中学共38所中学参加统一摸底考试,成绩没公不,半年后,老师告诉我,在全县我的数理化文史地政总分前几位,其中数理化总分第一,文史地总分前三名。
在公社中学里,就知识面而言,没见过比我强的,我读书多啊!
才43,号称河南省的前10,清华的CS,也被我降维打击过,呵呵。
没有挑战性,就没啥意思了。
当时好像有文件通知,说允许少数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七八届高中毕业)报考。我弟弟是七八届,当时是高二第一学期,当时被批准参加。除了七八届高中毕业生外,其他在校学生不可报考。
说实话,蒋老师把自己看的称为正经书,其实我觉得他看的还不如老生哥看的。
老生哥小时候看书是出于兴趣,正是认字、学知识的年龄,求知似渴,什么书都是宝贝,兴趣是最大的老师。
蒋老师长大了,为了充实门面,专挑一些所谓的“经典”,其实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比如他看的最多的是经济学,其实没啥用,对于那些经典,粗略的瞟一眼就够了,除非你要当经济专家。注意,我说的是经济专家,就是那是经济学大拿、教授什么的,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预测经济和对于经济的把控,基本上没有对的时候,你让他们去炒股票,十买九亏。所以我说过,真正了解经济的,都不是经济学家。
再比如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看些鉴赏辞典之类的也没啥用处,一些连诗都写不好的现代人评价古代作品,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真要深入学习,只有一个字:背。比如背个《离骚》是起码的功夫。我见过一个牛人,小学背《长恨歌》,初中背《离骚》,高中背《哀江南赋》,那才是让人佩服的心悦诚服。
书是好东西,看的当然越多越好;但是关键是要有思考的能力,否则读的再多,用处不大。
更不要认为自己看的书多了,就是专家了,纸上谈论政治、经济、民主,和纸上谈兵是完全一回事儿。
初中也是两年,小学是五年。
我是玩儿,那位山水兄才是认真写诗之人,写诗的态度就不一样。
在高手面前,我比谁都谦虚,我只对狂妄自大之人打击。
因为我见过的高手太多了,所以知道谦虚对自己只有好处。:)
赶鸭子上架的故事
蒋闻铭
虽然顽劣不做作业,但袁磊平日里的功课,数学语文,学会了的,好像也不比按时交作业的同学少。就说数学,从小学到初中,分数加减,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老师讲的,他不但听得明白,而且都还记住了。从小学升到初中,袁磊最高兴的,是老师不怎么布置家庭作业了。老师不布置作业,是因为布置了也没几个学生会做;有几个会的,也都是一学一忘。那时候所有人,包括老师们的想法认知,都是孩子会不会做题写作文,没什么要紧,反正以后大家都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袁磊上的县中学,当年响应伟大领袖的教导赶时髦,不单办了校办工厂,还靠在海边芦苇荡的边上,搞了个农村分校。县中学的高一,一共十个班,分两批,在芦苇荡旁边,过集体生活吃食堂。
邓小平七七年恢复高考,一件滑稽的事,是好像前面十年积下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不够多,还要再从在校的高中生里,选一批成绩优异的,提前参加高考。高中就两年,高二是应届毕业,所以在校生只能在高一选,袁磊正好是高一,在农村分校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下面发生的事,他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魔幻。 选拔怎么选?直接考数学。数学老师按高考的内容要求出试卷,五道题一百分。一道一元二次方程,一道平面几何,一道三角函数,一道排列组合,一道解析几何。题目简单直接,没有弯弯绕。不过这五道题的内容,老师教过的,只有前两道。
选拔的结果,四百多高一学生,一多半做了一回张铁生。不过也有不少,记得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得了二十分;平面几何的题,会做的也有,后面三道,就没人会了,所以大家最多四十分,惟独袁磊,得了五十分。他其实也是除了前面两道,后面题目都看不明白。不过最后一道,虽然没明白这道题问的是什么,却看到了里边的抛物方程和直线方程,他福至心灵,直接把两个方程放在一起,多解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结果算是比所有人多做对了半道题。
这可就了不得了。学校选了四名高一学生,参加七七年高考。袁磊排名第一,从农村分校,提前回城里准备考试。这个时候离初试,剩下不到两个月。县中学的老师,不少是文革前的师范生,辅导高中数学语文,倒是没问题,不过想要在一个多月内,把这些林林种种的七七八八,灌给几个其实是什么都不明白的孩子,凭谁也没招。结果这四位,初考全军覆没。初考的题,不像学校的选拔题那么简单直接,袁磊事后怀疑,自己也做了一回张铁生。不过初考的结果,只有通过不通过,分数不公开。所以哪怕是真得了零分,袁磊还是全校第一的优异生。
袁磊个头不高,有些瘦弱,爸妈是普通工人。在学校里欺负同学,轮不到他。不过他不是受欺负的性格,不怕和个头大的孩子打架。所以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最多的,第一件是被妈妈带着,鼻青脸肿地去老师家和别的孩子家长理论,第二件才是交不上家庭作业被老师训斥批评。这样的孩子,肯定不受老师待见。他小学五年级,才入红小兵,初中又是最后一批入红卫兵。在学校,好像从没得过老师表扬,除了有一回学黄帅,五年级的孩子,在班上第一个写老师的小字报,先写毛主席说学生如果学不会,抄也是好的,然后责问老师他考试偷看同学的答案,为什么要挨批评。老师读了,说袁磊同学写得可以呀,超水平发挥,要表扬。
这一回莫名其妙,袁磊居然成了排名第一的优异生。一夜之间,所有的老师家长,人见人夸。连小学里最不待见自己的班主任,都说她几年前,就觉得袁磊这孩子不一般。有个成语,叫摇身一变。不过这一变,袁磊没觉着是自己摇来的。好事好像是好事,不过他起初,更多的是被这个天外摇来的好事吓着了。
接下来,就有点意思了。有句俗话,叫赶鸭子上架。十四岁大的孩子,这一回真的是在被全体人往架子上面赶。袁磊从小贪玩不好读书学习,脾气倔一根筋,越是被老师家长逼着,就越不学习。他其实是顺毛驴。这一回,被大家捧着哄着,居然自觉自愿开始没日没夜地读书做题。不久他就觉着了,老师们讲课,不如书上写得简单明白。中学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其实真正计较起来,没多少东西。他一边看书,一边做题,越看越做越容易,半年多的功夫,连微积分都有些看明白了。
七七,七八两年,全体人关注的事,除了高考,还有从学校到全县到全地区再到全省,一层一层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学校的前五名,参加全县的竞赛;全县的前十名,参加地区的竞赛;地区的前二十名,参加全省的决赛。袁磊是县中学最厉害的学生,学校和县里的竞赛,都是第一;地区竞赛,是第十五;后面在全省,排到了四十三。那时候清华北大,对江苏的学生,没什么吸引力,大家看重的,是中科大,复旦和南京大学。袁磊自然是想去中科大,在省赛的发奖仪式结束后,他去跟中科大来招生的老师说这个事。得到的回复,是全省四十三,四百二十分的统考成绩,过得去,欢迎你报名。这个话搞得袁磊很不爽,决定不报中科大了。复旦和南大二选一,跟老师商量,选了南大。袁磊的老师,是文革前江苏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南大是老师当年的梦校。
就这样,袁磊一半糊涂,一半顺理成章,进了南京大学。
7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7万多个公社每个公社建立一所公社中学,实行9年义务教育,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建立一所小学,保证小学生就近上学。
公社成立公社中学,把16个大队的6年级和戴帽的7年级集中到公社中学升为7年级和8年级。我因此进入公社中学,同年级6个班级,每个班级70多个人,共420多人。期末考试我数学化学历史地理四门第一,物理第二,语文也算是不错,语法前茅,写作一般。
期末考试,我数学是100分,物理是95分,物理老师的女儿物理96分,化学是98分。 结果真是触目惊心:
数学60分以上三人,100分(我),95分及60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化学60分以上三人,98分(我),85分及60几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物理60分以上三人,96分,95分(我)及61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1973年邓小平修正主义教育回潮,全县5所城镇中学和33所公社中学共38所中学参加统一摸底考试,成绩没公不,半年后,老师告诉我,在全县我的数理化文史地政总分前几位,其中数理化总分第一,文史地总分前三名。
在公社中学里,就知识面而言,没见过比我强的,我读书多啊!
才43,号称河南省的前10,清华的CS,也被我降维打击过,呵呵。
没有挑战性,就没啥意思了。
当时好像有文件通知,说允许少数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七八届高中毕业)报考。我弟弟是七八届,当时是高二第一学期,当时被批准参加。除了七八届高中毕业生外,其他在校学生不可报考。
说实话,蒋老师把自己看的称为正经书,其实我觉得他看的还不如老生哥看的。
老生哥小时候看书是出于兴趣,正是认字、学知识的年龄,求知似渴,什么书都是宝贝,兴趣是最大的老师。
蒋老师长大了,为了充实门面,专挑一些所谓的“经典”,其实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比如他看的最多的是经济学,其实没啥用,对于那些经典,粗略的瞟一眼就够了,除非你要当经济专家。注意,我说的是经济专家,就是那是经济学大拿、教授什么的,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预测经济和对于经济的把控,基本上没有对的时候,你让他们去炒股票,十买九亏。所以我说过,真正了解经济的,都不是经济学家。
再比如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看些鉴赏辞典之类的也没啥用处,一些连诗都写不好的现代人评价古代作品,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真要深入学习,只有一个字:背。比如背个《离骚》是起码的功夫。我见过一个牛人,小学背《长恨歌》,初中背《离骚》,高中背《哀江南赋》,那才是让人佩服的心悦诚服。
书是好东西,看的当然越多越好;但是关键是要有思考的能力,否则读的再多,用处不大。
更不要认为自己看的书多了,就是专家了,纸上谈论政治、经济、民主,和纸上谈兵是完全一回事儿。
初中也是两年,小学是五年。
我是玩儿,那位山水兄才是认真写诗之人,写诗的态度就不一样。
在高手面前,我比谁都谦虚,我只对狂妄自大之人打击。
因为我见过的高手太多了,所以知道谦虚对自己只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