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的抽水机,有经历的请谈谈。
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抽水机的购置和运营成本问题,以及更进一步的那时农村引进动力机械的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
没下过乡也没在农村生活过,只是从报纸和文学作品读过一些东西。
五十年代,在部分农村已经有锅驼机提供动力用于抽水浇地了。文学作品中开锅驼机是当时农村小知识份子(比如念过高小)负责的工作。
这里大部分人估计锅驼机这名目都没听说过。下面连接有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4%85%E9%A9%BC%E6%9C%BA/5395157
锅驼机烧煤或木炭,是外燃机,热效率低,这个介绍里的马力数也很小。但是适用于大部分没有电力的农村。
锅驼机在当时不知道售价多少,当时的农村很穷,估计很少的村子能买得起。而柴油发电机用的油在那时是稀缺资源,也不是农民用得起的。根据1956年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各高级农业社里备有锅驼机、柴油机的很多。就以我们在山西省解虞县作调查的那个社来说,就有锅驼机、柴油机十多台。” 这应该是当地领导搞的典型之类的假大空。
六十年代水泵价格不知多少,浇一亩地需要电费多少有谁知道?由于当时农村靠人力和畜力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人力成本相比现代机械生产方式(设备和运营费用)太便宜了,我的理解是除非政府给予补贴,比如农机制造业和电力都是补贴的,农民既没有动力用机械也用不起。
在中国比较早出现在农村的动力机械是手扶拖拉机。七十年代后期政府主导大力发展。七十年代12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价格不知道是多少,应该是几千元,那时一辆解放牌卡车卖大概两万元。大部分农村可能一个生产队才能凑钱买一台。但是这些手扶拖拉机到了农村大部分时间都在搞副业搞运输,说明这些业务比种粮食更效益高,中国农村过分密集和廉价的人口,以及当时的政策限制农民搞其他经营,在客观条件上是不利于引进机械化农业的,只有当农民有了其他出路去挣更高的收入,造成农村劳力成本升高,才有动机去用机械取代人力。
大概是74年,我们生产队一次卖了30多头肥猪,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3000多元,是我们大队最先买的两台(一共9个生产队)。一机多用,平时跑小运输,耕作季节还犁田耙田抽水。
水泵的使用和70年代初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一致,小水库、灌渠多了,原先的水塘蓄水用人力水车不够用了,每个生产队基本上有一台柴油机加水泵,我们队有一台专门柴油机(平时用来碾米)加上面的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
水利建设加化肥投入是70年代文革期间我们那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全面改成了双季稻,亩产过千斤。下波是杂交稻。
1马力,拖车载重上不大的坡时,随车的人要下来帮推。现在的动力大得多。
说到普及情况,七十年代中期,我知道国家有一个"在八零年实现农村农业机械化"(或类似名称)的计划,听我上辈人说,其中一个指标是:每个生产队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和前面一些网友说的七十年代情况相差很大。(顺便说一句:这个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计划并没有按时实现,好像在八零年前后国家就不再提了)。
七十年代,我县有的低收入的农村年底分红时每一个工(10工分)只有两毛多钱(全县大多数是五毛到七毛,少数很好的有-元多一点),另外农村动力电网普及率还很低。
70年代,中央计划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一台6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台中小型拖拉机,12马力,22马力。45马力是中型。当时12马力拖拉机2000多元,60马力拖拉机1万多元,解放牌4吨汽车2万多元。
为实现或者加快农业机械化,把农机总局升格为农机部(八机部),建立了几千家农业机械厂。洛拖是苏援156项工程,不提。沈阳拖拉机厂1-2万人,背靠鞍钢,鞍山拖拉机厂也是万人大厂,东北工业有绝对优势。
五七下放落户,家父给当地买了一台69马力拖拉机, 大队2还有一台12马力噗通穷。我下乡的大队(很小,只有700人?)买了一台60马力跑运输,还有一台22马力拖拉机。
设计院和水厂都反映国产的漏水、寿命短。整厂设计水平不是大问题,因此用了瑞典政府的出口信贷整厂引进,关键设备是德国的。
农闲时主要跑运输,需要时做抽水机动力
生产队买了挤面机(各类谷物磨粉,稻粒挤成米等),有自己的柴油机带动
知青对当地的机械化起了关键作用
是要由上面分配指标的,外面买不到。
记得我县代表七五年参加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召开,华国锋、邓小平出席并主持)后,订定(或被省指定)要尽快建成"大寨县"(口号:苦干加巧干,争取早日建成大寨县。这个"早日",听说是两到三年)。我县的"大寨县"目标含有多少具体的指标不清楚,但在拖拉机上可能是和国家"实现农村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相类似:生产队一台手扶拖拉机,大队一台中拖等。但比国家计划(八零年实现)要提前两三年。
每当上面分配一些指标到县,县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先给哪个生产队或大队。要不要钱不清楚,可能是要的。
拖拉机的柴油和机油等也不是可以自由买的。要到公社供应站,买了带回来。
关于农村的抽水机,有经历的请谈谈。
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抽水机的购置和运营成本问题,以及更进一步的那时农村引进动力机械的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
没下过乡也没在农村生活过,只是从报纸和文学作品读过一些东西。
五十年代,在部分农村已经有锅驼机提供动力用于抽水浇地了。文学作品中开锅驼机是当时农村小知识份子(比如念过高小)负责的工作。
这里大部分人估计锅驼机这名目都没听说过。下面连接有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4%85%E9%A9%BC%E6%9C%BA/5395157
锅驼机烧煤或木炭,是外燃机,热效率低,这个介绍里的马力数也很小。但是适用于大部分没有电力的农村。
锅驼机在当时不知道售价多少,当时的农村很穷,估计很少的村子能买得起。而柴油发电机用的油在那时是稀缺资源,也不是农民用得起的。根据1956年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各高级农业社里备有锅驼机、柴油机的很多。就以我们在山西省解虞县作调查的那个社来说,就有锅驼机、柴油机十多台。” 这应该是当地领导搞的典型之类的假大空。
六十年代水泵价格不知多少,浇一亩地需要电费多少有谁知道?由于当时农村靠人力和畜力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人力成本相比现代机械生产方式(设备和运营费用)太便宜了,我的理解是除非政府给予补贴,比如农机制造业和电力都是补贴的,农民既没有动力用机械也用不起。
在中国比较早出现在农村的动力机械是手扶拖拉机。七十年代后期政府主导大力发展。七十年代12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价格不知道是多少,应该是几千元,那时一辆解放牌卡车卖大概两万元。大部分农村可能一个生产队才能凑钱买一台。但是这些手扶拖拉机到了农村大部分时间都在搞副业搞运输,说明这些业务比种粮食更效益高,中国农村过分密集和廉价的人口,以及当时的政策限制农民搞其他经营,在客观条件上是不利于引进机械化农业的,只有当农民有了其他出路去挣更高的收入,造成农村劳力成本升高,才有动机去用机械取代人力。
大概是74年,我们生产队一次卖了30多头肥猪,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3000多元,是我们大队最先买的两台(一共9个生产队)。一机多用,平时跑小运输,耕作季节还犁田耙田抽水。
水泵的使用和70年代初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一致,小水库、灌渠多了,原先的水塘蓄水用人力水车不够用了,每个生产队基本上有一台柴油机加水泵,我们队有一台专门柴油机(平时用来碾米)加上面的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
水利建设加化肥投入是70年代文革期间我们那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全面改成了双季稻,亩产过千斤。下波是杂交稻。
1马力,拖车载重上不大的坡时,随车的人要下来帮推。现在的动力大得多。
说到普及情况,七十年代中期,我知道国家有一个"在八零年实现农村农业机械化"(或类似名称)的计划,听我上辈人说,其中一个指标是:每个生产队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和前面一些网友说的七十年代情况相差很大。(顺便说一句:这个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计划并没有按时实现,好像在八零年前后国家就不再提了)。
七十年代,我县有的低收入的农村年底分红时每一个工(10工分)只有两毛多钱(全县大多数是五毛到七毛,少数很好的有-元多一点),另外农村动力电网普及率还很低。
70年代,中央计划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一台6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75万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台中小型拖拉机,12马力,22马力。45马力是中型。当时12马力拖拉机2000多元,60马力拖拉机1万多元,解放牌4吨汽车2万多元。
为实现或者加快农业机械化,把农机总局升格为农机部(八机部),建立了几千家农业机械厂。洛拖是苏援156项工程,不提。沈阳拖拉机厂1-2万人,背靠鞍钢,鞍山拖拉机厂也是万人大厂,东北工业有绝对优势。
五七下放落户,家父给当地买了一台69马力拖拉机, 大队2还有一台12马力噗通穷。我下乡的大队(很小,只有700人?)买了一台60马力跑运输,还有一台22马力拖拉机。
设计院和水厂都反映国产的漏水、寿命短。整厂设计水平不是大问题,因此用了瑞典政府的出口信贷整厂引进,关键设备是德国的。
农闲时主要跑运输,需要时做抽水机动力
生产队买了挤面机(各类谷物磨粉,稻粒挤成米等),有自己的柴油机带动
知青对当地的机械化起了关键作用
是要由上面分配指标的,外面买不到。
记得我县代表七五年参加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召开,华国锋、邓小平出席并主持)后,订定(或被省指定)要尽快建成"大寨县"(口号:苦干加巧干,争取早日建成大寨县。这个"早日",听说是两到三年)。我县的"大寨县"目标含有多少具体的指标不清楚,但在拖拉机上可能是和国家"实现农村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相类似:生产队一台手扶拖拉机,大队一台中拖等。但比国家计划(八零年实现)要提前两三年。
每当上面分配一些指标到县,县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先给哪个生产队或大队。要不要钱不清楚,可能是要的。
拖拉机的柴油和机油等也不是可以自由买的。要到公社供应站,买了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