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杂陈的四年: (二)如此同窗:
同窗本应最美好,无赖勾心又斗角。
凡事都打小报告,留校尚需靠红包。
同窗是人生最美丽的遭遇,且行且珍惜-佚名。同学情谊,胜过千金-孟子。
除了师资的好坏外,同窗的素质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不光英文水平,还包括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见识,视野,人品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谓好学校其实是指学生整体素质不错。
同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年龄相仿,有基本相同追求,也比较容易沟通。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情谊应该是比较纯洁的,很多情况下,或许还是一辈子的。
77级情况非常特殊,完全不是这样。 文革十年后第一次招生, 同学年龄跨度巨大。文革前的高三毕业生差不多三十岁了,而应届毕业生才十七八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和刚刚出校门的不管在哪一方面完全不一样。如此大的年龄差距和社会经历使学校变得更像社会。原本的同窗乐趣和纯洁情谊大打了折扣。
同届有四十多个同学,应届毕业生没有几个,大部分同学混过社会。不可避免地,很多社会上不良习气自然而然地进了校园。比如说,有些同学从来没有专心学习,早在大学一二年级就把精力放在建立人际关系,为以后毕业分配做准备,勾心斗角屡见不鲜。
记得四年级实习时,辅导员突然问为什么不愿意与某同学抬保温桶。一下子就懵了。从来没有被要求过帮忙呀,哪里来的 '不愿意'? 完全是无中生有。 辅导员来问,才知道此事。如果辅导员不问,根本不知道有人打了小报告。
抬保温桶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琐事。连这样的事情都会给辅导员打报告足以说明人心是多么的叵测。或者说是多么的黑暗。无非就是要把别人当作踏脚石,自己好往上爬。还不知道被打了多少小报告呢? 也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去辅导员那里打过小报告?
打小报告是暗的,还有明面上的。学校规定学生六点半起床做广播体操。但学校代表队队员因训练可以免去。作为游泳队队员和足球队队员,需要常年训练,按规定是可以不参加早操的。这样也惹得某些人不高兴,到处乱说。说是搞特殊化,不跟同学打成一片。为学校争光倒成了错误。嫉妒之心真是可怕。难道同窗之谊是建立在打小报告和胡说八道之上吗?
毕业分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八十年代初,大彩电在中国已经算是最高档奢侈品了。有位家境并不好的班干部为了确保留校,就给老师,也是当时的副系主任送了一台,当然也就如愿以偿。
其实,送礼这种事早在毕业前就开始了。物质缺乏,寒暑假返校给辅导员和其他领导带点鸡蛋和其他干货,或者什么土特产,关系自然就近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不能白吃白拿吧!总是要照顾一下。系风渐下,都专心去搞关系,还读什么书呢?师老幺更多的像一个江湖,而不是学校。
若干年后,没想到的送电视的狗血剧情发生了。为了争夺一个出国进修名额,师生反目成仇干了起来,各不相让。据说,其故事情节精彩绝伦,是拍电视剧的好素材。最后见面都不讲话了,留校的那位后来也调走了。为了电视机留下一个人品与他自己相当的对手,真是自作自受,用四川话来说就是 '该背时'。
除了电视机,还有没有其他故事不得而知。不是因为争出国名额,这种事也不会被捅出来的。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系里是什么样的风气。蒼蝇不叮无缝的蛋。老师喜欢收礼物,学生送礼就好,哪还需要认真学习。用钱来买留校名额不就行了吗!
除了人品外,同学的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英文专业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是个洋玩意儿。除了基本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有国际视野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大城市的学生在学外国语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原因。
七十年代末,中国本身就比较闭塞。再加上四川地处西南,离海岸线太远。所以更加落后。这还不算,很多同学来自四川的县份,那就更加闭塞。哪里还谈得上国际视野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来自小地方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怕人瞧不起的心态。如果来自小地方,又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就更怕被人瞧不起。记得开学不久,碰到一个南充同学就问是哪里的。说是南充师范学院的。接着又问家里是干什么的。结果很不情愿地说家里是学校的清洁工人。
南充好歹也算是中等城市,还不算是最差的。还有来自乡镇的,也就是乡巴佬。换句话说就是 '土鳖' 。不是说要以出身来看人。但环境毕竟是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的 '土鳖' 碰上英语这个 '洋玩意儿' 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大家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知道应该算是酸甜苦辣的哪一味?
对个人而言,代课老师和大学生是天地之别。一报到,辅导员不仅告诉我的高考成绩,而且说已经看过全部挡案。因为会拉手风琴吹小号干过宣传队又当过体育老师有工作经验,所以是系文体委员的不二人选
系里倒是没有看错。二月份进校接下来就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系里需要人领队入场。在嘉陵厂子弟校运动会做过几次副总裁判长引领开幕式。一切都是轻车熟路,给系里面增光不少。接着系里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大合唱比赛。女高音由成都来的一个女同学担任,但是无男高音。实在没有办法,我这个文体委员的男中音只好勉为其难,幸不辱此命。
平时文体委员还有一个职责是丰富同学们的文体活动。其中一个具体事项是每个星期到沙坪坝电影院买集体票。然后分售给同学。 另外,做为学生干部也参加助学金的会议,决定助学金的分配数额。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不知道是不是N家血液中做知识分子的成分多于当官的成分。到了第二学年,头脑一发热,异想天开,觉得只要把书读好了一切都好。没有给任何人商量,就给辅导员说不想干了。辞掉了系文体委员的职位。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太冲动太幼稚了,或者说错误地估计师老幺的形势,也把同学看得太好了。
殊不知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勾心斗角。当学生干部时,从来不会无中生有去辅导员那里说某某同学的不是。但这不保证其他同学不会这样做。一旦不在其位,就会被人打小报告,就像前面提到的抬保温桶的那件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心太善良,人太天真。人心隔肚皮。要知道社会上只有利益两个字,为了利益就是你死我活。
辞掉系文体委员的事可能也影响到最后的毕业分配。以为学习成绩决定一切(在其他学校或许可以)。其实人际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做为系学生干部是有很多机会和系里搞好关系。要往上爬,也不是没有机会。应该永远记住再好的规定制度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又是酸甜苦辣的哪一味呢!
中毕业生。没有矛盾。还有几个D员。互相之间从生活到学习都非常的关心友爱。周末回家带点菜来同宿舍的一起吃。现在大家还非常好。还记得某某的妈妈炒的某某菜特别好吃。也有一些小意见。比如同宿舍共用几个热水瓶,有的同学经常打水,而我比较懒,不太打水。别人提出来,我就多打几次就是了,人家说的没错嘛。还是好朋友。现在也是好朋友,全班同学如兄弟姐妹。没有利益关系。不同系之间的同学也一样友善。有一次暑假前考试的时候我发烧了,回到宿舍发现忘带钥匙了,隔壁其它系的同学让我躺在她们的床上,怕我冷,还给我盖了大被子,热死我了,我觉得要死了。就起来走到教室找同宿舍的同学要钥匙,结果她停下自己的复习,骑车把我送了回来。当时全校的学习热情异常的高涨,学习风气特别好。都觉得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可谓是如饥似渴。教室通常都是到熄灯还是满的,11 点要熄灯时大批人马才回宿舍,很多人。而且那时都觉得是百废待兴,对未来怀着一个美好的憧憬。那真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看来我是比较幸运的。
知青考上来的,年龄却是7人宿舍里最小的,同学们相处融洽,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
个人经历,请不必无限放大。同学们和弟弟在其他同学都无此经历。师老幺底子太差。风气也差。我知道的大学都是按成绩留校的。如果不是那么差,我又何必自揭开伤疤。不要把工农兵一巴掌打死。
百味杂陈的四年: (二)如此同窗:
同窗本应最美好,无赖勾心又斗角。
凡事都打小报告,留校尚需靠红包。
同窗是人生最美丽的遭遇,且行且珍惜-佚名。同学情谊,胜过千金-孟子。
除了师资的好坏外,同窗的素质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不光英文水平,还包括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见识,视野,人品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谓好学校其实是指学生整体素质不错。
同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年龄相仿,有基本相同追求,也比较容易沟通。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情谊应该是比较纯洁的,很多情况下,或许还是一辈子的。
77级情况非常特殊,完全不是这样。 文革十年后第一次招生, 同学年龄跨度巨大。文革前的高三毕业生差不多三十岁了,而应届毕业生才十七八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和刚刚出校门的不管在哪一方面完全不一样。如此大的年龄差距和社会经历使学校变得更像社会。原本的同窗乐趣和纯洁情谊大打了折扣。
同届有四十多个同学,应届毕业生没有几个,大部分同学混过社会。不可避免地,很多社会上不良习气自然而然地进了校园。比如说,有些同学从来没有专心学习,早在大学一二年级就把精力放在建立人际关系,为以后毕业分配做准备,勾心斗角屡见不鲜。
记得四年级实习时,辅导员突然问为什么不愿意与某同学抬保温桶。一下子就懵了。从来没有被要求过帮忙呀,哪里来的 '不愿意'? 完全是无中生有。 辅导员来问,才知道此事。如果辅导员不问,根本不知道有人打了小报告。
抬保温桶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琐事。连这样的事情都会给辅导员打报告足以说明人心是多么的叵测。或者说是多么的黑暗。无非就是要把别人当作踏脚石,自己好往上爬。还不知道被打了多少小报告呢? 也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去辅导员那里打过小报告?
打小报告是暗的,还有明面上的。学校规定学生六点半起床做广播体操。但学校代表队队员因训练可以免去。作为游泳队队员和足球队队员,需要常年训练,按规定是可以不参加早操的。这样也惹得某些人不高兴,到处乱说。说是搞特殊化,不跟同学打成一片。为学校争光倒成了错误。嫉妒之心真是可怕。难道同窗之谊是建立在打小报告和胡说八道之上吗?
毕业分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八十年代初,大彩电在中国已经算是最高档奢侈品了。有位家境并不好的班干部为了确保留校,就给老师,也是当时的副系主任送了一台,当然也就如愿以偿。
其实,送礼这种事早在毕业前就开始了。物质缺乏,寒暑假返校给辅导员和其他领导带点鸡蛋和其他干货,或者什么土特产,关系自然就近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不能白吃白拿吧!总是要照顾一下。系风渐下,都专心去搞关系,还读什么书呢?师老幺更多的像一个江湖,而不是学校。
若干年后,没想到的送电视的狗血剧情发生了。为了争夺一个出国进修名额,师生反目成仇干了起来,各不相让。据说,其故事情节精彩绝伦,是拍电视剧的好素材。最后见面都不讲话了,留校的那位后来也调走了。为了电视机留下一个人品与他自己相当的对手,真是自作自受,用四川话来说就是 '该背时'。
除了电视机,还有没有其他故事不得而知。不是因为争出国名额,这种事也不会被捅出来的。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系里是什么样的风气。蒼蝇不叮无缝的蛋。老师喜欢收礼物,学生送礼就好,哪还需要认真学习。用钱来买留校名额不就行了吗!
除了人品外,同学的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英文专业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是个洋玩意儿。除了基本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有国际视野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大城市的学生在学外国语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原因。
七十年代末,中国本身就比较闭塞。再加上四川地处西南,离海岸线太远。所以更加落后。这还不算,很多同学来自四川的县份,那就更加闭塞。哪里还谈得上国际视野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来自小地方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怕人瞧不起的心态。如果来自小地方,又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就更怕被人瞧不起。记得开学不久,碰到一个南充同学就问是哪里的。说是南充师范学院的。接着又问家里是干什么的。结果很不情愿地说家里是学校的清洁工人。
南充好歹也算是中等城市,还不算是最差的。还有来自乡镇的,也就是乡巴佬。换句话说就是 '土鳖' 。不是说要以出身来看人。但环境毕竟是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的 '土鳖' 碰上英语这个 '洋玩意儿' 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大家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知道应该算是酸甜苦辣的哪一味?
对个人而言,代课老师和大学生是天地之别。一报到,辅导员不仅告诉我的高考成绩,而且说已经看过全部挡案。因为会拉手风琴吹小号干过宣传队又当过体育老师有工作经验,所以是系文体委员的不二人选
系里倒是没有看错。二月份进校接下来就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系里需要人领队入场。在嘉陵厂子弟校运动会做过几次副总裁判长引领开幕式。一切都是轻车熟路,给系里面增光不少。接着系里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大合唱比赛。女高音由成都来的一个女同学担任,但是无男高音。实在没有办法,我这个文体委员的男中音只好勉为其难,幸不辱此命。
平时文体委员还有一个职责是丰富同学们的文体活动。其中一个具体事项是每个星期到沙坪坝电影院买集体票。然后分售给同学。 另外,做为学生干部也参加助学金的会议,决定助学金的分配数额。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不知道是不是N家血液中做知识分子的成分多于当官的成分。到了第二学年,头脑一发热,异想天开,觉得只要把书读好了一切都好。没有给任何人商量,就给辅导员说不想干了。辞掉了系文体委员的职位。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太冲动太幼稚了,或者说错误地估计师老幺的形势,也把同学看得太好了。
殊不知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勾心斗角。当学生干部时,从来不会无中生有去辅导员那里说某某同学的不是。但这不保证其他同学不会这样做。一旦不在其位,就会被人打小报告,就像前面提到的抬保温桶的那件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心太善良,人太天真。人心隔肚皮。要知道社会上只有利益两个字,为了利益就是你死我活。
辞掉系文体委员的事可能也影响到最后的毕业分配。以为学习成绩决定一切(在其他学校或许可以)。其实人际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做为系学生干部是有很多机会和系里搞好关系。要往上爬,也不是没有机会。应该永远记住再好的规定制度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又是酸甜苦辣的哪一味呢!
中毕业生。没有矛盾。还有几个D员。互相之间从生活到学习都非常的关心友爱。周末回家带点菜来同宿舍的一起吃。现在大家还非常好。还记得某某的妈妈炒的某某菜特别好吃。也有一些小意见。比如同宿舍共用几个热水瓶,有的同学经常打水,而我比较懒,不太打水。别人提出来,我就多打几次就是了,人家说的没错嘛。还是好朋友。现在也是好朋友,全班同学如兄弟姐妹。没有利益关系。不同系之间的同学也一样友善。有一次暑假前考试的时候我发烧了,回到宿舍发现忘带钥匙了,隔壁其它系的同学让我躺在她们的床上,怕我冷,还给我盖了大被子,热死我了,我觉得要死了。就起来走到教室找同宿舍的同学要钥匙,结果她停下自己的复习,骑车把我送了回来。当时全校的学习热情异常的高涨,学习风气特别好。都觉得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可谓是如饥似渴。教室通常都是到熄灯还是满的,11 点要熄灯时大批人马才回宿舍,很多人。而且那时都觉得是百废待兴,对未来怀着一个美好的憧憬。那真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看来我是比较幸运的。
知青考上来的,年龄却是7人宿舍里最小的,同学们相处融洽,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
个人经历,请不必无限放大。同学们和弟弟在其他同学都无此经历。师老幺底子太差。风气也差。我知道的大学都是按成绩留校的。如果不是那么差,我又何必自揭开伤疤。不要把工农兵一巴掌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