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的终极(ZT)

蒋闻铭
楼主 (文学城)

上山下乡运动的终极(ZT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1402.66万人。加上文革结束后陆续下乡的有260.04万人,共1662.7万人。这与1980年的全国城镇人口1.91亿相比,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时几乎所有城镇家庭都与“知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中国知青运动的终结真正源起云南知青。1968年,云南农垦系统开始接收知识青年;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下辖4个师,32个团,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临沧和红河地区的荒蛮丛林,兵团先后接收知青10.4万人,主要来自外省市,其中北京8385人、上海4.76万人、成都1.67万人、重庆2.44万人、昆明7038人。

最先抵达兵团的是北京人,他们是大串联时无意中闯进边疆的一批红卫兵,返京后即给当时的北京市革委会写了要求去云南插队的报告,几经转辗,报告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李)富春、(余)秋里同志:可考虑这个要求,请与北京市革委会联系一下。周恩来”。1968年2月8日,列车载着55名北京青年奔赴云南。

云南知青的基本待遇:口粮40斤,工资28元,房自盖,菜自种。当文化迥异的各地青年汇聚到边疆,经碰撞、摩擦、浸润、融汇,逐渐形成其个性特征:思想活跃、敢说敢做。地处西双版纳的兵团一师,是知青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分布在从勐海到勐腊广阔的国境线上,总数6万余人,其中景洪一团的知青高达8538人。他们的任务是砍伐森林,种植橡胶,在目前西双版纳绵延150万亩的橡胶林中,当年由知青开垦种植的仍占相当比例。

据报道:这场运动推行10年后,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争口粮;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却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在招工、招生、参军、入党、提干等问题上,后门风盛行,以至197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谈到知青工作时说:“现在社会上对知青问题议论很多。四个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3月,重新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现在搞的上山下乡,不是个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嘛!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第一步应该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

1978年10月,一封《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在西双版纳知青中悄悄流传,作者是景洪农场十分场(原云南兵团一师一团十营)学校的教师、上海知青丁惠民。信中列举了知青生活的困苦,反映知青运动造成的“三不安心”问题,认为局面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希望中央领导能够重视。

丁惠民日后说:“这封信还隐约表达了回城的愿望。”其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知青作为文革遗留物,虽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但有关部门一时还顾不上,也拿不稳。

第一封信捺上300多个知青指印,寄往国务院。国务院按常规批转云南省处理,自然没有了下文。知青们没有气馁,又写了第二封信,发起者仍是丁惠民。到12月初,联名信的签名超过万人,以它为媒介,在西双版纳6万知青中,一个以回城为目标的群体正在形成,丁惠民与重庆知青刘先国、上海知青胡建国组成了三人核心小组。

恰恰此时,上海女知青瞿玲仙之死,引发轩然大波。瞿是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知青,因怀孕难产,在农场卫生所大出血身亡。这一非正常死亡事件,在农场并非最严重的,却因死值其时,激起知青情绪。

12月8日,在西双版纳首府景洪,“云南各农场知青联席会议”召开。会议目的是:商讨“北上请愿”事宜。丁惠民被推举为总指挥,组建北上筹备组。会后,知青们发布《北上宣言》,决定派代表进京。

12月27日,26名代表到达北京,国家农垦总局接待了他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要见邓副主席”,并提出如果邓副主席太忙,也可由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见。

1979年1月10日,代表们终于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接见者是新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被接见的代表限定为10人。

自此以后,西双版纳知青的大规模行动,迅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就在知青代表北上的同时,中央即派出以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为首的调查组南下。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正视知青的要求。赵凡是1937年参军的老八路,作风务实,他目睹了知青们艰难的生存现状,当几百名知青跪在他面前放声大哭时,他也流下热泪,并大声说,“孩子们,都起来!你们的情况,我一定如实向中央汇报!”

在赵凡的协调和敦促下,1月中旬,四川、上海、北京和云南有关部门在昆明联席召开会议,各省市对知青回城均表示认可。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15条讲话》,其中一条是“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

安平生的讲话和接踵而至的国务院“六条”开启了大闸,返城洪水一泄不可收。西双版纳各农场知青无不争先恐后回城。知青们在慌乱中告别了边疆,直至回到昆明,才松了一口气。

云南垦区的当年这场风波,很快蔓延到各地,从1978年12月起,有2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了下乡知青和支边青年要求回城的集会、请愿活动,到1979年年初形成一股很大声势的“回城风”。

这股风来势猛,涉及面广,许多地方出现了激烈行为,如:四处串联、散发传单、请愿游行、集体上访,甚至罢工绝食、冲击领导、殴打干部等等。这场骤起的风波,中央决断及时,态度鲜明,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在1979年3月中旬以后有所缓和,到五六月份大部分地区已平静下来。

这时候,西双版纳回城风潮已迅速波及全国,10年内陆续上山下乡的上千万知青,在几个月内就返回了各自城市。

1980年,国务院知青办提出《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点是,明确宣布“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即不再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宣告上山下乡即将终止的信号。

1981年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经20余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告结束,“知识青年”遂成为历史名词。

上山下乡政策变更之后,知青陆续返城就业,但尚有大量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安排20万与当地农民结婚的插队知青。各地经过3年努力,到1981年绝大部分已婚知青已经安排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安置条件差异很大。

据在4万多已婚插队知青中的调查,到1982年仍然有3600多人未安置落实。另外,已在外地工作的老知青子女回原城市就学入户问题也比较突出。可以说,上山下乡政策不仅在知青一代身上烙上了历史的印痕,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这是原文链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蒋闻铭
上山下乡运动, 是毛泽东共产党迫于人口就业压力的无赖之举,荒谬绝伦, 残害了整整一代的中国人.
起个破名想半天
多谢分享。那个时代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悲剧接着一个悲剧。
郭大平
口粮40斤,工资28元。这个待遇,在我们农村青年看来,简直是上天堂。哪里是什么上山下乡?
郭大平
迫于人口就业压力的无赖之举?那为什么后来邓公让知青回城,就都能安排工作了?可见,说是就业压力,那是为老毛荒唐政策粉饰之词
太宇
反人类罪。不过,云南的大部分是兵团,有工资,口粮,气候好。其他地方插队的,极惨-李庆霖的孩子就是插队的,连火柴钱都挣不了
蒋闻铭
我说的是无赖,不是无奈。:)
郭大平
这倒是。没太注意这字。
蒋闻铭
是的。这是毛泽东残害中国第二大的罪恶。第一是人民公社。
蒋闻铭
知青的条件,特别是兵团,好过当地农民,不过跟城里,还是没法比。
方外居士
原来是这种待遇,确实是天堂。
M
Meiyangren
李庆霖是小学老师,先给周写信,没理会,后给王海蓉还是唐闻生写信转交毛,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李后来武夷山下的监狱服刑。老毛的300元一直存着,没花。李的主要罪行是打地委书记耳光,造成他自杀。当地读书人对李的评价是小人得志便猖狂。李在外地的知情中很香,初进了知情政策的调整,但在当地的知识分子中名声不好。

波粒子3
中共统治中国才十五年就培养了一千四百万知识分子,比国民党厉害,1949年以前中国有多少知识分子?

可以做个比较,那个党厉害。

萧嵐
农村农民并不欢迎知青,来一群不会种地的大孩子,要给工分,还是那么多的地,要多分口粮给知青,
郭大平
平均一年也就100万而已。邓公改开,一年培养1000万知识分子。可见老毛当时,干得很差劲。
蒋闻铭
这些都是现在的初中水平都没有的毛时代的高中毕业生。包括指方向的小学生。他是在玩语言游戏,厚颜无耻地偷换概念。
郭大平
你说得对。我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妈妈还在大队上扫盲识字班。那是70年左右。那时大多数人还不会读报纸,哪有那么多知识分子?
蒋闻铭
这里有两个信口胡编,拿亲身经历做幌子,描述歌颂毛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粉饰王。整天编毛时代农民幸福生活,没影子的故事。
c
chufang
这个一千四百万知识分子有没有把高中生也算在内?

1950-2022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

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蒋闻铭
他偷换概念,把全体被赶下了农村的知青,全算成了毛时代的知识分子。什么玩意儿。
方外居士
谈不上歌颂,只是让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谈论农村时增加一点常识别闹笑话。
蒋闻铭
三天的婚宴,酒要给大家喝尽兴了,队里不是支大锅炸油条,就是杀猪分肉,盖房子十天,一天请大家两顿肉,瞎编得影子都没有了。
蒋闻铭
普通农民连饱饭都没有的日子,在您那里,油不缺肉不缺,鸡鸭鱼肉至少有几天管饱。您以为您在哪里?
方外居士
这些东西超出你的理解能力了,我就不多说了。我上次说少了:盖房请人是一天三顿,早中晚,顿顿有肉。共十来天。
方外居士
不是有意气你,但是你读后是不是很生气?
萧嵐
感觉你年纪轻,是不是把80年代90年代的事情移到了文革时期。甚至认为知青应该“至少高中毕业”
蒋闻铭
您都上过月球了,我有什么可生气的。:)您接着编,有人信就好:)
蒋闻铭
到了九十年代,是这个样子。
方外居士
你是不是生活在梦里?认为农村整天在饿肚子?
方外居士
哈哈哈,超出了你的理解能力,也难怪整天说胡话,只能空对空,没有任何基于自经验的文章。
蒋闻铭
加上现在只给猪吃的杂粮,能勉强吃饱就不错。毛时代普通农民的艰难,您不知道?
方外居士
我写的是亲身经历,七十年代的事。
a
areYOUsure
如有一点点作用的话,那就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还是有了一点帮助,让很多农村小孩有了受文化教育的机会
蒋闻铭
中国政府,是八六年宣布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因为取消了人民公社。
泥川
在中国,城市是上等人,农村是下等人。70年代,城镇人口只占17%,农村人口83%。让城里人体验几年农村生活,叫被迫害,
泥川
在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受的苦,叫活该。
蒋闻铭
哪里的话。照老生常谈和方外网友,毛时代中国农民的日子,美着呢,美到可以让我现在都嫉妒。:)
方外居士
又开始空对空了。那说的是全国的总体情况,不是每一个地方的情况。
方外居士
农村里的活还真不缺知识青年去干。
方外居士
你除了胡说,也歪曲。我什么时候说过毛时代农民生活美如花?只是我的话刺让你的理论成为笑柄。
蒋闻铭
我问您在哪里,您不敢说,因为这地方只是在您的脑子里。:)
蒋闻铭
就我上面列的那些,至少您那疙瘩,还不是美如花?喔对了,盖房十天一天三顿肉招待人。都嫉妒死我了。接着编。
方外居士
我当然不告诉我在哪里。没有生活经验的人是写不出我那么具体的文章的。
蒋闻铭
您只要说出在哪里,读者里就有人会来打您的脸。
方外居士
婚礼三天筵席就是美如花了?盖房子十天饨饨有肉就是美如花了?你以为家家年年都办这种事?
蒋闻铭
余下来的日子,是什么样子呢?吃什么穿什么,家里有什么?说来听听。
方外居士
我只讲那几天的情况,没有讲其他时候的情况,你就跳起来。告诉你:若是有婚庆或者盖房,之后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什么肉。你应该高兴
蒋闻铭
哪里的普通农民,一分钱掰两半话的日子,是这么过的?结婚造房子,办公共食堂,让大家来吃大户,完了一年就没肉了。厉害。
方外居士
所以说你不懂农村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还整天谈论农村的事,强不知以为知。
方外居士
我是担心你闹笑话才提醒你的。
多市人
领工资的只是极少数在建设兵团的知青。

虽然本人在当了两年多的知青后就有幸遇到了恢复高考的好时光,但那段经历终身难忘。我是“上山”到远离城市十分贫穷的山区当“地球修理工”,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每天从早到晚要干十几个小时的强劳力,不仅没有工资,而且常常吃不饱饭。那些年的心态历程可以用8个字概括:从“热情”到“失望”,转“迷惘”至“绝望”。大部分的家长送子女上山下乡实属无奈,由于自身也生活贫困,而我所在的山区农民普遍对知青的到来并无好感。只有少量农村干部,可以趁机向知青和他们的家长捞油水,才高兴有“知青”去并留在那里。

萧嵐
70年代我在的知青农场就有不少初中毕业生,干活都要帮助照顾他们一点。

他们的身体和生活能力都比较弱。

吾道悠悠
王海容。后来由于知青处境的改善,

一些知青也感谢王海容转交毛主席信一事。

王如不直接转交毛此信,只交给中办的话,那毛就不会知道一些底层知青的困境。

走资派还在走
赵凡是1937年参军的老八路,。。这个赵凡是原先北京市委,在彭真手下负责农业的那个赵凡吗?
蒋闻铭
应该是。这是链接:

赵凡_百度百科
走资派还在走
多谢,还真是。我小时候听我爸爸说过赵凡,一不留神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