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该书是一本以美国普罗大众为对象的历史叙事著作, 而非一部学术专著,写书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多地唤起世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张没有标榜这是一部历史专著,我想她也无意为死难数字作最终结论。 死难者数字到底是多少, 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恐怕谁也不能贸然地说自己的答案最准确。 赞成持开放的态度,欢迎各方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辩论。 辩论越热烈,越有助于接近真相。
其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相对于国内的大屠杀研究 ,张纯如有独到和先进之处。国内的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80年代后才开始,受政治因素影响有其局限性,且长期在抽象层面进行。 张的书,是建立大量历史资料上,总体上还是严谨的。 在国内张似乎也是第一个带着录像机对幸存者进行采访的,最后把采访的幸存者口述全部完整地记录在书中。《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有篇文章,曾经提到张纯如研究在当时的先进性。
其三,张的书带动了很多人对投入对南京大屠杀研究。 她在南京对幸存者进行采访的翻译杨夏鸣,是南京大学老师。杨夏鸣就是在见到张纯如之后,改行做起了南京大屠杀研究,“她给我影响太深了,因为她做了一件让历史学家汗颜的工作”。也有文章提到一些外国学生是看了张的书,才知道南京大屠杀,进而产生兴趣,投入对它的研究
最后, 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源, 需要多代人的努力。而做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几个工程师埋头苦干,它需要各种资源资金,人力,资料,需要被关注和需要有人推动。在张纯如写书之时, 她自己承担了项目经理兼具体的执行人的职责,从最初立项,规划到最后的成书,完成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书成之后产生的热度,她对此书的推介,肯定是有助于关注甚至投身于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从而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相。
另外,章开沅先生本人,也是认可张纯如的成就的。曾有文章说张出版此书前,曾请章开沅审阅,不知真假 。 而”三联生活周刊“一文提到, ‘章开沅觉得,中国学者做得很不够,他的一个老朋友就常常和他开玩笑,让他学习张纯如,说他和唐德刚、吴天威,“三个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老教授,还不如那个小姑娘”。章开沅觉得,在西方世界用英语写作的张纯如,把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她的功劳是无可替代的”’。 这既是一个历史界老前辈的鼓励,也是经验之谈吧。
我以为, 把”南京大屠杀”一书,看成一部抛砖引玉之作;把它的出版看作研究”南京大屠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而非结局,比较合适。对它的研究, 就像一个开放性的项目,可能永远没有最准确的答案,但肯定是越多的人研究越多越好。
去调研和考察,闭门造车的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研究个啥?
比如说,有的人连张纯如的书都没看过,就号称研究了南京大屠杀,不是搞笑吗?
张功不可。本来老外已经差点把这事忘了。她的书等于重新教了一遍老外历史。
我们每个华人都应该感谢她。她是真正站着活的值得大家骄傲的华人后代。
12/08/2022。若需要可以给你悄悄话。
他今天还在本坛发主贴视图替南京大屠杀洗地。
首先,该书是一本以美国普罗大众为对象的历史叙事著作, 而非一部学术专著,写书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多地唤起世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张没有标榜这是一部历史专著,我想她也无意为死难数字作最终结论。 死难者数字到底是多少, 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恐怕谁也不能贸然地说自己的答案最准确。 赞成持开放的态度,欢迎各方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辩论。 辩论越热烈,越有助于接近真相。
其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相对于国内的大屠杀研究 ,张纯如有独到和先进之处。国内的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80年代后才开始,受政治因素影响有其局限性,且长期在抽象层面进行。 张的书,是建立大量历史资料上,总体上还是严谨的。 在国内张似乎也是第一个带着录像机对幸存者进行采访的,最后把采访的幸存者口述全部完整地记录在书中。《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有篇文章,曾经提到张纯如研究在当时的先进性。
其三,张的书带动了很多人对投入对南京大屠杀研究。 她在南京对幸存者进行采访的翻译杨夏鸣,是南京大学老师。杨夏鸣就是在见到张纯如之后,改行做起了南京大屠杀研究,“她给我影响太深了,因为她做了一件让历史学家汗颜的工作”。也有文章提到一些外国学生是看了张的书,才知道南京大屠杀,进而产生兴趣,投入对它的研究
最后, 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源, 需要多代人的努力。而做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几个工程师埋头苦干,它需要各种资源资金,人力,资料,需要被关注和需要有人推动。在张纯如写书之时, 她自己承担了项目经理兼具体的执行人的职责,从最初立项,规划到最后的成书,完成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书成之后产生的热度,她对此书的推介,肯定是有助于关注甚至投身于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从而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相。
另外,章开沅先生本人,也是认可张纯如的成就的。曾有文章说张出版此书前,曾请章开沅审阅,不知真假 。 而”三联生活周刊“一文提到, ‘章开沅觉得,中国学者做得很不够,他的一个老朋友就常常和他开玩笑,让他学习张纯如,说他和唐德刚、吴天威,“三个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老教授,还不如那个小姑娘”。章开沅觉得,在西方世界用英语写作的张纯如,把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她的功劳是无可替代的”’。 这既是一个历史界老前辈的鼓励,也是经验之谈吧。
我以为, 把”南京大屠杀”一书,看成一部抛砖引玉之作;把它的出版看作研究”南京大屠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而非结局,比较合适。对它的研究, 就像一个开放性的项目,可能永远没有最准确的答案,但肯定是越多的人研究越多越好。
去调研和考察,闭门造车的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研究个啥?
比如说,有的人连张纯如的书都没看过,就号称研究了南京大屠杀,不是搞笑吗?
张功不可。本来老外已经差点把这事忘了。她的书等于重新教了一遍老外历史。
我们每个华人都应该感谢她。她是真正站着活的值得大家骄傲的华人后代。
12/08/2022。若需要可以给你悄悄话。
他今天还在本坛发主贴视图替南京大屠杀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