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Michalowicz 曾写过一本令成千上万垂死挣扎的中小企业起死回生的书,书名叫 Profit First(利润优先)。
这本书真的有葵花宝典般高深莫测的秘诀吗?需要小业主自身做出巨大改变、能力有巨大提高才能达到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全书的核心,也不过是把会计学的一个传统公式:
Sales – Expenses = Profit
改变为:
Sales – Profit = Expenses
一般的企业,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规模会不断地扩大,包括加大办公室面积、增加人手、添置设备等各种各样的花费蹭蹭就上去了。不少情况下,增加的费用远超销售额的增加。
根据传统会计学公式:Sales – Expenses = Profit,尽管销售增加了,但如果费用增加的更快,利润就不会增加。
更有甚者,不少情况下,销售额的增加只是暂时的,而花费却已经上去了,结果造成长期亏损。于是,就有了成千上万垂死挣扎的企业,并且业主越努力,亏损越大。
而Profit First,却采用完全不同的逻辑思维和管理方法,它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在收到顾客款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扣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利润,放在不能随便动用的利润账户里,剩下的资金才用来应付各种各样的运营费用。
有人会问,那扣除利润后剩下的钱不够咋办?
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雇一个正式工花费太高的话可不可以把工作外包?租设备是否比直接买设备更省钱?自动化设备是否能替代人力?一些新设备可不可以延迟购买?一些设备和人力是否真的是必需的?等等。
可以看出,Profit First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方,它只是让人们有意识、有节制地控制和管理费用。
采用Profit First,永远会有利润,哪怕起步只有一元的利润,只要永远有利润,企业就容易持久,就更容易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如果一直是亏损,企业就很容易倒闭。
众多垂死的中小企业,在采用了Profit First方法后,很多最终走上了繁荣。
其实,这种自己为先的理念,不仅可以成功应用到企业运营中去,它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家庭的理财。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书中的观点真算不上什么新意。或者说,这种自己为先的理念已经在很多情况,早已被很多人成功地应用过了。
因为无论是社保、401k等退休金,还是穷爸爸富爸爸所宣扬的Pay Yourself First,讲的实际上是同一个道理:
我们之所以需要社保、401k、Profit First、Pay Yourself First、甚至是理财型保险等这些多此一举的玩意儿,就是在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这就是,绝大多数人在钱财上缺乏自控力。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选一群人,每人有30万资金,其中每人把1/3的10万投到以下三个投资账户中去: 1)年回报10%,资金可以很容易取出来 2)年回报5%,资金也可以取出来,但难度比1)大 3)年回报0%,中间不允许取出来
十年后看看每人每个账户会有多少钱。
其实,根本不需要做这样的试验,就能猜出结果,结果应该是:除了极少数自律特别强的人,这些人的三个账户中1)最多,2)次之,3)最少外,其他大部分人应该是1)和2)都花光光,只剩下3)的10万,这也正是试验的最终结果。
可见,在钱财控制上,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自律。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其实我是个特节俭,不爱花钱的人。但即便这样,最终自己几乎所有的资产都在退休金和房产上,多余的钱不知不觉就没了。也就是说,咱也属于缺乏自律的人中的一个。
理财型保险也一样,如果你不懂Infinite Banking的概念,没有在合适的时机买到合适的产品,也就是说你不会很好地利用理财型保险可以借的这个特点,理财型保险的回报,肯定不如在一般的股票账户。但就像前面试验中的结果一样,有时候单纯回报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如果缺乏自律的话,再高的回报也白搭。对于家境不错的人,购买理财型保险也是个选择,道理跟前面一样,并不是说会有多高的回报,而是迫使人自律。
以自己为先,就是为了克服自律差的人性弱点。如果人人都能自律的话,这个社会根本就不需要社保、退休金、保险等产品。可惜人人自律并不是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在很多情况下仍行之有效的原因!
建宁 2023/10/6
还有正现金流。他以前不怎么理解,现在知道投资房子的好处了。手里有资产,人心态更好,更笃定,工作可以更加努力,aggressive一点。
年轻人有个safety Net还是很好的,就什么也不怕了,想跳槽就可以跳槽,生活也比较有规律和控制。
Mike Michalowicz 曾写过一本令成千上万垂死挣扎的中小企业起死回生的书,书名叫 Profit First(利润优先)。
这本书真的有葵花宝典般高深莫测的秘诀吗?需要小业主自身做出巨大改变、能力有巨大提高才能达到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全书的核心,也不过是把会计学的一个传统公式:
Sales – Expenses = Profit
改变为:
Sales – Profit = Expenses
一般的企业,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规模会不断地扩大,包括加大办公室面积、增加人手、添置设备等各种各样的花费蹭蹭就上去了。不少情况下,增加的费用远超销售额的增加。
根据传统会计学公式:Sales – Expenses = Profit,尽管销售增加了,但如果费用增加的更快,利润就不会增加。
更有甚者,不少情况下,销售额的增加只是暂时的,而花费却已经上去了,结果造成长期亏损。于是,就有了成千上万垂死挣扎的企业,并且业主越努力,亏损越大。
而Profit First,却采用完全不同的逻辑思维和管理方法,它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在收到顾客款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扣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利润,放在不能随便动用的利润账户里,剩下的资金才用来应付各种各样的运营费用。
有人会问,那扣除利润后剩下的钱不够咋办?
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雇一个正式工花费太高的话可不可以把工作外包?租设备是否比直接买设备更省钱?自动化设备是否能替代人力?一些新设备可不可以延迟购买?一些设备和人力是否真的是必需的?等等。
可以看出,Profit First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方,它只是让人们有意识、有节制地控制和管理费用。
采用Profit First,永远会有利润,哪怕起步只有一元的利润,只要永远有利润,企业就容易持久,就更容易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如果一直是亏损,企业就很容易倒闭。
众多垂死的中小企业,在采用了Profit First方法后,很多最终走上了繁荣。
其实,这种自己为先的理念,不仅可以成功应用到企业运营中去,它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家庭的理财。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书中的观点真算不上什么新意。或者说,这种自己为先的理念已经在很多情况,早已被很多人成功地应用过了。
因为无论是社保、401k等退休金,还是穷爸爸富爸爸所宣扬的Pay Yourself First,讲的实际上是同一个道理:
发工资时,都会先扣除社保和401k等,跟Profit First先从销售额中扣除部分利润,是同一种做法。 Pay Yourself First也是同一个意思,要先支付自己。只有购置股票、房产等真正属于自己的资产,才算是支付自己。我们之所以需要社保、401k、Profit First、Pay Yourself First、甚至是理财型保险等这些多此一举的玩意儿,就是在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这就是,绝大多数人在钱财上缺乏自控力。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选一群人,每人有30万资金,其中每人把1/3的10万投到以下三个投资账户中去:
1)年回报10%,资金可以很容易取出来
2)年回报5%,资金也可以取出来,但难度比1)大
3)年回报0%,中间不允许取出来
十年后看看每人每个账户会有多少钱。
其实,根本不需要做这样的试验,就能猜出结果,结果应该是:除了极少数自律特别强的人,这些人的三个账户中1)最多,2)次之,3)最少外,其他大部分人应该是1)和2)都花光光,只剩下3)的10万,这也正是试验的最终结果。
可见,在钱财控制上,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自律。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其实我是个特节俭,不爱花钱的人。但即便这样,最终自己几乎所有的资产都在退休金和房产上,多余的钱不知不觉就没了。也就是说,咱也属于缺乏自律的人中的一个。
理财型保险也一样,如果你不懂Infinite Banking的概念,没有在合适的时机买到合适的产品,也就是说你不会很好地利用理财型保险可以借的这个特点,理财型保险的回报,肯定不如在一般的股票账户。但就像前面试验中的结果一样,有时候单纯回报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如果缺乏自律的话,再高的回报也白搭。对于家境不错的人,购买理财型保险也是个选择,道理跟前面一样,并不是说会有多高的回报,而是迫使人自律。
以自己为先,就是为了克服自律差的人性弱点。如果人人都能自律的话,这个社会根本就不需要社保、退休金、保险等产品。可惜人人自律并不是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在很多情况下仍行之有效的原因!
建宁 2023/10/6
还有正现金流。他以前不怎么理解,现在知道投资房子的好处了。手里有资产,人心态更好,更笃定,工作可以更加努力,aggressive一点。
年轻人有个safety Net还是很好的,就什么也不怕了,想跳槽就可以跳槽,生活也比较有规律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