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级招生最大的猫腻在扩招时,特别是”走读生“,一刀就把外地学生全干掉了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城)

正常招生结束后,有人建议将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大限度地利用, 但每个学校都抱怨房子不够,一个主意自然就冒出来了,扩招走读生, 学校不负责安排宿舍!

当然还是有一条底线, 录取分数可以降低,但不能低于录取线。

因为宿舍是学校负责, 走不走读也是学校当家,录取的自主性自然大增。

所以, 100%是本地学生了, 有个疑问,有没有人可以回答,比如复旦大学,有没有录取五角场公社某大队的农村户口”走读生“? 那是绝对可以走读的啊!

估计也多少知道一点的是, 本校的名教授子女,比较优先,文革期间挨整挨得越厉害的, 照顾的成分越高,似乎有点补偿的感觉。

很多地方有些系统所属的大学, 特别是各个部属工科院校,本系统(对应的如地质厅冶金厅化工厅等等)领导或有门道人士的子女, 显然也有优先权。

还有一种, 正常招生时因残余的政审手续打下 来的, 此刻放宽或老子落实政策了,也能优先考虑录取。

 

 

最接近太阳的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对公平是没有的.
r
rmny
这个也可以说合理哪里的大学照顾哪里本地的学生不为过
r
rmny
反正搞中央集权即使北大清华这种靠对全国百姓横征暴敛建的中央大学也会多照顾北京考生
新手庚
兄弟你能不能别乱讲话。大学和横征暴敛有什么关系。你要老这样讲话我也不能护着你了。别人都和我说了。:)
r
rmny
办大学需要政府财政给经费么政府的财政难道不靠横征暴敛
十具
研究型大学非常烧钱。你应该调研一下北大清华经费来自中央财政的比率有多高,就知道谁亏谁占便宜了。
新手庚
那你说说国家税收都叫横征暴敛,还是只有中国是?
萧嵐
还有其他的情况

还有其他的情况

  有的名校录取分数高,但是也有分数低的其他高校来的学生。这属于高校之间委托培养学生。通常培养稀缺专业或新兴专业的师资。毕业以后,原来的高校发文凭,回去工作,不能考研究生。   还有的部门为其需要专门招收青年职工进高校培养,用高考副卷考试,按成绩录取,包括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学院,还有医学院。但明文规定,学习结束不发文凭,还是原来的工人工资,前途不佳,属于鸡肋 。其中一些人比较努力,四年以后考上研究生,脱离原来的部门系统。进入中科院研究所或大学,师从学部委员等知名教授, 走了不同的路。这类情况比较特殊。   另外,还有高校为军队的军人培养学生。考试录取的办法,之后的待遇,按军队内部的规定。
华府采菊人
各位评论都没人说,五角场公社的农村考生,有没有被扩招到复旦走读的?他们离家够近了吧,不能光扩招干部和教授子女啊
华府采菊人
这种好像叫代培生吧
r
rmny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就是暴政,暴政收税就是横征暴敛
新手庚
那你说的是清华北大建校的初期呢,还是后来呢。知道这两所学校的历史吧?
蒋闻铭
恢复高考,恢复高等教育,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是功德无量的事。就说公平,高考录取,是共产党做的事情里,最公平的一件事。
蒋闻铭
当时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批评当年招生的不公,我感觉有些过于求全责备了。
r
rmny
当然说的是后来的北大清华
新手庚
行,那我就明白了。
L
Lisland_2013
上交是招了隔壁村支书推荐的
L
Lisland_2013
划分数线录取对家境差的很不公平,尤其是已经脱离学校很多年的老三届。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碾压家境贫寒的同学。前者有充足时间全套备
L
Lisland_2013
后者在农场得到高考消息时就剩下几周了,连教科书都找不到,完全两眼一摸黑。
华府采菊人
? 不知道支书是什么时候推荐的大学生, 第二上海交大(暂且认为你说东上交就是交大)隔壁只有虹桥路棚户区
华府采菊人
大多数人家(包括知识分子)把书卖给废品回收站了,中学教师的子女是学习条件最好的
蒋闻铭
划分数线,是最公平的办法。其它任何办法,都会被扭曲利用,给特权利用找理由。
k
kingfish2010
记得走读生里有个外地市委领导的孩子, 家里有亲戚在大学所在城市

走读生里毕业时不少考上研究生, 很多是当年志愿报得太高, 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 就被淘汰了。

华府采菊人
那是特例了, 还听说有某大学与附近某县有协作关系,过年由该县负责年货供应,县太爷有要求, 您敢不答应?!
L
Lisland_2013
分数线公平的前提是教育资源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