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笔下的朋友们:最亲密的是梁思成、林徽因 ZT

w
weed123
楼主 (文学城)
金岳霖笔下的朋友们:最亲密的是梁思成、林徽因   2011年10月12日 09:47 来源:文汇报

 

 这是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的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

  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

  我虽然是“光棍”,但我的朋友都是成家的。沈从文先生从前喜欢用“打发日子”四个字来形容生活;现在不用了,可见现在的生活早已不是“打发日子”了。但是,这里所回忆的生活是很多“打发日子”的生活。我当时的生活,到了下半天也是“打发日子”的生活。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从来不是“打发日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日子总是不够用的。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从1932年到1937年夏,我们住在北总布胡同,他们住前院,大院;我住后院,小院。前后院都单门独户。30年代,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因为我是单身汉,我那时吃洋菜。除请了一个拉东洋车的外,还请了一个西式厨师。“星(期)六碰头会”吃的咖啡冰激凌,和喝的咖啡,都是我的厨师按我要求的浓度做出来的。除早饭在我自己家吃外,我的中饭、晚饭大都搬到前院和梁家一起吃。这样的生活维持到“七七事变”为止。抗战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住在他们家。他们在四川时,我去他们家不止一次。有一次我的休息年是在他们李庄的家过的。抗战胜利后,他们住在新林院时,我仍然同住,后来他们搬到胜园院,我才分开。我现在的家庭仍然是梁、金同居。只不过是我虽仍无后,而梁从诫已失先,这一情况不同而已。

 

 

  在30年代,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研究,忽然听见天空中男低音声音叫“老金”,赶快跑出院子去看,梁思成夫妇都在他们正房的屋顶上。我早知道思成是“梁上君子”。可是,看见他们在不太结实的屋顶上,总觉得不妥当。我说你们给我赶快下来,他们大笑了一阵,不久也就下来了。

  爱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感情或感觉。这二者经常是统一的。不统一的时候也不少,有人说可能还非常之多。爱说的是父母、夫妇、姐妹、兄弟之间比较自然的感情,他们彼此之间也许很喜欢。果然如此的话,那他们既是亲戚又是朋友。我和我的二哥与六哥就是这样。喜欢说的是朋友之间的喜悦,它是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生活。我差不多不到长沙去,到上海去有一两次,住在二哥家里,但主要是在徐家或张家,他们是徐志摩的亲戚。我至少是从1914年起就脱离了亲戚的生活,进入了朋友的生活,直到现在仍然如此。1932年到1939年我同梁家住在北总布胡同,我同梁从诫现在住在一起,也就是北总布胡同的继续。

  我和钱端升家常来往

  钱端升先生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到南京开哲学评论会,就住在他家。那时他在中央大学教书。到西南联大时,他是属于北大的,我们又在一块了。

  西南联大时,梁家和钱家都住在昆明东北郊的龙头村。我先住在梁家;梁家走后,住在钱家。幸而是住在钱家。1943年美国开始约请大学教授到美国去讲学或休息。我有一个幻想,想请在美国发了大财的湖南同乡李国钦先生捐10万美金帮西南联大买补药(即现在的维生素)。所以我要到美国去。那时候要到美国去是要通过许多关卡的,钱先生也大力地帮助了我过关卡。也许因为我就住在他家,我从来没有谢过他。只得在回忆中谢谢他。

  李国钦先生是我年轻时有些来往的朋友,并不是交情很深的。到美国去找他捐10万美金的大款,本来就是异想天开的事。可是,到纽约后,我仍然去找了他。他只笑了一笑说:“哪里能有这样的事。”他还是客客气气请我到他的乡间别墅去吃了一次饭。以后我也没有再看见他。可能他早已作古,不然一定也会回国观光的。

  钱端升和陈公蕙在结婚酝酿过程中出了一点小岔子,陈公蕙突然到天津去了。钱端升请求梁思成开汽车追。汽车中除梁思成、林徽因外,也有我。还好,到天津后,陈公蕙还在天津。陈、钱和好了,他俩一同到上海去结婚了。汽车回来时我还参观了梁思成早已发现的古寺观音阁(即蓟县独乐寺)。这个寺的建筑规模宏大美观,不愧为古建筑师的伟大作品,不怪梁思成那么热爱它。

  在西南联大时期,钱、梁两家都在昆明东北乡间盖了房子,房子当然非常简便,木头架子竹片墙壁。目的只是不逃警报而已。

  男女分工是女的做饭,男的倒马桶。我无事可做,有时也旁听一些倒马桶的精义。女的做饭的成绩惊人。林徽因本来是不进厨房的人。有一次在几个欧亚航空公司的人跑警报到龙头村时,林徽因炒了一盘荸荠和鸡丁,或者是菱角和鸡丁。只有鸡是自己家里的,新成分一定是跑警报的人带来的。这盘菜非常之好吃,尽管它是临时凑合起来的。做饭的成绩特别好的是陈公蕙,她是能够做大件菜的。新近住医院时还吃了她的红烧鱼。她做的白斩鸡非常之好吃,把鸡在香油姜丁里蘸一下,味道就特别好了。她还告诉过我,到市场上买母鸡,应该注意些什么。我还是不能照办。我年轻时虽然买过养着玩的大黑狼山鸡,从来没有买过预备吃的鸡。公蕙的特别小品是她的煮鸡蛋。煮出来的鸡蛋,就蛋白说,有似豆腐脑;就蛋黄说,它既不是液体,因为它不流,也不完全是固体,因为它不硬。看着是一个小红球;吃起来,其味之美,无与伦比。

  上面谈的是副食品,主食也有很讲究的。张奚若家有时可以吃到绿面条。这东西是美味。面条是绿色的,里面有菠菜汁,面揉得很紧,煮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吃起来有嚼头,要用牙齿咬着吃,吃起来配上一两大勺肉末,味道美得很。

  最老的朋友张奚若

  我的最老的朋友是张奚若。我在1914年就碰见他,不过那时只是碰见而已。认识他是在1917年的下半年开始的,那时我转入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他一直在哥大学政治。从1917年下半年起我们是同学,他无意取学位,但是写了一篇很好的《主权论沿革》。

  张奚若家没有什么大矛盾,可是有长期的小摩擦。他同杨景任的结合是新式的结合。杨景任在苏格兰大学毕业,他们是在苏格兰结婚的。结婚后,到了巴黎,我才看见他们。这个结合是自由式的。张奚若头脑里想的可能是两个人都是知识分子。他发现杨景任不是“知识分子”,假如所谓“知识分子”是用知识去办大事,像他自己那样。杨景任不是他那样的知识分子,她是英、美人所说的Womanlywoman(女子女子),这实在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性。要看她这一方面的性格,最好是听她同宵叔玉太太的谈话,两人都争分夺秒地谈,由赵、钱、孙、李到黄焖鸡到红烧肉。杨景任这一方面的性格虽然突出,然而她总是支持张奚若的。从昆明搬家回北京一事,由她一人承担,显然是勇于负责的事。

  张奚若这个人,王蒂徵女士(周培源夫人)曾说过,“完全是四方的”。我同意这个说法。四方形的角很尖,碰上了角,当然是很不好受的。可是,这个四方形的四边是非常之广泛,又非常之和蔼可亲的。同时,他既是一个外洋留学生,又是一个保存了中国风格的学者。他的文章确实太少了。我只知道一篇《主权论沿革》,登在《政治学报》月刊或季刊上。这个刊物只出了一期。据我的记忆,经手这件事的是奚若的夫人,前不久才去世的杨景任女士。那时候她在上海读书。以后没有多久,她也到苏格兰念书去了。

  张奚若的主要点是民主革命,至少开头是这样。他曾同我说过,“孙中山的演说,你听着听着就跟了他走下去了”。这大概是在上海的时候。那时候,胡适也在上海,懂得一些英文,可能帮助过张奚若学英文,胡适一直说张奚若是他的学生。而张奚若并不承认。他的英文也不是从胡适那里学的,同盟会中帮助他英文的人可能不少。他是作为革命的青年到美国去的。他确实得到扎实的书本知识,但是,忽略了和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家庭交朋友,有些事情,他未免就用家乡的老办法去办。例如要裁缝给他做一身新衣服,裁缝做的不合身,奚若要他改,他也不改。奚若同我到店里之后,裁缝仍不肯改。我说,“找我们的律师去”,旁边有一个人听了就说,“哪里不合身,让我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确实应该改,也容易改”。问题在于“我们的律师”。这表示中国学生是有法律顾问的,不只是临时找律师而已。从那个时候起,奚若认为我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这样一个“认为”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渊博正直的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我在纽约见过,没有谈什么。后来到柏林,见过好几次。看样子,他也是怕冷的。我问他是如何御寒的。他说他有件貂皮背心,冬天里从来不脱。他告诉我说,前一天有一件很特别的事,一个荷兰人找他,来了之后又不说话,坐了好一会儿才说“孔夫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陈先生连忙说“JaJaJa”。这位先生站起来敬个礼,然后就离开了。

  寅恪先生的学问我不懂,看来确实渊博得很。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他说,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寅恪先生记忆力之强,确实少见。

  抗战时,他不在昆明的时候多。有一短时期他也来了,当然也碰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轰炸。离郊区不远的地方,有些人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上面盖上一块很厚的木板,人则进入坑内。寅恪看来也是喜欢作对联的,他作了“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对联。

  寅恪先生不只是学问渊博而已,而且也是坚持正义、勇于斗争的人。清华那时有一个研究院,研究中国的古史。院里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看来当时校长曹云祥对梁启超有不正确的看法或想法,或不久要执行的办法。陈寅恪知道了。在一次教授会上,陈先生表示了他站在梁启超一边,反对曹云祥。他当面要求曹云祥辞职。曹不久也辞职了,好像外交部派校长的办法不久也改了。

  解放后,寅恪先生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郭老(即郭沫若)曾去拜访过他。郭老回到北京后,我曾问他谈了些什么学术问题。郭老说,谈了李白,也谈了巴尔喀什湖。这在当时一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不知道而已,也不好问。无论如何,两个国故方面的权威学者终于会见了。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体。

  郭老还把他们凑出来的对联给我,对联并不好。郭老扯了一张纸写了出来给我。我摆在裤子后面的小口袋里。有一次得胃溃疡,换衣裤进医院,就此丢失了。

  摘自《金岳霖回忆录》作者:金岳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w
weed123
还是以金老本人的文章来澄清吧:他就是梁林夫妇(共同的)亲密的朋友
方外居士
梁不可能认为金是朋友。
w
weed123
除非梁写下这个意见或有其他可靠的证据,我们外人还是不要妄自猜测
新手庚
只看了开头。金说,梁和林是他最亲密的朋友。这不见得是真话。因为他不可能说林是他最亲密的。。。
方外居士
这不需要证据,这是男人的直觉。
新手庚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他这样的行为,没有男的愿意!!!
新手庚
你去查查金和梁的人生交集,怎么可能是最好的朋友?
方外居士
是这么回事儿!
w
weed123
看官自己按常人思维推断没有说服力。拿出证据来
新手庚
谈论民国,奉劝各位还是实事求是好些,即知道多少是多少,不要充大尾巴狼。被问住,就不好了。:)
新手庚
不过我这个人,民国的事,有问题,随便问!不吝赐教。:)
方外居士
谁会刻意留下证据呢?不过从梁后来续玄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他以前显然是很压抑的。
w
weed123
这篇文章提到, 梁林在昆明建了一套房后专为金加了一间,且房门开在梁家主客厅。可见金是他们一家亲密朋友说法是恰当的

梁思成林徽因的小屋, 也有金岳霖的一席之地?  老瓤 2019-11-16   |  130阅读  |  1转藏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116/23/62164041_873629342.shtml

。。。

不久,友人金岳霖也来到龙头村

梁思成、林徽因为他专门在自己房子周边又建了一间

在平瓦房的西侧

紧紧挨着房子的主客厅

站在偏厦,最有意味的不是 “低矮”

而是这间屋子没有独立外开的门

它的门设在梁家的客厅內

也就是说,金岳霖每次出入必须穿过梁家的主客厅

他与梁氏夫妇以及他们的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

三人比邻而居,和睦相处

向人们叙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新手庚
你要是男的,自然会明白,无需证明。这样,你问问本坛男网友,那个不同意?
新手庚
这个和我知道的略有不同。老金毕竟也是个大家(教授),人家有自己的house,但开门是开在那的。这样很方便金的出入。
新手庚
啥亲密朋友,只是老金愿意,林批准而已。老梁能愿意吗?
老生常谈12
不断地转帖,意义何在?而且是没有考证过的,跟传谣有啥区别。 来源: 夕阳美如画 于 2025-04-17

你懂的

新手庚
唉,有些话我本是不愿意说的。毕竟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但要较真儿,咱们坛子里,谁几斤几两我还是清楚的。:)
西
西北东南
在他们还年轻的那个年代,他们很多人是观念上比较新潮的一群,而他们又全部都是亲历中西文化的一群。发乎情止乎礼,亲和友有区别

有界线。他们彼此是理解的,身边亲人和密友也是理解的,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怪异。却不一定为旁人(包括很多后代人们)所理解。

 

老生常谈12
你帮助把此贴顶上热帖

不会写贴的又兴奋得失眠了。

新手庚
哈哈,我不在意。我来此坛是想多给大家介绍些历史知识的。:)
新手庚
西北网友明鉴,民国本身就是东西方文明文化的碰撞。但这样的事并不多见。即使同时代的人,如冰心,钱钟书等,也还是看不惯的。
有言
常人常识。非常的话,一是压抑还有变态。再者利益交换。说是心甘情愿,违背任何生物特性。-:)
方外居士
说得对:违反生物学原则。
有言
说真的。即使老梁自己说的,也不会是真心话。哈哈。-:)
衡山老道
林徽因就是个是非不清,被感情牵着走的糊涂蛋。最为一个妻子,结婚后就应该有分寸,和异性朋友保持一定距离。

她和金走那么近,梁思成肯定不好受,但又不能说出来。思想开放,也要有度,人在感情上是自私的,谁会愿意和他人在感情上共享自己的丈夫(妻子)?

西
西北东南
当然,同时代肯定也有人会看不惯呀。理解你所说的,不争论。有不少事是专属于那个年代、那群人的。最终,有的按传统方式,有的

按比较新式的方式解决了,多数都比较平和与宽容。

金笔
还是毛儿席好~,呵呵呵
w
weed123
不用争了,大家保留自已看法就好。公众至少知道了其中一位当事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发文的目的。
w
weed123
说得在理。
s
sgbigsell
根本就没有。这些都是林纾写文章泄愤毁谤的。林徽因人品很好。
风铃99
梁思成在林徽因过世七年后再婚,和压抑有关系吗?
风铃99
没有梁思成谁会知道林纾,林徽因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M
Meiyangren
你说错了,林纾清末名气大大的,林纾是冰心的外公,差了两辈呢
西
西北东南
你说的应该是梁思成的后妻,林洙?
M
Meiyangren
写林徽因,大家忽略了一个人:沈从文。他在林家修养半年,康复身体。沈林有精神上的共鸣
闲杂人员
说沈从文可能又要拉出丁玲和胡也频。-:)。我开玩笑的。
w
weed123
他俩是好友。另外中国通费正清夫人费慰梅也是林徽因好友。从他们与林的通信中了解林大概比从林洙书中了解的更为客观。
w
weed123
我理解两林是梁生命中两个不同阶段。 前面是事业家庭上升期,后面是喘息期-在文革中重压下苦熬。各有自己定位,本无需相比
w
weed123
那时的文艺界群星闪耀,有很多故事
M
Meiyangren
半年就再婚吧
闲杂人员
是。
风铃99
林洙58年才和右派丈夫离婚,此时林徽因已过世三年了。正是她对右派前夫的过份行为致使梁亲友反对娶她。
风铃99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她独特的地位,为保护北京古迹做出了勇敢地抗争,她可不是因为梁思成的夫人得到人们敬重的。
s
sgbigsell
对,笔误了。不好意思。
w
weed123
是的,夫妻俩对了北平和平解放也有贡献。

https://jcj.fuzhou.gov.cn/zz/fdbnlqhxzc/bnjy/202104/t20210422_4082958.htm

 

梁思成林徽因:赤诚不改,从“他们”到“我们”   发布时间:2021-04-22 16:20 信息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大][中][小]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1928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终其一生,梁思成在现代建筑教育、古建筑研究、城市规划、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和组织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梁思成的妻子,也是他的同行,才思敏捷的诗人林徽因,一直与丈夫并肩战斗,两人共同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保护古建筑:初识共产党 

  1948年,解放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思成被国民党政府率先列入“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名单。是走还是留?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已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安家立业的梁思成夫妇面临着选择。他们坚定地留在了大陆。

  梁思成曾自白,他之所以留在北平不走,一方面是由于“对反动政府已不存丝毫幻想”,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有期待,他“自己认为在思想上同共产党是接近的,所以愿意留在这里等共产党来”(梁思成《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其实,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对政治不热衷、不敏感的学者,梁氏夫妇做出如此决定,更多的是出自学者的家国情怀,他们对于建立一个完整、强大的民族国家充满期待,也愿意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新社会,尽更多的社会责任。此外,和中国共产党的初次相逢与合作,让他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很有好感。

   

  梁思成(左三)与林徽因(左二) 

   

  梁思成手绘稿 

  过去,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活圈子里多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和左翼学者接触不多。梁思成对共产党的好感是点滴积累来的,如家中的保姆给他讲过八路军军纪严明的事,还有一次,他亲眼看见一个解放军战士,走三里路就为了给老乡归还一个破柳条筐子,这让情感丰富的梁思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更大的触动是一次突然的到访。

  1948年12月下旬,两名解放军军官在张奚若的陪同下,到清华大学拜访梁家,嘱托梁思成在军事地图上标注出北平城区及周边的重要文物建筑,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攻城,炮火可以避开这些区域。

  两军相争状态下,共产党表现出的对文物的重视和谦虚求教的态度,让梁思成深受触动,他和林徽因毫不犹豫,当即完成了标注的工作。多年后,梁思成谈起这段经历时,还感慨良多:“童年读《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句话,那天在我脑子里具体化了。过去,我对共产党完全没有认识。从那时候起,我就‘一见倾心’了。”(梁思成《我为什么这样爱我们的党》)

  与此同时,梁林二人积极配合的态度和认真高效的工作,也给共产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为了在解放战争中保护好各地文化遗产,第二次特地派人到清华大学请梁思成编写相关资料,希望在战争中避免或减少对珍贵古建筑的破坏。这是梁思成一直担心而又不敢奢求的大事,他接到任务时甚至感动得声泪俱下。

   

  梁思成夫妇实地考察广济寺大殿 

   

  林徽因在测量文物古迹 

  士为知己者死。梁思成积极组织清华大学建筑系朱畅中、汪国瑜、罗哲文、胡允敬等教师组成工作小组,夜以继日翻书查资料。林徽因对此也十分支持,她和梁思成一起商定了编撰原则,还细致审阅了最终定稿的条文。最终,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高效完成了任务,编纂成一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1949年3月,该书的手刻油印本就已发至军中,1949年6月,又由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图书文物处铅印发行。这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虽然只是一个简目,但它“不仅在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保护古建文物的重大作用,而且在解放初期开展古建文物调查、保护、研究工作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罗哲文《忆我与梁思成老师十事》)。

。。。
w
weed123
不过我这里意思是梁在年轻和老年时欣赏的伴侣的特质可能不一样。前阶段是志同道合共同奋斗伙伴,后阶段是生活上能照顾好他之人
w
weed123
不过我这里意思是梁在年轻和老年时欣赏的伴侣的特质可能不一样。前阶段是志同道合共同奋斗伙伴,后阶段是生活上能照顾好他之人
方外居士
林洙的话确实不可全信。梁对林徽因的感情是没得说,两口子过日子偶尔吵架也很正常。但梁对金的真实态度确实不能只看金写的文章。
哪一枝杏花
亲密的朋友,看过那个时期翻译的欧洲文学作品的,就知道这个称呼用在什么关系里。
哪一枝杏花
红与黑的于连,有多少亲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