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皇史宬”

绿
绿珊瑚
楼主 (文学城)
(一)皇史宬
 很多人知道北京有个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皇城的四个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九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却不知道北京还有个“皇史宬”。 皇史宬座落在天安门东的南池子大街136号,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又称“表章库”,即藏书的屋子。非常醒目的红墙红瓦增添了庄重感与神秘感。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初名神御阁,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修,建筑沿袭明代建时形制。   清代时图 。皇史宬位于右下角   皇史宬主要收藏明清皇族的玉牒、皇帝实录,圣训,印信等,均存在金匮内。“金匮石室“是皇家档案收藏地的代名词,也是皇史宬的由来.     清宣统三年(1911年),皇史宬归废帝溥仪内务府管理,民国十四年(1925年),皇史宬由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一直封闭状态,1955年,国家档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国家档案馆管理。1982年,皇史宬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未开放。 皇史宬现在归属于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       (原创照片,攝于2014年,字迹已模糊)   皇史宬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也是历史上现存的唯一一座砖石结构的档案库房。       皇史宬分南北两院. 主要建筑都在北院. 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由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门等建筑构成。 正殿建筑皆以砖石建造,建在两米高的石台基上,围绕着汉白玉护栏,黄琉璃瓦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 为了防火,南北墙厚六米多,东西墙厚三米多。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殿内大厅无梁无柱,既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稳定,极适宜保存档案文献。   正殿图   正殿内有1.4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置有两排金匮,这152个存世金匮外裏鎏金铜皮内为金絲楠木,通体鎏金的金匮,錾刻云龙图案,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少有金黄颜色了。这些金匮就是盛放皇家档案的柜子,它防火防蛀,所藏实录、圣训均为官修史籍,是研究明清两朝帝王言行、国家治理、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金匮旁的大橱内则收藏玉牒、大清会典等重要官书。 “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保慎之义”,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中,凡秘密之记、精微之言,凡典章事迹无不收贮之中,故金匮石室是皇家档案收藏的代名词,这也是皇史宬的由来。   金匮(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正殿东侧有一个御碑亭     在这个长方形院落中,还有一座三券式大门,门额为汉满两种文字合璧的“皇史宬”。   (这个大门打开,进入的就是皇史宬南院)       皇史宬正殿屋脊上的脊兽有9个,说明等级不低。     中国皇家建筑素有“五脊六兽”一说。它们是宫殿屋顶的装饰性构件。主要在宫殿或庙宇等建筑的屋顶上。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而脊兽的数目与排列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除皇宫太和殿的脊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都要用奇数,数目与建筑的等级高低有关。常见的为3、5、7,9,皇史宬的脊兽为9,可见等级很高。   (五脊六兽说明)   皇史宬现在归属于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不对个人和游客开放,只接待机关或科研院所的集体参观。 (攝于2014年)   (网络照片)   (二)邂逅皇史宬   六十年前(1964年)的夏天,我曾和皇史宬有过亲密接触,在那个小院(皇史宬南院)生活过一俩个星期。 这一切还要从我舅舅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舅舅曾以调干生上了人民大学档案系,专业就是明清档案,毕业后回到中央档案馆(现在叫国家档案馆),现在在国家档案馆的网页上,还列有舅舅的名字,曾任国家档案馆筹备小组副组长,文革前是中央档案馆馆长曾三的秘书。 我小时候,父亲从朝鲜回来后,一直在疗养院,母亲因为出差时受伤,感染了腰椎结核,在医院住了四年院,其中躺了三年石膏床,因为腰里截断了二根肋骨,出院时被定为二等残废军人。因此我就随舅舅一家生活。我平时在全托幼儿园,周末大巴车把小朋友送到大院里,周一早再送回幼儿园。因此和舅舅舅妈感情很好。虽然上小学后回到自己家,但暑假期间还是要回姥姥家住一段。 那个暑假,我到舅舅家,高小姨(舅妈的妹妹)非常高兴,几乎天天带我出去玩,却原来她是以我为挡箭牌。高小姨正和她的高中同学谈恋爱,那个小叔叔考上了航校,暑假回家俩人天天见面,我就是那个电灯泡,他们带着我逛公园,吃冰棍,喝油茶…,我有吃有玩,很是开心。后来大约舅舅舅妈有所查觉,不许高小姨谈恋爱,小姨就带着我走了,说是去找高姥爷(舅妈的爸爸)。我跟着高小姨,就到了皇史宬。 皇史宬南院那时为中央档案馆招待所,高姥爷是招待所管理员,招待所上上下下只有高姥爷一人。 推开南池子大街136号甲的小门,是个非常幽静典雅的院落,小院中间一溜儿全是青砖铺地,左侧是四间门房,高高的台阶,红色的门窗和柱子,高姥爷住在这个门房里。往里走是片空地,因为它正对着皇史宬的大门,这是一座三卷式大门(大门旁边有两个小门),门楣上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的“皇史宬”三字。再往前走,又有几间房屋,好像是左右两侧都有房屋(记忆有些模糊了),也是红色的门窗,干干净净的房间,中间是好大一架葡萄,枝叶繁茂,挂满了青涩的葡萄,让人看着觉得暑气消了不少。我和高小姨住在左边的房间,右边房间只住了俩三位来出差的人,还记得有位女士,离开北京之前还问高姥爷要了几枝葡萄藤。     高姥爷房间里挂着两串黄澄澄的大钥匙,他每天都要用这大钥匙打开大门,进到皇史宬北院巡视一圈。我就跟在他后面,在皇史宬里转。记得正殿和御碑亭之间放着一堆长长的大圆木,说是修缮时剩下的。现在想起:若是嘉庆年间修缮(1795–1820)时留下的,那些楠木也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我和小姨曾在木头上摘到过黑木耳,不多,只有几朵,舅舅说鲜木耳不能吃,有毒素,我们就把木耳放在正殿那高高的白玉石阶上晒。   (我记忆中的院子是这样子的)   有时小姨和我带个西瓜回来,小姨捧着瓜,我们跟在高姥爷身后,看他打开大门,走过青砖墁地的庭院,再踏上高高的台阶,怀着兴奋的心情,看高姥爷用大黄钥匙打开正殿的大门,推开沉重的大门,小心翼翼地跨过门槛,扑面而来的是凉爽爽的空气,门里门外二重天;把西瓜放在门口处,我舍不得离开,又不敢往深里走,迎面有个一米多高的大石台,上面整齐码放着几排大箱子,四周包着铜皮。我看着那一排比人还高的大樟木箱发呆,儍呼呼地觉得里面一定是金银财宝。等舅舅来问过他,才知道这些包裹着铜皮的大箱子叫“金匮”,是由楠木制成,皇家的秘密都装在里面。   大金匮   晚上,我们又来到正殿,取回西瓜,西瓜就像冰镇过的一样。只是黑夜走过大院子,阴森森的瘆人。小姨故意喊着“有鬼呀”,我们就大呼小叫地跑出去,只留下高姥爷慢吞吞地锁上大门。   有一阵子,舅舅天天都来,坐在门房那排的办公室里查资料写东西。我不敢跟小姨出去混,乖乖地坐在舅舅身后,写暑假作业,还要完成爸爸留给我的作业:每天一篇大字,一篇日记並背诵唐宋诗。我常常耍小聪明:把一滴墨水滴在日期上,没有日期我就不必每天写大字和日记了。还自以为他们不知道。舅舅经常拿上钥匙,到皇史宬里去取些资料,我也悄悄地跟上,进到大殿里去看那些金匮,只是遠看,一直不敢走到近处去看柜子上的云龙雕刻。这些金匮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以我那时的年纪,只感受到神秘和敬畏。 我后来才知道舅舅那段时间是参与编写並整理了清代刑科题本档案。   [(题本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文书之一,凡属国家庶政,如举劾官员、兵马钱粮、命盗刑名等例行公务,圴可具题。清代内阁题本档案基本上是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分项整理,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摘自“中国档案报”)]。   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那时的北京城,没有光污染。夏夜的苍穹深邃,星汉灿烂。坐在萄萄架下,透过疏落的藤叶,看银河,繁星点点犹如萤火,听虫鸣犹如小夜曲,白天背过的诗就浮出脑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开学后,老师出的作文题是暑假里的一件事,我写了北京城的夏夜,並引用了杜牧的这首诗,记得老师把我叫到讲台前,问我是自己写的还是抄的,我战战兢兢地说是自己写的,然后老师给了个5分,才把作文本还给我。 那个暑假,在皇史宬度过的日子,那么美好,记了一辈子。   (三)历经沧桑的皇史宬。

其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的皇史宬,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皇史宬一直未对公众开放,故它躲过了文革中的“破四旧”“打砸抢”,但它未躲过那乱糟糟的蒙尘岁月。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皇史宬的前院逐渐演化成了居民宿舍大院,随着时代变迁,大院内违建林立,私拉电线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2014年,我回京探亲,去看住院的舅舅,就想起了皇史宬,想到“皇史宬”看看。从天安门下车,(那时天安门还可以自由行走,不似现在要管控、查身份证等)。我慢慢走着,拐进南池子大街,第一二栋大院似乎是会所,大红门口有几位健硕人士在抽烟聊天。再往前走看见皇史宬的大门开着,有卡车进出,(回想起应该是在朝南池子大街的墙上另开一个大门,方便卡车进入)。我站在大门口往里探望,就有人出来询问。我说曾经在此住过,路过来看看,他往旁边指了指,就回去了。

我走到南院的大门,门上还贴着居委会关于防火的告示。

 南院大门

(原创照片,攝于2014年)

推开已经脱了漆的大门,门内的景象和预想之中却有着很大的落差。我有些呆住了,这不就是北京的大杂院吗?院内两侧是连片的彩钢板房,蓝色的铁房顶和这座古建显得格格不入,小厨房、小厕所、小客厅挤得满满当当,这便是皇史宬的前院,原本只容纳了四间门房的气派庭院,被违建挤成了羊肠小道。

(攝于2014年)

没人出来询问我,我往里走,狭窄的过道,凌乱的杂物,石棉瓦,薄木板等,拼搭在各式小厨房小房间顶上,一些违建房就靠着皇史宬的院墙搭建。青砖墁地的庭院,已经是一条七拐八绕的羊肠道,乍一看,就是典型的胡同大杂院,很难将眼前这番景象和“皇史宬”联系在一起。

我根本找不到那片空地和皇史宬大门,后来在那些挤得满满当当的房屋及电线后面,在南院与北院之间的高墙上,隐约看到了“皇史宬”的门楣,几乎被违建的房屋半遮面,我只能高高举起相机,照下了这张照。

  走出小院,回望皇史宬,门头之上的琉璃瓦默默诉说着这座古建的历史,片片荒草仍难掩其古色古香。

我发了个朋友圈,失落地诉说着我记忆中的美丽小院却变成了大杂院。有个中学同学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过,他告诉我这其中的状况:

“文革开始以来,几十年中,皇史宬的归属权在国家档案馆和故宫博物院之间来回反复,造成了皇史宬南院和北院占用情况不同。北院归档案馆使用,南院归故宫博物院和档案馆共同使用。后来南院迁入居民,主要是故宫和档案馆的二十多名职工,他们搭建了一些建筑,做饭取暖使用明火,照明用裸露电线,由于故宫和档案案馆都想争夺皇史宬的归属权,都不想迁走南院的居民,虽然北京市文物局发了整改通知,搬迁腾退仍无法进行。2007年两家就同意完成居民腾退和违章建筑拆除,但实际上根本未能开展。此后多年,南院的私搭乱建现象更趋严重。”

我的这位同学,曾整理过清朝大内档案,也曾进过皇史宬的大殿,看到了台子上的“金匮”。(我以前只知道他参过军,当过领航员)。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皇史宬”。终于,几年以后,在“新京报”看到了这项报道:

“2020年明清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南院违建开拆”

以下是记者的报道:

“2019年底,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完成,2020年5月6日,院内拆违工作正式启动,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拆违工作将持续50天,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古迹进行原貌的修复,此次拆违对于古建修复、中轴线申遗等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位于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音“成”)是明清时期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砖石结构档案库房。它分南北两院,由于历史原因,南院成了大杂院,违建、私拉电线问题严重。按照东城区《2018年—2020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于去年底结束。昨天,院内拆违工作正式启动,工期预计持续50天,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古迹进行原貌修复。”

 35间违建挤爆古庭院”

“文物腾退工作已完成”

(网络照片)

 “ 东华门街道城管执法队队长朱卫东介绍,皇史宬分南北两院,北院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使用,皇史宬正殿坐落在北院,气势恢宏,“石室金匮”至今保存完好。

  皇史宬正门以南都属于南院,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使用。由于历史原因,南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大杂院,住着几十户居民。随着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院内违建越来越多,私搭乱建问题严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记者注意到,南院内还存留几处古建风格建筑。据介绍,南院遗产要素包括五座文物建筑、五段墙体和四座门。其中,文物建筑分别为皇史宬院落正门和分别位于四角的四处值房。此前,值房也被用于居住,目前已全部腾退完毕。

  截至去年,皇史宬南院共有35间违建房屋,涉及21户人家,面积597.14平方米。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已于2019年年底全部完成。”

  皇史宬南院违建拆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专业修复,还原古建风貌。此次拆违工作,不仅是给文物古建修复工作提供保障,更是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工作中的必要一环。本报记者 景一鸣 金可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皇史宬现在归属于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不对个人和游客开放,只接待机关或科研院所的集体参观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在天坛附近(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也对公众开放,实名制免费预约。

 

而皇史宬中的金匮、龙柜(其中一些)也迁入到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保存。

回北京时,一定要去参观这个宝藏博物馆。如果允许的话,还想进皇史宬南院看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鲜为人知的“皇史宬” “李南央状告海关案”跟进报道(125) 于向真:我对阎淮新书的感慨 财宝的平安夜 “我是刑警”太好看了
蒋闻铭
好文章。
h
hongshankou
珊瑚姐好文!太长知识,也痛心。。。
T
TwinTurbo
著名的《永乐大典》副本抄成後曾一度收藏於皇史宬。民间传说神密消失的正本藏在皇史宬夹墙中

因而对皇史宬总抱有一丝神秘感,始终有种想扒开墙一探究竟的欲望

最西边的岛上
赞珊瑚姐好文!希望不介意我把在星坛的跟帖办过了: 唉,北京北京,被拆被毁的太多太多,拆的毁的都快完了,
最西边的岛上
终于回过神儿来想起来保护了。早干嘛去了?明天是梁思成先生的忌日(1972年1月9日),先生在50年反对拆城失败后流着泪
最西边的岛上
说过:“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他绝对是对的!!!!只是历史的错误已无法改正了。。。
咲媱
当时欺负梁思成的是主管文化的北京副市长老舍,后来老舍也被其它人欺负。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新手庚
不错。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俩都激烈反对。当年他们找到校友吴晗(时任北京市付市长)恳求他帮忙,不要拆。但吴一直和他们打官

腔。气的他们两人破口大骂。后来回到家两人大病一场。林的身体一直不好,肺病。这和她早早在1955年病死有一定关系。

风铃99
林徽因也说过,拆掉真古董,将来要后悔的,再建也是个假古董。
最西边的岛上
我真没想到吴晗(历史学者)会这样对待这么重要的事情和这么有学问的学者!看来人不要当官儿,当了官儿进了官场的大染缸就变了
最西边的岛上
是啊,唉 。。。 。。。
最西边的岛上
那当然。那时的林梁是不分的哈 (不认识他们,是读书读到地 :-)
新手庚
是的,有些人当了大官就变了,忘了初衷了。
q
qiaoyun0416
我看中国的这些烂东西都拆了才好。中国的错误是没有把故宫改建成白宫,全面把中国变成美国。
走资派还在走
囚禁朱祁镇的南宫以及后来的南宫复辟,就是皇史宬的前身?
最西边的岛上
珊瑚姐可能没在线,我查了查,好像不是: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英宗朱祁镇是1464年2月驾崩地。
最西边的岛上
讲个笑话哈,我儿子小时候爱带回一些我不懂的东东回家,于是我每周打扫卫生时就会扔掉,几次后儿子问我:
最西边的岛上
“妈妈,你是不是也会把我扔掉了呢?”。I got his message. Hope U do 2. Thx.
j
jinjiaodw
吴晗本来就人品很差,权欲很大,如果一直研究明史,就不会有后来的苦难
最西边的岛上
觉得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为读书人做官儿用的。所以会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吧 。。。
绿
绿珊瑚
皇史宬顾名思义就是:贮藏皇家历史文件的屋子,何以联想到南宫复辟。
绿
绿珊瑚
五百年的建筑仍然挺立,是“烂东西”吗?
走资派还在走
好像是一地方,后来南宫改建成皇室窚?
绿
绿珊瑚
你讲得是这段:

明代东苑皇家建筑

在明代的宫城布局中,皇史宬位于明代的东苑。明代时,东苑也称为“南宫”。其大致范围包括今南池子周边地区。这里在永乐皇帝营建紫禁城之时,当时空场地比较多,甚至还有很多菜园果园。这里也是一个比较有故事的区域,景泰年间英宗皇帝被囚禁于此,复辟之后在此处大兴土木,于是在紫禁城的东南侧,又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小南城”。

如今明代东苑建筑大多无存,惟有皇史宬非常完整地保留下来,后人只能通过资料,还原明代东苑的重要建筑。

走资派还在走
就是说以天安门为界,天安门东边是东苑,西边现在那中南海叫西苑。英宗复辟后朱祁钰就是被勒死在西苑了。
走资派还在走
就是吴晗为了研究明史,主张挖燕王的长陵没挖成,又要挖嘉靖的永陵也没挖成,最后挖的是定陵
最西边的岛上
哈哈,珊瑚姐,他是在以物喻人(我对他的回答也是地 ;-)
新手庚
风雪定陵。这本书可以看看。
h
hongshankou
珊瑚姐,Ignore那没有教养的跟P ins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