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马

闲杂人员
楼主 (文学城)

凡是种过水稻,用手插过秧的人,都知道插秧是一件很劳累的事情。现在的稻田,都是用机器插秧吗?我不得而知。

 

但中国古代倒有一种插秧的农具,唤做秧马。秧马可能始于汉朝,广泛流行于宋朝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产区。

 

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榆木制成,背部用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当时,在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秧马使用。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有苏轼的秧马歌为证:

 

秧马歌(并引)

苏轼〔宋代〕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

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

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

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

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

何用繁缨与月题,朅従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

归来挂壁従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

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衡山老道
这玩意我小时候见过,不知道是插秧用的,但当年不用它了。我奶奶有台织布机,和一台纺线机,小时候穿的棉布衬衣就是奶奶织的。
金笔
中学曾学农插过几次秧,记得有蚂蝗蜈蚣爬在腿上吸血,同学们都毛骨悚然。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要拔起来再插一边,难道不能放水吗?
方外居士
播种后秧苗长岀来挤在一起,相互竞争空间,每棵苗不可能长大的。移栽后每棵秧就有有了足够的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分裂扎根,长粗壮
方外居士
不过我听说老家现在有人直接把谷种按秩苗的间距播到地里,这种就省了插秧这道工序。
闲杂人员
育秧在秧床上育。好像开始要盖起来的。三季稻早稻清明前要插完。育秧的时候冷,要保暖吧。另外育秧可能要多点肥料,集中育秧好管
闲杂人员
蚂蝗吸住后,要拍,不能拔,拔的话可能把吸盘留在肉里。我们那里

还有吸牛的蚂蝗,青绿色,长短可以缠住脚脖子。我有一次在水里,觉得有块破布缠在脚脖子上,抬脚一看,一条大绿虫还带着斑点缠在我的脚脖子上,我下意识的抬脚猛踢了几下,踢下去了。

方外居士
我们就直接拔了。有一种野草花可以用来止血的。
萧嵐
坐秧马插秧省了弯腰之苦,特别是对大男人。女子手脚灵巧,插秧比男人快

插秧是双抢之一。从早到晚,插不完的秧田,赤脚在水田里,比割麦子辛苦。

闲杂人员
哦。那是文物了吧?
方外居士
以前女人裹脚时,所有农活包括栽秧都是男人干。后来妇女解放后,插秧的活就是女人干了,男人拔秧挑秧。那时有铁姑娘战斗队,挣很
闲杂人员
是,腰酸。我很好奇,这么好的东西,为啥不用了呢?
走资派还在走
我插队那叫蚂鳖,搁在手心里,能揉成一团儿,挺好玩儿的
闲杂人员
哦,那时不知道野花。
方外居士
后来分田后男女都栽秧了。
走资派还在走
看到最后那张图,想起一首儿歌

蓝蓝的天空银河水

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棵桂花树

还有小白兔

闲杂人员
是,我们那儿有棕色的,叫栗子鳖。
闲杂人员
我也干过挑秧,把一捆一捆的秧扔到田里。
走资派还在走
可能是为了解决人的就业问题,都机械化了,那人都干什么去?毛时代没有失业
闲杂人员
可是秧马只省力,不省人啊,不会影响就业。-:)
老生常谈12
朝鲜儿童歌曲:蓝蓝的天空银河里
金笔
想起来好像是南方的田要种三季的缘故吧,早稻,夏天油菜,秋冬麦等,谢谢。
金笔
这个东西太可怕了。。。幸好现在已经有插秧的机械了。。。(不是你图中的那种,哈哈)
方外居士
这也是原因。双季稻之间时间很紧,必须另外先育好苗。
有言
速度可能慢。又或者以前不需要那么高的密度和产量,可以快一点。-:)
c
chufang
现在有化肥农药这些,蚂蝗蜈蚣估计早就完蛋了。
金笔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金笔
这个应该还不至于吧。想起来就会有鸡皮疙瘩感。。。
有言
闲兄好介绍!俺是插秧高手。一直努力追赶我娘。我娘是远近闻名的高手。插的秧前后左右间距如尺量的,速度之快非常人可及。-:)
金笔
男耕女织
金笔
挑秧是技术活,这个田埂又细又湿又滑,还要赤脚,还又沉重,厉害。。。
方外居士
然也。若一直是农业社会也不会觉得什么,反正大家都一样。工业化之后情况就变了,农业就成了苦活。
方外居士
赤脚对于农村人来说不是个事。我们上小学夏天秋天都是赤脚的,凉快,省鞋。上初中时学校规定必须穿鞋才不赤脚。
f
f2022f
1970年就有插秧机了。

方外居士
我们队当时就有,但质量不好,人工插秧仍然是主力。
方外居士
现在想来当时若真的实现机械化,很多人就没活干挣不到工分了:
晶体管发射极
还有一个抢季节的问题,我在浙江农村长大,一年种三季谷物,时间很紧,如果不先育秧再插秧,而等上季成熟收割后再直接播种,到时候霜降成
晶体管发射极
到时候霜降节气来临这季无法成熟收割
f
f2022f
不会。还有很多活呢。集体副业,集体小企业,农田水利设施,优化种子,事多了,不怕没事干。
h
hongshankou
是的,朝鲜儿童歌曲(小白船):(木有听过)

闲杂人员
谢谢!
闲杂人员
是,效率不会很高。宋朝的农民看来比较easy。宋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没发展起来,太可惜了。我总想,似苏轼,王安石,司

马光,欧阳修这些从小就过目不忘的大家,如果把精力用在科技发展上,也许会很有作为。可惜他们都做了无用功。封建的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闲杂人员
一开始不会,后来就习惯了。那时年纪小,很容易适应坏境。后来我们都是赤脚大仙。lol
闲杂人员
厉害。有其母必有其子。-:)我插秧也不慢。那时大人都说小孩没腰。其实也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