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你做老师收入仅够维生,但后来你开补习班有第二份收入,你才大量积累财富。甚至你的第二份收入还超过你的第一职业的收入。你的生活、财务改善不是因为你做老师收入增加了。
毛时代,经济困顿的根本就是毛不懂经济, 认为工商业的规模是固定或增长很慢的, 所以为了稳定、或者由他的政府把控工商业他才能控制权力。结果用户口制度,将全体农民困在农村, 农村才困顿。(邓大概在老家、法国见过工商业,所以没有毛的这种落后认知,或者没有毛的厚黑故意用穷困来巩固自己权力)
80年后, 我们家乡劳作年龄的男人80%出去做民工,女人婚前也有一半出去打工。当时一个民工的收入至少是务农的二三倍。所以总收入3-10倍地增加(10倍的是一家有几个青壮劳力的)
在本地, 一个村、一个镇经济好的,都是靠开厂。可以这么说, 改开40年后, 务农的收入还是没多少改善。
毛时代过来的农民及后代,还吹捧怀念毛时代的伟大成就,那就活该吃屎
陈永贵,这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下积极分子,土改运动的带头人加入了“好汉组”。但是,他心里不安。在抗日战争中,他有42名战友被日本人杀害了,还有20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去战斗了,战友们的双亲、老婆孩子组织了“老少组”,自己作为一个壮汉子怎么能加入最强壮、最好的互助组,而把死去的和在部队打仗的战友的家属撇下不管呢? 陈永贵说:“所有缺少劳力的家庭正处在困境之中,在这些家庭里,有妇女,儿童、老、弱病人”。 这些人问道:“我们怎么办?” “他们都是贫下中农,听着他们的抱怨,我禁不住想,这些家庭的劳力都哪儿去了?有的被日本人杀害了,有的参加了解放军,现在该谁来照顾他们的家庭?” 他们说:“我们已经翻了身,但什么都没变,我们还是无法生存,我们没有牲口,没有农具,没有劳力,土地对我们有啥用?黄土又不能吃”。 “我当时没有想到什么路线问题,我只想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也是个贫农,他们在旧社会受尽了苦,我也是,他们的困难不就是我的困难吗?我们所走的路应该是为所有的人解决难题而不只是为少数人。” “我从‘好汉组’退了出来,加入了‘老少组’,老人中年纪最轻的60岁,小孩儿中年纪最大的12岁,这些人中不管哪个人卖劲儿地干都会有损自己的健康,我成了这个组唯一的壮劳力。我不是夸口,确实,我壮得像头牛。
所以,陈永贵就和‘老少组’在一起干了,他干那些老人孩子干不了的活儿,他编了两只大筐,用扁担挑起来,一次就能挑200斤,而四个小孩子一次只能抬100斤。日复一日他们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干,老人和孩子们不明白老陈是什么动机,他们在背后议论说,也许是他觉得对不起他们,他是一个好心人。可富农却讥讽老少组,说陈永贵是个大傻瓜,还说“这唱的是哪出戏?”后来,他们才明白过来,陈永贵是出于阶级感情。他站在穷人一边。 “渐渐地老少组的人也明白了,他们越来越支持我们看法,整天和我一起干活,一块收工。回到家里盛了饭就来我家和我边吃边唠,老老少少都是这样,我们团结得像一个人。” 让所有的人,特别是“好汉组”感到吃惊的是,“老少组”的收成竟然比任何人的都好。 “为什么?刚开始第一年,我们怎么就会收那么多?我们劳力那么少,收成却超过了‘好汉组’,是因为我们团结,是因为我们决心走合作化的道路。 “好汉组”春天聚在一起干活,夏天就解散了,秋天也都只顾自己收获,冬天又不在一起干活。实际上,他们的互助组只在一起互助1-2个月,然后就“各自为政”,所以,平均亩产不到100斤(这个产量是大寨的传统产量)。 可“老少组”就不同了,他们组织得好,民主讨论每一个问题,集体决定事情,他们互帮互助,一起劳动,所以粮食大幅度增产。他们在一起干了七年,年年增产,他们还吸收新成员,到1953年已有49户,他们的亩产量是230斤,几乎等于从前虎头山上种地收成的3倍。 成功的关键在于陈永贵推翻了互助组里通行的规矩——以工换工,他能付出自己的壮劳力而不要求孩子和老人给予相等的劳动交换。 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人家说他:“家有一斤粮,不当孩子‘王’,”但陈永贵的思想却没有那狭隘:“他们的问题不也是我的问题吗?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必须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一方面,他怜悯那些为地主干了一辈子活儿的老人;他同情那些父亲、兄弟被日寇杀害的人;同情那些在前线冒死打仗的战士的家属和孩子,“翻身”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种伟大的解放,翻身的意义不因为他们年岁、体力上的劣势而打折扣。另一方面,对合作化的作用他有自己的远见。有老人的经验,年青人的热情,有团结一致的艰苦奋斗,有民主的公开讨论,难道还不能打开虎头山的宝藏,改变他们的命运吗? 陈永贵坚信他们能。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心使他不同于成千上万只看到互助合作对自己或自己的邻居有短暂的好处的农民积极分子。而这些人却几乎没有认识到这是一条社会变革的道路。 陈永贵在当时可能不曾清楚地表达过上述观点,但他相信互助合作的路子是对的,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他没有像普通农民那样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在互助组发展的每个阶段他都坚持这种态度。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446663-print.html
1948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主持召开全区区干部会议,专门研究“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问题。当别人都在为“组织不起来”叫苦连天时,在大寨下乡的区干部董来籽汇报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号称“个半驴”的陈永贵是村里第一个劳力强、会经营的男子汉,他不计个人得失,把那些翻身后年龄大、体力弱、不会经营和一些年龄小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长年互助组,。开始村里人叫他们是“娃娃组”,有人甚至讥笑他们是“懒散组”,成不了什么气候。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把土地整修得特别好,把塌了多年的地堰也垒起来了,庄稼长得特别茂盛,产量连年增长。他们打的粮食不仅超过了一般的单干户和别的互助组,就连全村最富裕、最善经营的人家也赶不上他们。因为生产搞得好,这个互助组从1946年组织起来到现在,从没涣散过,并且还不断发展壮大,户数已经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以上。参加会议的同志听了大寨的情况汇报,都感到很惊奇,我也感到喜出望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就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搞了一些长年互助组,但为数并不多。大寨所在的一区是1945年才解放的,在这样的解放区,象像陈永贵领导的这种长年互助组实属罕见。因为陈永贵是在我的脑海里挂了号的人物,我便亲自到大寨村去搞调查,证明了这个区干部的汇报完全属实。 随后,我找到陈永贵询问,。我说:“老陈啊,你这么一个好劳力,为什么要跟这些娃娃和老汉互助呢?” 陈永贵说:“好劳力有啥用?在旧社会我不也是一个好劳力吗?可是照样穷得叮当响,。现在我有了房,有了地,为什么?还不是毛主席领导的结果吗?这是制度问题呀,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 我听了陈永贵的这番话,意识到这个人不简单,想得深,比一些干部看得还远! 1.4 老少组和好汉组的斗争 原来,1946年春,在共产党员也是村里的政治主任的贾进才领导下,大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就成立了,陈永贵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互助组里的骨干。当时加入这个互助组的有20多户人家,占了全村的四分之一。 成立这个互助组时,在接纳什么人入组,不让什么人入组的问题上,陈永贵和不少人特别是和一些劳力强、畜力多的富裕中农们发生了冲突。富裕中农们怕跟上劳力弱的老汉、娃娃们吃亏,不同意接纳这样的困难户入组。可是陈永贵则认为老汉、娃娃们没有生产技术、不会经营、无力耕种,这是旧社会造成的,不能怪他们,搞互助不应该把他们排斥在外。 大寨村解放时,全村84户人家,总共只有十多个好劳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起来让人酸心。1942年日本人一次进村就抓走并杀害了40多个壮劳力,占到全村青壮男人的一多半。解放后,村里参军又走了20多个,。这样一来,留在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屈指可数了。 当时村里有一户老贫农叫贾耕耘,。他头发花白,胡子一大把,旧社会夺走了他的全部亲人,土改后他单门独户搞生产,再加上他身体有病,生活相当困难。村里动员搞互助组的时候,虽然他很想参加,可是他也知道多数人不喜欢和他一起搞互助,就没有报名。村里还有些半大的娃娃,象像梁便良,他从小就死了母亲,跟着瞎眼的父亲过活。他12岁开始给地主放牛,说好只管饭,不挣工钱。解放后,他分到了房屋和土地,可是他个子很低,1946年时他已经十六、七岁了,可长的得还象像个娃娃,从来没有单独种过地,更谈不到有什么农业技术。村里组织互助组,他很想参加,可是但人们都说他窝囊,不愿和他一块儿互助。可是在陈永贵看来,这些人才是最需要互助的人。基于这种想法,陈永贵站出来说:“这些老汉、娃娃的苦是旧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他们虽然劳力弱,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好人引领,照样能把活干好。”在陈永贵的坚持下,互助组接受了贾耕耘、梁便良等老汉、娃娃。 可是,这个20多户的互助组热热闹闹地干了没几天,以贾志发为首的一些劳力强、牲畜多的富裕中农感到互助组成员劳力、牲畜、农资等悬殊太大,怕跟上吃亏,便退出了这个互助组。他们说:“搞互助就要兵对兵,将对将,门当户对,自愿互利。咱不能拿上等的劳力和农具给别人使唤,跟上他们受罪。”于是,这些劳力好、工具好、有骡马的人家碰在一起,另起炉灶,搞了一个人强马壮的互助组,后来被人称为“好汉组”。 贾志发等人另起炉灶后,陈永贵想了很多很多,。他看到留下来的十来户老的老,、少的少,根本没有单独的生产能力,。如果把这些人排斥在互助组以外,他们光靠土改分下的这些地产,过不了几年还得受穷。这样一来,土地改革不是等于白搞了吗? 想到这里,陈永贵便横下一条心,对垂头丧气的老汉、娃娃们说:“大家不要急,他们走他们的,我和你们一块儿干。” 梁便良听了又惊又喜地说:“金叔,你不怕我们拖累了你?”陈永贵小名叫金小,平时娃娃们都亲切地称他“金叔”。 陈永贵听了“哈哈”一笑说:“拖累我?旧社会谁拖累我?还不是照样受穷。今天毛主席领导咱们分下了地,如果不互帮互助,这地能保得住吗?” 于是,在“好汉组”成立不久,陈永贵和这些老汉、娃娃们也成立了一个互助组。村里人称他们是“娃娃组”、“懒散组”,后来总结经验时被称为“老少组”。 “好汉组”成立以后,贾志发等人很想拉陈永贵这个庄稼把式入伙,。在他们看来,陈永贵有才干,会经营,又是全村第一个好劳力,如果能把他拉过来,组里的生产一定发展快,个人致富的梦想就能早日实现。于是,贾志发等人多次劝陈永贵退出“老少组”,加入到他们的“好汉组”里来,并答应组长让陈永贵当。陈永贵根本不买这个账。他说:“我不怕这些老汉、娃娃们拖累我,我跟他们在一块儿是干定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和他们在一块儿闹互助,不一定就搞不好。” 陈永贵的这些话刺到了贾志发等人的痛处,他们便说起了风凉话:“陈永贵那个组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弓。,还想搞生产,我看是没门。” 有些人则惋惜地说:“拿上陈永贵一条好汉,跟上一伙老汉、娃娃受罪,真是傻瓜。” 不久,陈永贵让梁便良当了副组长,这一下村里的议论更多了。有人说:“他还能当组长?人还没有工具高,让他当组长,我看准倒霉。”也有人说:“这个互助组不是搞生产,是搞凄惨。” 梁便良听了这些话,气得直哭。陈永贵却并不生气,他对组员们说:“我们老的有经验,小的能长大。只要听党话,路子走不差。只要心齐,怕甚哩?” 春耕开始后,区里号召开展生产竞赛,要村与村,、组与组搞对手赛。贾志发为了看陈永贵的好看,主动提出要跟陈永贵的互助组竞赛。这一下可把陈永贵惹恼了。他想,在旧社会和地主斗我也没有输过胆,现在共产党号召组织起来搞生产,你贾志发却处处想踩我的脚后跟,我还能输给你。?于是,陈永贵答应了贾志发的挑战。 春耕播种前往地里送粪时,“好汉组”人强马壮,人担驴驮,不几天就送了一大半。陈永贵的“老少组”不用说是牲口,就连驴毛也没有一根,全靠人担,远远落在了“好汉组”后面。“好汉组”的人也放风说:“人当牲口用,三天顶一工。要想夺丰收,还得借东风。”意思是说“老少组”要发展生产,就要借他们的牛马使用。 陈永贵听了这些话,非常着急,便和大家商量怎么办。组里人七嘴八舌出主意,最后决定男人起早搭黑加班干,同时也发动妇女参加送粪,一人担不动,两人抬一筐。多少年来,女人是不下地干活的。常言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灶前灶后转。”可是经陈永贵一动员,女人们都很乐意,纷纷参加到了送粪的行列,就连十来岁的小姑娘也出来了。动员女人下了地,陈永贵又要求男人做饭干家务。他说:“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下了地,男人回去凭啥要躺在炕上吃现成饭?”于是他自己带头做饭干家务,完全是个模范丈夫。他的这些办法还真灵,没几天组里的各项活计就赶了上来,和“好汉组”打了个平手。 “好汉组”虽然劳力好,、畜力强,可是因为谁都怕吃亏,在自家地里干活象像打冲锋,给别人干活常打瞌睡。春天播种时一家一户有困难,还能将就在一起干,到了夏天便各奔前程,秋天收获季节来临时,则纯粹单干开了。这样的互助组有名无实,对发展生产根本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老少组”则不然,组员们在陈永贵的领导带领下,安排农活时,总是根据轻重缓急统一安排,集中劳力打歼灭战。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体贴,自打成立起来就没有散过伙。到了秋天,全组夺得了大丰收,亩产平均达到150多斤,超过“好汉组”30多斤,超过单干户更多。在铁的事实面前,“好汉组”的人傻了眼,全村群众也受到很大震动。“老少组”的人经过这一年的斗争,增强了信心,增长了才干,对党号召“组织起来”的道路更加坚信不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第一年的成功事实,村里要求加入“老少组”的人日渐增多。随着陈永贵领导的“老少组”户数的增多和生产的发展,全村人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组织起来才是一条由贫变富、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已有5位网友点赞!查看
财经风象
2025-04-10 23:08发布于江西 摘自《知识博览报》
陈永贵才保住了性命。
在这种高压下,如实向上反映陈永贵“历史问题”的干部招来横祸。接着,“四人帮”又批谢振华、曹中南(省委第二书记)“抵制和干扰农业学大寨运动”。当时的中央要陈永贵主持批斗大会,集中批谢、曹“错误”,还要他们交代整陈永贵“黑材料”问题。
因此,对调查陈永贵历史的人都还当做“整中央领导黑材料”,理直气壮地称“保卫中央领导”。直到1977年初,揭批“四人帮”中,阳泉市还有人提出“整陈永贵黑材料”事件,有关人员被列为清查重点。
还有一篇:(参考地看:)))
http://hx.cnd.org/2024/10/22/%E4%BD%99%E6%9D%B0%EF%BC%9A%E6%B1%89%E5%A5%B8%E6%98%AF%E6%80%8E%E6%A0%B7%E6%B7%B7%E6%88%90%E4%B8%AD%E5%85%B1%E6%94%BF%E6%B2%BB%E5%B1%80%E5%A7%94%E5%91%98%E7%9A%84%EF%BC%9F/
美国人韩丁在她的书中注:陈永贵与大寨现在正在受批判。依我看,这些批判出于当权者的政治需要,是不公正的。
序章:盛夏的号角
2024年的盛夏,广东大地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并非酷暑的炙烤,而是来自省政府的一纸号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人才振兴战略”——号召30万青年返乡、下乡、兴乡。这个数字,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在喧嚣的都市与宁静的田野间回荡,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与猜测。它让人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上山下乡。
第一章: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变奏
“知青下乡”,这四个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唏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百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也是无数青春梦想的跌宕起伏。他们挥别繁华的都市,告别舒适的生活,怀揣着对理想的憧憬,投入到广袤的田野,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篇章。
如今,“知青下乡”的概念再次被提及,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人才回流农村,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章:30万的抉择:机遇与挑战的交响曲
广东省政府的“3个十万,2个一万”计划,雄心勃勃,旨在通过引进人才,推动广东乡村的全面振兴。
机遇显而易见:对于毕业生而言,这是一个摆脱激烈就业竞争的突破口,政府提供的扶持政策、创业资金、就业岗位,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对于农村而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将带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升级。
多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不止是“人”的问题
广东的“新知青运动”并非仅仅是人才引进的问题,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为青年下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企业需要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为青年下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为青年下乡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我们需要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细致的观察,去审视这场运动。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青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新知青运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这30万青年,他们的未来,将书写怎样的篇章?这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共同思考的问题。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中国乡村的未来。
这就像,你做老师收入仅够维生,但后来你开补习班有第二份收入,你才大量积累财富。甚至你的第二份收入还超过你的第一职业的收入。你的生活、财务改善不是因为你做老师收入增加了。
毛时代,经济困顿的根本就是毛不懂经济, 认为工商业的规模是固定或增长很慢的, 所以为了稳定、或者由他的政府把控工商业他才能控制权力。结果用户口制度,将全体农民困在农村, 农村才困顿。(邓大概在老家、法国见过工商业,所以没有毛的这种落后认知,或者没有毛的厚黑故意用穷困来巩固自己权力)
80年后, 我们家乡劳作年龄的男人80%出去做民工,女人婚前也有一半出去打工。当时一个民工的收入至少是务农的二三倍。所以总收入3-10倍地增加(10倍的是一家有几个青壮劳力的)
在本地, 一个村、一个镇经济好的,都是靠开厂。可以这么说, 改开40年后, 务农的收入还是没多少改善。
毛时代过来的农民及后代,还吹捧怀念毛时代的伟大成就,那就活该吃屎
陈永贵,这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下积极分子,土改运动的带头人加入了“好汉组”。但是,他心里不安。在抗日战争中,他有42名战友被日本人杀害了,还有20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去战斗了,战友们的双亲、老婆孩子组织了“老少组”,自己作为一个壮汉子怎么能加入最强壮、最好的互助组,而把死去的和在部队打仗的战友的家属撇下不管呢?
陈永贵说:“所有缺少劳力的家庭正处在困境之中,在这些家庭里,有妇女,儿童、老、弱病人”。
这些人问道:“我们怎么办?”
“他们都是贫下中农,听着他们的抱怨,我禁不住想,这些家庭的劳力都哪儿去了?有的被日本人杀害了,有的参加了解放军,现在该谁来照顾他们的家庭?”
他们说:“我们已经翻了身,但什么都没变,我们还是无法生存,我们没有牲口,没有农具,没有劳力,土地对我们有啥用?黄土又不能吃”。
“我当时没有想到什么路线问题,我只想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也是个贫农,他们在旧社会受尽了苦,我也是,他们的困难不就是我的困难吗?我们所走的路应该是为所有的人解决难题而不只是为少数人。”
“我从‘好汉组’退了出来,加入了‘老少组’,老人中年纪最轻的60岁,小孩儿中年纪最大的12岁,这些人中不管哪个人卖劲儿地干都会有损自己的健康,我成了这个组唯一的壮劳力。我不是夸口,确实,我壮得像头牛。
所以,陈永贵就和‘老少组’在一起干了,他干那些老人孩子干不了的活儿,他编了两只大筐,用扁担挑起来,一次就能挑200斤,而四个小孩子一次只能抬100斤。日复一日他们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干,老人和孩子们不明白老陈是什么动机,他们在背后议论说,也许是他觉得对不起他们,他是一个好心人。可富农却讥讽老少组,说陈永贵是个大傻瓜,还说“这唱的是哪出戏?”后来,他们才明白过来,陈永贵是出于阶级感情。他站在穷人一边。
“渐渐地老少组的人也明白了,他们越来越支持我们看法,整天和我一起干活,一块收工。回到家里盛了饭就来我家和我边吃边唠,老老少少都是这样,我们团结得像一个人。”
让所有的人,特别是“好汉组”感到吃惊的是,“老少组”的收成竟然比任何人的都好。
“为什么?刚开始第一年,我们怎么就会收那么多?我们劳力那么少,收成却超过了‘好汉组’,是因为我们团结,是因为我们决心走合作化的道路。
“好汉组”春天聚在一起干活,夏天就解散了,秋天也都只顾自己收获,冬天又不在一起干活。实际上,他们的互助组只在一起互助1-2个月,然后就“各自为政”,所以,平均亩产不到100斤(这个产量是大寨的传统产量)。
可“老少组”就不同了,他们组织得好,民主讨论每一个问题,集体决定事情,他们互帮互助,一起劳动,所以粮食大幅度增产。他们在一起干了七年,年年增产,他们还吸收新成员,到1953年已有49户,他们的亩产量是230斤,几乎等于从前虎头山上种地收成的3倍。
成功的关键在于陈永贵推翻了互助组里通行的规矩——以工换工,他能付出自己的壮劳力而不要求孩子和老人给予相等的劳动交换。
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人家说他:“家有一斤粮,不当孩子‘王’,”但陈永贵的思想却没有那狭隘:“他们的问题不也是我的问题吗?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必须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一方面,他怜悯那些为地主干了一辈子活儿的老人;他同情那些父亲、兄弟被日寇杀害的人;同情那些在前线冒死打仗的战士的家属和孩子,“翻身”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种伟大的解放,翻身的意义不因为他们年岁、体力上的劣势而打折扣。另一方面,对合作化的作用他有自己的远见。有老人的经验,年青人的热情,有团结一致的艰苦奋斗,有民主的公开讨论,难道还不能打开虎头山的宝藏,改变他们的命运吗? 陈永贵坚信他们能。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心使他不同于成千上万只看到互助合作对自己或自己的邻居有短暂的好处的农民积极分子。而这些人却几乎没有认识到这是一条社会变革的道路。
陈永贵在当时可能不曾清楚地表达过上述观点,但他相信互助合作的路子是对的,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他没有像普通农民那样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在互助组发展的每个阶段他都坚持这种态度。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446663-print.html
1948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主持召开全区区干部会议,专门研究“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问题。当别人都在为“组织不起来”叫苦连天时,在大寨下乡的区干部董来籽汇报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号称“个半驴”的陈永贵是村里第一个劳力强、会经营的男子汉,他不计个人得失,把那些翻身后年龄大、体力弱、不会经营和一些年龄小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长年互助组,。开始村里人叫他们是“娃娃组”,有人甚至讥笑他们是“懒散组”,成不了什么气候。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把土地整修得特别好,把塌了多年的地堰也垒起来了,庄稼长得特别茂盛,产量连年增长。他们打的粮食不仅超过了一般的单干户和别的互助组,就连全村最富裕、最善经营的人家也赶不上他们。因为生产搞得好,这个互助组从1946年组织起来到现在,从没涣散过,并且还不断发展壮大,户数已经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以上。参加会议的同志听了大寨的情况汇报,都感到很惊奇,我也感到喜出望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就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搞了一些长年互助组,但为数并不多。大寨所在的一区是1945年才解放的,在这样的解放区,象像陈永贵领导的这种长年互助组实属罕见。因为陈永贵是在我的脑海里挂了号的人物,我便亲自到大寨村去搞调查,证明了这个区干部的汇报完全属实。
随后,我找到陈永贵询问,。我说:“老陈啊,你这么一个好劳力,为什么要跟这些娃娃和老汉互助呢?”
陈永贵说:“好劳力有啥用?在旧社会我不也是一个好劳力吗?可是照样穷得叮当响,。现在我有了房,有了地,为什么?还不是毛主席领导的结果吗?这是制度问题呀,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
我听了陈永贵的这番话,意识到这个人不简单,想得深,比一些干部看得还远!
1.4 老少组和好汉组的斗争
原来,1946年春,在共产党员也是村里的政治主任的贾进才领导下,大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就成立了,陈永贵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互助组里的骨干。当时加入这个互助组的有20多户人家,占了全村的四分之一。
成立这个互助组时,在接纳什么人入组,不让什么人入组的问题上,陈永贵和不少人特别是和一些劳力强、畜力多的富裕中农们发生了冲突。富裕中农们怕跟上劳力弱的老汉、娃娃们吃亏,不同意接纳这样的困难户入组。可是陈永贵则认为老汉、娃娃们没有生产技术、不会经营、无力耕种,这是旧社会造成的,不能怪他们,搞互助不应该把他们排斥在外。
大寨村解放时,全村84户人家,总共只有十多个好劳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起来让人酸心。1942年日本人一次进村就抓走并杀害了40多个壮劳力,占到全村青壮男人的一多半。解放后,村里参军又走了20多个,。这样一来,留在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屈指可数了。
当时村里有一户老贫农叫贾耕耘,。他头发花白,胡子一大把,旧社会夺走了他的全部亲人,土改后他单门独户搞生产,再加上他身体有病,生活相当困难。村里动员搞互助组的时候,虽然他很想参加,可是他也知道多数人不喜欢和他一起搞互助,就没有报名。村里还有些半大的娃娃,象像梁便良,他从小就死了母亲,跟着瞎眼的父亲过活。他12岁开始给地主放牛,说好只管饭,不挣工钱。解放后,他分到了房屋和土地,可是他个子很低,1946年时他已经十六、七岁了,可长的得还象像个娃娃,从来没有单独种过地,更谈不到有什么农业技术。村里组织互助组,他很想参加,可是但人们都说他窝囊,不愿和他一块儿互助。可是在陈永贵看来,这些人才是最需要互助的人。基于这种想法,陈永贵站出来说:“这些老汉、娃娃的苦是旧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他们虽然劳力弱,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好人引领,照样能把活干好。”在陈永贵的坚持下,互助组接受了贾耕耘、梁便良等老汉、娃娃。
可是,这个20多户的互助组热热闹闹地干了没几天,以贾志发为首的一些劳力强、牲畜多的富裕中农感到互助组成员劳力、牲畜、农资等悬殊太大,怕跟上吃亏,便退出了这个互助组。他们说:“搞互助就要兵对兵,将对将,门当户对,自愿互利。咱不能拿上等的劳力和农具给别人使唤,跟上他们受罪。”于是,这些劳力好、工具好、有骡马的人家碰在一起,另起炉灶,搞了一个人强马壮的互助组,后来被人称为“好汉组”。
贾志发等人另起炉灶后,陈永贵想了很多很多,。他看到留下来的十来户老的老,、少的少,根本没有单独的生产能力,。如果把这些人排斥在互助组以外,他们光靠土改分下的这些地产,过不了几年还得受穷。这样一来,土地改革不是等于白搞了吗?
想到这里,陈永贵便横下一条心,对垂头丧气的老汉、娃娃们说:“大家不要急,他们走他们的,我和你们一块儿干。”
梁便良听了又惊又喜地说:“金叔,你不怕我们拖累了你?”陈永贵小名叫金小,平时娃娃们都亲切地称他“金叔”。
陈永贵听了“哈哈”一笑说:“拖累我?旧社会谁拖累我?还不是照样受穷。今天毛主席领导咱们分下了地,如果不互帮互助,这地能保得住吗?”
于是,在“好汉组”成立不久,陈永贵和这些老汉、娃娃们也成立了一个互助组。村里人称他们是“娃娃组”、“懒散组”,后来总结经验时被称为“老少组”。
“好汉组”成立以后,贾志发等人很想拉陈永贵这个庄稼把式入伙,。在他们看来,陈永贵有才干,会经营,又是全村第一个好劳力,如果能把他拉过来,组里的生产一定发展快,个人致富的梦想就能早日实现。于是,贾志发等人多次劝陈永贵退出“老少组”,加入到他们的“好汉组”里来,并答应组长让陈永贵当。陈永贵根本不买这个账。他说:“我不怕这些老汉、娃娃们拖累我,我跟他们在一块儿是干定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和他们在一块儿闹互助,不一定就搞不好。”
陈永贵的这些话刺到了贾志发等人的痛处,他们便说起了风凉话:“陈永贵那个组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弓。,还想搞生产,我看是没门。”
有些人则惋惜地说:“拿上陈永贵一条好汉,跟上一伙老汉、娃娃受罪,真是傻瓜。”
不久,陈永贵让梁便良当了副组长,这一下村里的议论更多了。有人说:“他还能当组长?人还没有工具高,让他当组长,我看准倒霉。”也有人说:“这个互助组不是搞生产,是搞凄惨。”
梁便良听了这些话,气得直哭。陈永贵却并不生气,他对组员们说:“我们老的有经验,小的能长大。只要听党话,路子走不差。只要心齐,怕甚哩?”
春耕开始后,区里号召开展生产竞赛,要村与村,、组与组搞对手赛。贾志发为了看陈永贵的好看,主动提出要跟陈永贵的互助组竞赛。这一下可把陈永贵惹恼了。他想,在旧社会和地主斗我也没有输过胆,现在共产党号召组织起来搞生产,你贾志发却处处想踩我的脚后跟,我还能输给你。?于是,陈永贵答应了贾志发的挑战。
春耕播种前往地里送粪时,“好汉组”人强马壮,人担驴驮,不几天就送了一大半。陈永贵的“老少组”不用说是牲口,就连驴毛也没有一根,全靠人担,远远落在了“好汉组”后面。“好汉组”的人也放风说:“人当牲口用,三天顶一工。要想夺丰收,还得借东风。”意思是说“老少组”要发展生产,就要借他们的牛马使用。
陈永贵听了这些话,非常着急,便和大家商量怎么办。组里人七嘴八舌出主意,最后决定男人起早搭黑加班干,同时也发动妇女参加送粪,一人担不动,两人抬一筐。多少年来,女人是不下地干活的。常言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灶前灶后转。”可是经陈永贵一动员,女人们都很乐意,纷纷参加到了送粪的行列,就连十来岁的小姑娘也出来了。动员女人下了地,陈永贵又要求男人做饭干家务。他说:“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下了地,男人回去凭啥要躺在炕上吃现成饭?”于是他自己带头做饭干家务,完全是个模范丈夫。他的这些办法还真灵,没几天组里的各项活计就赶了上来,和“好汉组”打了个平手。
“好汉组”虽然劳力好,、畜力强,可是因为谁都怕吃亏,在自家地里干活象像打冲锋,给别人干活常打瞌睡。春天播种时一家一户有困难,还能将就在一起干,到了夏天便各奔前程,秋天收获季节来临时,则纯粹单干开了。这样的互助组有名无实,对发展生产根本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老少组”则不然,组员们在陈永贵的领导带领下,安排农活时,总是根据轻重缓急统一安排,集中劳力打歼灭战。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体贴,自打成立起来就没有散过伙。到了秋天,全组夺得了大丰收,亩产平均达到150多斤,超过“好汉组”30多斤,超过单干户更多。在铁的事实面前,“好汉组”的人傻了眼,全村群众也受到很大震动。“老少组”的人经过这一年的斗争,增强了信心,增长了才干,对党号召“组织起来”的道路更加坚信不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第一年的成功事实,村里要求加入“老少组”的人日渐增多。随着陈永贵领导的“老少组”户数的增多和生产的发展,全村人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组织起来才是一条由贫变富、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已有5位网友点赞!查看
“汉奸”陈永贵是怎样过关的?
财经风象
2025-04-10 23:08发布于江西 摘自《知识博览报》
陈永贵才保住了性命。
在这种高压下,如实向上反映陈永贵“历史问题”的干部招来横祸。接着,“四人帮”又批谢振华、曹中南(省委第二书记)“抵制和干扰农业学大寨运动”。当时的中央要陈永贵主持批斗大会,集中批谢、曹“错误”,还要他们交代整陈永贵“黑材料”问题。
陈永贵平步青云 因谢振华在担任六十九军军长期间通过北京军区党委向中央报告过陈永贵的历史问题,北京军区党委又把驻山西的六十九军领导集中到军区,要他们同“谢振华划清界线”,对反映陈永贵历史问题作出交代。 北京军区党委扩大会议讨论时,也发生了争议。有人说,这是按组织程序层层上报的材料,不能说是黑材料。又有人说,在自己职责范围内,通过部队党委向上反映问题,为什么当错误检查? 正在争执不下之时,传来了毛泽东的声音:“陈永贵历史问题,主席知道了,不要再提了!”于是谁都不吭气了。毛泽东一直认为陈是受压迫的穷苦人,所以对陈永贵的历史问题不予追究,保护过关。 于是,陈永贵不仅未被追究历史问题,反而平步青云,1975年1月全国四届人大—次会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主席知道了,不要再提了”,是当做绝对保密只在少数有关的高级军政领导中传达,因此议论只在这个范围内平息下来。 而参与过陈永贵历史问题调查和争论的人不知道毛泽东对陈永贵历史问题的态度,只看到他地位越来越高,还以为陈永贵真的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无端攻击。因此,对调查陈永贵历史的人都还当做“整中央领导黑材料”,理直气壮地称“保卫中央领导”。直到1977年初,揭批“四人帮”中,阳泉市还有人提出“整陈永贵黑材料”事件,有关人员被列为清查重点。
还有一篇:(参考地看:)))
http://hx.cnd.org/2024/10/22/%E4%BD%99%E6%9D%B0%EF%BC%9A%E6%B1%89%E5%A5%B8%E6%98%AF%E6%80%8E%E6%A0%B7%E6%B7%B7%E6%88%90%E4%B8%AD%E5%85%B1%E6%94%BF%E6%B2%BB%E5%B1%80%E5%A7%94%E5%91%98%E7%9A%84%EF%BC%9F/
美国人韩丁在她的书中注:陈永贵与大寨现在正在受批判。依我看,这些批判出于当权者的政治需要,是不公正的。
“知青下乡”重启?广东打响第一枪!号召30万青年,下乡返乡兴乡 混沌火龙CG2024-11-18 12:24广东
序章:盛夏的号角
2024年的盛夏,广东大地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并非酷暑的炙烤,而是来自省政府的一纸号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人才振兴战略”——号召30万青年返乡、下乡、兴乡。这个数字,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在喧嚣的都市与宁静的田野间回荡,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与猜测。它让人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上山下乡。
第一章: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变奏
“知青下乡”,这四个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唏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百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也是无数青春梦想的跌宕起伏。他们挥别繁华的都市,告别舒适的生活,怀揣着对理想的憧憬,投入到广袤的田野,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篇章。
如今,“知青下乡”的概念再次被提及,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人才回流农村,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章:30万的抉择:机遇与挑战的交响曲
广东省政府的“3个十万,2个一万”计划,雄心勃勃,旨在通过引进人才,推动广东乡村的全面振兴。
机遇显而易见:对于毕业生而言,这是一个摆脱激烈就业竞争的突破口,政府提供的扶持政策、创业资金、就业岗位,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对于农村而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将带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升级。
多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不止是“人”的问题
广东的“新知青运动”并非仅仅是人才引进的问题,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为青年下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企业需要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为青年下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为青年下乡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我们需要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细致的观察,去审视这场运动。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青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新知青运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这30万青年,他们的未来,将书写怎样的篇章?这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共同思考的问题。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中国乡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