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回家乡探亲,在中学同学的帮助和陪同下,寻访当年我下放当知青的地方。陪同的同学当年并不是下放到我那里,所以不熟路迳,几经寻觅,才找到了当年的旧址,却完全认不出来了:昔日的大片大片的田地、鱼塘和全部房舍、球场、机房、仓库等都没了,树林和竹林也全没了,只剩下很小的一片空地和一幢不知何时建的旧房子,周围全变成了一幢幢住宅楼区。我们都疑惑了:是这里吗?我的同学便向一位在旁边居住的大叔打听。真是太巧了,他竟然是当年我在这里时的工友!一说我名字,他就记起我来了,我也终于认出他来了!他证实,这里就是当年的旧址。那幢旧房子所在地是旧场部,很多年前场部拆了,建了那幢楼,但后来也没人住了。我们聊了起来,谈到了一个个当年的知青和工友们,遥远的往事又重新一一浮现。
我的中小学时代,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当时的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上小学前我在县直属机关幼儿园上了小班、中班和大班,毕业时刚满七岁,接着开始上小学。小学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自那以后,在不正常的教育制度下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期。高中毕业时刚满十六岁。当时没有升学或就业机会。国家规定,每家只能有一个孩子可以留城,其余的全部都得上山下乡当知青(所谓的"知识青年")。我是长子,义不容辞。但当年还有年龄规定,当知青必须年满十七岁。我在家待了半年左右,当过一个月的小学代课老师(顶替一个生孩子的女教师)。无所事事太难熬,于是自己去县知青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申请提前下放,获批准,于七五年三月正式到此当知青。
这里是由原县干部示范农场和县鱼苗场两部分组成。我第一年是养鱼,第二年开始转做农作,主要是种水稻。
当时国家是要我们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的。随着时间过去,事物在变化。一九七六年十月,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一九七七年十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这为全国青年,特别是知青,带来了希望和机会。两个月后,我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幸运考上。一九七八年三月,我离开这里去上大学。至此时我下放当知青三年整。
三年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特殊和重要的一段,有好些值得记忆的人和事。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当年条件差,只拍过少量的照片,可惜后来又全都遗失了),如今看不到自己当时的模样,只从旧照片中找到接近当知青年代的影像:图1: 上大学时;图2: 大学毕业后的标准像。人们说,我那时很青葱(涩?),估计模样比图1还幼稚?
工友还带我到当年我们刚下放来时住过的木楼所在处。我们在这楼住了大约一年。楼已经不存在了。
聊起工友当前的生活,他告诉我,已经退休很久了。由于早年他们被以"买断工龄"的方式离开,影响了社保金,现在毎月只领到五千元。("买断工龄"是怎么一回事我不大明白,听起来好像是当时单位按他们的工龄付给他们一笔钱当遣散费,让他们离开,自谋生路)。但他有一个小铺出租,所以经济上也还不错。他看起来挺开心的。其他人的现状则不大清楚了。
我自当年离开后,一直没回过。时光飞逝几十年,环境巨变。若下次再来,可能这点旧址也见不着了。拍几张照片留作记录。
图3是与昔日工友合影。图4是仅存的一小块空地。图5是我当年住过的木楼所在地,楼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一点点旧基础在草丛中隐现。
图1:上大学时
图2:大学毕业后
图3:和工友合影
图4:仅存的一小块空地, 和一幢不知何时建的旧楼
图5:我当年住过的木楼所在地,楼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一点点旧基础在草丛中隐现。
过来。
文革前就改了的。当时县城小学有五年制(公办小学)和六年制(民办小学)两种并存,但自文革开始后,六年制的改为五年制。
初中和高中文革前都是三年制,文革中全部改为两年制(按毛指示精神: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种五、二、二学制一直延续到至少我妹妹高中毕业(1980年)。所以,我家三兄妹都是七岁上小学,十六岁高中毕业。
穿黑衣的是我的工友。
的知青好像没人有恋爱对象的。
不喜欢。
加了一年。
可能早就离开了。
每个知青都有那唯有的“回乡”感受。和你一样,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就像自己的人生,早已不是那个田间青涩挑着担子的毛小子
去年底我回家乡探亲,在中学同学的帮助和陪同下,寻访当年我下放当知青的地方。陪同的同学当年并不是下放到我那里,所以不熟路迳,几经寻觅,才找到了当年的旧址,却完全认不出来了:昔日的大片大片的田地、鱼塘和全部房舍、球场、机房、仓库等都没了,树林和竹林也全没了,只剩下很小的一片空地和一幢不知何时建的旧房子,周围全变成了一幢幢住宅楼区。我们都疑惑了:是这里吗?我的同学便向一位在旁边居住的大叔打听。真是太巧了,他竟然是当年我在这里时的工友!一说我名字,他就记起我来了,我也终于认出他来了!他证实,这里就是当年的旧址。那幢旧房子所在地是旧场部,很多年前场部拆了,建了那幢楼,但后来也没人住了。我们聊了起来,谈到了一个个当年的知青和工友们,遥远的往事又重新一一浮现。
我的中小学时代,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当时的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上小学前我在县直属机关幼儿园上了小班、中班和大班,毕业时刚满七岁,接着开始上小学。小学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自那以后,在不正常的教育制度下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期。高中毕业时刚满十六岁。当时没有升学或就业机会。国家规定,每家只能有一个孩子可以留城,其余的全部都得上山下乡当知青(所谓的"知识青年")。我是长子,义不容辞。但当年还有年龄规定,当知青必须年满十七岁。我在家待了半年左右,当过一个月的小学代课老师(顶替一个生孩子的女教师)。无所事事太难熬,于是自己去县知青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申请提前下放,获批准,于七五年三月正式到此当知青。
这里是由原县干部示范农场和县鱼苗场两部分组成。我第一年是养鱼,第二年开始转做农作,主要是种水稻。
当时国家是要我们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的。随着时间过去,事物在变化。一九七六年十月,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一九七七年十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这为全国青年,特别是知青,带来了希望和机会。两个月后,我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幸运考上。一九七八年三月,我离开这里去上大学。至此时我下放当知青三年整。
三年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特殊和重要的一段,有好些值得记忆的人和事。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当年条件差,只拍过少量的照片,可惜后来又全都遗失了),如今看不到自己当时的模样,只从旧照片中找到接近当知青年代的影像:图1: 上大学时;图2: 大学毕业后的标准像。人们说,我那时很青葱(涩?),估计模样比图1还幼稚?
工友还带我到当年我们刚下放来时住过的木楼所在处。我们在这楼住了大约一年。楼已经不存在了。
聊起工友当前的生活,他告诉我,已经退休很久了。由于早年他们被以"买断工龄"的方式离开,影响了社保金,现在毎月只领到五千元。("买断工龄"是怎么一回事我不大明白,听起来好像是当时单位按他们的工龄付给他们一笔钱当遣散费,让他们离开,自谋生路)。但他有一个小铺出租,所以经济上也还不错。他看起来挺开心的。其他人的现状则不大清楚了。
我自当年离开后,一直没回过。时光飞逝几十年,环境巨变。若下次再来,可能这点旧址也见不着了。拍几张照片留作记录。
图3是与昔日工友合影。图4是仅存的一小块空地。图5是我当年住过的木楼所在地,楼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一点点旧基础在草丛中隐现。
图1:上大学时
图2:大学毕业后
图3:和工友合影
图4:仅存的一小块空地, 和一幢不知何时建的旧楼
图5:我当年住过的木楼所在地,楼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一点点旧基础在草丛中隐现。
过来。
文革前就改了的。当时县城小学有五年制(公办小学)和六年制(民办小学)两种并存,但自文革开始后,六年制的改为五年制。
初中和高中文革前都是三年制,文革中全部改为两年制(按毛指示精神: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种五、二、二学制一直延续到至少我妹妹高中毕业(1980年)。所以,我家三兄妹都是七岁上小学,十六岁高中毕业。
穿黑衣的是我的工友。
的知青好像没人有恋爱对象的。
不喜欢。
加了一年。
可能早就离开了。
每个知青都有那唯有的“回乡”感受。和你一样,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就像自己的人生,早已不是那个田间青涩挑着担子的毛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