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57)
一九五三年一月下旬,朝鲜战场停战谈判已进行了一年多。由于毛泽东在战俘问题上纠缠不放,使停战协议迟迟不能签订。可是从总体形势说,朝鲜再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已较小。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在国内又新征五十万人入伍,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又增兵二十五万。在此同时,毛泽东再次向斯大林开口,要苏联供应志愿军一九五三年的一切军需用品和军工生产材料。由于苏联还要履行以前的协议,要在本年内提供中国二十个师的武器和弹药,其中包括一千三百二十门火炮和八十万发炮弹,现在还要增加供应数量,斯大林回信不得不坦言这个要求已大大超出了苏联的供应能力。但是为了满足毛泽东,斯大林还是勉为其难,答应除了以前的协议,在一九五三年再增加供应火炮三百三十二门、炮弹六十万发。此外,毛泽东还以即将派出海军到朝鲜作战为由,要求苏联在二月份提供十八艘鱼雷快艇、六十门岸炮、一百零三架飞机。对此,斯大林答应了供应十八艘鱼雷快艇、三十四门岸炮和八十三架飞机。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共在苏联帮助下除了陆军武器水平有了一次大的提升,空军也有较大的发展。一九四九年时中共只有一百五十九架飞机,到一九五三年底,解放军空军发展到二十八个师,拥有各型飞机三千余架。以飞机的数量论,位居世界第三。又中共早在一九四九年建政前夕即得到苏联专家指导,设立航校培训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至一九五三年底,有航空学校十三所,共培训了飞行员五千九百四十五名,航空机务人员二万四千余名,为空军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除了直接向苏联购买武器装备,还从苏联得到了许多先进技术的转让。据一篇《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文章指出:“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主要线索有三个:一是通过工业援建项目转移工业技术,包括资源开发技术、制造技术、设计技术和技术标准,大规模输出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二是通过科学技术合作,帮助中国制定科学技术规划,开展技术科学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结合工业项目进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三是帮助中国调整和建设高等院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大量吸收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其中国防项目或与国防建设相关的项目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落实各种援助和合作项目,苏方派遣了数以千计的专家或顾问。”这种技术转移和帮助,使中国许多方面的技术得到迅速提高。其中军事方面的如:苏联提供的航空技术使中国的军用飞机从活塞式发动机阶段提升到喷气动力阶段,一些先进型号坦克、大炮、机枪、步枪的仿制等。而苏联帮助中共的一百五十六项建设项目绝大部分也与军事工业有关,对整体提升中共的军工制造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原子能事业主要奠基人、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曾这样评价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说:“事实上解放初期我们有了重工业一百五十六项,苏联帮助我们,的确为我们的基础工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说他们给我们的东西当时是很先进的,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水平。”(张柏春、张久春、姚芳《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科学学研究》第22卷第3期,二〇〇四年六月。)
综上所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军队陆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一次大的飞跃,空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都是拜了朝鲜战争之所赐。若不是因为发生了朝鲜战争,中共军队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这样的飞跃是不可能的。
所以,解放军军史专家徐焰这样评论毛泽东参战的“利益”,他说:“通过这场战争,新中国打出了一个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空军,轰出了一个强大的炮兵,并开始全面建设装甲兵,其他技术兵种也有很大发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终于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和系列化,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一项重大成就,当时国家财政虽然极其困难,中央军委仍下决心全部更换苏式装备,并按苏式装备标准建立全军的装备系列。”“一九五一年中央成立了兵工委员会,负责全国的军工生产,由保障杂式弹药的供应逐步转变为统一仿制苏式武器,适应苏式装备系列的军工体系从此在全军建立起来。” “战争开始时,国内弹药的自给率不过百分之十左右,到停战时已达百分之五百四十五。”徐焰还认为:“在战争期间开始建设苏联援助的‘一百五十六项’,从此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毛泽东认为参战‘利益极大’,在经济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上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其实,中共因朝鲜战争得到的好处还不仅上述这一些。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谈一谈中共以停战勒索苏联同意转让制造原子弹技术这一件事。
朝鲜战争从一九五一年七月一日开始停战谈判,谈了一年多没有结果,关键是毛泽东在从中作梗。而斯大林出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考虑,也睁一眼闭一眼任由战事拖延下去。唯金日成十分不满,却无可奈何。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斯大林去世,朝鲜战争迎来一个新的局面,苏共新领导集团决定立即结束朝鲜战争。据张戎和乔·哈利戴所著《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说,中共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三月二十一日,以马林科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人与周恩来开了一夜会,要求中共配合苏共尽快结束战争。苏共领导承诺,要是毛泽东肯合作,苏联愿意卖给中共九十一座大型军工企业。而这些都是以前斯大林拒绝出售的。面对这些好处周恩来并不满足,他向苏联提出了转让原子弹技术的要求。二战以后,制造原子弹技术是世界顶尖的军事科技,当时世界上掌握原子弹技术的国家只有美苏两家,谁能掌握制造原子弹技术可以立即一跃为世界第一等军事强国,因而令中共十分眼红。一九四九年八月刘少奇在访苏期间就向苏联提出过参观核设施的要求,被斯大林拒绝,仅让他们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电影纪录片。终斯大林一生,苏联都没有向中共提供过核技术,仅答应提供核保护。周恩来在此关头提出这个要求,可见中共是在以停战为条件勒索苏共。对此苏共没有答应。而中共为了等待苏共回心转意,让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在苏联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也正好是毛泽东拒绝停止朝鲜战争的三个月。这样的事情究竟是“巧合”还是密切的配合,唯有中共自己清楚了。
周恩来以停战勒索苏联转让制造原子弹技术,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呢?而其中很关键的一个证据钱三强是否真去了莫斯科呢?为此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当年周恩来代表团共有十八名成员,除周恩来、李富春、张闻天、罗瑞卿、叶季壮、伍修权、郭沫若、刘长胜、蔡畅、廖承志等十人中共公开了姓名,其余八人没有公布。钱三强是否在这八人之中,我查不到更详细的资料不好肯定。但据“百度百科”上一篇《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有哪些》的文章介绍,指钱三强一九三六年清华大学毕业,第二年赴法留学,曾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二代居里夫人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研究核子科学,一九四〇年获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钱三强因在实验中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成为世界知名核物理学家。一九四八年钱三强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不久中共“解放”北平。一九四九年四月,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召开。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请他作为解放区代表团成员去法国参加大会;同时在资金极其困难情况下拨出五万美元,要他帮助中共在法国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这件事反映了中共在建政前即已对原子能(主要是原子弹)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已关注钱三强这个事实。一九五四年一月钱三强加入中国共产党,二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主抓筹建学部工作。这表明钱三强不仅学术上得到中共重视,政治上也得到中共的信任。
又据发表在“人民网”上,署名散木的一篇文章:《毛泽东为何没有出席斯大林的葬礼》,提到中共决定由周恩来率团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以后,周恩来起草了一份《代表团赴苏任务提纲》,其中确定赴苏的任务除了参加吊唁活动,还要就中共的“一五”计划和朝鲜战争等问题与苏共领导人商洽。关于朝鲜战争,当时最大的问题就签署停战协议。而迟迟不愿签字的正是中共自己。所以,与苏联领导人谈停战问题,实际就是与苏联领导人谈判停战的条件。周恩来向苏共领导人提出转移原子弹技术这样重大的问题,显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早有图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将钱三强安排在代表团内一起赴苏,以便一旦苏联答应转移原子弹技术就可立即进行转移工作,所以我认为张戎书中所言钱三强留在苏联三个月一事是可信的。
因为苏联方面没有答应周恩来的转让原子弹技术的要求,中共一方面让钱三强留在莫斯科不回国,同时在朝鲜战场积极部署“夏季反击战”,似乎毛泽东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在这样的情势下,五月十一日深夜,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库兹涅佐夫递交苏共中央的一封信给毛泽东。信中就有人宣扬美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一事提出严厉指责,说这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错误宣传。又说苏联已将苏联方面参与此事的原驻北朝鲜大使召回国并关进了监狱。苏联“建议”北京以后再也不要提这些不实的指控。这是苏共领导以处理细菌战不实宣传为由表明自己的强硬立场:即如果中共再不同意停战,苏联就要在国际上揭穿中共在朝鲜战争中散布的所有不实谎言。到这一步,那苏联就与中共公开翻脸了。接到此信,毛泽东意识到再不结束战争不行了,这才在第二天临晨苏联大使离去后做出决定:召回钱三强,接受苏共提供的军工项目,通知停战谈判代表接受美方坚持了十八个月的自愿遣俘方案,结束朝鲜战争。
上述“苏共提供的军工项目”指的是什么呢?这主要是有关海军方面的。在当时,海军仍是中共的弱门。一九五〇年四月中共筹建海军时,全部家当只有来自国民党军队起义的二十六艘舰艇,以及以老旧商船等改装的船舰一百三十四艘,总吨位仅四万多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供应中共的武器装备主要在陆军和空军,海军的不多。所以这次为了让中共同意朝鲜停战,苏联就在海军方面施以诱饵。因为毛泽东最终同意了结束朝鲜战争,中苏也在一九五三年六月四日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又称“六四”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苏联在二年内交付中共各类舰艇(成品)三十二艘,合计一点四五万吨,各种飞机一百四十八架,机场地面设备车六十七辆,各种火炮一百五十门,以及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和观测、通讯、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器材若干;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半成品舰艇)四十九艘,由中国船厂自行装配,其总吨位达一点三五万吨。此外,苏联无偿向中国转让制造舰艇的技术图表和工作图标,提供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方面的技术,派遣专家到中国具体指导。一九五四年十月和一九五六年一月,中苏又签订了“六四协定”的补充协定和议定书。苏联向中国增加舰艇的供应数量,调整了部分原定协议舰艇的类型。通过“六四协定”,中共从苏联共购得了一百三十七艘舰艇(成品四十二艘,半成品九十五艘),极大地壮大了力量薄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而苏联提供的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等船舰制造全部图纸和材料设备,也为新中国军事造船事业打下了重要基础。中苏之间的“六四协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因此,我们很有理由将此看作是苏共给中共同意停战的奖赏,或中共向苏共索取的同意停战的一种补偿。
毛泽东要求苏联帮助中共研究生产原子弹的愿望在斯大林在世时没有得到实现,但是,斯大林死后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这个愿望终于有了十分关键的进展。当时赫鲁晓夫因为党内地位不稳,希望得到中共的支持,毛泽东就趁机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赫鲁晓夫无奈之下只得答应先帮中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进行物理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日,中苏签订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四月二十七日,中共派出以刘杰(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共,一九四九年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一九五二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并由毛泽东任命秘密成立由刘杰负责的“普查第二办公室”,负责寻找制造原子弹的铀矿。)和钱三强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在一九五五至五六年间帮助中国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6500-10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一个使粒子获得12.5-25MeV(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回旋加速器,以及无偿提供有关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的科学技术资料,提供足够维持原子反应堆运转所需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并培训中国的核物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一九五六年八月十七日,中苏又签订了一个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一九五七年五月,苏联派著名核物理家沃尔比约夫(Vorbiev)率十多名专家到中国物理研究所工作,指导中国科学家进行反应堆实验,帮助中国培训了一支六千多人的科学研究队伍。
以上,在中共研制原子弹问题上,虽然中共以朝鲜停战向苏联勒索提供制造原子弹技术的图谋没有成功,但毕竟与朝鲜战争有重大关系。而从毛泽东在一九五二年就任命刘杰负责寻找铀矿这件看,早在这个时间之前毛泽东就有意要自己制造原子弹了。
平心而论,赫鲁晓夫当政时期是对中共最友好、帮助最大的。正是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共才在一九六四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可是毛泽东却对赫鲁晓夫发起批判,说他搞“修正主义”。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又说赫鲁晓夫提议中苏联合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是要控制中国。这完全是胡扯,无非是想煽动民族主义为反苏、反赫找一些理由。而后来毛泽东所以要公开发动“反修”运动,归根结底就是赫鲁晓夫虽然在毛泽东眼中资历、功绩都不及他,但他是苏共总书记,承袭了列宁、斯大林一脉相承的权威,是国际共产阵营新的领头人,不批倒批臭他,他毛泽东就无法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无法成为第二个列宁。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派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当时中共既无强大的海军,也无强大的空军,即使没有美国第七舰队,想要“解放”台湾也是困难重重,何况加上第七舰队阻拦?对此中共只能暂时打消“解放台湾”念头。但毛泽东另有考虑,他希望通过朝鲜战争来一揽子解决台湾问题和中共的国际地位问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因为在国际上、在联合国中,反对中共的主要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中国在朝鲜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仗,除非中国彻底战败,战争总有一日要结束;结束时总要谈判;谈判时就可开出中共的条件。如果中共在战场上能立于不败之地,若能占据优势则更好,那在谈判时掌握的筹码更多,就有望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的这个打算在他宣布志愿军入朝时当然是秘而不宣的;但是,当志愿军连续第一、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志愿军打到三八线附近,印度等十三个中立国家提出停战呼吁时,毛泽东就忍不住把这个打算露了出来。这个打算就是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三日金日成秘密访华时毛泽东向他透露的,以及十二月七日由周恩来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联合国提出的停战五个条件:1,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2,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3,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4,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驱逐蒋介石的代表;5,召集四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这五个条件中三个都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利益。所以后来金日成说毛泽东是借朝鲜的土地在打他自己的仗,并非全无道理。
祇是这个由印度等国提出的停战希望仅是他们美好的一厢情愿。仿佛乌云密布的天空偶尔露出的一缕阳光,随着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的发动立刻就消失了。志愿军第一、第二次战役靠偷袭取得的胜利,使毛泽东、斯大林和金日成都产生了轻敌和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美军战斗力也不过尔尔,乘胜追击,一口气解放全南韩正当其时。结果就是第三次战役后跟着来了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大败,只得重新退回三八线以北。而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志愿军没有及时停战,西方国家对中共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敌视,中共的经济得不到发展,“解放台湾”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不然的话,这五个条件除了要所有军队撤出朝鲜不切实际不会实现,美军撤出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以及缔结对日和约等三个条件,或许在五十年代就可实现。
印度是美苏两边都想拉。62年中印冲突之后紧急提供军事援助的是美国而不是苏联。但是
由于对苏联的战略地位的关系美国一定是要铁定支持巴基斯坦的,所以跟印度没法走得太紧。再加上尼赫鲁走的是倾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美国没法在印度发展商业利益。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115535
苏联向亚非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到80年代,一共有60多个国家接受过苏联的援助。在诸多受援助国中,印度从苏联受惠颇多,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印度从一个只能种种棉花,搞点纺织品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实力与技术的工业化国家,至今仍享受着当年苏联援助带来的红利。
印度独立于1947年,在建国之初,印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印度一直倡导不结盟运动。在50年代,印度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核心之一。当时苏联与美国正在冷战对峙中,但苏联由于国力不足,在对峙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情况,苏联需要更多的盟友,印度就是其中之一。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开始于1951年。直到80年代末期才终止。也就是说,苏联对印度的援助长达30多年。
就在同时期,美国也在援助印度。不过美国的援助掺杂了很多政治附加条件,而苏联则主要援助印度工业设备,这对印度的作用很大。认真的说,印度现在的工业体系有一半以上都归功于苏联。
在印度还没有完全独立时,两国就已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起初,苏联人只把印度当作美英两国的小跟班,对其一直不冷不热,直到1955年,也就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后,两国关系由冷转热。这时苏联人给印度送来了一份大礼,答应帮助印度的比莱钢铁厂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生产设备,并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苏联为这个工厂提供5亿卢布贷款,贷款期限为12年,年利率仅有2.5%。比莱钢铁厂的合作,拉进了苏联与印度的关系,开启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印度的序幕。
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一共向印度提供了高达10.2亿美元的援助,是当时28个接受苏联援助国家中受援额最多的一国,是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援助的一倍以上。10亿多美元的金额相接近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援助,而德国经历马歇尔计划输血后,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60年代重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
进入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交恶后,苏联加大对印度的援助规模。苏联曾经希望在印度获得港口,以便自己的核潜艇部队停泊。但是这一举动等于直接加入了苏联阵营,印度虽然虽然与苏联关系很好,但同时也需要顾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印度不愿意承担太过火的行动,在印度获得港口的计划一直没有成功。不过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力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这还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印度牵制自己的邻国。当时,苏联与自己的东南邻国已经彻底闹僵。苏联在北部边境屯兵百万,号称要南下。不过实际上,苏联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印度与这个邻国也接壤,苏联援助印度也是希望印度在西南方牵制这个国家。出于这个需要,苏联一直在援助印度。
根据苏联人自己的统计,到1979年1月1日,苏联答应给印度的度的贷款达143.1亿卢比,赠款达1.2亿卢比,总计为144.3亿卢比。扣除于1977年印度以实物偿还苏联小麦贷款的20.2亿卢比。印度实际使用苏联贷款100.0亿卢比、赠款1.1亿卢比。
在苏联解体前,印度一共获得苏联的援助项目有102项,投产80项。这些援助项目提供了印度钢铁三分之一的产量,五分之一的发电量,石油的六成,冶金设备的8成等等。苏联援助项目的落成,帮助印度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从1951年的15%提升到苏联解体前的25%,使得印度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大规模的援助,从60年代后期开始,印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倒向苏联。至今,印度军队仍有大量的苏制武器。
在90年代之前,苏联卢布有很强的购买力,与美元几乎是1:1兑换,有些年份甚至1卢布可以换1.5美元。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但继承了苏联的外债,也继承了各国拖欠苏联的援助款。其中,印度是仅次于古巴的第二大欠款国,有100多亿美元。放在今天这笔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何况是90年代。
当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要求印度偿还贷款后,印度历届政府均已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搪塞俄罗斯的还债要求。要么坚持以苏联解体后的贬值卢布与美元汇率进行结算。90年代卢布贬值严重得很,1992年1美元能兑换200-400卢布,到了1997年直接飙到了1美元兑换5000多卢布,如果按照印度人的计算方式,只需300多万美元就能全部偿还苏联解体前欠下的100多亿卢布。
回顾苏联对印援30年援助史,下的本钱不可谓不重,付出不可谓不多。当初期望通过对印度的援助,实现对美印、中印关系的牵制并没有完全达成。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57)
一九五三年一月下旬,朝鲜战场停战谈判已进行了一年多。由于毛泽东在战俘问题上纠缠不放,使停战协议迟迟不能签订。可是从总体形势说,朝鲜再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已较小。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在国内又新征五十万人入伍,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又增兵二十五万。在此同时,毛泽东再次向斯大林开口,要苏联供应志愿军一九五三年的一切军需用品和军工生产材料。由于苏联还要履行以前的协议,要在本年内提供中国二十个师的武器和弹药,其中包括一千三百二十门火炮和八十万发炮弹,现在还要增加供应数量,斯大林回信不得不坦言这个要求已大大超出了苏联的供应能力。但是为了满足毛泽东,斯大林还是勉为其难,答应除了以前的协议,在一九五三年再增加供应火炮三百三十二门、炮弹六十万发。此外,毛泽东还以即将派出海军到朝鲜作战为由,要求苏联在二月份提供十八艘鱼雷快艇、六十门岸炮、一百零三架飞机。对此,斯大林答应了供应十八艘鱼雷快艇、三十四门岸炮和八十三架飞机。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共在苏联帮助下除了陆军武器水平有了一次大的提升,空军也有较大的发展。一九四九年时中共只有一百五十九架飞机,到一九五三年底,解放军空军发展到二十八个师,拥有各型飞机三千余架。以飞机的数量论,位居世界第三。又中共早在一九四九年建政前夕即得到苏联专家指导,设立航校培训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至一九五三年底,有航空学校十三所,共培训了飞行员五千九百四十五名,航空机务人员二万四千余名,为空军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除了直接向苏联购买武器装备,还从苏联得到了许多先进技术的转让。据一篇《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文章指出:“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主要线索有三个:一是通过工业援建项目转移工业技术,包括资源开发技术、制造技术、设计技术和技术标准,大规模输出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二是通过科学技术合作,帮助中国制定科学技术规划,开展技术科学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结合工业项目进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三是帮助中国调整和建设高等院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大量吸收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其中国防项目或与国防建设相关的项目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落实各种援助和合作项目,苏方派遣了数以千计的专家或顾问。”这种技术转移和帮助,使中国许多方面的技术得到迅速提高。其中军事方面的如:苏联提供的航空技术使中国的军用飞机从活塞式发动机阶段提升到喷气动力阶段,一些先进型号坦克、大炮、机枪、步枪的仿制等。而苏联帮助中共的一百五十六项建设项目绝大部分也与军事工业有关,对整体提升中共的军工制造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原子能事业主要奠基人、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曾这样评价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说:“事实上解放初期我们有了重工业一百五十六项,苏联帮助我们,的确为我们的基础工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说他们给我们的东西当时是很先进的,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水平。”(张柏春、张久春、姚芳《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科学学研究》第22卷第3期,二〇〇四年六月。)
综上所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军队陆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一次大的飞跃,空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都是拜了朝鲜战争之所赐。若不是因为发生了朝鲜战争,中共军队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这样的飞跃是不可能的。
所以,解放军军史专家徐焰这样评论毛泽东参战的“利益”,他说:“通过这场战争,新中国打出了一个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空军,轰出了一个强大的炮兵,并开始全面建设装甲兵,其他技术兵种也有很大发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终于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和系列化,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一项重大成就,当时国家财政虽然极其困难,中央军委仍下决心全部更换苏式装备,并按苏式装备标准建立全军的装备系列。”“一九五一年中央成立了兵工委员会,负责全国的军工生产,由保障杂式弹药的供应逐步转变为统一仿制苏式武器,适应苏式装备系列的军工体系从此在全军建立起来。” “战争开始时,国内弹药的自给率不过百分之十左右,到停战时已达百分之五百四十五。”徐焰还认为:“在战争期间开始建设苏联援助的‘一百五十六项’,从此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毛泽东认为参战‘利益极大’,在经济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上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其实,中共因朝鲜战争得到的好处还不仅上述这一些。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谈一谈中共以停战勒索苏联同意转让制造原子弹技术这一件事。
朝鲜战争从一九五一年七月一日开始停战谈判,谈了一年多没有结果,关键是毛泽东在从中作梗。而斯大林出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考虑,也睁一眼闭一眼任由战事拖延下去。唯金日成十分不满,却无可奈何。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斯大林去世,朝鲜战争迎来一个新的局面,苏共新领导集团决定立即结束朝鲜战争。据张戎和乔·哈利戴所著《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说,中共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三月二十一日,以马林科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人与周恩来开了一夜会,要求中共配合苏共尽快结束战争。苏共领导承诺,要是毛泽东肯合作,苏联愿意卖给中共九十一座大型军工企业。而这些都是以前斯大林拒绝出售的。面对这些好处周恩来并不满足,他向苏联提出了转让原子弹技术的要求。二战以后,制造原子弹技术是世界顶尖的军事科技,当时世界上掌握原子弹技术的国家只有美苏两家,谁能掌握制造原子弹技术可以立即一跃为世界第一等军事强国,因而令中共十分眼红。一九四九年八月刘少奇在访苏期间就向苏联提出过参观核设施的要求,被斯大林拒绝,仅让他们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电影纪录片。终斯大林一生,苏联都没有向中共提供过核技术,仅答应提供核保护。周恩来在此关头提出这个要求,可见中共是在以停战为条件勒索苏共。对此苏共没有答应。而中共为了等待苏共回心转意,让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在苏联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也正好是毛泽东拒绝停止朝鲜战争的三个月。这样的事情究竟是“巧合”还是密切的配合,唯有中共自己清楚了。
周恩来以停战勒索苏联转让制造原子弹技术,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呢?而其中很关键的一个证据钱三强是否真去了莫斯科呢?为此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当年周恩来代表团共有十八名成员,除周恩来、李富春、张闻天、罗瑞卿、叶季壮、伍修权、郭沫若、刘长胜、蔡畅、廖承志等十人中共公开了姓名,其余八人没有公布。钱三强是否在这八人之中,我查不到更详细的资料不好肯定。但据“百度百科”上一篇《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有哪些》的文章介绍,指钱三强一九三六年清华大学毕业,第二年赴法留学,曾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二代居里夫人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研究核子科学,一九四〇年获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钱三强因在实验中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成为世界知名核物理学家。一九四八年钱三强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不久中共“解放”北平。一九四九年四月,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召开。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请他作为解放区代表团成员去法国参加大会;同时在资金极其困难情况下拨出五万美元,要他帮助中共在法国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这件事反映了中共在建政前即已对原子能(主要是原子弹)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已关注钱三强这个事实。一九五四年一月钱三强加入中国共产党,二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主抓筹建学部工作。这表明钱三强不仅学术上得到中共重视,政治上也得到中共的信任。
又据发表在“人民网”上,署名散木的一篇文章:《毛泽东为何没有出席斯大林的葬礼》,提到中共决定由周恩来率团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以后,周恩来起草了一份《代表团赴苏任务提纲》,其中确定赴苏的任务除了参加吊唁活动,还要就中共的“一五”计划和朝鲜战争等问题与苏共领导人商洽。关于朝鲜战争,当时最大的问题就签署停战协议。而迟迟不愿签字的正是中共自己。所以,与苏联领导人谈停战问题,实际就是与苏联领导人谈判停战的条件。周恩来向苏共领导人提出转移原子弹技术这样重大的问题,显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早有图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将钱三强安排在代表团内一起赴苏,以便一旦苏联答应转移原子弹技术就可立即进行转移工作,所以我认为张戎书中所言钱三强留在苏联三个月一事是可信的。
因为苏联方面没有答应周恩来的转让原子弹技术的要求,中共一方面让钱三强留在莫斯科不回国,同时在朝鲜战场积极部署“夏季反击战”,似乎毛泽东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在这样的情势下,五月十一日深夜,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库兹涅佐夫递交苏共中央的一封信给毛泽东。信中就有人宣扬美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一事提出严厉指责,说这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错误宣传。又说苏联已将苏联方面参与此事的原驻北朝鲜大使召回国并关进了监狱。苏联“建议”北京以后再也不要提这些不实的指控。这是苏共领导以处理细菌战不实宣传为由表明自己的强硬立场:即如果中共再不同意停战,苏联就要在国际上揭穿中共在朝鲜战争中散布的所有不实谎言。到这一步,那苏联就与中共公开翻脸了。接到此信,毛泽东意识到再不结束战争不行了,这才在第二天临晨苏联大使离去后做出决定:召回钱三强,接受苏共提供的军工项目,通知停战谈判代表接受美方坚持了十八个月的自愿遣俘方案,结束朝鲜战争。
上述“苏共提供的军工项目”指的是什么呢?这主要是有关海军方面的。在当时,海军仍是中共的弱门。一九五〇年四月中共筹建海军时,全部家当只有来自国民党军队起义的二十六艘舰艇,以及以老旧商船等改装的船舰一百三十四艘,总吨位仅四万多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供应中共的武器装备主要在陆军和空军,海军的不多。所以这次为了让中共同意朝鲜停战,苏联就在海军方面施以诱饵。因为毛泽东最终同意了结束朝鲜战争,中苏也在一九五三年六月四日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又称“六四”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苏联在二年内交付中共各类舰艇(成品)三十二艘,合计一点四五万吨,各种飞机一百四十八架,机场地面设备车六十七辆,各种火炮一百五十门,以及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和观测、通讯、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器材若干;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半成品舰艇)四十九艘,由中国船厂自行装配,其总吨位达一点三五万吨。此外,苏联无偿向中国转让制造舰艇的技术图表和工作图标,提供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方面的技术,派遣专家到中国具体指导。一九五四年十月和一九五六年一月,中苏又签订了“六四协定”的补充协定和议定书。苏联向中国增加舰艇的供应数量,调整了部分原定协议舰艇的类型。通过“六四协定”,中共从苏联共购得了一百三十七艘舰艇(成品四十二艘,半成品九十五艘),极大地壮大了力量薄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而苏联提供的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等船舰制造全部图纸和材料设备,也为新中国军事造船事业打下了重要基础。中苏之间的“六四协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因此,我们很有理由将此看作是苏共给中共同意停战的奖赏,或中共向苏共索取的同意停战的一种补偿。
毛泽东要求苏联帮助中共研究生产原子弹的愿望在斯大林在世时没有得到实现,但是,斯大林死后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这个愿望终于有了十分关键的进展。当时赫鲁晓夫因为党内地位不稳,希望得到中共的支持,毛泽东就趁机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赫鲁晓夫无奈之下只得答应先帮中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进行物理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日,中苏签订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四月二十七日,中共派出以刘杰(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共,一九四九年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一九五二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并由毛泽东任命秘密成立由刘杰负责的“普查第二办公室”,负责寻找制造原子弹的铀矿。)和钱三强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在一九五五至五六年间帮助中国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6500-10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一个使粒子获得12.5-25MeV(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回旋加速器,以及无偿提供有关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的科学技术资料,提供足够维持原子反应堆运转所需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并培训中国的核物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一九五六年八月十七日,中苏又签订了一个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一九五七年五月,苏联派著名核物理家沃尔比约夫(Vorbiev)率十多名专家到中国物理研究所工作,指导中国科学家进行反应堆实验,帮助中国培训了一支六千多人的科学研究队伍。
以上,在中共研制原子弹问题上,虽然中共以朝鲜停战向苏联勒索提供制造原子弹技术的图谋没有成功,但毕竟与朝鲜战争有重大关系。而从毛泽东在一九五二年就任命刘杰负责寻找铀矿这件看,早在这个时间之前毛泽东就有意要自己制造原子弹了。
平心而论,赫鲁晓夫当政时期是对中共最友好、帮助最大的。正是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共才在一九六四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可是毛泽东却对赫鲁晓夫发起批判,说他搞“修正主义”。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又说赫鲁晓夫提议中苏联合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是要控制中国。这完全是胡扯,无非是想煽动民族主义为反苏、反赫找一些理由。而后来毛泽东所以要公开发动“反修”运动,归根结底就是赫鲁晓夫虽然在毛泽东眼中资历、功绩都不及他,但他是苏共总书记,承袭了列宁、斯大林一脉相承的权威,是国际共产阵营新的领头人,不批倒批臭他,他毛泽东就无法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无法成为第二个列宁。
毛泽东希望通过朝鲜战争,一揽子解决中共的外交地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派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当时中共既无强大的海军,也无强大的空军,即使没有美国第七舰队,想要“解放”台湾也是困难重重,何况加上第七舰队阻拦?对此中共只能暂时打消“解放台湾”念头。但毛泽东另有考虑,他希望通过朝鲜战争来一揽子解决台湾问题和中共的国际地位问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因为在国际上、在联合国中,反对中共的主要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中国在朝鲜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仗,除非中国彻底战败,战争总有一日要结束;结束时总要谈判;谈判时就可开出中共的条件。如果中共在战场上能立于不败之地,若能占据优势则更好,那在谈判时掌握的筹码更多,就有望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的这个打算在他宣布志愿军入朝时当然是秘而不宣的;但是,当志愿军连续第一、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志愿军打到三八线附近,印度等十三个中立国家提出停战呼吁时,毛泽东就忍不住把这个打算露了出来。这个打算就是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三日金日成秘密访华时毛泽东向他透露的,以及十二月七日由周恩来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联合国提出的停战五个条件:1,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2,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3,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4,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驱逐蒋介石的代表;5,召集四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这五个条件中三个都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利益。所以后来金日成说毛泽东是借朝鲜的土地在打他自己的仗,并非全无道理。
祇是这个由印度等国提出的停战希望仅是他们美好的一厢情愿。仿佛乌云密布的天空偶尔露出的一缕阳光,随着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的发动立刻就消失了。志愿军第一、第二次战役靠偷袭取得的胜利,使毛泽东、斯大林和金日成都产生了轻敌和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美军战斗力也不过尔尔,乘胜追击,一口气解放全南韩正当其时。结果就是第三次战役后跟着来了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大败,只得重新退回三八线以北。而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志愿军没有及时停战,西方国家对中共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敌视,中共的经济得不到发展,“解放台湾”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不然的话,这五个条件除了要所有军队撤出朝鲜不切实际不会实现,美军撤出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以及缔结对日和约等三个条件,或许在五十年代就可实现。
印度是美苏两边都想拉。62年中印冲突之后紧急提供军事援助的是美国而不是苏联。但是
由于对苏联的战略地位的关系美国一定是要铁定支持巴基斯坦的,所以跟印度没法走得太紧。再加上尼赫鲁走的是倾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美国没法在印度发展商业利益。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115535
苏联向亚非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到80年代,一共有60多个国家接受过苏联的援助。在诸多受援助国中,印度从苏联受惠颇多,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印度从一个只能种种棉花,搞点纺织品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实力与技术的工业化国家,至今仍享受着当年苏联援助带来的红利。
印度独立于1947年,在建国之初,印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印度一直倡导不结盟运动。在50年代,印度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核心之一。当时苏联与美国正在冷战对峙中,但苏联由于国力不足,在对峙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情况,苏联需要更多的盟友,印度就是其中之一。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开始于1951年。直到80年代末期才终止。也就是说,苏联对印度的援助长达30多年。
就在同时期,美国也在援助印度。不过美国的援助掺杂了很多政治附加条件,而苏联则主要援助印度工业设备,这对印度的作用很大。认真的说,印度现在的工业体系有一半以上都归功于苏联。
在印度还没有完全独立时,两国就已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起初,苏联人只把印度当作美英两国的小跟班,对其一直不冷不热,直到1955年,也就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后,两国关系由冷转热。这时苏联人给印度送来了一份大礼,答应帮助印度的比莱钢铁厂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生产设备,并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苏联为这个工厂提供5亿卢布贷款,贷款期限为12年,年利率仅有2.5%。比莱钢铁厂的合作,拉进了苏联与印度的关系,开启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印度的序幕。
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一共向印度提供了高达10.2亿美元的援助,是当时28个接受苏联援助国家中受援额最多的一国,是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援助的一倍以上。10亿多美元的金额相接近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援助,而德国经历马歇尔计划输血后,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60年代重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
进入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交恶后,苏联加大对印度的援助规模。苏联曾经希望在印度获得港口,以便自己的核潜艇部队停泊。但是这一举动等于直接加入了苏联阵营,印度虽然虽然与苏联关系很好,但同时也需要顾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印度不愿意承担太过火的行动,在印度获得港口的计划一直没有成功。不过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力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这还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印度牵制自己的邻国。当时,苏联与自己的东南邻国已经彻底闹僵。苏联在北部边境屯兵百万,号称要南下。不过实际上,苏联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印度与这个邻国也接壤,苏联援助印度也是希望印度在西南方牵制这个国家。出于这个需要,苏联一直在援助印度。
根据苏联人自己的统计,到1979年1月1日,苏联答应给印度的度的贷款达143.1亿卢比,赠款达1.2亿卢比,总计为144.3亿卢比。扣除于1977年印度以实物偿还苏联小麦贷款的20.2亿卢比。印度实际使用苏联贷款100.0亿卢比、赠款1.1亿卢比。
在苏联解体前,印度一共获得苏联的援助项目有102项,投产80项。这些援助项目提供了印度钢铁三分之一的产量,五分之一的发电量,石油的六成,冶金设备的8成等等。苏联援助项目的落成,帮助印度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从1951年的15%提升到苏联解体前的25%,使得印度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大规模的援助,从60年代后期开始,印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倒向苏联。至今,印度军队仍有大量的苏制武器。
在90年代之前,苏联卢布有很强的购买力,与美元几乎是1:1兑换,有些年份甚至1卢布可以换1.5美元。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但继承了苏联的外债,也继承了各国拖欠苏联的援助款。其中,印度是仅次于古巴的第二大欠款国,有100多亿美元。放在今天这笔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何况是90年代。
当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要求印度偿还贷款后,印度历届政府均已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搪塞俄罗斯的还债要求。要么坚持以苏联解体后的贬值卢布与美元汇率进行结算。90年代卢布贬值严重得很,1992年1美元能兑换200-400卢布,到了1997年直接飙到了1美元兑换5000多卢布,如果按照印度人的计算方式,只需300多万美元就能全部偿还苏联解体前欠下的100多亿卢布。
回顾苏联对印援30年援助史,下的本钱不可谓不重,付出不可谓不多。当初期望通过对印度的援助,实现对美印、中印关系的牵制并没有完全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