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遵化驻军军阀孙殿英部勾结守陵满员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
慈禧饮食之奢侈、花样之繁多,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也是晚清宫廷之中最大的一项消费内容之一。每天数百个品类的美味,花样繁多,一一端上御桌。清室专门为她一人准备膳食的寿膳房,就多达三百余人。加上1881年《中俄伊黎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卖国条约的签署及对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代表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六君子”的杀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等事件使慈禧成为几代人心目中败家亡国的女人、阴毒奸诈的妖后、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但综合起来看慈禧执政的47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一,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创办新式学堂、办报等。当时,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但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二,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能臣,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在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事时,就确立了她正确的政治策略,成为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实际上就是慈禧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其三,废除科举,倡办新学。废除科举虽然也来自袁世凯和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的呼吁,但也是受到保守派和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请注意,是受到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也是受到朝廷大多数反对的。袁世凯等人的声音其实微弱得很。是慈禧顶住压力,予以支持才得以实行的。统治中国社会1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一朝而废之,这于中国,实为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文化革命就是废除科举。
其四,慈禧太后下达的“禁缠足令”,开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之先河。将来如果有人要写《中国女权运动史》,那么第一章必须从这道“禁缠足令”说起,这是无可回避的。
其五,英明决策,1851—1866年,镇压太平天国;1866-1867年,剿灭西捻军;1862-1873年平定陕甘回民起义;1876-1877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千秋功业,莫此为甚矣。以当时的情势能做出这个决策,并能够贯彻始终,算得上英明伟大。当时朝廷的两条路线(“海防”和“塞防”)斗争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庙堂,权谋善变,顶住了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权臣干扰和反对,挽救了大清。
不过。我在百度上看到这篇文章,说明百度也有好人。
=============================================
五千年历史中,能当上皇帝的女人,似乎只有武则天一位,但历朝历代都有厉害的“隐形女皇”,吕雉如此、马皇后也不例外。
虽然有这么多女皇,但世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清朝“慈禧”,因为她坏的太离谱。
慈禧的坏,世所共知,但她为什么又能稳固掌权47年之久呢?因为慈禧手里有3张王牌。
说穿了,只要慈禧还活着,她就能指派皇帝,如果没有外力冲击,清廷实权就能永远的牢牢攥在女魔头手中!
慈禧可谓是权力的追逐者与集大成者,不仅善于捕捉权力,更擅长夺取和集中权力,堪称宫廷政变的翘楚。在她统治中国的47年里,她犯下了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戊戌变法、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丧权辱国的卖国,这些罪行让她永远地背负着历史的骂名,是历史的罪人。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遵化驻军军阀孙殿英部勾结守陵满员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
慈禧饮食之奢侈、花样之繁多,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也是晚清宫廷之中最大的一项消费内容之一。每天数百个品类的美味,花样繁多,一一端上御桌。清室专门为她一人准备膳食的寿膳房,就多达三百余人。加上1881年《中俄伊黎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卖国条约的签署及对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代表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六君子”的杀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等事件使慈禧成为几代人心目中败家亡国的女人、阴毒奸诈的妖后、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但综合起来看慈禧执政的47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一,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创办新式学堂、办报等。当时,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但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二,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能臣,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在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事时,就确立了她正确的政治策略,成为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实际上就是慈禧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其三,废除科举,倡办新学。废除科举虽然也来自袁世凯和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的呼吁,但也是受到保守派和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请注意,是受到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也是受到朝廷大多数反对的。袁世凯等人的声音其实微弱得很。是慈禧顶住压力,予以支持才得以实行的。统治中国社会1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一朝而废之,这于中国,实为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文化革命就是废除科举。
其四,慈禧太后下达的“禁缠足令”,开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之先河。将来如果有人要写《中国女权运动史》,那么第一章必须从这道“禁缠足令”说起,这是无可回避的。
其五,英明决策,1851—1866年,镇压太平天国;1866-1867年,剿灭西捻军;1862-1873年平定陕甘回民起义;1876-1877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千秋功业,莫此为甚矣。以当时的情势能做出这个决策,并能够贯彻始终,算得上英明伟大。当时朝廷的两条路线(“海防”和“塞防”)斗争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庙堂,权谋善变,顶住了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权臣干扰和反对,挽救了大清。
不过。我在百度上看到这篇文章,说明百度也有好人。
=============================================
五千年历史中,能当上皇帝的女人,似乎只有武则天一位,但历朝历代都有厉害的“隐形女皇”,吕雉如此、马皇后也不例外。
虽然有这么多女皇,但世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清朝“慈禧”,因为她坏的太离谱。
慈禧的坏,世所共知,但她为什么又能稳固掌权47年之久呢?因为慈禧手里有3张王牌。
说穿了,只要慈禧还活着,她就能指派皇帝,如果没有外力冲击,清廷实权就能永远的牢牢攥在女魔头手中!
慈禧可谓是权力的追逐者与集大成者,不仅善于捕捉权力,更擅长夺取和集中权力,堪称宫廷政变的翘楚。在她统治中国的47年里,她犯下了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戊戌变法、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丧权辱国的卖国,这些罪行让她永远地背负着历史的骂名,是历史的罪人。
中国的年轻一代为什么厌恶公知?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最见不得中国好的,就是中国的那些公知们。
他们往往位居中高层,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比如作协主席、文学教授、出版社长…,多生于50、60年代,上过大学但实际文化思想水平并不高,也学过一些技能,看过些书,胆子大,敢于胡编瞎造半瓶醋乱摇,只望能无限扩大自己的优势,来占领话语权阵地。
无论社会上发生什么事,也不管是真是假,统统都能将问题的焦点、矛头指向政府、引向国家制度,擅长造谣抹黑、虚无历史,且形成了固有模式,包括一定是体制问题,中国完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公知们利用民众信息不对等、出国特权、话语优先权等也赢得了一众粉丝,随便拿点负面新闻煽动一下,就会有大把善良的青年们跟着他们闹。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一代获取信息比公知们更快、更准,更全面,且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再也不会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当80,90、00后们走出国门一看:公知们口中月亮更圆的国家也不过如此,很多还不如中国,慢慢便明白了公知的本性,然后自觉起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于是公知们彻底失落、恐慌了……,恨社会、恨国家发展的太快,而自己却已经完全跟不上新时代了。恼羞成怒后撕下伪善的面具开始给青年们大扣大帽子:“极左”、“小红兵”、“法西斯”,冷不丁的还会酸上一两句:“你以后会为今天的行为感到羞愧的”,“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呵呵!! 且看喧嚣甚上的方方日记事件,细心的观察者都能发现,支持方方的“大咖”们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基本都来自文化界;二是多成名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此后则失语多年,基本靠以前的名声混日子。而方方“日记”的批评者中,固然有和方方同一时代的人,但更多的却是80后、90后、乃至00后! 于是,也有人将这场争论归结为新旧之争。我们还可以做更深入的分析。 个人认为,方方日记所引起的这场争论,将是一场划时代事件,它将宣告,以描写乡土知青和文革成名,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作家们,将彻底迎来他们在中国文坛的谢幕曲。这在中国文化界,也将是一件历史性事件。 中国文化的觉醒,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弹,是在中国综合国力走到世界前列这一宏大背景下,由中国的80,90,00后们自觉发起的! 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在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争论中,没有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参与,各组织都在坐山观虎斗,而最终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了胜利,那些一贯高高在上好为人师的大作家大文人摔了下来,真正成了故纸堆。 至于,年轻一代为什么厌恶方方?理由有很多。 包括方方在“日记”中造谣以及谣言被揭穿后的强词夺理,包括对特权应用的炫耀、沾沾自喜,包括自欺欺人的“两个绝对”表态,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还不是主要原因。 在社交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对你讲话,从内容上说似乎滴水不漏,但她一个细微表情,比如嘴角一丝幸灾乐祸的微笑,很可能就令你立即感到厌恶。 方方的“日记”也是这样。 年轻一代之所以厌恶方方,就是因为她在行文中下意识地流露出来的,以外在于中国的他者自居和无法掩饰的鄙夷中国的情绪。 方方和那些支持她的、八十年代成名的“文学”大咖,共同分享了这样一个话语框架,即“传统/现代”、“落后/先进”、“愚昧/文明”,“中国/西方”。 多少年来,他们就凭借这套框架,以启蒙者自居。 这套话语框架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的潜意识。一方面,他们用这套话语框架解释一切,另一方面,离开了这套框架,他们就完全丧失了话语能力。 这套话语框架之所以出现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是有历史原因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被打破。此后国门徐徐打开,西方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繁荣,与中国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贫简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使知识精英阶层产生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反传统、反体制、解构革命文化,逐渐成为潮流。 这一潮流在国外得到西方世界的加持,在国内得到一切不满中国革命的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并和中国100多年半殖民地历史所遗存的买办知识分子传统形成共振,一时蔚为壮观,遗祸至今。 多少文化精英受益于这套话语,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靠在银幕上诠释这套话语拿到金熊奖、金棕榈奖,莫言靠用小说阐释这套话语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靠这套框架令文学价值很低的《白鹿原》俨然以“名著”自居,更多的人靠这一套话语成为总编辑、作协主席、代表、委员,等等,风光无限。 方方的“日记”一出,之所以声势浩大,得到了那么多文学“大咖”和主流媒体老总的追捧,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从“日记”中嗅出了那种令他们久违的味道,这种味道伴随着他们度过了风头无两的巅峰时刻; 他们也意识到这是一根稻草,抓住这跟稻草,他们才能重返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日子。他们本能地意识到,保卫方方“日记”,就是保卫自己的光环、话语权和地位。 在熟悉西方世界的年轻一代看来,这套框架根本就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歪曲,世界是平的,美国并不在山巅,中国也不是洼地。 这套框架已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力,而其间散发的鄙夷自己祖国、鄙夷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令人作呕,类似一种小便失禁的老棉裤所发出的气息,大咖们嗅之欲仙欲死的神情,也令人大为惊讶。 对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旁观者来说,他们看到的都是一群摇摇晃晃的文化僵尸,簇拥在方方周围,对阵规模宏大、朝气蓬勃、有着无限广阔未来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