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老生常谈12
楼主 (文学城)

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文革焚书破四旧,万马齐喑究可哀。环左顾右胆战惊,少年偷读二百卷。


莫言去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使全球华人兴奋了一阵子。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获得的诺贝尔奖。国家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革前17年出版小说约370部,文革中出版小说仅仅大约100部,现在则每年出版小说约800部。量变达到了质变。     


在今天,人们是有读不完的书,甚至没有时间去读书。看到这些变化,不由得想起我少年时读书的情景,那时是没有书读。大部分书都被列为“毒草”,被禁读。普通人家的书或上交或被收缴。然后,这些书或被烧掉,或被送到造纸厂造纸。如果有人敢读“毒草”,那是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甚至要做牢。

我13岁以前,几乎没读过什么课外的书,就更别提读小说了。小学四年级时仅仅读过两本100页以下的中篇。一本是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写的51页的回忆录《跟随毛主席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警卫员陈昌奉随同毛泽东主席长征的故事。一方面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意志;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个战士的眼光,记述毛泽东主席对身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感召下,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表现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另一本是苏联符.马纳斯德略夫的77页的反特小说《在宁静的海岸边》。该书的最后是聂察耶夫经过一晚上惊心动魄地与敌人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破坏活动,将特务制服后,天色将亮。他望着这宁静的海岸边,城市的人们还在睡梦中,感觉很欣慰,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和光荣了。我将这本书借给同学NSX,读过后,在一次班级会上,他揭发我说,我看大毒草,在宁静的海岸边,就是让人们忘记阶级斗争,哪来的宁静?


这里仅讲我13岁到15岁时读书的故事。         

1970年,父亲,一个底层的“臭老九”,因压抑不得志而主动要求下乡走“五七道路”。全国是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但L省更左,直接把干部下放到生产队,直接和农民一样参加生产劳动。当时并不知道将来还能不能回到城市,所以就没去单位的对口地方---GRH公社,而是来到我母亲的三姨居住的地方---XY公社。XY 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曾为县城。XY分成两部分:XY镇,有三多万人。XY公 社,也有三万多人。

XY是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西临渤海,东面10多公里是L东丘陵的山区。HD铁路和HD公路从那里经过,火车站是较大的快车车站。有L省三大温泉之一,汇集了众多的疗养院。 当地的经济还算发达。有号称全国第二大的印染厂,有2000- 3000 职工,总工的工资330元,应为一级工程师(等同一级教授)。还有省果树研究所等几个大单位。正所谓浅水里也有大鱼。这些单位的级别和县长同级,甚至还高一点。XY是著名的苹果之乡,队队有果园子。

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代时被满清划为旗人领地。邻近为正蓝旗,文革时改为红旗公社。我家的大队是镶黄旗大队,距海边仅2公里。旗人养尊处优,衣食无忧。几代下来,男人身材高大强壮,女人高挑漂亮。当地农民爱好体育。仅一个村子就为体育大省省队输送几名短跑运动员。排球运动更是普及。县里的2个大镇和33个公社每年都要举行排球大赛。县男少年队曾和省青年女队比赛,差别不大。

著名的望儿山传颂着这样的一个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古老的故事:儿子千里去赶考,母亲思念着儿子,站在小山上远望,盼儿早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石化在一平地突起的山顶上,西望渤海,盼儿乘船归来。XY高中50年代曾是省7所重点高中之一,文革前高考升学率90%以上。出了不少知名人物,还出过一位国务委员。

当不用为五斗米折腰,就有时间读书。当地农民并不满足于认识字会数数就行,有很多高中毕业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一个村子就有至少有3人考上大学,一人考上中专。还有几位极具实力的人不知为何没参加77高考。

几十家工厂,几百家单位使很多家庭是半工半农。百万斤苹果也卖不少现金。当地农民 基本上能吃饱肚子,穿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养几个兔子卖几个鸡蛋,有时还能有一点零钱买几本书看。下地之余,下棋,看书,讲故事,聊天,谈古论今,讨论物理和化学,还研究屠景明的象棋棋谱。

班长的爸爸是我们第三生产小队主管生产的副队长,是在肖劲光/肖华率1纵及12个独立式师围困长春时流亡到此地的。他说长春饿死几十万人,饿狗吃人尸,死尸臭气熏天。一天中午到她家玩,看到一本大书在炕上,就拿起来看。一读就不可收拾。这就是《烈火金刚》,章回小说,就像说书似的,引人入胜。很崇拜丁尚武,肖飞。 大刀丁尚武砍杀鬼子像切瓜砍菜般。肖飞进城买药,路上活捉汉奸何大拿,何志武父子俩,抢得自行车进县城,在壁垒森严鬼子占领的县城,英雄虎胆单枪匹马抢药店,安全归来。想象猪头小队长长得什么样,就把他和猪八戒联系起来。

破四旧,扫毒草时,没收了一些书,特别是工人家里的书,但农民一般都没上交。没收的书回收到镇里的造纸厂,工人下班晚点走,用麻袋把“毒草“装起来,用自行车偷运回家。所以很多人家里有”大书“。

从那时起,我就到处找书看,活动范围基本上是限制在2队和3队内。你有书才有交换的本钱。我没有书,所以开始人们不愿意借书给我。我就趁他们干活时,忙时看。不管读到哪儿,他们一要,立即就还。逐渐建立了信誉。到后来,一本500多页的大书,也就一晚上看完。还有人更牛,4个小时看完《激战无名川》。聊天时,我也能插上话了。他们经常争论书里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虽然我只有十几岁,但读过的书,一般不忘。到了后来,即使是四,五十岁的老书虫,有时也说,不信咱们去问他(我)。这对我空手套白狼很有帮助。我借一本书,说好三天还。只用了一天就读完。然后用这本书再和第三人换书看,条件是只有两天。终于有一天出了漏子。从小安子那借来《三国演义》,读完后借给队长的儿子奇脑(比我大6 - 7岁)。小安子知道后骂了我,还要揍我。他比我大五岁。还有一本《敌后武工队》没要回来。

一天,朋友三小问我想不想看《水浒》,我说水壶有什么可看的?他说,血打(即打得很厉害)。那时十几岁的男孩,就爱看战斗的书。我没兴趣,古书有什么意思?好几天没书看了,他又问我想不想看《水浒》?好吧,没有书,先凑合着看吧!这是七十一回版本。读完后,觉得非常有意思。林冲,鲁智深和武松的故事最引人入胜。以后又读了两遍。以至于几年后我插队时,能给农民讲一遍,基本无错。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对梁山泊108将仍然倒背如流。这就是读古典小说的开始。那时想借《薛礼征东》,《五虎平西》,《七侠五义》,《三侠五义》等,一直未能如愿。

有一老石,四十多岁,很有文化,不像个农民。跟他借书,他借给我苏联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很好的一本书。描写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读得有点费劲。觉得苏联人的名太长,太难记。有太多的这”夫“,那”娃“,这死鸡,那司机。在和老石讨论后,知道他挺清高。他认为,中国这些小说和苏联的小说没法比,水平太差。苏联的小说很多是名著,而中国的当代小说没什么名著。硬着头皮逐渐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后来读了肖洛霍夫的巨著《静静的顿河》。该书共分四部八卷,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是哥萨克青年士兵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的悲剧命运以及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年代中的变迁,写尽“红”,“白”哥萨克之间的残酷杀戮。第三部作品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哥萨克地区出现的叛乱,这是纪实报道。葛利高里成为叛军的人物。第四部作品写哥萨克叛乱被平息,阿克西尼亚被流弹打死。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这套名著读得好苦,很费劲。历史背景,文化等都很难。

镇里收购站收购活兔子,四角八分一斤。我自己养兔子卖了几块钱,到镇里新华书店买了文革小说《沸腾的群山》第一册,这是我有生以来买的第一本大书。还买了《艳阳天》第一册,第二册,《金光大道》第一册,《激战无名川》,《战地黄花分外香》,《海岛女民兵》,《连心锁》,《闪闪的红星》等等。其实,《艳阳天》第一册是文革前出版的。

闲得无聊,就买《十万个为什么》看。也看了十几册。

一天,我母亲拿回来几十本50年代的大型刊物《人民文学》。说是一个小学校长的老婆给她糊墙的。我赶快废寝忘食地把它们全读了一遍。里面的两个电影剧本很好。一个是《24天》,即电影《上甘岭》的剧本。另一个是《保卫和平》,是电影《打击侵略者》的剧本。

那时患读书饥渴症,能够得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只是世界名著太少,农民不太需要名著。一次我借到了《红楼梦》看。刚读了几十页,母亲看到了,说,你这么小就读《红楼梦》?太早了吧?于是,我就还了回去。这可倒好,时至今日,仍然再没读过《红楼梦》!

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当中,应该说巴金,茅盾和欧阳山的十本小说文学性最强,水平最高。

下面就把少年时那三年所读得的书大概列个单子,不全,也不一定全对。

13岁起读了 古典小说,像
1。封神演义
2。东周列国誌
3。三国演义
4。隋唐演义
5。说唐
6。杨家将
7。水浒传
8。水浒后传
9。武松
10。说岳全传
11。英烈传
12。聊斋誌异
13。西游记
14。狄仁杰四大奇案
15。警世通言
16。醒世通言
17。国事悲等书;

也读了一些苏联的小说,像
1。旅顺口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静静的顿河
4。战争与和平
5。安娜卡列林娜
6。青年近卫军
7。复活
8。毁灭
9。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高尔基的
10。母亲
11。童年
12。在人间
13。我的大学等。 

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104部当中的不到10部,
1。海底两万里
2。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3。神秘岛
4。地心旅行记等。


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
1。

老生常谈12
这篇2万以上人读过,请读过这篇的网友绕过,主要是给假文明看的。他一直骂我说谎,说文革时期我不可能读书,或者我没经过文革。
蒋闻铭
这是您这个文章里的话: 我13岁以前,几乎没读过什么课外的书,就更别提读小说了。
蒋闻铭
小学四年级时仅仅读过两本100页以下的中篇。
蒋闻铭
越描越黑。:)
老生常谈12
13岁是虚岁。没有整本读过,读毛选也是随便翻着读,翻到哪里有意思就读一些,没有通读。是中学以后才通读。
蒋闻铭
这个书单子开的。学习习总好榜样哈。他只挑二百斤,您能挑四百。:)
老生常谈12
打尔的脸了,文革时我有书读,读的还不少,那时候尔还在

尿尿和泥玩,难怪羡慕嫉妒恨恶意中伤呢!

蒋闻铭
这个世界上,没有从毛选的注释里学到了国民党全部抗日的历史的重大事件的人。您怎么吹,这个牛皮也圆不上。
老生常谈12
羞愧气死了吧!没办法,遗憾的是那时候那个环境下农村世界名著很少,或者有人家也不敢外借。
老生常谈12
是尔吹牛皮断章取义篡改我的话,谁说国民党全部抗战史的?就今天几坛这些50-70多岁的有几个学过国民党全部抗战史?
方外居士
能讀这么多书,羡慕!我小学五年级才偷读了父亲的一本残缺不全的西游记,半卷万山红遍。初中高中基本没有读过像样的小说。
蒋闻铭
那是。光四大名著的小人书就超过了一千册。铁甲网友可能记得这个话。:)
萧嵐
既然这么见多识广,76年10月广播报纸公布粉碎四人帮,全国家喻户晓。在76年底居然没有过听说四人帮。

不要找农村没有报纸广播的借口。辽宁农村哪里都有报纸和有线广播。

老生常谈12
尔的惯用伎俩抓着一个细节失误去否定全部的手段彻底失败了。
蒋闻铭
那是他吹牛皮。:)
蒋闻铭
您列的那个单子,还在下面。:)
郭大平
我记得小学时,看过史记的翻译本故事。最记得大侠郭解的故事。后来慢慢看了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蒋闻铭
您的原话:小学时我就知道长城抗战,淞沪抗战,台儿庄会战,万家岭大捷,武汉会战,四行仓库,豫湘桂会战,中条山。。。

小学时我就知道长城抗战,淞沪抗战,台儿庄会战,万家岭大捷,武汉会战,四行仓库,豫湘桂会战,中条山,远征军,南京大屠杀等 - 老生常谈12 -

老生常谈12
警告:是长篇小说。受铁甲影响,也是为了圆小时候的梦,老顽童的我买了1000多册小人书。
蒋闻铭
您那是在文革期间的大陆农村吗?
b
borisg
你读的封资修不少么。 列列我读的书

你读的封资修不少么。

列列我读的书

小书不算,至少几百页的吧。(到毛死为止)

古典小说
东周列国誌
水浒传
西游记

中国文史
范的中国通史
翦伯赞的中国史(读了一部分) 
各代,如先秦文史资料,两晋文史资料,等等,若干本
鲁迅全集
星火燎原(若干册)

外国文史
苏联版中学世界史教程(上下两册)
朱可夫回忆录
属于内部书的当代西方人物传记若干

西方小说
牛虻

苏联的小说
旅顺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青年近卫军
毁灭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高尔基的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其他描写苏联卫国战争小说若干。 

中国当代小说:

文革前的:
林海雪原
红岩
艳阳天
保卫延安
创业史
文革后的:
从71年到7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都读过了,大多不值一提。

老生常谈12
说对了,1970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25周年,报纸杂志讲了一些,大人们也谈论了一些,邻居WMY老头是国军,什么都敢讲,农村

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老生常谈12
尔的无知,不允许别人比尔知道得多,所以穷追猛打。
c
cw
我和老生差不多同年。初小主要看连环画,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技丛书,高小开始看欧阳海之歌,水浒西游。有空再来聊聊:)
f
f2022f
我读的书少的多。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几本红旗飘飘,欧阳海之歌,艳阳天,金光大道,

多数书都是我催着我妈妈从图书馆借的。

蒋闻铭
波网友的这个书单子,了不起,也可信。
老生常谈12
读史那部分你比我强得多,我没有机会读这些,范文澜中国通史只是一册,宋朝那部分。
老生常谈12
气死得了,这篇不是为了气尔写的,是12年前写的。
蒋闻铭
这就不少了。:)
郭大平
鲁迅全集,你通读了?
蒋闻铭
这个主贴是您的,是您挑的事,怪不到我头上。您既然这么说,在这个主贴下面,我不再写回复。:)
最西边的岛上
哈哈,也读过不少,一时想不起来书单儿。我有一个4岁就认识了的铁发小,我们两人都爱看书,(没学上)是用书认字的。
b
borisg
20册的鲁迅全集,其实后面很多是译著。

毛选四卷我可是没有通读过啊。

老生常谈12
当时对我来说,三国演义比水浒难读,水浒算是白话文,东周列国志最难读,文言文,人物太多列国太多,不容易记住互相关系。
最西边的岛上
我生命里第一本书是中译本的《格林童话》,爸爸文革前买的。一套三本,封皮和里面的插图都非常漂亮。
老生常谈12
我主贴回答尔的挑衅和质疑,尔恼羞成怒鸡蛋里挑骨头不依不饶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穷追猛打自取其辱。
最西边的岛上
还有我家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新华字典,她家的石头记(大人没藏好被她发现)和一大堆小人儿书。
老生常谈12
四大名著小人书200多册。
郭大平
我是恰好相反,毛选五卷,我都通读过了。但鲁迅全集,我是没有通读。
老生常谈12
当时没有通读,挑着读的,中学毕业前通读了。
最西边的岛上
虽然外面乱糟糟,我们两个小姑娘躲起来捧着厚厚的新华字典稀里糊涂地啃那些天书,真美好(我们现在还是铁朋友,她还在北京)。
b
borisg
那时候几乎每家都有些“黑”书,不过似乎到后来了也不在乎了,互相借着读。有时候借着借着就不见了。
老生常谈12
你家条件比我家的好。

父母没给我买过一本课外书,一件玩具,一次水果。当然走五七那几年是苹果之乡,吃了很多苹果。

老生常谈12
干部子女有特权,77级高考落榜走后门晚几个月上学,出国后吃肉骂娘,可能被惩腐打黑了。
最西边的岛上
是滴。我家原来邻居是老留,两个孩子比我大几岁,朋友很多,有各种“黑”书交换,我蹭书,晚上拿回在被子里用手电读,早上还回。
老生常谈12
Haha分化拉一个打一个,我读过的书不信,波大读过的书就信,尔不是说文革读不到书,要么没经过文革吗?
f
f2022f
欧阳海之歌写的不错。欧阳海3枪刺的刘大个子一愣一愣的。
老生常谈12
我借来的敌后武工队,转借给别人,再也没要回来。
b
borisg
敌后武工队比较真实,作者本人的经历。烈火金刚就太扯蛋了,是现代横店的先驱。
老生常谈12
铁道游击队也接近真实,林海雪原基本真实,小白鸽是虚构的
f
f2022f
艳阳天写的不错。现在农村就缺像肖长春一样的年轻人。金光大道也写的不错。还有小人书
最西边的岛上
“林海雪原”里很多事儿是作者曲波亲身经历(小白鸽原型是他太太)。故事“《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跌宕人生” 链接见下:

https://www.sohu.com/a/470552777_100103848

f
f2022f
记得候扒皮,哈巴狗,夜袭队什么的。
铁甲连环马
老版再版的,您一定紧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买。
铁甲连环马
算了。连环画不是每个人都是内行。
萧嵐
反正吹牛皮不上税。吹76年底自己还不知道粉碎四人帮,牛皮就吹破了

造假撒谎,没有人能相信。

最西边的岛上
突然记起,小时候因为读书入迷经常忘了妈妈给的任务,炉子忘加煤火灭了,忘做饭或做糊了,等等,气得妈妈一次撕了一本儿书 。
新手庚
候扒皮,哈巴狗,二人做事手拉手。狗给猴子来帮腔,猴子给狗搭把手。杏岙北瓜一路货,专跟百姓做对头。
老生常谈12
没注意贴的时候主贴仅仅贴了一半,现在补上了后一半。
方外居士
想起来了:初中时还读过三国演义。
蒋闻铭
已经说过不跟贴了。不过这一跟,不是怼,而是做贡献,帮老生改一个错字。老生的书单里,列了三言里的,
蒋闻铭
两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不过他写成《醒世通言》了。是恒不是通。漏掉的,是《喻世明言》。:)
二胡一刀
泛泛论,读书总比不读书好。但是有些人读书是白读。就您平时发言来看,你把文革的宣传文学读进去了,其它的好像对你没啥触动。
方外居士
我觉得看到老生网友在那时能读这么多书应该羡慕而不是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