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不是一直美好、突然衰落。它一直在挣扎。二十七八年前,我去那边一家公司参观,公司周围很乱,是穷人的超市和无所事事的穷人瞎转悠。我哪见过这阵仗,紧张得目不斜视,双腿发硬,跟同去的同事匆匆地去匆匆地回,很久不能遗忘那天的场景。
后来我居然去那家公司工作了十来年,听说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参观过的那栋办公楼里,特意把前台的秘书柜台安排在从前窗玻璃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子弹直射打不到的地方。公司为职工提供停车位,是有安全门保护的,但是下班的时候,车一旦开出安全门,就很危险,偶尔有人高举大铁桶砸向刚驶出的的汽车。驾驶人根本不敢停车理论,只能猛踩油门仓皇逃脱。
我去那儿的十来年,算得上天天向上的十年,2000年那轮泡沫给旧金山带去了不少资金,公司附近的超市被关闭了,改成了高档家具的展厅,周围有了几分安静。但即便如此,公司两个建筑之间的几百米距离,几乎天天能看到车玻璃被砸的现场。我们常常在两个建筑物间行走,没见过砸玻璃的瞬间,却永远有满地的玻璃。
楼梯间通往街道的小门外,永远有无家可归的人横卧或者留下的尿骚。我们的停车场,白天停车,晚上被无家可归的人据为休息地。与无家可归的人、甚至罪犯共生共存在那片地方是公司运营的一部分。
直到2010-2012年,互联网泡沫留下的阴影还驱之不去。市政府为了把Twitter留在旧金山,下跪的心都有了。但接下来互联网经济携带着几家大公司在全球市场卷来的钱空降旧金山,突然把旧金山的办公楼变成了业界的LV包,不在旧金山盘下一片几十万尺的办公空间,简直就不能混迹于互联网行业。庸俗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布绫布绫地既繁华又松软。
直到疫情前的那种繁荣,简直就是在堆砌海市蜃楼。在一片繁荣之中,我去Twitter 附近的一家公司面试过一次工作,街的左侧是新兴公司的繁花似锦,右侧是市图书馆泡在脏乱的无家可归人群中。公司的面试空间是两串长长的玻璃屋,每间屋里都挤着两个“相亲”似的一组人。跟我谈的小伙子手下有五六个人,但长期以来,他平均每周面试四个人。他是在雇人吗?他是在与世界交流,面试是他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他,每个玻璃屋里都有一个忙着见新面孔的面试官。这种蜜蜂采花般的面试文化蔓延在整个行业里,不加入这股湍流,公司的社会地位会下降,坊间流行的俗你都得随。听说过亚马逊的一位管理者一年面试了两百六十多人,因为除了为自己面试员工,他还要为其它部门做交叉面试。互联网把社交搬上了网,互联网的工作人员把传统社交留给了自己。
疫情让盛宴戛然而止。原本用钱砸出来的downtown ,突然间变成了鬼城。魔鬼不怕病毒,不惧生死。原本被强力香水压制住的恶臭,沿着Market街无孔不入地泛滥。
以前inner mission那带也不太好,现在不错了。
历史会反复,长远看,毕竟是经济文化中心。
很多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每年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素质高。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任何人做生意,都考虑安全考虑因素.
这基本问题,投坛地主们绝不犯错,脑子门儿清.
美国安全的城市很多.为什么这些巨头公司没兴趣,却爱在大城市跟魔鬼扎堆,与危险人群为邻?
着魔了还是咋的.
Intern, 究竟是UCLA CS 不行了,还是他认识的朋友圈的娃不够牛?当我听朋友说到8000份简历里面选8人,一下子释然了,孩子至少还进入过几个final round interview, 即使最终成了公司招募中的炮灰,却也是坚持到最后的爆炸。
还有个问题,大公司为了竞争力,可以做末位淘汰之类的事。科技公司末位淘汰下来的人可以卖房子卖保险开自己的小生意。可是淘汰制一级级传下去,被淘汰到街上的人,他们哪儿也去不了。这个制度也不会办个扫盲学习班之类的把街上的流浪汉都送进去,逼他们自食其力。他们一旦流落到街头,就算是淘汰到家了,没地儿可继续淘汰了。感觉历史上的大都市,伦敦巴黎什么的都逃不开这种繁华与悲哀共存的状态。
我去听一个讲演,大公司的数据科学家说,就他们掌握的数据,当时湾区漂着5000多寻找数据科学家或类似职业的求职者,听着像是横店等群演机会的横漂似的。
比LA很多。三藩市有绿色,LA周围难见一点绿,更像沙漠。LA市中也是一片混乱的环境很常见。
收银餐馆之类的工作一直都是招不到人,把低层次打工算在里面的话,美国失业率并不高,但是这不是我们孩子的pool.
蓝领缺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滴结束盼望多年的美国自驾游,回到兲朝。
现在是坚定的反美派,热烈拥护习主席,美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何止是东升西降,根本就是俯视美帝。
妄猜一把,当年习主席和王沪宁留美当访问学者,也许有类似游历,瞎子摸象,摸到了大象排泄的地方。
旧金山不是一直美好、突然衰落。它一直在挣扎。二十七八年前,我去那边一家公司参观,公司周围很乱,是穷人的超市和无所事事的穷人瞎转悠。我哪见过这阵仗,紧张得目不斜视,双腿发硬,跟同去的同事匆匆地去匆匆地回,很久不能遗忘那天的场景。
后来我居然去那家公司工作了十来年,听说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参观过的那栋办公楼里,特意把前台的秘书柜台安排在从前窗玻璃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子弹直射打不到的地方。公司为职工提供停车位,是有安全门保护的,但是下班的时候,车一旦开出安全门,就很危险,偶尔有人高举大铁桶砸向刚驶出的的汽车。驾驶人根本不敢停车理论,只能猛踩油门仓皇逃脱。
我去那儿的十来年,算得上天天向上的十年,2000年那轮泡沫给旧金山带去了不少资金,公司附近的超市被关闭了,改成了高档家具的展厅,周围有了几分安静。但即便如此,公司两个建筑之间的几百米距离,几乎天天能看到车玻璃被砸的现场。我们常常在两个建筑物间行走,没见过砸玻璃的瞬间,却永远有满地的玻璃。
楼梯间通往街道的小门外,永远有无家可归的人横卧或者留下的尿骚。我们的停车场,白天停车,晚上被无家可归的人据为休息地。与无家可归的人、甚至罪犯共生共存在那片地方是公司运营的一部分。
直到2010-2012年,互联网泡沫留下的阴影还驱之不去。市政府为了把Twitter留在旧金山,下跪的心都有了。但接下来互联网经济携带着几家大公司在全球市场卷来的钱空降旧金山,突然把旧金山的办公楼变成了业界的LV包,不在旧金山盘下一片几十万尺的办公空间,简直就不能混迹于互联网行业。庸俗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布绫布绫地既繁华又松软。
直到疫情前的那种繁荣,简直就是在堆砌海市蜃楼。在一片繁荣之中,我去Twitter 附近的一家公司面试过一次工作,街的左侧是新兴公司的繁花似锦,右侧是市图书馆泡在脏乱的无家可归人群中。公司的面试空间是两串长长的玻璃屋,每间屋里都挤着两个“相亲”似的一组人。跟我谈的小伙子手下有五六个人,但长期以来,他平均每周面试四个人。他是在雇人吗?他是在与世界交流,面试是他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他,每个玻璃屋里都有一个忙着见新面孔的面试官。这种蜜蜂采花般的面试文化蔓延在整个行业里,不加入这股湍流,公司的社会地位会下降,坊间流行的俗你都得随。听说过亚马逊的一位管理者一年面试了两百六十多人,因为除了为自己面试员工,他还要为其它部门做交叉面试。互联网把社交搬上了网,互联网的工作人员把传统社交留给了自己。
疫情让盛宴戛然而止。原本用钱砸出来的downtown ,突然间变成了鬼城。魔鬼不怕病毒,不惧生死。原本被强力香水压制住的恶臭,沿着Market街无孔不入地泛滥。
以前inner mission那带也不太好,现在不错了。
历史会反复,长远看,毕竟是经济文化中心。
很多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每年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素质高。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任何人做生意,都考虑安全考虑因素.
这基本问题,投坛地主们绝不犯错,脑子门儿清.
美国安全的城市很多.为什么这些巨头公司没兴趣,却爱在大城市跟魔鬼扎堆,与危险人群为邻?
着魔了还是咋的.
Intern, 究竟是UCLA CS 不行了,还是他认识的朋友圈的娃不够牛?当我听朋友说到8000份简历里面选8人,一下子释然了,孩子至少还进入过几个final round interview, 即使最终成了公司招募中的炮灰,却也是坚持到最后的爆炸。
还有个问题,大公司为了竞争力,可以做末位淘汰之类的事。科技公司末位淘汰下来的人可以卖房子卖保险开自己的小生意。可是淘汰制一级级传下去,被淘汰到街上的人,他们哪儿也去不了。这个制度也不会办个扫盲学习班之类的把街上的流浪汉都送进去,逼他们自食其力。他们一旦流落到街头,就算是淘汰到家了,没地儿可继续淘汰了。感觉历史上的大都市,伦敦巴黎什么的都逃不开这种繁华与悲哀共存的状态。
我去听一个讲演,大公司的数据科学家说,就他们掌握的数据,当时湾区漂着5000多寻找数据科学家或类似职业的求职者,听着像是横店等群演机会的横漂似的。
比LA很多。三藩市有绿色,LA周围难见一点绿,更像沙漠。LA市中也是一片混乱的环境很常见。
收银餐馆之类的工作一直都是招不到人,把低层次打工算在里面的话,美国失业率并不高,但是这不是我们孩子的pool.
蓝领缺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滴结束盼望多年的美国自驾游,回到兲朝。
现在是坚定的反美派,热烈拥护习主席,美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何止是东升西降,根本就是俯视美帝。
妄猜一把,当年习主席和王沪宁留美当访问学者,也许有类似游历,瞎子摸象,摸到了大象排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