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下放落户,家父给当地买了一台60马力拖拉机, 大队还有一台12马力噗通穷。我下乡的大队(很小,只有700人?)买了一台60马力跑运输,还有一台22马力拖拉机。
1966年,中央提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到1980年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达到4.5万台左右,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187.4万台左右,其中个人经营的拖拉机仅有3.8万台左右,占比不到2%。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5490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127.8千克左右。
中央计划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一台6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台中小型拖拉机,12马力,22马力。45马力是中型。当时12马力拖拉机2000多元,60马力拖拉机1万多元,解放牌4吨汽车2万多元。
1949-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析,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6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达到24.7%,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达到15%(见表3)。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
为实现或者加快农业机械化,1960年把成立农机部(八机部),建立了几千家农业机械厂。洛拖是苏援156项工程,不提。沈阳拖拉机厂1-2万人,背靠鞍钢,鞍山拖拉机厂也是万人大厂,东北工业有绝对优势。
从 1966 年到 1980 年, 国 家 对 农 机 工 业 的 投 资 增 加 到 46.61 亿 元,重点扩建现有企业,并提高现有企业的生 产能力,有计划地新建农机制造、配件生产企业,基 本 上 建 成 了 农 机 制 造、维 修、配 件 生 产 大 致 适 应, 门 类 比 较 齐 全 的 农 机 工 业 体 系。 1980 年, 全国农机生产企业达到 1829 家,职 工 70.76 万人, 形成了年产农用拖拉机 13.85 万台、手 扶拖拉 机 35 万 台、联 合 收 割 机 6000 台的能力。 全国统一了柴油机系列型谱和定 型设计, 完成了 3―12 马力手扶拖拉机,20、 40、50、55、60 马 力 的 轮 式 拖 拉 机 和 75 马 力、 80 马力履带 式 拖 拉 机 的 标 准 化 设 计。 1973 年, 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会同全国几十家 (所)工厂、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先后在南方 和北方组织了全国性的耕种机械系列产品设 计,其 中 水 田 犁、水 田 耙、旋 耕 机 3 个 系 列 产 品 设 计 于 1974 年 完 成;旱 田 犁、圆 盘 耙 两 个 系列产品设计于 1974、1976 年通过鉴定。 其 他方面的农业机械也都进行了标准化、 系列 化、通用化设计。
1980年调整改组的要点是:
一、改组拖拉机(包括大中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内燃机、排灌机械工业。大中型拖拉机厂由六十五个调整为三十五个,生产能力从十三万台提高到十五万台,一九八五年达到二十二万台。要增加八十马力、一百马力和一百二十马力三种轮式拖拉机。三十五个厂大体分三类(名单附后):第一类是基础较好,产品面向全国或数省的老厂;第二类,大部分是一九六六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后建起来、现在已经基本形成生产能力的;第三类是需要照顾的边远或薄弱地区的厂子,凡是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或布点过于重复的,拟改变产品方向,转为生产配件或其他产品。
手扶拖拉机厂由一百四十三个调整为二十九个,总的生产能力仍保持三十五万台。保留发展的二十九个厂子中,除常州、武汉、北京、沈阳、南宁等五个厂面向全国并担负出口任务外,其余二十四个厂子产品面向本省。剩下的一百一十四个厂要分别转为协作配件、配套厂,或转产其他产品。
内燃机保持三千万马力的生产能力,厂数要由现在的二百七十七个调整为一百二十六个。
排灌机械(包括大型水泵、深井泵、潜水电泵、喷灌机)要在保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将厂子由一百零五个调整为六十三个,并根据农田水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增加喷灌机具、大泵、深井泵、潜水电泵等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二、配件和配套农具生产企业的调整。配件厂要减少布点,提高批量,把油嘴、活塞环、链轨板等十种短线品种搞上去。要引进、发展新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厂子数目要由六百九十八个调整为五百三十个,生产能力由年产值三十五亿元提高到四十一亿元。易损件的寿命要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配套农具厂由一百六十四个调整为一百个,根据各地农艺特点,增加品种,提高配套水平。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要继续提高质量,提高性能,尽量作到一机多用。这类产品大多为地方修造厂制造,由地方调整。
定点大中型拖拉机厂名单
共三十五个,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基础较好,产品面向全国或数省的,共十个厂。计有: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长春拖拉机厂、江西拖拉机厂、上海丰收拖拉机厂、上海拖拉机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松江拖拉机厂、青海拖拉机厂、柳州拖拉机厂。
第二类,一九六六年以后建立,现已基本形成生产能力,产品主要在本省使用的,共十一个厂。计有:沈阳拖拉机厂、山东拖拉机厂、昌潍拖拉机厂、清江拖拉机厂、安徽拖拉机厂、湖南拖拉机厂、宁波拖拉机厂、湖北拖拉机厂、石家庄拖拉机厂、四川红旗拖拉机厂、山西运城拖拉机厂。
第三类,需要照顾的边远、薄弱地区的厂,共十四个。计有:牡丹江拖拉机厂、陕西秦川拖拉机厂、甘肃天水拖拉机厂、内蒙包头拖拉机厂、贵州遵义拖拉机厂、广州拖拉机厂、昆明拖拉机厂、新疆十月拖拉机厂、江苏盐城拖拉机厂、山东即墨拖拉机厂、湖北襄阳拖拉机厂、河南开封拖拉机厂、沈阳东方红拖拉机厂、本溪拖拉机厂。
1971年和1972年没有指标,大型拖拉机和汽车都是内部买的实验品,
就没有育秧这一步。
五七下放落户,家父给当地买了一台60马力拖拉机, 大队还有一台12马力噗通穷。我下乡的大队(很小,只有700人?)买了一台60马力跑运输,还有一台22马力拖拉机。
1966年,中央提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到1980年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达到4.5万台左右,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187.4万台左右,其中个人经营的拖拉机仅有3.8万台左右,占比不到2%。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5490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127.8千克左右。
中央计划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一台6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台中小型拖拉机,12马力,22马力。45马力是中型。当时12马力拖拉机2000多元,60马力拖拉机1万多元,解放牌4吨汽车2万多元。
1949-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析,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6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达到24.7%,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达到15%(见表3)。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
为实现或者加快农业机械化,1960年把成立农机部(八机部),建立了几千家农业机械厂。洛拖是苏援156项工程,不提。沈阳拖拉机厂1-2万人,背靠鞍钢,鞍山拖拉机厂也是万人大厂,东北工业有绝对优势。
从 1966 年到 1980 年, 国 家 对 农 机 工 业 的 投 资 增 加 到 46.61 亿 元,重点扩建现有企业,并提高现有企业的生 产能力,有计划地新建农机制造、配件生产企业,基 本 上 建 成 了 农 机 制 造、维 修、配 件 生 产 大 致 适 应, 门 类 比 较 齐 全 的 农 机 工 业 体 系。 1980 年, 全国农机生产企业达到 1829 家,职 工 70.76 万人, 形成了年产农用拖拉机 13.85 万台、手 扶拖拉 机 35 万 台、联 合 收 割 机 6000 台的能力。 全国统一了柴油机系列型谱和定 型设计, 完成了 3―12 马力手扶拖拉机,20、 40、50、55、60 马 力 的 轮 式 拖 拉 机 和 75 马 力、 80 马力履带 式 拖 拉 机 的 标 准 化 设 计。 1973 年, 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会同全国几十家 (所)工厂、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先后在南方 和北方组织了全国性的耕种机械系列产品设 计,其 中 水 田 犁、水 田 耙、旋 耕 机 3 个 系 列 产 品 设 计 于 1974 年 完 成;旱 田 犁、圆 盘 耙 两 个 系列产品设计于 1974、1976 年通过鉴定。 其 他方面的农业机械也都进行了标准化、 系列 化、通用化设计。
1980年调整改组的要点是:
一、改组拖拉机(包括大中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内燃机、排灌机械工业。大中型拖拉机厂由六十五个调整为三十五个,生产能力从十三万台提高到十五万台,一九八五年达到二十二万台。要增加八十马力、一百马力和一百二十马力三种轮式拖拉机。三十五个厂大体分三类(名单附后):第一类是基础较好,产品面向全国或数省的老厂;第二类,大部分是一九六六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后建起来、现在已经基本形成生产能力的;第三类是需要照顾的边远或薄弱地区的厂子,凡是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或布点过于重复的,拟改变产品方向,转为生产配件或其他产品。
手扶拖拉机厂由一百四十三个调整为二十九个,总的生产能力仍保持三十五万台。保留发展的二十九个厂子中,除常州、武汉、北京、沈阳、南宁等五个厂面向全国并担负出口任务外,其余二十四个厂子产品面向本省。剩下的一百一十四个厂要分别转为协作配件、配套厂,或转产其他产品。
内燃机保持三千万马力的生产能力,厂数要由现在的二百七十七个调整为一百二十六个。
排灌机械(包括大型水泵、深井泵、潜水电泵、喷灌机)要在保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将厂子由一百零五个调整为六十三个,并根据农田水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增加喷灌机具、大泵、深井泵、潜水电泵等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二、配件和配套农具生产企业的调整。配件厂要减少布点,提高批量,把油嘴、活塞环、链轨板等十种短线品种搞上去。要引进、发展新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厂子数目要由六百九十八个调整为五百三十个,生产能力由年产值三十五亿元提高到四十一亿元。易损件的寿命要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配套农具厂由一百六十四个调整为一百个,根据各地农艺特点,增加品种,提高配套水平。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要继续提高质量,提高性能,尽量作到一机多用。这类产品大多为地方修造厂制造,由地方调整。
定点大中型拖拉机厂名单
共三十五个,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基础较好,产品面向全国或数省的,共十个厂。计有: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长春拖拉机厂、江西拖拉机厂、上海丰收拖拉机厂、上海拖拉机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松江拖拉机厂、青海拖拉机厂、柳州拖拉机厂。
第二类,一九六六年以后建立,现已基本形成生产能力,产品主要在本省使用的,共十一个厂。计有:沈阳拖拉机厂、山东拖拉机厂、昌潍拖拉机厂、清江拖拉机厂、安徽拖拉机厂、湖南拖拉机厂、宁波拖拉机厂、湖北拖拉机厂、石家庄拖拉机厂、四川红旗拖拉机厂、山西运城拖拉机厂。
第三类,需要照顾的边远、薄弱地区的厂,共十四个。计有:牡丹江拖拉机厂、陕西秦川拖拉机厂、甘肃天水拖拉机厂、内蒙包头拖拉机厂、贵州遵义拖拉机厂、广州拖拉机厂、昆明拖拉机厂、新疆十月拖拉机厂、江苏盐城拖拉机厂、山东即墨拖拉机厂、湖北襄阳拖拉机厂、河南开封拖拉机厂、沈阳东方红拖拉机厂、本溪拖拉机厂。
1971年和1972年没有指标,大型拖拉机和汽车都是内部买的实验品,
就没有育秧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