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一)

O
Ohjuice
楼主 (文学城)

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

(之一)

 

徐家祯

 

刚写完谈吃的一篇随笔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注 1),就想到无 法写进那篇文章里去的几样食品,因为它们并不属于西菜,所以只能另写 一文,单独叙述。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提到张爱玲写过一篇〈谈吃与画饼充饥〉,就 搜索了一下,找出原文来看了一遍。发现张爱玲写的食品,范围很广,中 国、外国;中菜、西菜;中点、西点;面包、蛋糕;菜肴、茶点:杂七杂 八都写。而我想写的那几样东西,偏偏在张爱玲的文章里连提都没有提到 过。我不知道是因为张爱玲时代,这些东西还没有出现?还是我想到的那 些食品,都是村夫农妇吃的粗菜野食,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张爱玲不屑 一写呢?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张爱玲写此文时,她已经在国外定居很多 时候了,所以,她谈的“吃”,都是“过去”吃过的东西,写该文时,她已经 早就吃不到了,因此,她的文章题目就说是“画饼充饥”。而我现在写我所 回忆的过去的“吃”,也是说的现在已经吃不到的、只留在我记忆里的食品 了。所以,“画饼充饥”这点,是我们所共有的。现在借来作为我这篇随笔 的题目吧。

不过,我这篇随笔只写我偶然想到的上海几样食品,覆盖面远远没 有张爱玲的散文那么广,只能算是一篇谈“吃”的小文章而已。 

 

注 1:〈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789/202503/19991.html

 

(一)

 

我父亲五 0 年去北京新法学研究院学习一年之后,仍被派回上海, 担任华东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员。五十年代中,他又被安排去苏州华东革 命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学习结束以后,要填志愿:以后想做什么?我父亲 那时才搞清楚:共产党的司法原来是与政治有关的,再当法官当下去,太 危险,于是要求去学校教书。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卫 生干部学校去当语文老师兼教研组长了。当了几年,到五八年底,他想逃 脱的“政治”,终于还是自己找上门来了 —— 他因改朝换代前办过的几个案 子而被判“管制三年”,失去公职,到里弄去接受改造。

从五一年到五九年,这八年中,除了一年到苏州“革大”去学习,他 都在上海工作。那几年,虽然“政治运动”不断,但都没有搞到他的头上来,他的工作相对来说,还是很轻松的。尤其是他在卫生干部学校教书的几年, 经常都是四点钟左右就坐三轮车回家了。那时,我们兄弟姐妹也已经从小 学、中学放学回家,于是,父亲就提议去散步。

我记得,我们的散步一般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江苏路弄口出来, 往南走到愚园路口,然后往西,走大约二十分钟至半小时,到中山公园, 再回家;另一条路线是,同样先走到愚园路口,然后往东,也走大约二十 分钟至半小时,到静安寺,再回家。有时候走路去,走路回家;有时候走 路去,坐三轮车回家。

五十年代,愚园路上很少行人,非常清静。除了 20 路和 21 路两部无 轨电车外,也没有什么车辆。愚园路空气新鲜、马路干净、环境整洁、四 周安静:真是散步的一个好场所。

因为散步时很少遇到别的行人,所以,遇到一个,而且还是个穿戴 很突出的行人,就会记住。我记得,我们在愚园路上散步时,常常会遇见 一个瘦高个子的、五、六十岁(也可能已经六、七十岁了)的老人,从我 们对面走过来,看来他也是在散步。那人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 的穿戴:他穿着一身乌黑的呢子长大褂,上身套着同样乌黑的呢子短褂, 头上戴着一顶乌黑的宽边呢礼帽,戴着一副墨镜,手里拿着一根黑色的拐 杖,上海人叫“斯蒂克”(stick)。走路时身子笔挺,眼睛目不斜视,只看 前方,一副威严庄重,不可侵犯的样子。我问父亲,认识不认识这个人? 他说:“不认识。可能是以前的旧官僚吧。”

上海五十年代,愚园路上还住着不少以前留下的达官贵人、遗老遗 少,所以,散步时路上遇到几个,不算稀奇。而像这位老人那么庄重、威 严的,而且,我们还经常碰到,就不多见了。更奇怪的是,不管我们走中 山公园的方向,还是走静安寺的方向,他总朝我们对面对走过来,所以, 我总猜不出,他究竟家住哪里?因为每次见他,也不见有别人陪侍左右, 所以,我也不知道他是单身还是有家室的。我后来经常在想:这位老人后 来怎么了?经过“文革”的劫难了吗?逃得过去吗?......

往中山公园方向走,除了散步,没有什么别的可看、可买,因为路 上只有很少几家小店。在长宁电影院隔壁,有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书倒 不少,我很爱去。散步走过,总要拉着父母进去看看。看中了合意的书, 就要父母替我买回家。中山公园对面,那时有一家饭馆,下午热气腾腾地 在做小笼包、生煎包、蟹壳黄。走得累了,我们常进去坐一会儿,吃一客 小笼包和生煎包,喝一碗小馄饨,再回家吃晚饭。

回到家,我们的女仆黄妈往往已经煮好了晚饭,菜肴放了一圆桌。 知道我们已经吃过点心了,她的脸就沉了下来,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因为 她怕我们吃不下晚饭,又会剩下很多菜来。不过,我们家一向不许浪费食 物,所以,即使我们已经吃过点心,实在吃不下晚饭了,父亲也一定要我 们孩子们一人吃一大碗饭,不许有剩。当时,这是我们孩子们最为不满的 事,但是现在想来,父母这种不许浪费的教育,真的让我养成了终身的好 习惯!

中山公园的饭店里,吃的点心都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可以记叙的, 只有蟹壳黄,可能是上海特有的一种食品吧,还能引起我的怀念。

蟹壳黄在上海,以前是非常常见的小吃,哪个小饮食店里都能见到。 我们家江苏路愚园路口一家叫“新新(兴?)食堂”的小店,每天下午就有 蟹壳黄卖,走过这家店,就能闻到一股带焦味的香气,引起人们的食欲。 所以,吃蟹壳黄,不必一定要走到中山公园去。

蟹壳黄是一种小烧饼,我想最初,很可能也是从北方传来的,到了 上海,被上海人改良了一下,就成为一种精致的大众化食品了。蟹壳黄只 有一、两寸直径大,表面布满了芝麻,不像普通大饼,上面只沾着几粒芝 麻,应付一下而已。蟹壳黄是用拌了油的面粉烤出来的,所以,出炉之后, 不但松软、喷香、起酥,而且表面微微拱起,成馒头状。刚出炉的蟹壳黄 真是香气袭人呀!

上海的蟹壳黄分甜咸两种,都好吃。甜的里面放白糖,趁热一口咬 下去,甜甜的糖汁就流了出来。咸的里面放葱。葱是和面时一起放进面粉 去的。烤好拿出来,咬一口,葱香满嘴。

我看网上,现在上海似乎还有蟹壳黄卖,但大小、样子都不一样了, 当然,味道大概也变了吧。

蟹壳黄虽是大众食品,放在小食堂里卖,但其实当时吃的人相对还 是远没有更普通的大饼油条多,原因还是合算不合算的问题。当时,一只 甜的蟹壳黄,好像四、五分钱;咸的三、四分钱。而一只大饼只有三分钱, 一根油条四分钱:花七分钱就能填饱肚子了;而吃两只蟹壳黄,既比一副 大饼油条贵,又填不饱肚子。所以,一个踏三轮的车夫,几个钱放在口袋 里,算来算去,还是买七分钱一副的大饼油条合算,于是,就只能朝蟹壳 黄看两眼而放弃了。

这种卖大饼油条、蟹壳黄的食堂里,还做一种葱油饼,也好吃。葱 油饼比较大,跟大饼差不多大。但是面粉里加足了油和葱,与粉一起和的。 和好之后,好像还将面搓成条子,盘成一个圆饼状,再压扁,然后放在炉 膛里烤。刚烤好的葱油饼,葱香扑鼻;一口咬下去,油滋滋的,香喷喷的, 还很有嚼劲,也比大饼要好吃百倍。但价格当然也要高不少,记得好像是 八分一只吧,所以买的人也不及大饼油条多。 (未完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一)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九)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八)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七)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六)
c
chufang
中山公园对面的饭店名字好像有个“合”字,记得在里面¥0.45一客炒猪肝。最早是10路公共汽车,后来改成无轨电车。
最西边的岛上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笔,读过不少她没出来之前的作品(之后的读过一些传记,别的不多)。知道她很喜欢吃零食。;-)
最西边的岛上
我(是吃货)一直跟读您的食帖,很喜欢。特别您发帖时间常是我这里晚餐时间,所以常诱人垂涎欲滴 ;-)。谢谢您的分享!
金笔
下一篇应该是老大房的鲜肉月饼了吧,呵呵。想想口水就来了。。。!!!
最西边的岛上
我没吃过别人的,但自己做过鲜肉月饼(见下),好吃哈 ;-)

我在朋友圈里发过的照片。头顶上有芝麻的是甜豆沙馅儿(豆沙也是自己做的),秃头的是鲜肉馅:

 

金笔
我认为生煎和绿豆糕是乔家栅做的最好吃。宝庆食堂(常熟路)的糍饭糕也好吃。其他给你增加灵感的:鸡子饼,云片糕,麻球,炒麦粉
金笔
粉肠,小混沌也是宝庆食堂做的好吃。
金笔
你这是什么?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是淡黄色的,是松软的苏式月饼。你这明显是油酥不够哈
金笔
你大概不知道“苏式”和“广式”月饼的差别吧?
最西边的岛上
对不起,是西岛月饼,故意少放了油(是椰子油,不是猪油)哈 ;-)
最西边的岛上
嗯,对在北京出生长大的我来说,那些都只是美丽的传说:-)。但是,吃过不少稻香村的点心。
闲杂人员
您的记性真好!
闲杂人员
喜欢苏式月饼。
金笔
我们小时候一盒月饼都是送来送去,几十经转手后,到谁家真的准备吃的时候,纸头盒子里的月饼已经“刀枪不入”了,切都切不开啊。
闲杂人员
我到北京后,觉得北京的月饼不太敢恭维。-:)
最西边的岛上
不好意思问一句,苏式月饼的酥皮儿和稻香村的酥皮点心差不多吗?谢谢美眉!
最西边的岛上
北京月饼不好吃。特别是“自来红”,特硬。北京笑话:自来红掉在马路上被卡车压了,月饼没事儿,马路被压了一个月饼坑儿:-)
最西边的岛上
然后用“江米条儿”(北京另一硬点心)把月饼从坑儿里挖出来 ;-)))
金笔
红=烘 or 轰
最西边的岛上
真是滴。记得一次去天津大姨家,姨夫打开了一盒儿别人送的高级月饼,发现月饼们都长毛儿发霉了,不知道被转送过多少家了。
闲杂人员
我喜欢的那种应该是的,不是鲜肉的,但是酥皮的,什么椒盐,伍仁等等。其实

我很小就到北京了,上海的月饼吃的不多,但小时候的口味养成了,喜欢那种味道。其实更多的苏式月饼是在米国吃的。

金笔
上海的八九月份还是比较干燥的,长霉的没有。但你们北方正是“战洪图”时节。
最西边的岛上
您有福气,在米国还可以吃到苏式月饼。我们这里馋了只有自力更生。不过这两年Walmart在中秋和春节时有卖稻香村点心
金笔
各有千秋。但是改开后,广东势力大,苏式月饼日渐衰落了。。。
最西边的岛上
不怕您见笑,我去年在那里买了11盒儿牛舌饼,8,9盒儿桃酥,啊,真好吃!
有言
澳洲会不会也有上海人开的店卖这些?-:)
闲杂人员
这里的中国店到中秋节有卖的。Costco 也卖月饼,而且长得有点像

你做的那种样子。好像是台湾的。里面往往有蛋黄。我不喜欢那种。

O
Ohjuice
谢谢西岛的跟读和评论!
闲杂人员
广式月饼也不错。只是个人口味不同。
O
Ohjuice
哈哈!金笔老兄跑快了一步!
O
Ohjuice
啊呀!你的鲜肉月饼做成鲜肉小面包了!
最西边的岛上
哈哈哈哈,是自己做的酥面,没有发面哈 。我做菜和面食的特点:不好看,好吃。;-)
O
Ohjuice
有的话也做不像。现在连在中国的中国人自己都做不像了,海外的还做得像?
闲杂人员
完全理解!以前我家附近的中国店也有卖稻香村点心的,

后来我们不太买了。觉得不远万里来到这儿,又久久的放在货架上,会不会过期了?国内的稻香村点心比较新鲜。

O
Ohjuice
苏式月饼以前吃的人就少。广式月饼油滋滋的,花式品种也多。苏式的干巴巴,吃来吃去几样传统的,不吸引人。
金笔
很自然啊,你们都走过静安寺了。不好意思啊。我去农场时,虹口区来的知青也大都知道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很有名的。
有言
嗯,是啊。唉 ,饮食文化变了。-:)
雨女
哈哈哈哈哈。。。。这个笑话我也知道。
O
Ohjuice
对,29路电车的前身是10路公共汽车。
d
dadaxiao
北京月饼硬的像石头可是真的!我们八月十五分到的月饼(五仁,枣泥之类的)几个人在食堂的水泥地上比赛,看谁的月饼滚的最远!
金笔
罪过,罪过呀~!如此糟蹋粮食
金笔
希望没有干扰您写作的冲动!
最西边的岛上
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北京人的牙齿特好特厉害,不然每年那么多硬月饼都到哪里去了(不会都用在铁饼比赛了吧)? ;-)
走资派还在走
我也不明白;北京月饼这么(ZEN4)不好吃,那当初为什么还要把首都定在北京呢?
十具
前几天我们聊起英国料理乏善可陈。但说起鲜肉月饼,给你介绍Cornish pasty,英国名小吃,不错。鲜肉饼还是热的好。

最西边的岛上
Wow, 很诱人!是自己做的吗?赞!您一说提醒了我,我以前常做一种甜点EcclesCake 刚查了一下,居然也是英国美食
泥中隐士
蟹壳黄是从上面烤broiled的包子吧? 别的地方少有烤箱。你吃的这些除了烤的别的地方都有。
c
chufang
可以买油酥做,省事而且效果好。
w
weed123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