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咖啡馆读海明威

觉晓
楼主 (文学城)


 

海明威在一九二六年出版的《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常升起》)是百年名著。据说是在巴黎的丁香园咖啡馆完成。我读它时,正巧是我家后院的紫丁香绽放与凋零的五月。然预备写读后感,脑海里却有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诗句回旋,选用博主舒啸的译是“在这个被我们诠释了的世界,/ 我们其实不能应付裕如。”被专业评论家全角度诠释过了的名著,我如何能应付。

于是我重读一遍,又对照网络中译,看看英文不佳的自己有没有误读了原意,并老老实实手写摘抄。   一,人到中年,我曾经有不再读小说的念头。然而事实上我发现读经典小说的好处是拨开小说情节的薄膜,“思想在质轻蝉翼的薄膜下面 - 可以被看得更加清晰 -”(舒啸译的狄金森诗句),读出小说里年代里清晰的生活细节。   海明威的细节是写实的,贯穿通篇小说里。比如告知读者生活里是离不开钱的。第四章写到主人公美国记者Jake收到的银行结算上还有$1832.60,精确到位。像鲁迅先生,日记也是记账的手账本。海明威写的是一九二四年的春夏,从巴黎到西班牙。从游记角度,读来可以参考一下各种花费,乃至如何付小费。第十章在法国与西班牙交集的南法小镇Bayonne,旅馆小费是10%。十四章写到享受生活就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Enjoy living was learning to get your money’s worth and knowing when you had it.”十五章海明威完全彰显记者报道的风采,写到斗牛狂欢节一开始,当地的餐馆价格翻倍了。甚至在最后十九章,Jake一个人在西班牙San Sebastian 海边,他说及为什么要付小费,比较法国与西班牙给小费的不同。在法国,给了小费会被侍者记住,得到下次更好的服务。法国是如此简单宜居,与清晰的金钱观挂钩。而在西班牙,你就不能如此推论侍者了。 在旅途中讨价还价的乐趣,海明威一一道来。比如写Jake与朋友Bill到达西班牙山区的Burquete为垂钓之乐。他们坐大巴到达后的一家小旅馆收费颇贵,于是他们与老板娘说价格。后来得知房费包括了酒,这两人便觉有了补偿。   二,不得不说,海明威虽极少用形容词,文字简洁如看得见清溪中的鹅软石。读来察觉到他特别写动作来增添一种映像感,像二十年代的默片电影。像写上面提及小旅馆的老板娘讨价还价时,写进去老板娘摘下眼镜用围裙擦拭的动作,两次。木心说,文字的简练来自内心的真诚。   海明威写Jake到了海边酒店,一连串的动作,在第三部最后十九章,“I unpacked my bags and stacked my books on the table beside the head of the bed, put out my shaving things, hung up some clothes in the big armoire, and made up a bundle for the laundry.”。长长一句,连续五个动词,仅有一个简单到两岁小孩子都会说的形容词“big”。又非常细致,写到书是放在床头边的,放置了剃须品。但多读几遍,浮现出来的是写出了Jake的孤独感:与朋友们在西班牙Pamplona 看斗牛士的狂欢节已经过去,心爱的女人Brett 与斗牛士Romero私奔,伴他左右的是随身物品。他一一归置它们,读来听得见动作过程里时针的滴嗒声。这种平静反衬出前面十八章写过的一句“Things were not the same and now life only came in flashes.”。高潮过后,我们的生命里只有火花的刹那了。   有趣的是,我在之前读海明威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的《In Our Time》小说集里发现一个他喜欢用的形容词是Swell。在《The Sun Also Rises》里,“swell”第一次出现,我便激动纪录了。一共十五个,形容词为主,最后一个是名词。我在读的《莎士比亚全集》里,莎士比亚的第一个“swell”是奉献给夏天的花,“summer-swelling flower”。而精通莎士比亚的诗人T.S.Eliot的Prufrock情诗里,“To swell a progress, start a scene or two.”这个“swell”的确够“花哨”。     海明威的简洁或许也是继承一种旧约体文学,如在他小说前引用的《传道书》开篇段落。   从巴黎的咖啡馆、酒吧、跳舞场,Jake曾经意气风发,慢慢道出他是一战的身心受伤者,何况是男性的致命处。这种写作里不挑明在先,隐晦的语意,要随着阅读才渐渐明白,一脉相承现代文学的格调。   三,在阅读的过程里,我会翻桌案上二十世纪伟大诗人T.S.Eliot 的名诗来对照,感觉着海明威的现代感。Eliot在《The Waste Land》里有一句“Who is the third who walks away beside you?”。我如获至宝,不知道有评论家有没有提到此,我没有去查找过。   因为我前前后后读到海明威几处提到三人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东方式的。西方式恐怕是必有麻烦。从开始写巴黎有Jake与Brett和追求Brett的Count (伯爵)的三人行;写在丁香园咖啡馆Jake介绍Brett认识Bill之后的三人行;然后有Jake与的犹太人好友Cohn及女友Frances的三人行;在西班牙山区度假时,Jake与Bill与邂逅的英国人Harris的三人行,他们一起进了一所修道院。 写进修道院这几段时,我手边有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过,“修道院是旋风的中心,最安静。”Jake或许也得到短暂的安静。 到了西班牙斗牛狂欢节期间,三人行有Brett与未婚夫苏格兰人Mike和Jake,“The three of us walked along,”。有Brett和Jake从天主教教堂出来遇见Cohn一起步行,“we all three went for a walk out to the gypsy camp,”。也有十六章Brett和Jake拒绝与Cohn的三人行。有十七章Bill与Mike和一个英国女人Edna的三人行。有十八章看完斗牛比赛Brett与Jake和Bill一起回来,“We all three went back to the hotel.”。这章尾声是以酗酒买醉的三人行结束,Mike、Jake和Bill,“The three of us sat at the table, and it seemed as though about six people were missing.”。这是海明威在小说里最后一次提及三人行。我注意到这种三人行的出现,可能是法国电影《祖与占》给我的印象深刻,又或者是,在此部小说里,Jake与Brett不能单独相爱的痛苦,于是过程里必须有陪衬的第三人?到小说结尾是Jake听从Brett的召唤去马德里相会,两个人的对话结束。   四,在小说里,对话绵绵不断,像喝不完的咖啡。于是我想由小说改编电影,台词都不用写,演员直接背小说对白。与对白相得益彰的是海明威对环境的描述,烘托出人物所处的氛围。真喜欢读他对巴黎步行路途的书写,如果说《流动的盛宴》是追溯,《太阳照常升起》却是当下的活色生香,是迷失的一代人的直观写照。   海明威写巴黎咖啡馆提及最多的是“the Select ”。为什么不是其它?虽那句“No matter what cafe in Montparnass you ask a taxi-driver to bring you to from the right bank of the river, they always take you to the Rotonde.”变成了对圆亭咖啡馆的名片介绍出现在不少网文里。却不料海明威写后一句是“Ten years from now it will probably be the Dome.”即十年后将有可能被多摩咖啡馆取代。这不就是暗藏着前面引用的《传道书》的“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我直接选用中译了)到了第十八章,直接了当写出了十九岁的Romero取代了曾经的斗牛明星Belmonte。写出了人众的喜新厌旧与冷酷无情。   我天马行空想或许海明威笔下出现最多“Select”咖啡馆是因为它的名字寓意,来自圣经“elect”。海明威笔下“迷失的一代”也是被选中的,不是单纯的醉鬼“Drunk”。他们大多数是作家,小说里提及像Cohn在第一本出版大热的情况下不能保证下一本的成功。在提到曾经红过的作家被打入冷宫了。一代必将取代一代,是虚空是命运。 而前面摘引斯坦因的句子,“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为此书定下“迷惘一代”基调。   寻找迷惘“lost ”在小说里的出现。第一次来自十二章美国作家Bill说Jake,“You’ve lost touch with the soil.”他指出Jake是假冒欧洲人会喝酒毁了自己。那是美国禁酒令年代。十三章是Jake的自述,“Under the wine I lost the disgusted feeling and was happy.”Jake厌恶的是犹太人Cohn,毕业于普林斯顿,来自纽约富裕犹太人家庭,没有经历过一战,从不喝醉。在十六章,是Brett说自己的堕落有失尊严,“I’ve lost my self-respect.”而最后一次是以“lose ”出现,是结尾第二页Jake对Brett说的,“You will lose it if you talk about it.”说出会“迷惘”,不说,便写出“迷惘”。   五,与“Lost”相对的是对好时光类似“a good time”的咏叹,始终于小说。第一次出现在第七章巴黎,是Jake说的,“It was a wonderful time.”。我是重读时注意到小说结尾有Brett一句“We could have had such a damned good time together.”才留意前面处处的“a good time “表白。我小记共有八次。这种重复既有强调作用又有小说如诗歌的韵律感。也提醒我去察看海明威写作上散落在其它篇章里的重复习惯,比如在最后一章里有Jake的心理描写一节,以“That was it.”开始,以“That was it all right.”结束。我不由自主去比较Eliot在其《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里重复的“That is not it at all”。 又记得李欧梵评论张爱玲小说是现代文学创作,说过她用了时钟。我在海明威小说里读到更多的时钟“clock ”。想到波德莱尔的《时钟》,“是的,我看到了时间;那是永恒!”(摘自舒啸博客译文)这永恒是《传道书》“the sun rises and the sun sets”。   六,Jake最后去马德里陪伴他爱的女人Brett。之前Jake在巴黎促成Brett与Cohn的一周私会度假,在西班牙又安排Brett见到相差十五岁的年轻斗牛士Romero而导致他们的私奔。小说里Remero出生在西班牙风景名胜的龙达。记得两年前读过博主舒啸写《又见龙达》提及海明威在一九三二年《死于正午》里提及龙达是西班牙度蜜月和私奔之地。但是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私奔去的竟是马德里,而且最后一章,海明威赞法国生活方便明显于西班牙了。就连环法自行车赛Le Tour de France都被写进去。 喜欢读海明威写西班牙Pampplona小镇的广场与咖啡馆。那些段落文字传递出的氛围,隔着百年,没有消散。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位作家写咖啡馆的桌椅与侍者的动作都漫溢着咖啡芬香。海明威笔下的桌椅被拟人化,侍者冲洗咖啡馆外场地,摆放柳藤椅子,擦去柱子上张贴的小广告纸,都有新浪潮电影的画面感。   七,小说里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犹太人Cohn。而Cohn又是被“迷惘一代”处处挤兑的“受难者”。虽然他的唯一好友是Jake,Jake却厌恶他。被英国人厌恶的苏格兰人Mike又把Cohn踩在鄙视链的底端。“Jew”几乎成为Cohn的代名词。这不仅想到小说发表年代的犹太人处境。海明威有极其敏锐的触觉,在小说里无疑隐藏他预见了二战中犹太人在欧洲的命运。   附记:我是在去一家咖啡馆的地铁上翻开第一页,这本旧书花了我$1.2,随我划线。而前主人的划线与眉批给我阅读指南。五月我在城里六家咖啡馆与AGO美术馆咖啡角读着它。在一本新笔记本上做摘抄。 博主也是一波接一波,来了,离开。或有再来的新博主。太阳照常升起。 花似葱绿是我敬重的博主,她约我写一篇书评,恭敬不如从命。匆匆写成,请指正。

 

l
lovecat08
很浪漫的读好书气氛!
花似鹿葱
欢迎觉晓来书坛,带来新的书香!
花似鹿葱
“这种写作里不挑明在先,隐晦的语意,要随着阅读才渐渐明白,一脉相承现代文学的格调。”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要一读再读!
觉晓
谢谢。在咖啡馆读这本,算是致敬在咖啡馆写此书的海明威。
觉晓
谢谢花大姐。
觉晓
码字半日,只能写出自己的半星点滴感受。都说海明威写作是“冰山原则”。我读时,也对照想到安省的Munro,也是那样的不直说

隐晦。海明威要焐到最后才挑明斗牛士的出生年代,然后让读者加法算出是一九二四年的故事。

花似鹿葱
这些短篇写手捕捉细节的能力驾驭文字的能力更强!
r
renqiulan
+100
r
renqiulan
+100
l
lovecat08
r
renqiulan
Kudos to you for your well-written & informative post.
r
renqiulan
An anecdote: Chekov's works were an eye-opener to Hemingway.
r
renqiulan
It's a legendary hang-out for the lost generation.
r
renqiulan
A good writer always leaves sth to the imagination.
觉晓
谢谢。这是隔了二十五年,重新度海明威。
觉晓
学习了。此小说里提及Jake读屠格涅夫。
觉晓
非常同意,这是他们尊重读者,也是挑战读者的阅读态度。
觉晓
海明威早先写的短篇,写露营钓鱼那篇给我印象深,好像站在身边垂钓。
r
renqiulan
Turgenev's Rodin, perhaps?
r
renqiulan
Kindly treat all of us as your pen pals. Keep writing to us.
颤音
学习,佩服认真写字的,喜欢老人与海
颤音
神往的地方,下次去巴黎找找,曾经想象去喝过咖啡,lol
觉晓
猎人笔记。
觉晓
谢谢。我也买了,以前听过。连着读完两本海明威,晚饭后读Henry James 的小说换换脑。
觉晓
尽量。比较懒惰。
古树羽音
高兴再次读到你的作品,2年前闯进文城,从第一次就感到你给人的印象就是透明清新的书香!
r
renqiulan
I missed the shot, not by a wide margin though.
r
renqiulan
Then drop us a line or two whenever you swing by.
竹风_如火
一看题目就直到是你,有这番雅兴的人不多啊。
古树羽音
是的,这才叫“淡淡妆,天然样”,没有铅华,似小溪自笔下缓缓流出…
觉晓
谢谢古树,我也一直记得你,ID很有意境。
觉晓
谢谢竹风。住在市区的好处是比较方便。这本书适合带去巴黎或西班牙度假。
觉晓
谢谢竹风。住在市区的好处是比较方便。这本书适合带去巴黎或西班牙度假。
觉晓
古树好,那我可要坚持阅读了。相由阅读生。
J
JaxAbe
“花似葱绿”和“花似鹿葱”是花似家的双胞胎姐妹吗?
觉晓
谢谢你。看我闹笑话,给花大姐改ID。老花眼镜一戴,更花。回头改
无法弄
我大概有个1-2次这样的读书,很费时间。觉晓心细,写的好!
觉晓
谢谢弄弄。喜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