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回忆录感慨,1969年的“钢铁大会战”

c
coach1960
楼主 (文学城)

新年在家休息,随手又翻了翻我父亲2010年写就的回忆录。回忆录极其简单,基本都是他自己一生经历的大事记,一共只有21页。其中有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只用了几页的篇幅。稍稍交代了几句运动的大体进程,有两个自然段重点描述了“钢铁大会战”的情景。

1967年-1968年钢铁公司的年产量不足60万吨,国家的钢铁年产量也创造了历史新低。文革正进入高潮,作为厂长的父亲被撤销职务,批斗,关牛棚,下到最艰苦的生产班组当工人劳动。

1969年首钢提出“钢铁大会战”的概念。就是引进西方技术,把苏联老式100多米高的炼铁“高炉”进行大规模改造。把炼钢的“平炉”全部拆除,改造建成氧气转炉。非如此,提高钢铁产量是没有希望的。首钢有些直接/间接学习引进西方技术的便利,全国的其它钢铁企业则派人来学习首钢的技术及经验。

钢铁公司“军管会”调查分析后发布命令,调我父亲全面负责那个厂的技术和生产工作。父亲受命带领一个由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组成的20来人的学习组到首钢学习。

到1971年塞外钢铁公司的第一炉氧气转炉出钢,父亲前后去了8次首钢,少则几周多则数月。由于是设备改造,没有现成的技术和准确数据,父亲他们便观摩边学习。那段时间父亲甚至重拾久违的德文,查阅书籍资料学习。

父亲提到,那是他一生中最辛苦的一段时间。军管会下达的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命令。经过一个季度的试运转,情况良好。军管会和“革命生产指挥部”认可了父亲他们的工作,说了句“这才像个干革命的样子!”,算是那时能够得到的最高奖励了。

文革时这个现象比较有趣,一些人拼命工作“促生产”,而另一些人只管“抓革命”。负责全面生产的人并不担任主要领导,有个专用名词叫“靠边站干部”,靠边就靠边吧,比那些一直挨整的人强太多啦。

我父亲有个特点,做人十分低调,极其小心谨慎。从来不说半句过火的话,特别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回忆录中用词都是老派的,诸如“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关牛棚受了委屈一句“甚至被粗暴对待”一笔带过。文革中狠狠整人日后定为“三种人”的人,我爸也就说声“这家伙不够意思”。

93岁老父亲,2019第一天,认真研读【参考消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插队看到的水利设施(二) 我插队看到的水利设施(一) 再说武术运动 毛时代农村盖房子 扯两句唠嗑的方法(艺术)
c
coach1960
旧文重贴,父亲离开5年了,今天穿上他送给我的羊毛衫,温暖依旧
方外居士
不容易。
c
chufang
应该是奥地利的纯氧顶吹。那几年中国购买了专利所以全国推广。
布兰雅
敬仰!
c
coach1960
你说的对,顶吹转炉。高炉改造不知用的哪国技术
衡山老道
老爷子高寿。
走资派还在走
现在的参考消息的版面跟原先不一样了。
空城之主
你爹面相厚道。
三河匹夫
是包钢吧?
w
weed123
老人精神矍铄,气色红润,一点看不出90高龄。留下一份回忆录很珍贵。
吾道悠悠
老人家为中国钢铁工业奉献了一生。
c
chiangchao
教练兄,谢谢再次分享好回忆。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厉害锅至今如旧。赵江南。
l
ltb72
炼铁技术发展不快,就是越大越好。改造就是建大高炉,九十年代后的高炉基本比以前大一倍
l
ltb72
据说转炉技术专利人五十年代到中国销售,但是中国只愿意苏联技术,建平炉。当时日本买了转炉技术。

东北为什么落后,从钢铁厂就能看出来,对科学技术的轻视和政工干部领导企业。鞍钢和本钢在2000年左右才拆掉平炉换转炉炼钢。鞍钢在八十年代对平炉进行改造,加顶吹氧,从一炉炼钢时间从二十小时减到十小时。一个钢铁厂十个平炉,一共三个炼钢厂。九十年代末建转炉,一个钢厂只需要三个转炉,一炉钢三十分钟。白白浪费了几十年时间

c
coach1960
您是那位鞍钢出来的网友吧?说鞍钢那会儿换个路灯泡,去七八个人。希望你写点回首往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