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进化

空城之主
楼主 (文学城)

下放时读到过1957年的新观察,上面有一篇《小天分人的生与死》,当时没读懂。以后再也没看到。那时的新观察是全国顶级杂志。57年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后来多数成了右派。我心有不甘总是在网上找。结果最近看到了,是王统照1947年的作品。王统照生前是山东文联主席,也是陈毅的良师益友。重新找到这篇文章我当然非常高兴,认真地去重读。不料还是没有读懂,原因是废话太多读不下去。想了很久我明白一个道理:以前的文字信息量小,有东西读都是宝贝,所以作家有意添很多有滋味的话进去。有时故意卖个关子把你引导到一种错误的猜测,留到最后用事实驳斥你的错觉让你佩服不已。好比加味精。但是现代人等着要办事或者看更多的文章。哪有这耐心弯弯绕!所以说时代的进步造成了不同的优劣标准。同时我想到了鲁迅。看他的文章从不觉得有一句废话。他自己也说宁可把一本小说缩减成一篇短文也不愿意把一篇短文拉扯成一本小说。为的就是没有废话。时隔一个世纪,日晒雨淋大浪淘沙,还是他的文章经得起风化。脱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文学的进化 对川普泽连斯基会谈破裂的看法 川普上台一个月总结: 新年致下放友人 川普大刀阔斧调整是对的,但是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闲杂人员
简练,便容易记得。不知为什么总记得下面这段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最西边的岛上
同意文学是随着时代在进化。但classical经典的美丽,比如莎翁的语言和戏剧,唐诗宋词,。。。是永传的。
最西边的岛上
觉得现在大家都忙,时兴短平快,静下心来读书是否少了?这可能不一定是好事情哈(不论是对个人自己还是对社会 :-)
空城之主
那些东西并没有娇柔造作的废话啊。莎翁的辞藻虽然华丽,但是每一句都正好说清了一个意思。
最西边的岛上
哦,明白了。不过娇柔造作的废话在哪个年代(包括现在)都有吧?
走资派还在走
不过鲁迅也有废话,比如,院子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最西边的岛上
那不是废话哈,是有意的重复,读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画面感很强 ;-)
空城之主
我觉得现在还这么做大家都讨厌,而那时候人们会觉得有水平。
空城之主
哈,老革命告诉我们鲁迅并不枯燥。
走资派还在走
我上中学时写作文,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另一棵也是石榴。结果老师愣说是废话,你直接说有两棵石榴不就结了?
最西边的岛上
哈哈,您那时应该在黑板两头儿各画一棵石榴树,让老师站在中间看;再画两棵在一起的树,也让老师看。他就不会说您是废话了
最西边的岛上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吧 ;-)
最西边的岛上
那不是文学进化了,是读者进化了哈 ;-)
空城之主
这是逗哏,要看你的捧哏在哪儿。
最西边的岛上
觉得这要看读者是谁,嗜好如何了哈(木有幽默感的和有的是很难有共鸣滴 ;-)。
走资派还在走
捧哏?老师还在课堂上念呐,全班同学都乐了,哄堂大笑。
空城之主
捧哏就是老师啊。多年后学生倒过来笑老师。
最西边的岛上
同一笑话,一个年代会瞎笑,另一个年代会苦笑。这也是进化的结果吧?哈
郭大平
《小天分人的生与死》,看着这题目就觉得不简单,文章应该大有可读。能否贴出来分享一下?
空城之主
就是这个标题谷歌一查就是。
w
weed123
很多人有此疑问。不过原文是: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改成”两棵“意境似不同
w
weed123
韵律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