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里的文化——说说“自相矛盾”

无中生有
楼主 (文学峸)
走廊里的文化——说说“自相矛盾”

看到史迷回来了,很是高兴。高兴的不仅仅是因为听说史迷度假玩得高兴,还是因为我可以着手写上贴许诺过的《说说“自相矛盾”》了。

这次在入题之前,先做几点声明:
首先是感谢,感谢走廊网友的宽容,让我这个走廊新手出过两帖而不砸砖,谢谢。
其次是希望,希望走廊网友能像古之豪杰那样,让新人连出三招而不砸。我这帖正是第三帖。呵呵。我在此先佩服一下。
最后是请求,请求版主删掉任何带有脏言秽语的谩骂式的回帖,谢谢。

在走廊里提起史迷,说是人人皆知,可能一点都不为过。刚才翻了一下过去的贴子,看到史迷进驻走廊,已整整两年。两年来,史迷发了一千多贴子,活跃和繁荣了走廊文化,实在是功不可没。我们看史迷的帖子,无论是严谨细致的索隐,还是简约流畅的文笔,你都能感觉到礼貌周全的口气和认真诚实的态度,令人叹服。叹服的当然不止我一个人,叹服的还有史迷的粉丝们。大家从这次史迷出场后的一呼百应的热烈场面,可见一斑。

记得今年夏末,走廊版主淑女司令发了一份公告,宣布计划在湾区款待史迷史大侠。当时史迷已因私务离开走廊半年左右,故有新手或初为人父者问:史大侠是谁?免不得又是一通介绍。待到筵宴开始,又有信使奔走于餐厅和走廊之间,通报着酒席饭桌上的盛况。呵呵。走廊得此殊荣者,唯史迷史大侠一人耳。

史迷的这次登场,未见其人先见其影,未闻其声先闻其响,恐怕只有《红楼梦》里王熙凤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差可比拟。史迷是走廊的腕,大腕。

那么,史迷是靠什么在走廊扬名立腕的呢?说来也巧,走廊有两大长盛不衰的热门主题,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红楼梦》,另一个是文革,而史迷这两个主题都是行家里手,熟门熟路。他想不出名都难呢。哎哎

好了,到目前为止,我想各位看官看得不亦乐乎,为了走廊里有大侠史迷在,为了我这锦绣文章。可问题是,让每一个人都高兴,那不符合我的本性和本心。下面我只好调整一下行进路线,请各位看官继续观赏。

话说到这里,我就先泛泛地说两句红学,也就是所谓的《红楼梦》研究。我向来也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但这次我要说的是,这些红学家们,至少还保有一份童真和一份认真,比我想象的要好。问题是,他们的认真劲用的不是地方,竟皓首穷经般地利用一些真实性无法保证的背景材料,欲挖出一部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的现实故事。可笑不?当然,这不是史迷一个人的问题,靠红楼索隐吃饭的大有人在。这个就一带而过,本文不再提。

现在来说文革。像我一样,史迷也是经历过文革的人,因此史迷对过去进行回忆式的记录,属回忆录的性质,原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史迷对自己那个文革系列的定位上。先是说“尽力客观地,不枯燥地回顾我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遇到不同意见后,改口说是“拣几件我知道的事情,和大家交流。不是为文革写史,仅一人之管见也。”这说的很好,我还回帖表示赞赏这种态度。但后来又滑着往回找,说“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回忆和讨论文革史实。”这就有点前后不一致了,也与史迷本人的信念相矛盾。史迷对回忆录的看法是:“只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信史方面,一个人的回忆录,有多少可以算作‘史实’?而且陈是一个当事人。”这是史迷在与一数字网友争论时给出的自己看法。这种看法,理所当然地适用于其本人的文革回忆文章。自相矛盾了,是吧?

文章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留有余味。遗憾的是,没有给人留有余地。这同样也不符合我的本性和本意,迫使我再补充几句。

自相矛盾,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个人都有过,史迷有,我也有,你作为看客也不例外。:)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我曾给史迷的这个文革系列定过性,就是“文革演义”(有刀笔吏曾特意将此收入我的精彩回帖集里面。呵呵,谢谢)。在史迷的文革纪事里,也时见演义笔法,比如说老毛在滴水洞里想什么那部分,与作者自身经历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所谓演义,在我看来,其中不乏认真的作品,比如《清史演义》和《三国演义》等。演义,在我看来,强似那些八卦文章,戏说历史,忽悠人物。当然,你也可以称其为记忆文学,或报告文学,但对不起,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

对于回忆类作品的评价,失实不失实不是判断其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这类作品的失实,是不可避免的。失实通常有两种来源:一是有意的,主观性的,即有意的规避取舍;另一是无意的,客观性的,包括选择性记忆和自我想象补充。这个自我想象最要命。选择性记忆下来的“相”,与臆想补充混合在一起,就好像新旧混在一起的中国古建筑修复,就连其本人也分辨不出来,以至于脑海里历史久远的“事实”竟愈来愈清晰。:) 呵呵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忘了这篇文章是谈什么的了吧?那就好,我的目的达到了。:)

下一帖预告:说说“覆雨翻云手”

相关联接: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63054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63078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63993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64721
玄淡泊宗
可以重温一下主席的矛盾论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就本来的意义来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呵呵
贾平凸
你的目的达到了。 不过我的目的是不看下篇了
没有桅杆的船
抡起棒子正要打,仔细一看不是狗,原来是疑似。咳,撤了。
无中生有
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无中生有
搂草打兔子,喜不自胜 :)
无中生有
哲学,太高太泛太空
江上一郎
基本同意老斑竹/既矛盾又统一/史迷仍是我心目中的史迷。
江上一郎
好久不见船长--又远航啦?--问个好!
无中生有
史迷仍是史迷,也仍是我心目中的史迷。 :)
江上一郎
我心目中的史迷--与你心目中的史迷是不相同的。
无中生有
君子和而不同

相同与不相同,是个对立统一体
为人父
文笔不错。可说这些有什么意思呢,你评的是人而不是文。我们

看的是文,人怎样各人有个人的感觉。说多了,只能让别人更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对你说的人无碍。
至于说到回忆文章的失实不失实,其实你说了也不算。有这精神写点你的文革经历更好,别总盯着别人的东西找毛病。你说呢?
无中生有
为人父似有误解

文章谈论的是走廊里的文化,不免涉及到人,因为空谈是毫无意义的。

在文中涉及到人的地方,即前半部分,我想,我用的是褒义词和羡慕口吻,没有嘲讽在里面。对于在你看来是我在挑“毛病”的地方,涉及的也是文章(或系列)的定位,重点不在作者本人。

希望我的解释能让你满意。
为人父
看的不是很认真,可能有误解。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不要在乎

我满意与否,发之与心,止乎与礼,人人都能理解。你的解释很好,避免误会比不在乎误会要好。
白梅格
喜欢史迷网友的帖子!
两只黄鹂
I agree on this explanation
无中生有
喜欢就是喜欢。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 :)
无中生有
英雄所见略同。呵呵
史迷
真想你回来。打谁的棍子,我都替他挨着,只要

你船长返航就行。
无言!
爱到痛了,痛到哭了,哭到写了! 您太“爱”史迷兄了。

走廊现在人人皆知。

拭目以待您温柔的“爱”。
无中生有
你满有体会的。:) 这就是爱~~ 无言的“爱”~~!说也说不清楚~~
无中生有
:)
M
M31
俺咋记得歌名是糊涂的爱呐? :-)

每次都唱不到90分,气愤。
无中生有
俺咋记得是无言的"爱"呐? :-) 好在

无言的“爱”,都是糊涂的爱;
明言的“爱”,才是明白的爱。

玩好
无中生有
你精神又出问题了吧?
2
24250
我来给你归纳一下。。。

楼主的中心思想是说:史迷在走廊扬名立万靠的是两大武器:红楼索隐和文革题材。但是,红楼索隐“认真劲用的不是地方”,是“可笑的”;而关于文革,史迷的对文革系列的定位是自相矛盾的。

潜台词(你可以厚着脸皮不承认):史迷不过浪得虚名。

不得不说楼主精于釜底抽薪的策略,是个聪明人,只是聪明劲用得不是地方。

文革题材的我不是很熟,就说说红楼索隐吧。

说红楼索隐是没用的、“可笑”的,那你怎么看待考古呢?不照样是在文献啊、文物啊上面寻找蛛丝马迹? 那这个用处又在哪里?好不容易从地底下挖出个陶罐,是能用来喝水呢还是能当夜壶?

你或许胡说考古还能从地下发现文物,那红楼索隐会不会导致《红楼梦》后40回的发现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你不去找,那是肯定不会有发现的!所以随口就说别人的工作是可笑的,呵呵,轻狂点了吧?这世上就你智商高,别人都是傻子?

楼主到目前为止写了三个帖子,无一例外的是满腹牢骚的骂人寻衅,无一例外的是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在走廊,您独一份!这也只能让人看轻你的为人!小子,扬名立万,不是这么做滴!

无中生有
大侠史迷的好名声,都让你们这些粉丝给败坏了。唉~

那结论是你自己下的,你就自己留着吧,别厚着脸皮推给别人。

到后来还是忍不住了,破口大骂了——史迷的粉丝怎么都这个德行呢?前面那一个比你还要脸,把史太都搬出来了。唧唧
小小花
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所说得史迷的观点并不自相

矛盾-----比如:史迷说“尽力客观地,不枯燥地回顾我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和他的“拣几件我知道的事情,和大家交流。不是为文革写史,仅一人之管见也“并不矛盾,和随后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回忆和讨论文革史实“也不矛盾呀----

他尽他所能,回忆他所见到或者能回忆起来的,也许你觉得他很主观,但是不能排除他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客观。

至于你可能觉得他没有做到客观,那是另外一回事儿----我看不到你所说的“前后不一致,也与史迷本人的信念相矛盾" 的地方。

呵呵,个人之见,说错误怪。。:)

小小花
另外补充一句,走廊还是反对这种针对个人的帖子的,因为

就算作者本人可能并没有恶意,也还是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和误会,针对某人的某个帖子的相反观点,应以跟贴性质阐述,希望您能理解走廊的规则。

祝玩好!:)
无中生有
事实是,这个帖子并没有引起纷争

请尊重事实
无中生有
你可以保留你的看法。但是,你似乎没有看明白我说的矛盾

但是,你似乎没有看明白我说的矛盾是指哪两个方面。你事实上说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
[也与史迷本人的信念相矛盾。史迷对回忆录的看法是:“只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信史方面,一个人的回忆录,有多少可以算作‘史实’?而且陈是一个当事人。”]

我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 :)
小小花
暂时没有引起纷争, 我们斑竹要防患于未然。。

先提醒一句,一旦引起纷争,我就要删贴啦,不过,我还保留你的帖子,说明我一向很尊重事实滴。。哈哈:)
无中生有
我就怕版主删帖。怕怕

相关网友已经看过此帖,想必没有太大的hard feeling。版主可以放心了

当然不排除有人会借机匿名砸场子,呵呵

我几天几夜没合眼写就的帖子呀~~ (晶莹剔透的大眼泪就要落下来了)
居隐
无中生有:你的文章从头至尾充满自相矛盾

你的文章开始客观地评价了史迷,至尾又含沙射影、欲盖弥彰地损了史迷,真是自相矛盾。此外,你的文章的结束语“你的目的达到了”让我们看了,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你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很有兴趣知道你的目的为何?望不吝赐教!
你还知道史迷在两年中发帖1000有余,丰富了走廊文化。史迷写了这么多的文章,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想,你不服气是主要原因吧。其实,你可以写写你的“真实的红楼梦”或者“真实的文革”。
以你现有的作品来说,你与史迷的差距很远。要想评价史迷,现在的你真不够资格。
建议斑竹删掉无中生有的贴子。因为他的贴给走廊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搅乱了走廊的文化氛围。
无中生有
只有结论,没有论据。请继续补充
2
24250
呵呵,生动的贼喊捉贼的故事:P

你那口吻是“羡慕”吗?“可笑”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羡慕的?怕是嫉妒吧?:)

干了就干了,敢于承认至少还算个爷们;干了还不敢承认,你算啥?

如果如你所说,你没有针对个人的恶意,你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家对你这个帖子除了拍还是拍?你还真以为你自己高走廊大众一等么?见鬼去吧!
居隐
如果你不懂什么是“论据”请重温走廊上每个人给你的回贴。
无中生有
既然无话可说了,我看你还是算了吧 :)
无中生有
下线前再教你两招:第一招,你要学学上面那个几几250

第一招,你要学学上面那个几几250:要知道轻重虚实,要做到避实击虚、避重就轻

第二招,你要学会show,不要只知tell

这两招够你学半年的。等你达到了24250的水平,再来找我。:)一边玩去吧
2
24250
我觉得你没读懂史迷的话

史迷那话的意思是让你不要偏听某一个人的话,尤其这个人还是当事人。是劝你兼听,而不要死抱着某一个人的观点。

请注意“一个人”和“个人”的区别。你这儿有点偷换概念,把“一个人(尤其这个人还是当事人)的回忆录不可信”等同于“个人的见闻无价值”,所以觉得史迷写这些“个人”的经历与他的立足点相矛盾。

不死抱某一个人的观点并不表示个人的见解就不重要,一个人的回忆录(尤其这个人就是当事人)不能反映太多的史实,那么综合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呢?没有个人,又何来这一千、一万?所以史迷还是得写!
居隐
你这样不知自尊,哪会尊重他人?你真的好可怜。
无中生有
开始说话了?好的开端。祝贺一下 :)

史迷的原话是:
“只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信史方面,一个人的回忆录,有多少可以算作‘史实’?而且陈是一个当事人。”

前面是泛泛而谈,最后一点才具体到陈的回忆录。如果按照你的说法,他强调的是“一个”,而非“回忆录”,那他可以用你的话直说,就是“你只提出了一个孤证,不能当信史看”,直截了当地击中要害,何必绕这么大的弯子呢?史迷对文字也是很敏感的,不在你之下,就更不会这样遮遮掩掩了。所以说,那句话的重点还是在“回忆录”三个字。

不过,你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说明我没有看走眼,没有白表扬你。 :)
无中生有
笑的时候,不要张嘴太大。笑掉了大牙,就不划算了

特别是发现自己是在不该笑的时候笑了,就更加不划算了。 :)

“怕版主删帖”,是泛指,并非单指“这一个”。你不要偷换概念。

我所有帖子,哪怕是一句话的回帖,或仅仅一个笑脸,都“怕”版主给删掉,更何况是个“几天几夜没合眼写就的”帖子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2
24250
同样一句话,你可以强调“回忆录”,

我可以强调“一个人”,套用你自己的话,这叫做“相由心生”。不过这里显然强调的是“一个人”,要不然就没必要跟一句“而且陈是一个当事人”,而是该跟一句类似“而且是逻辑不清的回忆录”之类的话。所以我说你读错了,把重音节放错了地方,然后就自以为捡到了宝。

再次劝你兼听,就从好好理解你这个帖子下的跟帖做起。一味唧唧歪歪攻击这个,攻击那个,到头来被损失最多的恰恰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