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上山下乡运动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为什么还要写知青?

看天地
楼主 (文学城)
上山下乡运动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为什么还要写知青? Original 李薇薇 30号院    2024年10月17日 03:27

欢迎光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写的不是悦耳的赞歌,而是献给长眠异乡的知青的一曲悲歌,一首挽歌。

  原标题:共赴一场知青的盛会——兼谈我为什么写《寻找》   我们这一代生命中遭逢如此多的不可思议,无人记录恐怕是比默认更深的耻辱。———来自网络。   知青不仅是一千七百多万人共同的名称,更是我家诸多成员携带终身的印记。     网络配图   2024年5月25至28日,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获奖文集《知青之歌》首发式暨颁奖典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承蒙组委会厚爱,我的长诗《寻找》,获得了诗歌类作品一等奖。   以我先天不足、浅陋残缺的文学素养,写诗真正是“无知者无畏”,获奖更让我诚惶诚恐———因为我写的不是悦耳的赞歌,而是献给长眠异乡的知青的一曲悲歌,一首挽歌。所以我特别感谢评委老师们,他们敢于给我一等奖,确实需要勇气。   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殿堂,捧着大会颁发的获奖证书,我思绪绵绵,感慨万千,不禁自问:上山下乡运动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为什么还要写知青?   我想是因为,我们这代五零后(包括部分四零、六零后),刚戴上红领巾或共青团徽,就被迫卷入了一场历时十年的大浩劫。学校停课,中高考取消,深造之路被彻底堵死。本该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青年学子,只能在时代大潮搓弄下,奔赴广阔天地修地球。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神州大地绵延了数十年,共有一千七百多万人裹挟其中,牵涉到的家庭也有数百万。以我家为例:我们姊妹四人全都是知青,配偶中也有三位知青。若再算上我爱人的大家庭,十四位同代人中,就有十一位知青。所以,知青不仅是一千七百多万人共同的名称,更是我家诸多成员携带终身的印记。   一九七九年,这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战役,终于打完了。绝大多数知青走过了漫长的严冬,迎来了莺飞草长的春天。   当他们像古罗马角斗场里的老牛,带着满身疲惫和伤痛回到家乡后,仅有极少数佼佼者考上了大学,还有些人通过电大、夜大、职大补上了部分知识短板,而大多数知青因为没学历,缺技能,只能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甚至在单位改制破产后,沦为下岗职工。   进入新世纪,老知青们陆续退出了工作岗位。在夕阳西下,倦鸟归林后,一些人拿起了笔,开始追忆似水年华,回首往日时光。我也打开了电脑,想留下自己的记录与思考。   和家里的兄弟姐妹相比,我下乡时间最短,还有一年多时间是在知青办帮忙。但正是这段知青办的经历,使我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了解知青,看到了他们从最初的一腔热血满怀激情,到梦幻破灭困惑迷茫,最终认清现实质疑反思的全过程。   因而,动笔之前,我首先面临的就是写什么,怎样写?如同诺奖得主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到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你又是怎样铭记下来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有谁会记得那些矗立在荒野山林中的墓碑?还有谁会为墓碑下的人哭泣?只有他们的父母和挚爱亲朋。   网络配图   2018年,是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我从网上看到了大量的回忆文章。这些文字除了回望蹉跎岁月,歌颂知青间的深厚情谊,感恩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外,也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故和伤亡。其中最惨烈、最让人震撼的,有牛田洋83名大学生因战台风而葬身海底,以及内蒙古那场夺去69条生命的大火。   同年,我还参观了建川博物馆。在知青馆内的一幅照片前,驻足良久。那上面记载着,1974到1979年,全国共有25690名知青死亡。看到这个数字,我觉得嗓子发堵,心也缩成了一团。因为我知道,博物馆能记录并留下照片的死难者毕竟有限,不知还有多少生命消失了却没留下任何痕迹。   不久,我又从微信上看到,据不完全统计,自上山下乡以来,因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疾病和各种意外事故死亡的知青共有51380人!且绝大多数逝者没能回归故里。还有许多在救火、抗洪时牺牲的知青,最终连遗体都未能找到。   这个巨大又残忍的数字,真实地呈现出在蔑视尊严、罔顾生命的大环境下,知青们付出的牺牲,我再次被惊到昏天黑地。因为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和平年代,竟会有那么多人倒在追求理想乌托邦的路上。   看着照片上那些年轻的脸庞和清澈的目光,我心如刀绞,泪眼模糊。因为我和他们拥有共同的身份,一起经历过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喝过同样苦涩的井水,住过同样的茅草屋。幸运的是,我熬过了蹉跎岁月,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好日子。而他们则在最美的年华殁于异乡,生命短暂得如流星般划过。许多人连恋爱都没谈过,更别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他们的命运是如此悲怆凄楚、如此令人痛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有谁会记得那些矗立在荒野山林中的墓碑?还有谁会为墓碑下的人哭泣?只有他们的父母和挚爱亲朋。   想到他们的父母,我的心更像被撕裂成几瓣。知青都已垂垂老矣,长辈们绝大多数已经远行。即使健在,也都是耄耋老人。终其一生,他们都没能等到自己下乡的孩子,到死都不会合上双眼!   一连几天,这个数字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心头。只要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那些冤魂在墓穴里挣扎,在身边呼喊游荡。如今我看到了真相,就这样缄默不语,继续苟且偷生,心里过不去这个坎。   当时,我就站在一棵桃树下试图制止冲突,子弹就从头顶飞过。若当时被一颗流弹打中,我也许早就成化烟化灰了。   网络配图   知青的血不能白流,知青运动史上不能少了伤亡者的痕迹。纵然他们已无法为自己发声,但文学可以,诗歌可以。我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拙笔,将看到的这一切写出来。为沉睡多年的亡灵找到一个归宿,让罹难者不再悄声匿迹,也让他们的亲人能得到一丝慰藉。如同鲁迅先生所说:“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那一刻,什么小学生水平、写作技巧都被抛到了脑后。我打开电脑,写下了这首《寻找》。   这首诗在网络公众号上发表后,我又把它做成了美篇,先后收到了三千多条留言。有许多知青在留言中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伤亡事件,并说,不敢想象,在战争年代,这五万多人去攻山头儿的话,得是多大一片。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有网友说,这首诗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希望我能修改。质疑者则诘问,那5万多人的死亡数字从何而来?   对于批评,我虚心接受,并对诗歌进行了修改。此次获奖的就是修改后的作品。   面对质疑,我想说,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全国知青伤亡的宏观数据。但当年从国务院到各省地县,都有知青办公室。我就曾在某县知青办工作过,并负责管理知青档案。所以,这些数字应该来自知青管理部门。   众所周知,自1973年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后,知青的生存状况比过去有了一定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据建川博物馆记载,六年还死了两万多人。而上山下乡运动自五十年代始,之前那么多年,特别是大规模下乡的1968到1973年,总共死亡五万多人绝对可信。   一篇云南知青的回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当年,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共有14382名知青,仅一个团的墓地,就长眠了134名知青。我不知道这个农场有几个团,但仅按这个比例,死亡率就接近百分之一。由此也可看出,官方统计的死亡数字也许仅是冰山一角。若再加上那些受伤、致残的知青,数字更会庞大到惊人。   我的个人经历也可作为佐证。下乡不到三个月,我们农场就有位女知青因病去世。而我在知青办工作的一年多,就曾参与处理过多起知青伤亡事件:有拖拉机翻车导致知青肝破裂;有知青因患脉管炎截肢;还有我们农场的知青和公安局发生冲突,被警察开枪打伤了腿。当时,我就站在一棵桃树下试图制止冲突,子弹就从头顶飞过。若当时被一颗流弹打中,我也许早就成化烟化灰了。   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我们再提笔写知青时,更应该摈弃蒙昧与羁绊,直面曾经走过的弯路,客观公正地对这场运动进行深刻反思。     网络配图   也有人读了诗歌,貌似公允地劝我,都这把年纪了,没必要再去纠缠历史旧账,要学会宽恕和遗忘。   我想说,写这首诗,绝不是要去纠缠历史,而是想还原真相,一个多年来被隐入尘烟的真相——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迁徙,曾带来了五万多年轻生命的巨大牺牲。而许多同龄人特别是知青根本不了解这个事实,依然沉浸在“青春无悔”中自嗨。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父辈走过了怎样的蹉跎岁月,付出了多么大的生命代价。   至于宽恕和遗忘,我只想问一句,若死去的是你的兄弟姐妹,你是否还会说得如此轻飘,仿佛挥一挥手,就宽恕了那些罪恶,遗忘了那些牺牲。若如此,那良心真是被狗吃了。   出现这些声音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在知青中一直都存在巨大的分歧,而造成这种分歧有多种原因。   首先,当年安置知青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既有相对富庶的江南水乡、天府之国及东北沃土;也有天苍野茫常年缺水的西部苦寒之地。有半军事化管理的建设兵团,也有国营农、林、茶场,还有集体插队或个人投亲靠友。即使下乡在同一个地方,有些知青被安置在场部机关、工厂、学校、广播站或宣传队,有些则在田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知青的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既有老三届的初、高中生,也有实际上是小学文化的学生。下乡时间短的一两年,长的十几甚至二十多年。原生家庭的条件更是千差万别:既有带着相机、提琴、手风琴下乡的高干或高知的后代,也有普通干部、职工的孩子。   以上种种,造成了每个知青对上山下乡的感受大相径庭,认知更是千差万别。我就曾听到城市底层的孩子说,到兵团或农场虽然劳动艰苦,但能挣工资补贴家用,自己也能填饱肚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青从小就浸润在特殊语境中,耳边充斥着高大上的标语口号,导致许多人只会紧跟指示,响应号召,从未有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今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大数据会根据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推送信息,许多人的思维被信息茧房束缚而不自知。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几乎每个知青微信群,都会因对上山下乡的不同认知而出现争论,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但如果我们摈弃单纯的个人体验,从宏观角度去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那时,动乱造成大学中专停止招生,大批青年学生滞留城市,无法继续升学,国家又解决不了那么多人就业,只能把他们撒向广阔天地。所以,上山下乡并不像所宣传的那样,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而是安置城市剩余劳动力的无奈之举。   这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大迁徙,不仅耽误了一代人的学业,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断层,还给国家、接收地和知青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中央才会在1979年痛下决心,终结了这场运动。并且做出:“国家花了几百亿 ,落了四个不满意”的定论。   曾当过知青的学者李银河说过:“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制度、一个时代、一种社会安排,令人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冲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那种制度、那个时代、那种安排就是最糟糕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按照自己心向往之的方式去生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只是按照他人或社会的安排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那就是生命的虚掷,是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活法。”   我想,这是一个老知青对那个年代,对上山下乡最精辟的总结。   进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真相在历史迷雾中逐渐变得清晰。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我们再提笔写知青时,更应该摈弃蒙昧与羁绊,直面曾经走过的弯路,客观公正地对这场运动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经历的苦难,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此次赴京参会的知青,年龄最大的已经八十岁,最小的也已经六十四岁,但大家依然笔耕不辍。就因为我们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代知青的孤独与寂寞,迷茫与徘徊,尊严与耻辱,奋斗与牺牲。这些作品连缀起来,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卷宗浩繁的民间知青运动史。   最后,我要感谢大会组委会,是他们的辛劳和付出,成就了这次知青的盛会,也让笔者留下了以上的感悟。     作者:李薇薇  
哪一枝杏花
知青是悲剧。10年的悲剧。该写。还该写的,是农民,农民是一辈子的知青。
老生常谈12
农民是什么知青?农民都是中学生吗?都是青年吗?都是离开城市家到农村的吗?知青是毕业或者没毕业的青年中学生。
哪一枝杏花
是一辈子,过着知青的生活
哪一枝杏花
这个悲剧的主角,是CCP对农业的剪刀差,所以所有以农业为生的,无论农民还是下乡的知青,都是悲剧
老生常谈12
一般来讲,农民生活不如知青生活,因为农民要养家糊口,家里不全是劳动力,而知青每个都是劳动力,并且是强劳动力。
英二
历史史诗,值得书写,不要弄成祥林剧就好
老生常谈12
不完全同意。不发展工业,长期看农民不会过上好日子。比如四三计划引进13套大化肥4套大纤维,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东北玉米亩产

亩产800斤。

化肥,农药,育种等,大农场农业机械化。

今天农民过上好日子正是工业化的结果。

 

r
rmny
都是当初经济政策不好如果搞三自一包的知青里面门路广也会有不少发财的

小打小闹的把钱广的榛子辣椒蘑菇卖到成立把城里的肥田粉卖到乡下你。闹大的什么都可以买卖么。

英二
时代进步,总有付出最多的群体,从近代的农民兄弟到知青, 从农民工到当下的外卖小哥...
r
rmny
剥夺农民建起了一堆最后又必须荒废的破铜烂铁
方外居士
农民负担的真正减轻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这是工业发展的结果使农业税无足轻重。
走资派还在走
毛泽东是中国的劫数,中国在数难逃
老生常谈12
你衣服穿烂了,那你当初就不必穿衣服了吗?
j
jinjiaodw
正解,当时不应该叫农民,而是农奴。又通过户口,限制农民流动,成为事实上的被歧视阶层
半垧
中国人分三六九等。当年,在城市还是农村,全靠命,自己没的选。 下乡又叫下放,被认为是从上等人贬为下等人。
半垧
知青其实就是体验了几年人家祖祖辈辈过的日子。知青可能觉得是苦,但农民不认为自己在忍受苦难,那是命,他们认命。
半垧
被耽误了不假,但同时被耽误的还有几亿农民。知青当然值得写,但要公平点,别受了几年苦就多大冤屈,农民受一辈子苦就是活该。
老生常谈12
日寇铁蹄统治下的中国农民那才是农奴。鬼子再想侵占中国那是嘴上过瘾白日做梦。
j
jinjiaodw
不知所云,只会骂街
p
puyh
怎么一说“日寇“,”鬼子”你的反应就这么大呢?这也是骂街吗?
j
jinjiaodw
你应该和你朋友一样,提高逻辑能力
雾蒙蒙雨霏霏
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这段历史已经像两千年前的焚书坑儒一样载入了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
天台坐客
当初农民谁不想有个城市户口?谁愿意一代为农世世为农?有几个城市人愿意娶个农村户口?说大话呼口号的自己是农村人吗?
吃素的狼
1970年早春,黑龙江建设兵团4师39团因为团战瞎指挥,下令烧荒备耕,造成“跑荒”-wild fire。知青奉命打火,
有言
是的,赞同!现在本坛快成了祥林坛,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呻吟哀哭。-:)
p
puyh
你应该提高阅读能力,谈逻辑还早了点。
华府采菊人
提得好, 之所以农民不是知青, 是户口制度规定的,既不是他们自己,更不是城里知青能决定的
F
FollowNature
知青的历史值得写。但中国农民受到的苦难更值得写,但极少的作品会写。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看,都是中国人民的苦难,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当
F
FollowNature
当然,建国后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与领袖犯的政策错误惜惜相关,也值得书写。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尤其惨无人性的计划生育,也值得书写。一
F
FollowNature
要值得写的很多。能写出来就好,留作纪念。
风铃99
改革开放后,那么多农民到城市生活工作,他们那里有认命?:)
p
puyh
认命做农民工,还是最底层。公知嘴里的低端人口。
风铃99
我家几个农村亲戚先后到北京寻找出路,后来生活都很不错。
风铃99
也有留在农村的,发展也不错。没有人会认命,都在寻找好的生活方式。
O
Ownthought
农民苦难的根源是农业是落后生产力。印度孟加拉的农民现在也是悲惨生活。美国农民土地多有补贴才勉强追上工业人口生活水平。
有言
样本不fair 。你家亲戚优秀基因。-:)
老生常谈12
触到痛处了?
十具
说得好,暴露了那些喊高尚口号的虚伪。西方那些极左的,鼓吹马克思主义的教授,没有一个愿意放弃tenure,或在穷人社区买房

让自己的家庭在穷人区生活的。哈,哈,哈。。。。。。

S
Sequoia_CA
痛!
j
jinjiaodw
哈哈,你真是够能自嗨的
j
jinjiaodw
哈哈,这个论坛上你和你朋友,受老夫折磨才刚刚开始
h
hongshankou
同感!
p
puyh
你真是够能自嗨的 - jinjiaodw 哈
j
jinjiaodw
没关系,来日方长,哈哈
p
puyh
一听到“日寇鬼子”就跳,动不动就告状哭诉,到底谁受折磨?哈
j
jinjiaodw
哈哈,保持论坛文明,清除低素质网友的骂街,人人有责,你朋友离再次封号已经不远了
p
puyh
非常理解,对日本人来说这四个字确实不好听:)
鲤鱼洲
都值得写。需要自己经历过的人来多写。
y
youtub
知青下乡造就了可以比肩毛泽东的习一尊。
走资派还在走
日本侵略中国造就了罕见副总理陈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