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二)

O
Ohjuice
楼主 (文学城)

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

(之二)

 

徐家祯

 

(二)

 

(接上文)我们散步回家时,走到江苏路愚园路口那片小广场上,常见到一位 中年妇人在卖萝卜丝饼。这片小广场以前实际上是一个加油站。49 年后, 私人汽车基本绝了迹,上海原有的加油站几乎全部拆除了,改作他用。江 苏路愚园路口那个加油站,就改成了一个中国人民银行,我们叫他“小银 行”,因为实在太小:进门就是一排柜台,里面四、五个营业员在工作, 柜台外只能站一排顾客。

这家小银行门口那个原有的停车场,就空着,成了一个小广场。五 十年代,每当傍晚时分,广场上沿街的地方,总有一位中年妇女在那里摆 摊,卖她自做的萝卜丝饼。那时候,正是广场上人来客往,最最热闹的时 候:工作的,下班了;上学的,放学了;20 路和 21 路电车的江苏路站就 在小广场附近,大量乘客一下车就要穿过广场匆匆回家去。下午五、六点 钟,无论上班的还是放学的,个个都是到了饥肠辘辘,饥不择食的时候了, 一闻那位妇人在街边煎萝卜丝饼传出的香味,很少有人会忍得住不买一个 吃的呢!

这种“萝卜丝饼”,上海人叫它“油墩子”,但我们家都称它为“萝卜丝 饼”。

我们上小学时,放学有保姆来学校等我们下课,接我们回家。走过 这个萝卜丝饼摊,总要缠着保姆给我们买,但她很少会答应我们的请求, 因为怕吃坏了肚子,我们父母要责怪她。但是,要是我们与父母散步回来 时走路回家,不坐三轮车,那么走过那个萝卜丝饼摊,我们纠缠着父母要 买,他们也会买几次。我想,大概连我父母自己都受不住这香味的引诱了 吧。

那位妇人做的萝卜丝饼是我至今吃过的最最好吃、最最松脆、最最香气诱人的萝卜丝饼了。比现在能够在饭店里吃到的萝卜丝饼好吃一百倍。 真是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了:摊子上的食品也往往会超过五星宾馆餐厅 做出来的食品。

因为买的人多,所以,我们往往要在旁边等好一阵子才能拿到我们 买的那几个饼,于是,我们就趁机看她怎么做的。只见她从一个盛器里用 勺子舀出一勺面粉、萝卜丝、葱和虾米拌匀的浆状物,倒在一个两头略圆、 扁扁的长方形长柄金属容器里,然后,马上把这金属容器浸入滚烫的油锅 中去氽。一锅油里大概只同时氽四、五个萝卜丝饼。不到五分钟,我们就 见金属盒子里白色的糊状物慢慢凝结起来,转成金黄色了,这时,香气也 开始四溢。妇人把盒子在滚烫的油锅里再翻腾几次,就拿出油锅,把盒中 已成金黄色的萝卜丝饼合扑扑在锅边上一个金属丝做成的网兜上,让刚煎 好的饼沥油。等油沥干了,她就用一张纸衬在萝卜丝饼下面,递给顾客。 刚煎出来的萝卜丝饼,外面是金黄的、焦脆的,里面却是奶白色的、松软 的。萝卜丝经油里一煎,溢出萝卜特有的一股清香,再加上虾米的鲜味,真是可称人间美味了!过了半个多世纪了,她的萝卜丝饼的色、香、味, 还在我的眼前、鼻中、口里。

前几年,偶然看到网上我高中同班洪姓同学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才 知道,原来那位卖萝卜丝饼的妇女就是洪君的母亲!洪君以前是宁波的大家望族,有位祖先在清朝时是很有名的大书画家。洪君父亲在法国留过学, 得过博士学位,后来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做教授。他们家就住在江苏路口的 愚园路上。改朝换代后,不知为什么,洪君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教授 太太也沦落到去街边卖萝卜丝饼补贴家用的地步了,想想真是可悲又可叹呀!

洪君现在也在澳洲,他在布里斯班已经定居多年。我看了他的回忆, 发了个 email 给他,告诉他我幼年时吃他令堂大人亲手做的萝卜丝饼的情 况。我告诉他:这是我今生今世吃过的、最值得回忆的萝卜丝饼。 (未完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二) 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一)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九)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八)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七)
最西边的岛上
哈哈,文城里有不少上海网友写过油墩子,还有大厨讲做法。应该不难做。所以这个您可以做饼充饥 ;-)
c
chufang
我们弄堂理也有一家摆油墩子摊,据说由于家庭困难,所以政府专门给他们食油摆摊维持生活。
最西边的岛上
写得感人,不止是描述让人有画面感和馋感,还有那位做油墩子女士和家庭的历史情况,很让人感叹。谢谢您的好分享!
最西边的岛上
我不喜欢油大,问您一声:这个如果不用很多油,煎出来也一样好吃吧?
c
chufang
那时候油已经有点紧张了,所以不怕油多。
O
Ohjuice
油墩子恐怕家里难做,因为没有那个容器,也不太可能用一大锅油氽几个油墩子。
s
sxyz
教授至少月薪200元,怎么也不会卖路边摊补贴家用吧,那时县长的月薪也不过150元
O
Ohjuice
可以,但不是油墩子而是一般的萝卜丝饼了。把萝卜和配料用面粉(发面)调好,放油里煎。出来的是不规则的薄饼了。
O
Ohjuice
我不很清楚他们家状况。这是听他说的。我觉得他父亲后来可能因为什么问题不工作了吧。不清楚,不能乱说。
O
Ohjuice
油墩子其实并不油,只是外面被油氽焦了有一点油,里面就是萝卜丝等配料和面粉,沾不到油。
最西边的岛上
您这么一说,让我想起来北京的油饼儿和油条了, 早上沾糖豆浆吃,那个香啊 。。(写着写着,眼泪和口水一起流出来了 。。)
有言
清香扑屏。那么巧啊。洪君母亲惠益大众,不能说是可悲可叹吧?未知洪君之感想如何。周末愉快!-:)
金笔
萝卜丝饼,油墩子是一样东西,还有糍饭团,那个时候肚子饿所以啥都好吃。但是现在来说,都是不健康的了。。。
O
Ohjuice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时年轻,什么东西都好吃。
v
viBravo5
八十年代上海街边摊头的萝卜丝饼好象就5分钱一个,尽管好吃,按营养学角度是不健康食品,碳水,油炸。。
信笔由墨
成语有:涕泪横飞;你这来个“涎泪共下”。新鲜。
d
dadaxiao
这个大概就是江浙一带流行的萝卜丝炸糕吧,温州人叫做灯盏糕,因为

先把这糊状的放进一个碗状的小铁网兜里,再放入油锅中炸,浮在油面上金黄色后捞出,只能趁热吃。这个东西2007年时,在苏州一家超市前的公共车站的小摊上再次吃过(5元)。我小时侯,放学路上,经常看它如何制成(还有手工遗像放大,补油雨伞,修自行车,甚至补瓷器,都是我放学路上或去理发时路过看入迷的项目)。我小时经常换地方或随母亲旅行,普通街上的经历的就是我的读书之外的“百科全书”。

最西边的岛上
"涎"是因为想起来小时候儿的油饼儿糖豆浆;“泪”是因为给我和弟弟买油饼儿豆浆的人已去了很远的地方 。谢谢您的新“成语”!
w
weed123
上大学时吃过,增肥效果确实不错。上大学几年胖了一大圈,以前以为是锻炼减少之故,现在想更有可能和饮食有关。
最西边的岛上
真的?那您大学的食堂应该很不错。我上完大学好像瘦了若干(尽管那时每天像饿狼一样的吃饭,周末回家妈妈还给我打牙祭 :-)
w
weed123
对食堂还挺不错。记得好菜在午餐供应,11点和12点开卖两次,方便下课时间不同的同学们去抢,很公平。但晚餐都是馒头发糕之类

高碳水,容易让人发胖。

 

w
weed123
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油墩子在寒冷的冬夜当夜宵,很香。
c
chufang
只要街角有个油墩子摊,整条街充满了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