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一直认为,家鸡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印度。后来在河北武安市磁山古遗址内发现的鸡骨,被鉴定为约8000年前。这个遗址,以目前的证据,可能是家鸡的起源地。
早在周朝时期,古中国人就开始研究鸡。鸡应该是最早的报时工具,也是一种珍贵的祭品。在《周礼·天官冢宰·司马》中,有关于鸡的养殖和管理的记载。但是那时吃鸡还是很奢侈的事。到了春秋时代,平民阶层中只有老年人才能有机会吃到鸡肉。《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但是,春秋时代的古人已经在努力实现吃鸡自由了。据《越绝书》记载:“娄门外鸡坡墟,故吴王所蓄鸡,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这是关于大规模养鸡场的最早文字了。
我们来看看到了秦汉时期,百姓要想吃鸡有多难。秦汉时期五口之家一年总收入为11200钱,除口粮、衣着、赋税、医药等刚需支出,还剩1025钱。当时一只鸡的价格为36钱,也就是说,秦汉五口之家一年的可支配余钱只能购买28只鸡。到了汉代,一个书佐每月只有360钱的收入,他的月薪能买到10只鸡。到了毛时代,一个科员的工资,我印象中是40元左右,而市面上的烧鸡的价格起码5元吧(我记不得了)。
可见对秦汉时期的普通人而言,吃鸡是相当高的消费。有趣的是,汉代的肉类(猪牛羊狗)的价格为6~10钱或1.5~2斗粮一斤肉。好像汉代人经常吃肉并不是太大问题。显然,传统的养鸡技术的粮肉转换率太低。但是,鸡肉的鲜美足以抵消这个缺点。
在汉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吃鸡最好的方式便是去当兵。汉朝非常注重军队的伙食,军队会免费供应各种食物给士兵,其中包括鸡肉。居延汉简就记载着汉军食用鸡肉的记载:最凡鸡九十枚。
再后来,随着生产力提高,农家有了余粮,自然普遍饲养鸡鸭。唐朝诗人孟浩然曾写道:“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宋代文人陆游也有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些诗句赞美了农家的丰盛产物,也记录了以鸡肉待客,这一中国人社交中的文化现象的形成。
到了宋代,吃鸡对于普通百姓已经很寻常了。据史料记载,宋朝平民的日收入约为100文,而维持一个人生活的最低费用为20文到30文。在当时,一只鸡的价格为70文。相比之下,宋朝人吃鸡比汉朝人容易得多。宋朝平民的日收入足够购买一只鸡。
明朝时期,当时一只鸡的价格约为0.03两到0.07两,其中被标记为“大鸡”的价格为0.05两。非技术性工作的报酬大约为0.04两,而一些较为艰苦的工种可能达到0.05两,而具备专门技术的工匠的日薪约为0.07两。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北京,一个普通人的日收入足以购买一只鸡,当然他们不可能每天只买一只鸡而不买其它食物。黄宇仁写的《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以反衬以后的400年的惊涛骇浪和中国普通人的苦难。
大家小时候,吃鸡是多么难得的享受,想必是记得的。把我们这段经历,放进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历史曲线里观察,是不是一个outlier?
的第一集中,那个叫Jane的女生与她的男友商量晚饭吃啥时说,"I hate chicken"。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华国锋说“国外机械化养鸡场,15万只鸡,只两口子管理。我们红星农场21万只鸡,280人,保卫干部4个。”
上要高大尚的多!不过武大郎本身就矮,这个比喻好像不恰当,哈哈。
他们说这是民主制度
不是傻子是啥?
西方制度可以用数理模型分析
另外就是散养鸡自己找虫子吃
蛋糕就是文革期间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买的。我们那就没见过奶油蛋糕。
还得意得不行。应了英语的那句老话,“Boys will be boys”。
表全国。
我家在一个部队大院,那时家家都有菜地和自己盖的鸡窝,你说我们是小城市也就罢了,我姨夫在福州另一个比较大的部队大院,也是一样。实际那时军官们下班了种菜养鸡并没有什么丢份的感觉,首先部队历来有这传统,其次那时大家也没有那么狂热。历史就是这样,极左了就会摆回来一点,中国如此,美国现在也是如此。
各个单位开始注意改善职工的生活。的确良什么的都是那时出现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国家搞得对外开放的四三方案也是那时开始产生效益。
吃鸡其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估计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口会回归十亿。进口粮食肯定减少
彻底绝望了。苦一点没有问题,要看到希望。毛不死,有希望吗?
对你不客气!
学界一直认为,家鸡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印度。后来在河北武安市磁山古遗址内发现的鸡骨,被鉴定为约8000年前。这个遗址,以目前的证据,可能是家鸡的起源地。
早在周朝时期,古中国人就开始研究鸡。鸡应该是最早的报时工具,也是一种珍贵的祭品。在《周礼·天官冢宰·司马》中,有关于鸡的养殖和管理的记载。但是那时吃鸡还是很奢侈的事。到了春秋时代,平民阶层中只有老年人才能有机会吃到鸡肉。《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但是,春秋时代的古人已经在努力实现吃鸡自由了。据《越绝书》记载:“娄门外鸡坡墟,故吴王所蓄鸡,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这是关于大规模养鸡场的最早文字了。
我们来看看到了秦汉时期,百姓要想吃鸡有多难。秦汉时期五口之家一年总收入为11200钱,除口粮、衣着、赋税、医药等刚需支出,还剩1025钱。当时一只鸡的价格为36钱,也就是说,秦汉五口之家一年的可支配余钱只能购买28只鸡。到了汉代,一个书佐每月只有360钱的收入,他的月薪能买到10只鸡。到了毛时代,一个科员的工资,我印象中是40元左右,而市面上的烧鸡的价格起码5元吧(我记不得了)。
可见对秦汉时期的普通人而言,吃鸡是相当高的消费。有趣的是,汉代的肉类(猪牛羊狗)的价格为6~10钱或1.5~2斗粮一斤肉。好像汉代人经常吃肉并不是太大问题。显然,传统的养鸡技术的粮肉转换率太低。但是,鸡肉的鲜美足以抵消这个缺点。
在汉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吃鸡最好的方式便是去当兵。汉朝非常注重军队的伙食,军队会免费供应各种食物给士兵,其中包括鸡肉。居延汉简就记载着汉军食用鸡肉的记载:最凡鸡九十枚。
再后来,随着生产力提高,农家有了余粮,自然普遍饲养鸡鸭。唐朝诗人孟浩然曾写道:“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宋代文人陆游也有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些诗句赞美了农家的丰盛产物,也记录了以鸡肉待客,这一中国人社交中的文化现象的形成。
到了宋代,吃鸡对于普通百姓已经很寻常了。据史料记载,宋朝平民的日收入约为100文,而维持一个人生活的最低费用为20文到30文。在当时,一只鸡的价格为70文。相比之下,宋朝人吃鸡比汉朝人容易得多。宋朝平民的日收入足够购买一只鸡。
明朝时期,当时一只鸡的价格约为0.03两到0.07两,其中被标记为“大鸡”的价格为0.05两。非技术性工作的报酬大约为0.04两,而一些较为艰苦的工种可能达到0.05两,而具备专门技术的工匠的日薪约为0.07两。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北京,一个普通人的日收入足以购买一只鸡,当然他们不可能每天只买一只鸡而不买其它食物。黄宇仁写的《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以反衬以后的400年的惊涛骇浪和中国普通人的苦难。
大家小时候,吃鸡是多么难得的享受,想必是记得的。把我们这段经历,放进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历史曲线里观察,是不是一个outlier?
的第一集中,那个叫Jane的女生与她的男友商量晚饭吃啥时说,"I hate chicken"。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华国锋说“国外机械化养鸡场,15万只鸡,只两口子管理。我们红星农场21万只鸡,280人,保卫干部4个。”
第一次吃养鸡场的肉鸡,大概是七五年吧,比以前的那种从农村收购来的大很多, 腥得厉害,真难吃啊。 后来好像没那么差的感觉了,大概是饲料的关系吧。
上要高大尚的多!不过武大郎本身就矮,这个比喻好像不恰当,哈哈。
他们说这是民主制度
不是傻子是啥?
西方制度可以用数理模型分析
另外就是散养鸡自己找虫子吃
蛋糕就是文革期间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买的。我们那就没见过奶油蛋糕。
还得意得不行。应了英语的那句老话,“Boys will be boys”。
表全国。
我家在一个部队大院,那时家家都有菜地和自己盖的鸡窝,你说我们是小城市也就罢了,我姨夫在福州另一个比较大的部队大院,也是一样。实际那时军官们下班了种菜养鸡并没有什么丢份的感觉,首先部队历来有这传统,其次那时大家也没有那么狂热。历史就是这样,极左了就会摆回来一点,中国如此,美国现在也是如此。
各个单位开始注意改善职工的生活。的确良什么的都是那时出现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国家搞得对外开放的四三方案也是那时开始产生效益。
吃鸡其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估计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口会回归十亿。进口粮食肯定减少
彻底绝望了。苦一点没有问题,要看到希望。毛不死,有希望吗?
对你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