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讲鸦片战争之(一) 中國的天下觀與西方的世界觀 和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w
weed123
楼主 (文学城)

  (本文是根据左为老师视频解说整理出来的文字。致谢左为老师)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讲 中國的天下觀與西方的世界觀 |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和英国之间发生在1840年到1842年的一场战争。中国人把这场战争叫做鸦片战争。按照字面的意思,这是一场,因为英国往中国卖鸦片而引起的战争。英国人把这场战争叫做通商战争。英国人认为他们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迫使大清国平等通商。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之所以被认为是开端,就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文明开始相互融合。融合有点儿不是很恰当,其实更多的是中国被逼着拖入了西方的世界。

 

西方的世界观 vs 清朝的世界观

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的世界观是什么样呢?西方已经进行了二三百年的地理大发现,建立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并且通过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民族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而当时中国的世界观可以说是天下观。中国的天下是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像瓶盖儿一样笼罩着大地,地上的中心对应着天的穹顶,而地上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所在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是中央王国。

中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心,在文化上也是中心,所以中国的帝王具有绝对的权威。在中国的天下观里面,天下只有一个君主,就是中国王朝的君主,其他地方只有低一层次的首领,所有人都得服从来自中国的王化,如果自觉来归顺,就被归为善类,如果冥顽不灵的,理论上应该被消灭。如果实在消灭不了,就”怀柔远夷”,就是对那些不尊王化的夷狄采取怀柔政策,然后逐步的引导他们进入到王化之内。所以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朝廷在讨论应该如何应对的时候,大臣们争论的只有“剿夷”和”抚夷”两种方案,完全没有平等外交的概念。

 

当时清朝的天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内到外分别是天朝、上国、藩属国和化外各邦。按照这个事业,当时的英国可能连化外各邦都算不上,因为天朝上国甚至都不知道英国的具体位置在哪儿。英国这个处于化外之外的国家,基本上不在天下的视线之内。

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认为他们自己是别的国家之上的天朝上国,不承认其他国家是跟他是平等地位。可以这么理解,对于当时中国人的认知来说,中国就是一个世界,他们不承认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时间,西方的世界观,地球是圆的,在地理上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地球上的土地和人是分成一国一国的,是可以通过谈判来建立外交关系的。

在继寄西班牙和荷兰之后,英国成为西方的新大陆。但是英国这个西方霸主和清朝这个东方的天朝完全不一样,他们不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服从他们的权威,更不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接受他们的册封。很显然,西方的世界观是近代的世界,是地理大发现之后形成的,而中国的天下观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

中国和西方的碰撞首先是在贸易上的碰撞。对于清朝来说,海外贸易是可有可无的,中国以农为本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关税的收入对于朝廷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确实西方也没有什么物件儿是中国所必需的。朝廷对于英国的认知仅限于皇宫里面的自鸣中所以对于清朝来说,开一个口子对西方。不过是皇帝的恩典,是根据儒家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的教义,天朝给夷狄的一种恩惠。通过这个口子,天朝可以让西方人得到他们想要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但是西方的世界已经进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这是一个扩张的体系。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技术的优势,使得西方世界在扩张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工商立国的基础,也给西方带来了无法想象的效率。中国是农业立国,西方是工商立国,所以中国是内向的,西方是外向的,这就注定了西方会扩张到古老的中国的地界。西方的世界和中国的天下这两大板块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通商对中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于西方来说,是立国的根本。

首访中国的外国人--葡萄牙人

最早通过海陆来到中国经商的是葡萄牙人。有记载说,葡萄牙人第一次来中国到的是广州,当时的中国还在明朝时期。葡萄牙人是通过满剌加坐中国的商船来到广州的葡萄牙人第一次的到了南京和北京。

明朝时候说的马拉加,就是现在说的马六甲。明朝正德12年,也就是1517年,葡萄牙人第二次来到广州,他们做的是自己的上传。根据西方的记载,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葡萄牙的船只很大,而且葡萄牙人的容貌奇特,就像拒绝跟他们做生意。后来葡萄牙人贿赂了巡海水师,水师就允许了他们在岸边停船进行贸易。看来,葡萄牙人刚一进入到中国,就已经懂得了如何贿赂。葡萄牙人慢慢的就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通商制度,当时中国的通商制度其实就是朝贡制度,葡萄牙人也想通过朝贡来和中国进行贸易。

1521年葡萄牙派出使者,分别到了南京和北京,他们的目的是加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但是明朝不接受他们来朝贡,不接受的原因是因为葡萄牙人灭了马拉加。马拉加当时是属于明朝的藩属国,明朝在永乐元年派遣尹庆出使马拉加,宣示威德,马拉加就对明朝开始朝贡了。再加上郑和在南洋的活动,马拉加对明朝更是顺服。葡萄牙人灭掉马拉加就是在吞并明朝的藩属国。

马拉加就是马六甲。我们现在知道马六甲的地理位置,对于葡萄牙人进入亚洲是非常重要的中转位置。在马拉加被葡萄牙人吞并的时候,明朝并没有出兵保护,但是葡萄牙人的举动明显是侵犯了明朝的权威,他们想在中国获得朝贡资格,当然是不被允许的。

根据记载,葡萄牙的使者叫汤姆.皮雷斯,他不仅没能达成朝贡的目的,而且死在了广东的监牢。这是西方第一次与中国官方就通常问题开始交涉,最后以失败告终。虽然葡萄牙人与明朝朝廷的交涉没有成功,但是在沿海的民间外贸交易一直都是在进行的,即使朝廷闭关,民间的走私也从来没断过。西方人也不断的学习中国疏通衙门的秘诀,忠于明朝的皇帝下发明诏。允许葡萄牙人在广东通商。嘉庆14年,也就是1535年,朝廷允许葡萄牙人把船停靠在壕镜。壕镜就是澳门。

为什么允许葡萄牙人移居澳门呢?因为澳门面积很小,与内地的交通只有莲花泾一条路,倘若发生冲突,中国只要抽退工人,断了澳门的接济,就可以治西方的夷人于死命了。让葡萄牙人移居澳门,等于把他们的生命和财产搬进了一个葫芦里,而这个葫芦的葫芦口是由中国来看守的。这是中国官吏根据经验得来的一个非常省事儿的驾驭夷人的秘诀。通过这样的操作,天朝保存了尊,官吏实现了管理,而地方上的百姓可以跟葡萄牙人安心的做生意,

 

英国人和中国的交往

16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和荷兰开始发展海外事业,英国和荷兰都设有东印度公司,这两个国家的东印度公司刚开始来中国通商的时候,他们比葡萄牙人多了另外一种困难,这个困难就是葡萄牙人的反对,葡萄牙人想垄断和中国的贸易,所以他们怂恿广东的官吏反对他们。

葡萄牙人这时候已经能比较好的跟中国的官吏打交道了,尤其是在行贿方面。由于他们的反对,英国和荷兰与中国的通商就变成处处受到阻碍。在17世纪前半叶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态度也不积极,英国所需要的中国货物一般都在南洋或者日本采购,采购之后就装船回去了。

清朝管理外贸机构 十三行

到17世纪后半夜的时候,中国已经由明朝变成了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三藩之乱平定了,台湾也收复了,清朝完全统一的中国。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康熙下明诏开海禁。清朝开了四个通商口岸。四个口岸分别是广州的粤海关、福建厦门的闽海厦门的闽海关、浙江宁波的浙海关和江苏松江的江海关。朝廷同时设立了正式的海关监督。粤海关由内务府委派,闽海关由福州将军兼任,浙海关和江海关由各省督抚兼任。

户部也颁发了税则,制定关税。当时设定的关税非常的平均,才不到5%。按照这个税率,比后来的南京条约协定的关税还要低。不过这个法定的公开的税则,从来都没有公开过。外国商人曾经多次想看中国的税则,一直到鸦片战争,海关衙门都没有让外国人看过。不让外国人看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除了征税,海关还收取了远远高于征税的陋规。

关税分两种,“船钞”和”货税”。船钞是据船的大小来定的,一开始的时候,大船的税是一千二百两,中传是960辆,小船是五百四十两货,税是根据货的价值来定税。康熙末茶的时候实际收的货税是货价的6%,单单这个货税就已经比官方法定的5%要多了。当时全部的税都算下来,包括正税和其他的陋规,大概加起来是20%,这20%远远高于了官方定的5%,这是中国实际的关税。在18世纪的时候,20%的关税虽然很重,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觉得不能接受,因为当时货物的差价非常悬殊。比如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买一袋茶叶,他们需要花的钱是二十两。出口税是3两8钱。一旦茶叶运到伦敦之后,能卖到四十两以上。而且当时英国茶叶的进口税比中国的出口税还要重。所以当时英国并没有觉得这个税很重是个问题。

从乾隆21年开始,四口通商变成了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了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国人通商仅限于广州,而且只能和广州的十三行通商。十三行是官府指定的官商开办的商行,官商的本钱是自己的经商的特权是花钱买来的。他们的本质就像当时的盐商一样,成本自担,经营责任自负。外国商人只能跟十三行的行商做交易,但是行商要负责给外国的商人盖“夷馆”居住,负责接待外国商人,负责帮助他们的商品通关,包括缴纳关税和达成交易。除了这些,行商还要负责约束外国商人,约束他们不能离开夷馆,不能带外国女人进来。当然,更不允许外国商人跟中国女人有任何瓜葛。

官府对洋人的管理都是通过十三行来完成的。我们看当时的记录,有官府对杭商的申斥,有官府对同事的申斥,却看不到官府对洋商的申斥。因为如果洋商出了问题,官府都是找行商去管理的,官府是不用负责,却能享受我们的好处。洋人通过这么多年跟中国人打交道,他们也越来越了解中国的官府了,他们知道只要塞点钱,什么违法的事儿都可以通融。中国对他们的各种限制,等于是提示他们要行贿。

十三行呢,并不是只有十三家商行,是指这一类官商的统称。他们一手托着洋商,一手托着官家,两头都伺候得好就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富可敌国。比如说怡和行的伍秉鉴,在2001年的华尔街日报统计,过去1000年最富有的50个人的时候,伍秉鉴被评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通过对外通商,十三行是大赚特赚,清朝政府其实并没有太在意这部分收入,因为外贸的关税跟国家的财政并没有发生关系。广州的粤海关隶属于内务府,收入直接gui入?大内,内务府跟洋人的交易,买的也都是自鸣钟一类的,仅供消遣的玩意儿。所以清朝的皇帝也不是太在意。

清朝朝廷对外贸不在意,但是西方人却很在意,西方上人一直想扩大贸易规模。这时候和中国通商最多的已经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了,他们想改变中国的通商制度。这时候英国商人有一个认知,他们认为他们所受的限制都是出自广东的地方官吏,而不是出自中国的皇帝,所以他们觉得跟地方交涉,?这都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由英国政府派出公使到北京去交涉,也许会有希望改变。

马戛尔尼使团

 

1793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拜访中国皇帝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要打破当时中国一口通商的情况。他代表英国希望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能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中英两国能够互派使节,各自住在对方的首都,双方全面通商。同时,为了全面通商的方便,英国方面还希望可以比较澳门在舟山租用或者买一个基地来投套商品。

为了显示英国的诚意和英国的实力,马戛尔尼使团是带了一个舰队来的,首先他们乘坐的船舰狮子号是配备了64门大炮的巨舰。第二,马戛尔尼使团是一个庞大的使团,为首的马戛尔尼勋爵曾经做过驻俄公使,他还做过英国海外领地的总督,他是一个级别很高的职业外交官。除此之外,使团中还有各色的专家以及随行的化石?。第三,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礼品,礼品里面有中国人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各种仪器,包括各种地球仪、望远镜,还有天文仪器。礼品里面还有最先进的枪和炮。其中同几个速射炮可以每分钟发20到30发炮弹,礼品里面还有地毯,挂毯,各种欧洲的工艺品,最重要的还有英国最引以为傲的巨大的战舰的模型。马戛尔尼使团可以说是诚意十足。

他们的到来给中国的朝也带来一片欢喜。当时乾隆皇帝已经82岁了,他在位58年了,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次英国使团的到来使他感觉更加良好,因为一个遥远的国家,远道甚至连在哪儿都不知道的国家带着这么多的离武器来进贡,这足以说明乾隆皇帝威能远波?。英国使团到达北京之后,在清朝官员的接待上出现了很多让英国使团很尴尬的事情。首先,马戛尔尼使团被当成是来进贡的。其次,朝廷里那些自命不凡的大臣们没一个人能弄明白这些进贡来的仪器应该怎么安装,但是呢,他们又都摆出一副什么都明白的架势。在马戛尔尼的随从当众演示了速射炮的威力之后,围观的大臣们内心虽然很震撼,但是在在面子上依旧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假装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奇技淫巧。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清朝官员终于弄明白了马戛尔尼不是来进贡的,但是他们对马戛尔尼的使命却毫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马戛尔尼在见皇帝的时候,一定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在马戛尔尼看来,他们面见中国皇帝的礼仪只能按照他们见英国国王的礼仪。英国国王的礼仪是什么呢?是单膝跪地亲吻对方的手。马戛尔尼此行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建立两个国家之间平等的关系。如果连礼节都做不到平等, 那别的更谈不上了。

不过,为了能够见到中国皇帝,马戛尔尼也做了一点儿妥协,他说如果清朝方面一定要坚持让他按照中国的礼仪,那么,就请清朝也派一个跟他马戛尔尼地位相等的大臣对着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像行三跪九叩的礼。马戛尔尼的要求被清朝拒绝了。

经过漫长的反复的沟通,马戛尔尼终于明白了,在第一个问题上,如果他不妥协,这些清朝的大臣是不会让他见到乾隆皇帝的。为了能够达成的使命,马戛尔尼最终妥协了,马戛尔尼和他的伙伴们按照中国礼仪,双膝跪倒了一次,也进行了若干次的单膝下跪的英国礼,不过亲吻皇帝的手就免了。后来当迈克尔的使命失败之后,他很羞于提及他这次的妥协。

当乾隆皇帝听到英国通商要求的时候,他感觉极其荒唐。因为在乾隆看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本不需要跟外一进行贸易。现在开一个口子,不过是因为天朝的茶叶、瓷器、丝绸是你们这些外夷所需要的,因此特别加恩体恤你们,给你们一种赏赐,你们居然还敢来讨价还价,真是荒唐。很显然,马戛尔尼的使命彻底失败了,不仅平等通商做不到,连改善一下英国少女在广州的待遇都办不到。

不过,这个使团他也不是一点儿收获都没有,他们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看清了大清帝国的真面目。这个使团在中国待的时间很长,尤其是回程的时候,他们是从北京沿着大运河南下到江南,然后再转回到广州。他们沿途考察了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官场,中国的军队,也包括中国的军事要塞。那时候中国就完全没有保密意识,所以马戛尔尼使团想看什么都能看到。他们了解了中国社会贫弱的现实,看到了官民关系的紧张,也看到了官员的贪腐,还看到了不堪一击的海防和贫弱的军队。他们随行带着画师把所看到的一切都画了下来。

马戛尔尼回国之后,中国以往的神话就都不存在了。英国了解到了真实的中国,这次马戛尔尼的反华对于日后英国敢于发动战争。起了很大作用。1816年清朝嘉靖21年,英国最后一次派使节阿美士德来华,阿美士德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后来,美国人也来了,所有来的人都卡在了双膝跪地的礼仪上。

其实,礼仪的背后,是中国的开放和平等土壤关系在在天朝的体制之下,这种平等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建立。当时的中国对西方的事物也不是完全不了解。不过,由于文化的背景差异太大,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中国传统儒家交易的折射,顿时都变成了很荒谬不堪的东西。英国的君主立宪在中国皇权至上的面前变成了大臣产权,英国的经商贸易在中国的以农为本的面前,变成了舍本逐末,英国的追逐利润。在中国的姓理名教面前变成了小人之举,英国的女王主谓更被说成是未开化的彝族,西方先进的器物也被说成是奇技淫巧。

 
w
weed123
既然有人重拾“鸦片战争”,也分享一下这篇左为老师讲有关战争发生的背景
郭大平
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中国传统儒家交易的折射,顿时都变成了很荒谬不堪的东西:现在的中国,还是这样,改变不多。
郭大平
不见在几坛,还有那么多人在嘲笑美国的民主分权制度,是荒谬不堪吗?还有那么多人在鼓吹,中国有制度优势吗?
r
rmny
以前城市里订牛奶是和英国学的,所以订牛奶是订半磅一镑
r
rmny
天不生英伦,万古长如夜
蒋闻铭
+1.
c
coach1960
看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左中堂收复新疆,太平天国系列都很精彩
清源白水
左为何许人, 网红写手还是历史学家?
清源白水
最近川普关税的操作完美演绎了美国民主分权的本质, 那是相当的民主, 哈哈!
最接近太阳的人
可以在这儿哈哈几声已经不错了.
郭大平
川普政策变来变去,忽软忽硬,你道是为什么?反过来看中国,一条道走到黑,你又道是为什么?这,就是民主与独裁的区别。
方外居士
地理大发现后,当时的西方在知识的上已经比大清帝囯高了一个维度。
郭大平
我觉得川普本质是想搞个人独裁,试看民主分权制度是如何扼住川普的独裁本性的。
郭大平
居士兄在大方向上,还是很看得清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清源白水
“川普政策变来变去,忽软忽硬” 充分体现了民主, 太对了。
郭大平
知错就改,而不是像中国政府那样,鸭子死了还嘴硬。这不是民主,是什么?文革那么混蛋,却还高唱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才是民主?
清源白水
知错?川总没认错你強加于他身上, 这也是民主, 长见识了。文革是60年前的事了,60年前美国黑人还被歧视,这才是民主?
w
weed123
教练勤学精进,让人敬佩。我本是洗菜做饭时,随便听一听。但每次听后都觉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w
weed123
他是油管等平台上讲历史故事一位播主。背景不祥,但感觉对那段历史做了深入研究。他讲的故事覆盖了從晚清到民國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他自言宗旨 "把·真實的歷史用故事講述出來。 盡量不失歷史的真實性,又帶有故事的趣味性"。

个人感觉是他挖掘出很多一般历史教科书没有的内容,几乎等于是在书写另外一段不同的历史。

 

他的油管视频粗略查了一下有以下事件内容: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戰爭
庚子国乱,义和团

戊戌变法
洋務運動

辛亥革命
北洋時代(包括護法戰爭,南北戰爭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等)

 

还有很多人物故事:
 左宗棠 · 陝甘回變
 袁世凱 · 從晚清到民國
 曾國藩 · 湘軍崛起

 及慈禧,康有为,辜鴻銘,郭嵩焘,楊度,军人馮國璋,张宗昌,蔡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