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遇罗克,一般人都知道他的《出身论》。当年,他以“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为笔名,写了六期《中学文革报》的头版文章及其他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刊于第一期的《出身论》。
遇罗克于1968年1月5日被捕,1970年3月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十万人大会上,被宣判死刑并执行枪决。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几年前去世的陈小鲁,比遇罗克小4岁。如今澳洲文坛的知名作家陶洛诵,当年曾将遇罗克写给陈毅元帅的一封求救信交给陈小鲁,请他帮忙转呈其父。
与林昭、沈元和金有钟这类被枪毙的所谓反革命分子不同,遇罗克始终是拥护毛泽东的,不信就再去看看他写的《出身论》和主编的《中学文革报》,字里行间始终充满着对伟大领袖的无限热爱。
面对狂热的血统论浪潮,遇罗克经过深思,写出了《出身论》一文。文中写道:
“非红五类出身”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出身几乎决定一切”,“多少无辜者,死于非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
“究竟一个人所受的影响是好是坏,只能从实践中检验……娘胎里决定不了。任何通过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依照他们的观点,老子反动,儿子就混蛋,一代一代混蛋下去,人类永远不能解放,共产主义就永远不能成功,所以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
最后,文章大声疾呼:“同志们,难道还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吗?我们不应当起来彻底肃清这一切污泥浊水吗?不应当填平这人为的鸿沟吗?”“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1967年4月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宣布:《出身论》“代表了反动的社会思潮”。面对强大的压力,遇罗克没有屈服,他五次上书毛泽东,汇报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理解。当然,这些信都没有能寄到毛泽东手中。《中学文革报》被迫停刊了。不久,遇罗克被逮捕。
据同监犯人张郎郎回忆:遇罗克跟我说,中央内部矛盾很多,他在等。他当时认为像陈毅、周恩来如果哪天占上风,他肯定就有希望了,因为他跟别的犯人不一样,他没有其他的罪行,他就是一个思想罪,所以他抱有着幻想。而且他以为我的处境反而更难,他说他出去以后会找陈毅帮我斡旋、救我。
陶洛诵,定居澳洲文坛的知名作家,著有自传体小说《留在世界的尽头》。陶小学上的史家胡同,三年级时就上了《中国妇女》的封面。初中她在北京女十二中度过。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女附中。
据说陶洛诵与遇罗克的弟弟有过恋情,因此住在东四明星电影院后头死胡同的遇家也就多了位漂亮女常客。1968年1月5日,遇罗克被捕。而早在1967年底,遇罗克就感到大势不好。他对陶洛诵说:没准儿的事,要是把你抓起来,你也没辙。我这儿给陈毅同志写了封信,他一直替出身不好的青年讲话,我想他是会理解我的。我要是把信寄给他,怕他看不到。听说陈老总的儿子陈小鲁在8中,这个陈小鲁大有其父之风,你把信送给陈小鲁,让他交给他爸爸,这就保险了。
陶洛诵有些为难,说她不认识陈小鲁。遇罗克语重心长地说:“洛诵,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身不好的青年,我为他们说话是应该的,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我牺牲生命也是情愿的。可是……”
陶洛诵没辙,只好接过信,见信封上用蝇头小字工工整整地写着“敬呈陈毅同志”。信中写道:“敬爱的陈毅同志:我是人民机械厂的一名普通学徒工,我目睹文化大革命中对出身不好青年的迫害,感到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青年,我觉得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此,我写了《出身论》一文。您曾经谈过,在出身好与出身不好的青年中间不应当存在一条鸿沟……”
信中,遇罗克还表达了对陈毅的尊敬爱戴与信任,并谈到自己去东北串联,看到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一片赤诚的情感。信的最后,恳请陈毅同志帮他免遭不测。
陶洛诵后来在相关文章中回忆道:我郑重地把信夹在日语书里,奔向第八中学。天气已经冷了,我穿的是蓝大襟衣服,下面罩着棉袄,戴着一双毛绒手套。陈小鲁长得很像陈毅向志,他衣着朴素,领口露着紫红绒衣,外表是一身蓝制服。我说明来意,拿出了遇罗克的信,他接过了信。我问他:“听说陈老总体重减了十斤,是真的吗?”他说:“是谣言。”我说:“请转达我们对他的问候。”他说:“好。”
我问他是否同意《出身论》文中的观点,他坦率地说:“我持不同意见。”尽管如此,他还是慷慨地答应转交。这时有个粗眉大眼的男同学笑着向他打招呼,他说:“这是计三猛。”听口气,计三猛好像是他们那派的一个著名人物。
回来后,罗克哥哥详详细细地问了我们的谈话,当他听说陈小鲁答应转交时感到很宽慰。后来他又让我找了陈小鲁一次,陈小鲁说:“我交给秘书了。”我问:“陈毅同志看见没有?”陈小鲁说不知道。
莫道英雄不怕死,不怕死遇罗克就不会托人弄呛欲求生。文革结束后,遇罗克的《赠友人》诗为人们传诵一时:“攻读健泳手足情,遗业艰难赖众英。清明未必牲壮鬼,乾坤特重我头轻。”秦爷认为:这首诗不仅是烈士慷慨赴死前的壮丽绝唱,更是一种无可奈何。
2018年2月28日,72岁的陈小鲁不幸去世。黄泉之下遇罗克会不会招待一下这位生前未曾谋面的后来者。
陈小鲁也许会感到内疚:哥们,你的忙我没能帮到。对不住。
遇罗克兴许这样回答:人固有一死,我先,你后,你活了72岁,我活了只有27岁,跟你正好是个颠倒……
在很多国家是犯罪行为。他有胆子实名去德国公共媒体上,居高临下地讥讽当年有犹太人怕死,向SS求饶吗?
就应该搞全国和解,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这方面,老邓比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毛根本不适合做和平年代的领袖。他的思想狭隘,知识结构严重失衡,还刚愎自用,打倒刘后,就失去了方向,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何发展国家。
毛走后,中国国运昌隆,只因有了老邓,不然,很难从毛路线的泥坑中走出来。
明白了吗?
说起遇罗克,一般人都知道他的《出身论》。当年,他以“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为笔名,写了六期《中学文革报》的头版文章及其他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刊于第一期的《出身论》。
遇罗克于1968年1月5日被捕,1970年3月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十万人大会上,被宣判死刑并执行枪决。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几年前去世的陈小鲁,比遇罗克小4岁。如今澳洲文坛的知名作家陶洛诵,当年曾将遇罗克写给陈毅元帅的一封求救信交给陈小鲁,请他帮忙转呈其父。
与林昭、沈元和金有钟这类被枪毙的所谓反革命分子不同,遇罗克始终是拥护毛泽东的,不信就再去看看他写的《出身论》和主编的《中学文革报》,字里行间始终充满着对伟大领袖的无限热爱。
面对狂热的血统论浪潮,遇罗克经过深思,写出了《出身论》一文。文中写道:
“非红五类出身”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出身几乎决定一切”,“多少无辜者,死于非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
“究竟一个人所受的影响是好是坏,只能从实践中检验……娘胎里决定不了。任何通过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依照他们的观点,老子反动,儿子就混蛋,一代一代混蛋下去,人类永远不能解放,共产主义就永远不能成功,所以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
最后,文章大声疾呼:“同志们,难道还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吗?我们不应当起来彻底肃清这一切污泥浊水吗?不应当填平这人为的鸿沟吗?”“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1967年4月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宣布:《出身论》“代表了反动的社会思潮”。面对强大的压力,遇罗克没有屈服,他五次上书毛泽东,汇报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理解。当然,这些信都没有能寄到毛泽东手中。《中学文革报》被迫停刊了。不久,遇罗克被逮捕。
据同监犯人张郎郎回忆:遇罗克跟我说,中央内部矛盾很多,他在等。他当时认为像陈毅、周恩来如果哪天占上风,他肯定就有希望了,因为他跟别的犯人不一样,他没有其他的罪行,他就是一个思想罪,所以他抱有着幻想。而且他以为我的处境反而更难,他说他出去以后会找陈毅帮我斡旋、救我。
陶洛诵,定居澳洲文坛的知名作家,著有自传体小说《留在世界的尽头》。陶小学上的史家胡同,三年级时就上了《中国妇女》的封面。初中她在北京女十二中度过。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女附中。
据说陶洛诵与遇罗克的弟弟有过恋情,因此住在东四明星电影院后头死胡同的遇家也就多了位漂亮女常客。1968年1月5日,遇罗克被捕。而早在1967年底,遇罗克就感到大势不好。他对陶洛诵说:没准儿的事,要是把你抓起来,你也没辙。我这儿给陈毅同志写了封信,他一直替出身不好的青年讲话,我想他是会理解我的。我要是把信寄给他,怕他看不到。听说陈老总的儿子陈小鲁在8中,这个陈小鲁大有其父之风,你把信送给陈小鲁,让他交给他爸爸,这就保险了。
陶洛诵有些为难,说她不认识陈小鲁。遇罗克语重心长地说:“洛诵,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身不好的青年,我为他们说话是应该的,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我牺牲生命也是情愿的。可是……”
陶洛诵没辙,只好接过信,见信封上用蝇头小字工工整整地写着“敬呈陈毅同志”。信中写道:“敬爱的陈毅同志:我是人民机械厂的一名普通学徒工,我目睹文化大革命中对出身不好青年的迫害,感到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青年,我觉得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此,我写了《出身论》一文。您曾经谈过,在出身好与出身不好的青年中间不应当存在一条鸿沟……”
信中,遇罗克还表达了对陈毅的尊敬爱戴与信任,并谈到自己去东北串联,看到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一片赤诚的情感。信的最后,恳请陈毅同志帮他免遭不测。
陶洛诵后来在相关文章中回忆道:我郑重地把信夹在日语书里,奔向第八中学。天气已经冷了,我穿的是蓝大襟衣服,下面罩着棉袄,戴着一双毛绒手套。陈小鲁长得很像陈毅向志,他衣着朴素,领口露着紫红绒衣,外表是一身蓝制服。我说明来意,拿出了遇罗克的信,他接过了信。我问他:“听说陈老总体重减了十斤,是真的吗?”他说:“是谣言。”我说:“请转达我们对他的问候。”他说:“好。”
我问他是否同意《出身论》文中的观点,他坦率地说:“我持不同意见。”尽管如此,他还是慷慨地答应转交。这时有个粗眉大眼的男同学笑着向他打招呼,他说:“这是计三猛。”听口气,计三猛好像是他们那派的一个著名人物。
回来后,罗克哥哥详详细细地问了我们的谈话,当他听说陈小鲁答应转交时感到很宽慰。后来他又让我找了陈小鲁一次,陈小鲁说:“我交给秘书了。”我问:“陈毅同志看见没有?”陈小鲁说不知道。
莫道英雄不怕死,不怕死遇罗克就不会托人弄呛欲求生。文革结束后,遇罗克的《赠友人》诗为人们传诵一时:“攻读健泳手足情,遗业艰难赖众英。清明未必牲壮鬼,乾坤特重我头轻。”秦爷认为:这首诗不仅是烈士慷慨赴死前的壮丽绝唱,更是一种无可奈何。
2018年2月28日,72岁的陈小鲁不幸去世。黄泉之下遇罗克会不会招待一下这位生前未曾谋面的后来者。
陈小鲁也许会感到内疚:哥们,你的忙我没能帮到。对不住。
遇罗克兴许这样回答:人固有一死,我先,你后,你活了72岁,我活了只有27岁,跟你正好是个颠倒……
在很多国家是犯罪行为。他有胆子实名去德国公共媒体上,居高临下地讥讽当年有犹太人怕死,向SS求饶吗?
就应该搞全国和解,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这方面,老邓比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毛根本不适合做和平年代的领袖。他的思想狭隘,知识结构严重失衡,还刚愎自用,打倒刘后,就失去了方向,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何发展国家。
毛走后,中国国运昌隆,只因有了老邓,不然,很难从毛路线的泥坑中走出来。
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