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或知道的集体经济时期的一些常识事

方外居士
楼主 (文学城)

集体经济时期,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是大队和小队,其中以小队最紧,农活以小队为单位,土地也是小队集体所有。大队与人有距离感,公社的距离感更大。

 

大队有一些企业,包括林业,果园,畜业,渔业养殖,窑场,采石厂,理发队,缝纫队,小卖部,医务室,兽医,还有一所民办小学。这些企业人员由各队派人,收入归大队。 老师也是当地读过书的人担任,民办老师。大队的干部有书记几个副书记,民兵连长,会计,出纳,民兵连长等。印象中大队干部基本是半脱产的,要在本生产队完成一定的劳动日。老师也要完成一定的劳动日。他们的工分在自己小队与同性别强劳动力相当。理发队和缝纫队里基本上是有残疾不适合干农活的人。医务室里有几个赤脚医生,有时背着药箱到各村走动,春天会熬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汤给人喝,也负责给小孩接种疫苗。兽医负责给猪和牛看病。

 

理发队巡回去各生产队理发,由各家轮流提供场地和吃饭。场地通常在家里的厅屋里摆几张椅子,全村的男,人都来排队理发,基本理平头,年龄大的也理光头。小学时有一年暑假全村小孩跟风理了光头,结果被家人狠狠骂过一次。缝纫队在大队部提供的公屋里,平时村民拿布去做衣服,有时若一家要做比较多的衣服的话会备好布料棉花等把裁缝请到家里干一天活。

 

小队直接搞农业生产种粮食,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芝麻,花生,黄豆等。干部有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记工员,民兵排长。另外还有田间管理员,仓库保管员,机务人员。除了记工员,其他干部都是全天干活,还要带头,否则社员会不服。记工员因为要到各处登记工作记工分,所以通常不直接参加劳动。我们队的记工员是一个跎背罗锅,干这活正好合适。机务人员负责管理两台八匹的柴油机和一台手扶拖拉机,这些人在改开后因为会弄机器往往可以挣些额外的钱。

 

队里有养猪场,几十头猪,因饲料相对充足,猪养得比每家养得好。那时队里在池塘里放一种养猪草,夏天长得很旺,专门给猪吃,各家也弄给自己家猪吃。 另外队里有专门的菜园,有专人种莱种瓜,时不时分给各家,知青的蔬菜也是这里负责。各家另有自己的自留地或路边河边开的小块地种菜。印象中缺蔬菜是九十月份收晚稻的时候,那时夏季的菜没了,而冬季的蔬菜还没有长起来,只能吃晒干的菜或腌菜渡日。队里的猪基本卖给公社的食品部,队里端午节会杀猪,记得每人分半斤肉。

 

粮食按月接人头分给各家,有些浮动粮食指标分给工分多的,叫抢工分,以提高积极性。

分完粮后,各家抬粮到队里的整米机上整米,(整米机由八匹的柴油机带动)。米和糠都带回家。米要进一步经过一个老式风车把里剩余的糠和米分开,各家轮流把风车抬回家在堂屋扇米粮。风车有旧有新,见到一个上面写有光绪年号的风车。油也是收油菜籽后在本村的榨坊里自己榨油,分田单干后才去街上机器榨坊榨油。

 

农闲时期村里的青壮男女都要出外打工,建水库之类。这时时有与外地人斗勇打架的事发生。老弱的人在村里干些轻点的农活:农闲时并非没有活干,比如积肥也是这时侯干的,每家的猪粪牛粪由队里统一挑到田里算工分。通常是一组人通过接力从猪屋接到田地,每挑一担会在墙上正一笔正字,结束了记工员会抄一下总数以记工分。大家有基本的信任,不会有人担心记工员会搞鬼。小孩铲草皮放在猪屋里也是一件重要事,最后可以换成工分。

c
coach1960
副标题(作为标题也许更好?):【儿时印象中的集体经济】
f
f2022f
写的不错。大队干部,小队干部都挣工分,根本就不是某些人说的什么奴隶制。

大队的干部有书记几个副书记,民兵连长,会计,出纳等。印象中大队干部基本是半脱产的,要在本生产队完成一定的劳动日。老师也要完成一定的劳动日。他们的工分在自己小队与同性别强劳动力相当。

 

小队干部有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记工员,民兵排长。另外还有田间管理员,仓库保管员,机务人员。除了记工员,其他干部都是全天干活,还要带头,否则社员会不服。

 

 

 

方外居士
这些是我所知道的。改为知道的。
方外居士
加了医务室和兽医。差点忘了。
方外居士
改开后村里的医务室一直存在,还是那几个原来的赤脚医生。这时变成有偿服务了。兽医也一样。
老生常谈12
所闻所见,真实。我们是秋收过后一次性分粮到户,不是每月分粮。你那地方有这么多副业应该不穷。我家下放地方很富,下乡地方一般

但是都是吃饱饭。

方外居士
那些企业是大队的,所以大队有些资金办些事,盖房子,修小水库等。资金具体怎样运行不太清楚。
r
rmny
你这个人呐表面上拥护毛主席其实心里也就是希望有个规模化的产业和毛主席的思想没啥关系就是和林贼一样

你这个人呐表面上拥护毛主席其实心里也就是希望有个规模化的产业和毛主席的思想没啥关系就是和林贼一样

毛主席的巨大威信迫使毛主席的敌人也装扮成毛主席的拥护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d
dong140
谢谢分享。和我们那里差不躲
r
rmny
姚文元同志也了一本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注意的马列主义光辉文章,我看你就是那社会基础的一分子
方外居士
集体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到分田前出现了磨洋工的状况。
方外居士
这是一些当年的常识,但对于生在城里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完全是陌生的,近乎天方夜谈
f
f2022f
磨洋工是管理的不好。任何一个企业如果管理不好就会有磨洋工的现象。陈永贵就会调动社员的积极性。
f
f2022f
我可没有做到林副主席那么大的官。我也不会去暗杀毛主席。只是应该从毛主席那里学到一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方外居士
不是每个队长都有陈永贵的能力的。
蒋闻铭
按月按人头分粮,一人多少斤?一天几分工,一分工多少钱?
方外居士
粮食是够吃的,否则农民怎么有力气干活?印象中每个工(十分)二角到五角不等。十分大致是劳动一天的平均工分。
方外居士
这里重要是让没有经验的人知道当时的农村农民具体是怎么生活的,有点直接的常识,而不是整天空对空。
c
coach1960
你那会儿年龄小,记忆有误。常规性的按月分粮没有可能。特别是一个标准工(10工分)才2角5分,

蛮穷的生产队。我插队的大队至少是你们村的5-6倍。娶媳妇可以百里之内挑选

老生常谈12
因为讲亲身经历,这一个星期天天骂你信口雌黄丢脸造谣,为xxx歌功颂德,骂我是最大汉奸,因为我讲辽宁好,瓦房店轴承厂,砖厂
6
66的山梁
我下乡时是秋收后分配一年的粮食,分到粮食会扣除工分。我当大队小学代课老师时放假期间要到队里出工,否则没公分的话就要交钱买

否则没公分的话就要交钱买粮食。大队书记是我们小队的人,但我没见过他出工,不知他如何领的粮食及收入?我们大队没有那么多的副业,只有一个医疗室,有两个医务人员。其他副业鱼塘种果等都是各小队自己搞。

方外居士
劳价不会有错因为人们会经常谈论比较。分粮后每家都会整成米,大的家十来口,平均七八口人,几百斤米,一次分多了米没地方放。
方外居士
我讲这些并不是说那时生活有多么好。是想告诉一些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村,而不是脸谱化的历史。
方外居士
民办老师在周末和假期是要参加劳动的。另外我们那里有个知青老师,除了口粮,每年可以分几十块钱。
老生常谈12
我们民办老师周末不出工,干自己家的活。

下放的大队没见到放假时民办老师出工参加生产队劳动。民办老师每个月还有5元书费补贴。 

方外居士
你们的民办老师幸福。
方外居士
我们那儿够了劳动日也可以选择不出工。
6
66的山梁
好像没有规定一定要回队里出工,但没有工分的话就要交钱买粮食。我们知青一天公分才七分,因不会干农活。熟练农民的工分是十分
方外居士
我们那里完成一定的劳动日后,老师的工分与村里同性别的最强劳力靠,我知道的女知青老师每年除口粮,可以分几十块钱。
6
66的山梁
女社员也有很能干的,跟男社员一样高的工分,但知青不能得那么高的工分。其实我可以不用回队里干活的,但为了表现好一些早日回城

所以假期就回去干活。我去的是郊区,较富裕。当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8元!

方外居士
好知青!其实我们那里对知青还是另眼相看的。有些知青超支队里也会免了。
6
66的山梁
我去代课后,我们大队的男知青全部去了市里筑河堤,女同学则去了砖瓦厂,工资都比我高。据说河堤的劳动强度很大很辛苦,但是

比在村里收入高很多。村里只剩下我和另一个当了妇女主任的女同学。河堤和砖瓦厂都不是正式工作,后来都回城了。在郊区还是机会多一些,被分到边远山区的就惨了,有些比我们大的去了十年,文革后才回城。

6
66的山梁
假期没有工资
方外居士
你们有工资?谁发的?我们那儿的知青都是干活挣工分,平时领口粮,年终与社员一起结帐分红。
方外居士
我们邻村有一个老知青,文革开始时就来了,文革结束后过了几年才回城,据说家庭条件不好,挺惨的。
6
66的山梁
代课老师有工资啊。在河堤和砖瓦厂干活的同学也有钱领,可能不能叫工资吧。在生产队工作只有工分,在公社修水库也只有工分
6
66的山梁
知青全部回城好像是79年?我上大学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