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水稻历史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但是是在长江流域.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东北水稻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是的,没错,在由朝鲜传入之前,我们东北吃小米,吃面,吃高粱.九一八事变之后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里面唱的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是大豆高粱,而不是稻田麦浪,所以东北种植水稻历史并不长,尤其规模种植时间更不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默许属国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开始他们在鸭绿江上游浑江两岸(今桓龙湖主干水系)种植,但是,不成功;朝鲜人一直坚持,又沿着浑江,一路种到桓仁、通化一带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在一个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镇)的地方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亩产不足150公斤.
这里提示读者注意三点:
1、那时水稻是撒种种植,不是插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在1982年由日本水稻栽培专家原正市推广到中国东北的; 2、东北大米起源在桓仁,是一个金姓朝鲜移民在古城镇试种成功的; 3、1875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伴随东北大米(桓仁大米)的试种成功,大清光绪帝即位,张作霖出生。
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鸭绿江上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1875年在桓仁境内试种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试种水稻成功;1890年,柳河、海龙、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后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挥发和,移入吉林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腹心地带.
朝鲜移民种稻的另一路径:即南线由鸭绿江下周的丹东地区向南方向扩展.1861年,朝鲜移民进入丹东东三道浪头,根据海潮涨落进行灌溉,开辟了水田.后经岫岩、庄河、复县、熊岳传入奉天(今沈阳)、抚顺等地.
朝鲜移民种稻的第三路径:即东北北部地区,1880年饶河县大和镇一带由俄国境内移入一批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并开始引小绥芬河水灌溉.1888年前后,五常县沙河子乡小孤山一带开始出现水田,1895年又有一批朝鲜农民从舒兰迁入五常县沙河子乡垦地种稻.1897年参加甲午战争的朝鲜败兵移入宁安县渤海镇的上官地及三灵一带开垦水田;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曾雇佣大批朝鲜劳工,1903年筑路完工,部分朝鲜劳工定居在绥芬河、磨刀石、哈尔冰等铁路沿线,其中大部分从事水田开发.
朝鲜移民为把种稻技术引进东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以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为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移民在试种水稻之初,稻种都是从朝鲜老家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直到20世纪初,朝鲜移民申友景带来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才真正开始.满铁又靠人工育种,为满洲中部和北部地区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种.同时也为东北带来了化学肥料、农业药剂使用的技术等.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和推广下,满洲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六万亩,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三十多万亩,产量达到了八十多万吨.
总之,世界大米起源地在中国,东北大米起源地在桓仁;桓仁大米是大米里的"保时捷".东北大米种植历史很短,只有170年。
辽宁耕地封给八旗
我发主贴:
日本侵华掠夺财富总汇(不完全统计) - 老生常谈12 - (82 bytes) (5834 reads) 02/24/2025 09:57:36 (3)
马上添日两篇来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日援四十年 - 冯墟 - (5047 bytes) (5524 reads) 02/24/2025 12:59:26
看他自己的跟贴就明白对揭露日寇罪行的不满。
• 某些痛恨日本的网友一直号称东北的粮食养活了全国, 东北大米原来来源于日本大米 (zt) - jinjiaodw - (11685 bytes) (121 reads) 02/24/2025 17:20:32 (2)
一千年前就形成的基本格局。
凭单一产品,谈谁养活谁,就是弱智谬误。
所以你无能只会张大嘴胡喷。
东北水稻历史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但是是在长江流域.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东北水稻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是的,没错,在由朝鲜传入之前,我们东北吃小米,吃面,吃高粱.九一八事变之后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里面唱的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是大豆高粱,而不是稻田麦浪,所以东北种植水稻历史并不长,尤其规模种植时间更不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默许属国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开始他们在鸭绿江上游浑江两岸(今桓龙湖主干水系)种植,但是,不成功;朝鲜人一直坚持,又沿着浑江,一路种到桓仁、通化一带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在一个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镇)的地方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亩产不足150公斤.
这里提示读者注意三点:
1、那时水稻是撒种种植,不是插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在1982年由日本水稻栽培专家原正市推广到中国东北的;
2、东北大米起源在桓仁,是一个金姓朝鲜移民在古城镇试种成功的;
3、1875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伴随东北大米(桓仁大米)的试种成功,大清光绪帝即位,张作霖出生。
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鸭绿江上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1875年在桓仁境内试种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试种水稻成功;1890年,柳河、海龙、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后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挥发和,移入吉林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腹心地带.
朝鲜移民种稻的另一路径:即南线由鸭绿江下周的丹东地区向南方向扩展.1861年,朝鲜移民进入丹东东三道浪头,根据海潮涨落进行灌溉,开辟了水田.后经岫岩、庄河、复县、熊岳传入奉天(今沈阳)、抚顺等地.
朝鲜移民种稻的第三路径:即东北北部地区,1880年饶河县大和镇一带由俄国境内移入一批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并开始引小绥芬河水灌溉.1888年前后,五常县沙河子乡小孤山一带开始出现水田,1895年又有一批朝鲜农民从舒兰迁入五常县沙河子乡垦地种稻.1897年参加甲午战争的朝鲜败兵移入宁安县渤海镇的上官地及三灵一带开垦水田;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曾雇佣大批朝鲜劳工,1903年筑路完工,部分朝鲜劳工定居在绥芬河、磨刀石、哈尔冰等铁路沿线,其中大部分从事水田开发.
朝鲜移民为把种稻技术引进东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以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为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移民在试种水稻之初,稻种都是从朝鲜老家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直到20世纪初,朝鲜移民申友景带来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才真正开始.满铁又靠人工育种,为满洲中部和北部地区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种.同时也为东北带来了化学肥料、农业药剂使用的技术等.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和推广下,满洲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六万亩,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三十多万亩,产量达到了八十多万吨.
总之,世界大米起源地在中国,东北大米起源地在桓仁;桓仁大米是大米里的"保时捷".东北大米种植历史很短,只有170年。
辽宁耕地封给八旗
我发主贴:
日本侵华掠夺财富总汇(不完全统计) - 老生常谈12 -
(82 bytes) (5834 reads) 02/24/2025 09:57:36
(3)
马上添日两篇来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日援四十年 - 冯墟 -
(5047 bytes) (5524 reads) 02/24/2025 12:59:26
看他自己的跟贴就明白对揭露日寇罪行的不满。
• 某些痛恨日本的网友一直号称东北的粮食养活了全国, 东北大米原来来源于日本大米 (zt) - jinjiaodw -
(11685 bytes) (121 reads) 02/24/2025 17:20:32
(2)
这与经常抵赖南京大屠杀一致性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
一千年前就形成的基本格局。
凭单一产品,谈谁养活谁,就是弱智谬误。
所以你无能只会张大嘴胡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