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婚庆传统

方外居士
楼主 (文学城)

在老家,以男方为准,结婚庆典三天。(女方两天至女儿出嫁为止。)

第一天,陪儿子,坐状元席。这一天庆祝表示男子要成家了。

第二天,迎新娘,这是最漫长的一天,下面详叙。

第三天,陪新娘,这是新婚后的第一天,新娘会给亲戚中的长辈倒茶喝,长辈要丢茶钱。

 

第二天迎新娘时,迎亲队伍早上出发,队伍中两个小孩各扛一杆大旗在前面,好几个敲锣的,一个负责放鞭炮的,至少两个伴新娘的,媒人,新郎官,等。

放鞭炮的人顶顶重要,那时穷鞭炮有限,一定要想法省着放,而女方总是要求放得越多越好,列位看官,你就知道这工作的难度。

男方家从下午就开始在村口盼望迎亲的队伍回来。其实迎亲的队伍什么时候回来关键在于女方什么时候发亲,也要看新娘的兄弟姐妹姑嫂八大姨刁难的程度。发亲时新娘先是坐自己房里的床上开始哭,伴娘一边一个架起新娘,让新娘离开床就要费好大劲,离开房门又费好大劲,离开大门又费好大劲,这里每一关都会遇到重重刁难,每一关都要费大量鞭炮和口舌,锣更是敲个不停。出大门后去村口的路上也是走走停停,鞭炮不断,锣声不停,在离开村口前双方的锣队开始对敲,据说这里还要分个胜负,双方也对放鞭炮。完了迎亲队伍才上路往回走,路远到晚上很晚才回来。吃过饭之后闹新房,花样也是层出不穷,这时男方家的成年男性近亲属最好躲起来,否则会有很尴尬的事情发生。

 

这个婚庆传统在文革中也没有中断过。

吾道悠悠
不错,四旧习俗在文革中也没中断。
老生常谈12
真是三天
有言
也是三天。接下来还有回娘家什么的。-:)
方外居士
可不是三天!家里穷的借钱也这么办,不能缺了礼数。
方外居士
记得是三天后回门,那又是女方家的事了。
方外居士
从来没有禁止过婚庆活动。人们一旦形成风俗习惯,很难改变。
方外居士
农村地大,房子宽敞,在家里办宴席是没有问题的。城里房子小,拥挤,没有办法这么办。
衡山老道
农村最丑恶的习俗是闹新房。
方外居士
有时闹得没有边。不过不会有人怪,大家就是图个热闹。
立竿见影-1
文革的确是有婚庆,但一般是买5块钱的“水果糖”,分发给众人。新人各唱一首语录歌。
立竿见影-1
乘机揩油的不在少数。两大恶习:一个是劝酒,一个是闹洞房,
方外居士
我们那儿没有到楷油的地步。主要是捉弄一下新郎新娘,让他们亲个嘴什么的,这在现在没什么,当年可了不得。
方外居士
新郎的兄弟父亲若被抓到也会强迫与新娘对嘴,这就更了不得了。所以家里成年男性早早躲起来,人们满村搜寻,通常会有人告密而难逃
方外居士
劝酒则是全国人民都一样。每桌席上都有酒司令,负责让所有人喝够,不醉几个人不收手。
方外居士
这是城里?
新手庚
据说闹洞房时“无大小”(不论长幼)。。。
方外居士
以年轻小伙子为主力。小孩看热闹,更年长的也看热闹。房里,屋内人很多。
立竿见影-1
单位职工基本如此。
方外居士
闹洞房的第一步是小孩上新房床上抢糖果吃,糖果预先放在床单下,被子里,所以要到处找。小孩多,能真正抢到的不多。
c
coach1960
还有就是“听房”。一帮人冻的半死听了好几个钟头,听到女人说了一句“柜头闹点纸”(柜子上拿点儿手纸),靠,好无聊:)
方外居士
正常。
立竿见影-1
张艺谋的电影“老井”里有这个,张艺谋娶了个寡妇,几天都是各睡各的,不理那寡妇。外面听的听不到什么
方外居士
听房可能是某些地方的习俗,我们那儿没有这种习俗。
立竿见影-1
问题是那时也无冰箱什么的,碰到天热,那食物有些都有气味了,
方外居士
农村结婚通常选在冬月和腊月,这时把年猪杀了办婚宴。天冷没有问题。单位上或者城里才可能不受时间限制,反正最多也就一天。
c
coach1960
老乡邀请知青一起去,没人响应
老生常谈12
农闲时间,还可以杀猪磨豆腐
方外居士
光豆腐就可以有很多花样。还有不少其他种类的自制菜,各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