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我们会发现,农耕和游牧就像是水和火,两者之间的矛盾似乎永远也无法调和,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战争,也贯穿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自3200年前,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共征鬼方为始,至公元1644满清叩关为止,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已经相爱相杀了近3000年之久。
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往往是打的有来有回,农耕文明相对占优,导致边境不断向北、向西扩张。
到了秦汉时期,农耕文明生产力大发展,战斗力更是爆表,不论是蒙恬北拒匈奴;还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逐匈奴于漠北;又或是东汉张辽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农耕民族都稳稳地占据上风。
但是自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之后,农耕文明好像就开始逐渐走向弱势期,到了唐朝之后,似乎就再难打过游牧民族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早期农耕的优势
在上古时期,农耕和游牧的边界线其实并不明显,
即使是中原地区,很多部落也是种田加游牧两种方式,甚至还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出现了“游耕”这样逐水草而居的耕作方式。
但是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先民逐渐掌握了施肥和点播种植,再加上野生种的优选进化,种植业生产的产量逐渐提高,不需要再频繁迁徙。
自此之后,燕山以南的先民们也就更加偏向定居,农业逐渐向着种植业+畜牧业的方式持续了下来。
随着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相同单位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部落聚居区逐渐扩大,对抗其他部落侵扰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这种增强并不只是战斗人数的增加,还因获取食物的劳动时间减少,让人们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创造文化、比如修建城墙。
城墙的出现,也标志着城市的出现,预示着国家雏形的诞生。
此时的农耕文明,由于对周边土地的开发不足,与游牧之间的冲突并不大,威胁更多来自于其他农耕部落。
这一时期的农耕文明,不论是在生产力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已经比游牧文明高上一个等级了,甚至此时的游牧种群还算不得是文明。
到了夏禹建立夏朝之后,中华大地第一次出现了国家机器的形态,国家形态的出现,使得夏朝内部的文化、制度、习俗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
法律不再是约定俗成的契约,而是奖惩分明的条约,使得国家政令的执行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国家的出现,是对整个华夏文明圈的一次力量整合,虽然当时夏朝对周边方国的统治还是在一种“弱羁縻”的统治方式下,但在对外战争中,各部落、方国也都是要出兵勤王,归夏王朝统一指挥的。
国家形态的军事力量提升,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
首先就是
规模
上,奴隶制国家能够通过对奴隶的“剥削”,或者称之为掠夺,获取更多的余粮,也就能养活更多的军队。
专业性
,也是建立在大量余粮的基础上,全职的军队能够有更多时间来进行军事训练,相比于全民皆兵的战斗模式,专业军队的战斗力显然更强。
再者是在技术上,国家内部的技术流通远比部落联盟,甚至散居的部落更加畅通,先进技术能够得到最快的传播。
再加上专业的人来进行冶炼、铸造,在武器装备上,也远比尚处在部落时代,甚至氏族公社的游牧文明更加有优势。
所以,在奴隶制社会前期,农耕文明既有城墙的防守优势,又有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优势,还有金属冶炼的技术优势,在和游牧文明的战斗中,往往占有更多的优势。
骑兵崛起,互有攻防
在神话传说中,黄帝被称为轩辕氏,是他发明了“车”这一划时代的发明。
黄帝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与古巴比伦6500年前的轮子相差大约1500年,极有可能是伴随北方游牧种群,经年累月的逐水草而居而传播到中国的(也有可能是单独创造)。
在之后的夏、商乃至西周,对于马的运用,更多都是用来拉车,而并非骑乘,北边的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在战争中,也是利用战车上载人来进行“车上战斗”,
当时所谓的“千乘之国”中的“乘”就是指的战车。
在商朝人民还在沉迷于青铜器制造时,蒙古草原和西亚的一些游牧民族开始尝试骑马,并为了骑马的舒适性,逐渐创造并改良了马鞍。
到了西周时期,骑马已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了。
在掌握了骑马技能之后,骑兵也随之出现,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应也获得了提升。这种提升更多是在机动性上,不论是在骑射的远距离拉扯上,还是在劫掠完物资快速撤退上,骑兵优势远大于步步为营的步兵。
所以在西周后期,不论是北方的燕国、晋国,还是西陲的西周王室,甚至地处中原的卫国,都饱受游牧骑兵劫掠的困扰,西周甚至还在犬戎和申侯的联手之下被灭了国,远遁洛邑,将西陲封与秦人打理。
骑兵的出现,让农耕文明大感震惊,但碍于古老文明的傲慢,不论是周朝的诸侯,还是西方的古罗马人,都将骑兵视为蛮族的标志,不愿学习,各国之间的征战还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
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农耕文明才彻底放下成见,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骑兵,“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农耕文明的骑兵在对阵游牧文明时,仅仅是战斗力相持,在功能性上则是要大打折扣。
农耕文明定居,游牧骑兵可以时常光顾,抢完就跑;而农耕的骑兵,在面对居无定所的游牧文明时,常常是束手无策,追远了甚至连路都找不到。
直到秦始皇的长城修建完成,才有效缓解了农耕区常被劫掠的劣势。
到了三国至南北朝这段时间,骑兵又进行了一次技术强化——马镫被发明了出来(具体时间有争议,不早于东汉)。
马镫使骑兵在马上有了向下的立足点,而非之前的夹着马背战斗,这也使得骑兵的训练门槛降低。
有了马背上的支撑点,骑兵在马背上能够作出的动作幅度更大,所使用的武器也更加多样,战斗力直线飙升。
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农耕民族迎来了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五胡乱华”。
制度进步,优势尽显
随着农耕文明和游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加强,游牧民族逐渐学习中原文明的文化和制度,也开始逐渐脱离原来的母系氏族和部落时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
东汉时期,北方边境的“乌桓”一族,就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而更北边,和乌桓同根同种的鲜卑一族,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到了西晋,匈奴贵族刘渊建立前赵,国号为汉之后,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涌现,仅鲜卑一族,前后就建立了八个国家。
这时候的各大民族,争相入主中原,学习农耕文化、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更是直接在全国上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
在王肃北奔之后,北方诸国已经颇类华夏了。
虽然这些民族在接下来不尽的农耕劳作中,逐渐融入了农耕文明的大家庭,但长城以北的各民族,也多多少少对中原文化制度学了个大概。
游牧民族也不再是一盘散沙,更容易被凝聚起来,对中原王朝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非早先小规模的袭扰了。当然,这种制度进步,也是有被坚不可摧的长城防线逼迫的原因。
此时的农耕文明,相对于游牧文明,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了。
在唐朝之后,游牧民族契丹和半游猎半农耕的女真、西夏先后崛起,纷纷建立起不输中原的国家制度,甚至仿照汉字发明了自己的文字,攻城器械俱全,兵法了熟于心。
这时的南方政权,除了军队众多,已经完全没了优势。
也正是在游牧和农耕文明两大种群文化制度的加持下,蒙古铁骑才难逢敌手,横扫亚欧大陆,中国的农耕文明也第一次被完全灭国。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论是农耕文明最早的种植业进步,还是后来游牧民族马鞍马镫的发明应用,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
后来骑兵的没落,也是由于热武器出现的技术进步。
在超远射程的大炮、枪支等火器之下,骑兵劣势尽显,远程拉扯能力和机动能力的下降,这也使得各民族从原先的凶猛剽悍形象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落后就要挨打,在一方的科技制度远胜于敌方之时,落后方的遭遇无异于降维打击。
在古代是这样,现代是这样,今后的星际大战,黑暗森林,规则也不会改变。
不要只看到2000年内的两次亡于游牧民族之手,更应该看到在这2000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中原民族占优势。
就像你和泰森打拳击,大部分时间都是泰森在玩儿你,你趁泰森瞌睡的时候,冲上去击倒了泰森了两次,仅此而已。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我们会发现,农耕和游牧就像是水和火,两者之间的矛盾似乎永远也无法调和,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战争,也贯穿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自3200年前,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共征鬼方为始,至公元1644满清叩关为止,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已经相爱相杀了近3000年之久。
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往往是打的有来有回,农耕文明相对占优,导致边境不断向北、向西扩张。
到了秦汉时期,农耕文明生产力大发展,战斗力更是爆表,不论是蒙恬北拒匈奴;还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逐匈奴于漠北;又或是东汉张辽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农耕民族都稳稳地占据上风。
但是自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之后,农耕文明好像就开始逐渐走向弱势期,到了唐朝之后,似乎就再难打过游牧民族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早期农耕的优势
在上古时期,农耕和游牧的边界线其实并不明显,
即使是中原地区,很多部落也是种田加游牧两种方式,甚至还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出现了“游耕”这样逐水草而居的耕作方式。
但是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先民逐渐掌握了施肥和点播种植,再加上野生种的优选进化,种植业生产的产量逐渐提高,不需要再频繁迁徙。
自此之后,燕山以南的先民们也就更加偏向定居,农业逐渐向着种植业+畜牧业的方式持续了下来。
随着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相同单位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部落聚居区逐渐扩大,对抗其他部落侵扰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这种增强并不只是战斗人数的增加,还因获取食物的劳动时间减少,让人们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创造文化、比如修建城墙。
城墙的出现,也标志着城市的出现,预示着国家雏形的诞生。
此时的农耕文明,由于对周边土地的开发不足,与游牧之间的冲突并不大,威胁更多来自于其他农耕部落。
这一时期的农耕文明,不论是在生产力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已经比游牧文明高上一个等级了,甚至此时的游牧种群还算不得是文明。
到了夏禹建立夏朝之后,中华大地第一次出现了国家机器的形态,国家形态的出现,使得夏朝内部的文化、制度、习俗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
法律不再是约定俗成的契约,而是奖惩分明的条约,使得国家政令的执行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国家的出现,是对整个华夏文明圈的一次力量整合,虽然当时夏朝对周边方国的统治还是在一种“弱羁縻”的统治方式下,但在对外战争中,各部落、方国也都是要出兵勤王,归夏王朝统一指挥的。
国家形态的军事力量提升,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
首先就是
规模
上,奴隶制国家能够通过对奴隶的“剥削”,或者称之为掠夺,获取更多的余粮,也就能养活更多的军队。
专业性
,也是建立在大量余粮的基础上,全职的军队能够有更多时间来进行军事训练,相比于全民皆兵的战斗模式,专业军队的战斗力显然更强。
再者是在技术上,国家内部的技术流通远比部落联盟,甚至散居的部落更加畅通,先进技术能够得到最快的传播。
再加上专业的人来进行冶炼、铸造,在武器装备上,也远比尚处在部落时代,甚至氏族公社的游牧文明更加有优势。
所以,在奴隶制社会前期,农耕文明既有城墙的防守优势,又有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优势,还有金属冶炼的技术优势,在和游牧文明的战斗中,往往占有更多的优势。
骑兵崛起,互有攻防
在神话传说中,黄帝被称为轩辕氏,是他发明了“车”这一划时代的发明。
黄帝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与古巴比伦6500年前的轮子相差大约1500年,极有可能是伴随北方游牧种群,经年累月的逐水草而居而传播到中国的(也有可能是单独创造)。
在之后的夏、商乃至西周,对于马的运用,更多都是用来拉车,而并非骑乘,北边的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在战争中,也是利用战车上载人来进行“车上战斗”,
当时所谓的“千乘之国”中的“乘”就是指的战车。
在商朝人民还在沉迷于青铜器制造时,蒙古草原和西亚的一些游牧民族开始尝试骑马,并为了骑马的舒适性,逐渐创造并改良了马鞍。
到了西周时期,骑马已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了。
在掌握了骑马技能之后,骑兵也随之出现,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应也获得了提升。这种提升更多是在机动性上,不论是在骑射的远距离拉扯上,还是在劫掠完物资快速撤退上,骑兵优势远大于步步为营的步兵。
所以在西周后期,不论是北方的燕国、晋国,还是西陲的西周王室,甚至地处中原的卫国,都饱受游牧骑兵劫掠的困扰,西周甚至还在犬戎和申侯的联手之下被灭了国,远遁洛邑,将西陲封与秦人打理。
骑兵的出现,让农耕文明大感震惊,但碍于古老文明的傲慢,不论是周朝的诸侯,还是西方的古罗马人,都将骑兵视为蛮族的标志,不愿学习,各国之间的征战还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
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农耕文明才彻底放下成见,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骑兵,“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农耕文明的骑兵在对阵游牧文明时,仅仅是战斗力相持,在功能性上则是要大打折扣。
农耕文明定居,游牧骑兵可以时常光顾,抢完就跑;而农耕的骑兵,在面对居无定所的游牧文明时,常常是束手无策,追远了甚至连路都找不到。
直到秦始皇的长城修建完成,才有效缓解了农耕区常被劫掠的劣势。
到了三国至南北朝这段时间,骑兵又进行了一次技术强化——马镫被发明了出来(具体时间有争议,不早于东汉)。
马镫使骑兵在马上有了向下的立足点,而非之前的夹着马背战斗,这也使得骑兵的训练门槛降低。
有了马背上的支撑点,骑兵在马背上能够作出的动作幅度更大,所使用的武器也更加多样,战斗力直线飙升。
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农耕民族迎来了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五胡乱华”。
制度进步,优势尽显
随着农耕文明和游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加强,游牧民族逐渐学习中原文明的文化和制度,也开始逐渐脱离原来的母系氏族和部落时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
东汉时期,北方边境的“乌桓”一族,就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而更北边,和乌桓同根同种的鲜卑一族,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到了西晋,匈奴贵族刘渊建立前赵,国号为汉之后,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涌现,仅鲜卑一族,前后就建立了八个国家。
这时候的各大民族,争相入主中原,学习农耕文化、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更是直接在全国上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
在王肃北奔之后,北方诸国已经颇类华夏了。
虽然这些民族在接下来不尽的农耕劳作中,逐渐融入了农耕文明的大家庭,但长城以北的各民族,也多多少少对中原文化制度学了个大概。
游牧民族也不再是一盘散沙,更容易被凝聚起来,对中原王朝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非早先小规模的袭扰了。当然,这种制度进步,也是有被坚不可摧的长城防线逼迫的原因。
此时的农耕文明,相对于游牧文明,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了。
在唐朝之后,游牧民族契丹和半游猎半农耕的女真、西夏先后崛起,纷纷建立起不输中原的国家制度,甚至仿照汉字发明了自己的文字,攻城器械俱全,兵法了熟于心。
这时的南方政权,除了军队众多,已经完全没了优势。
也正是在游牧和农耕文明两大种群文化制度的加持下,蒙古铁骑才难逢敌手,横扫亚欧大陆,中国的农耕文明也第一次被完全灭国。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论是农耕文明最早的种植业进步,还是后来游牧民族马鞍马镫的发明应用,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
后来骑兵的没落,也是由于热武器出现的技术进步。
在超远射程的大炮、枪支等火器之下,骑兵劣势尽显,远程拉扯能力和机动能力的下降,这也使得各民族从原先的凶猛剽悍形象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落后就要挨打,在一方的科技制度远胜于敌方之时,落后方的遭遇无异于降维打击。
在古代是这样,现代是这样,今后的星际大战,黑暗森林,规则也不会改变。
不要只看到2000年内的两次亡于游牧民族之手,更应该看到在这2000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中原民族占优势。
就像你和泰森打拳击,大部分时间都是泰森在玩儿你,你趁泰森瞌睡的时候,冲上去击倒了泰森了两次,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