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2年12月参军,1978年3月转业回了地方。1972年12月26日我们这批人就到部队了,可按规矩,我们军龄从1973年3月开始算(这可不包括那三个月新兵训练)。工龄呢,是以拿到入伍通知书的那年算,那就是从1972年12月起算。这么一来,我军龄整整五年,工龄是五年零三个月。
我在部队待了五年,干过饲养员,就是养猪的,还当过“上士”,这“上士”也叫给养员,和班长一个级别,在司务长的带领下,负责给连里采购蔬菜和食物。所以啊,我对七十年代部队实际的伙食状况,了解得挺客观,也挺详细的。
七十年代那会儿,新兵去部队,大多坐的是闷罐火车。这闷罐火车速度挺慢(一小时才跑三十公里),而且路又远,通常到了吃饭的时候,就会临时停在兵站,好让新兵能吃上一日三餐。
以前新兵特别多(我当年去部队,路过每个兵站,那新兵多得一眼都望不到边),而且兵站的工作人员又少,这样一来,在兵站吃饭时,就可能会出现抢饭的现象。
当年,咱一百多号新兵坐着闷罐火车去部队,到衡阳兵站吃午饭的时候,兵站弄出来好几大筐二米饭(大米混着小米)。一看这情况,新兵们呼啦啦就往上冲,可碗筷不够数啊,新兵们就想招儿,有的拿帽子装饭,有的用瓷缸盛饭,那些上厕所回来晚点儿的,没准就得挨饿了。
后来,带队的老兵跟我们讲:“到了兵站,吃饭时间短,新兵又多,饭也许会不够。反正不管咋整,能吃饱就行,那就是好办法。”
不过这种说的“抢饭”,就是因为吃饭时间紧,新兵人数多,而且大家都特抓紧时间,这才造成了一种争着往前的情况。
七十年代那会儿,部队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0.45元,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45斤。新兵连那三个月,不像老连队能搞农副业生产,没法种菜、养猪、养鱼来让伙食更好些,所以伙食也许比老连队要稍差点儿(油水星子少一些),不过肯定能吃饱。要晓得,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处粮食都紧巴,可就部队,供应是够的。
当年,咱还没开始在新兵连那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呢,新兵连长就把咱连所有新兵都叫到一块儿,开了个小会。会上连长说了:“虽说这儿的伙食比不上以后你们到连队里的,但我能保证大伙每顿都能吃得饱。”
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咱每天三顿饭,早饭一般是小米粥、窝窝头,再配点咸菜;午饭主食大多是二米饭(大米混着小米),菜要么是白菜炒肉丝,要么是土豆炒肉丝;晚饭主食是高粱米饭,菜是萝卜炒肉丝(有红的有白的)。这午饭和晚饭虽说叫炒肉丝,可肉特别少,没啥油腥味。
虽说没啥油水,可量绝对管饱(要是不够吃,炊事班就接着做)。并且,这三个月新兵训练期间,咱们每天训练强度特大,再加上菜没啥油,所以饭量都特别大。我记得有回吃馒头,我吃了四个(在家我也就吃俩),觉着自己吃得挺多了,可一个河南兵,居然吃了十五个。这个纪录,一直到新兵训练结束,都没人能破。
那时候,在新兵连训练的三个月中,我记得发了三次津贴,每次六块钱(差不多每个月中旬给),加起来十八块(当兵头五年,每月津贴分别是 6 元、7 元、8 元、10 元、15 元)。每次发了津贴,赶上休息日,我们几个战友就会约着一块儿去镇上的小饭馆狠狠吃一顿,好补补油水。
那时候,咱五个在镇里的小饭馆,要了一份红烧鱼、一份小炒肉、一份炒青菜、一个麻婆豆腐,还有五大碗米饭(得用粮票),总共就花了两块八。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四五十年都过去了。可只要一想起那时候的部队生活,我心里就有种特别的满足感,那感觉说不出来,但就是打心眼里觉得好。部队的那段日子,真是让人忘不了啊!
新兵训练完,新兵们分了专业去连队后,那吃的可就大不一样了。我记得啊,我们连队农副业生产(种点菜、养些猪鸡鱼)弄得挺不错,而且团里还有农场(种着小麦和玉米),咱这伙食自然就挺好。
咱每天三顿饭,早饭一般是玉米面糊糊,有八宝咸菜和菜心小菜,馒头随便吃,能管够;午饭呢,菜通常是两荤两素,主食是米饭,也能管饱;晚饭的主食基本是小米稀饭跟馒头,菜是一荤一素,都这样,同样管饱。另外,到了节日(像春节、八一、十一)还有周末,连里会把伙食变好些(有包子、油饼、鸡肉、牛肉、鱼肉)。
那1972年12月底,我刚到部队当兵,那会儿我身高一米七零,体重才一百一十斤。到了1978年3月,我退伍回老家的时候,身高变成了一米七六,体重也涨到了一百三十斤。
在部队里,干啥事都得守规矩。就说吃饭吧,吃饭前,各班新兵得排成一排,跟着老兵班长,到食堂前面站好。等新兵都到齐了,先让值班员带头唱歌,然后连首长(连长或者指导员)说几句,再按事先排好的次序,一个一个进食堂。
进了食堂,大伙各自找地儿坐下。等新兵都坐好了,各班的值日生就把饭和菜往桌上放。菜通常由值班员分好,饭是战士们自己看着量,能吃多少盛多少。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吃饭时间一般就十分钟。
刚到新兵连第二天中午,正吃着饭呢,有个新兵随口说了句话,连长当即掏出哨子一吹,扯着嗓子喊:所有人,到门前集合!这下可好,咱全连一百二十个新兵,还有老兵班长,全都空着肚子跑了个三千米。等跑完回到饭堂前,连长板着脸严肃地讲:“不是爱说话嘛,现在再给半小时说话时间,说完了再吃饭。”打那以后,吃饭的时候,就没新兵敢随便吭声了。
再者,新兵连那会儿,老兵班长给咱讲了盛饭的窍门。我记得那时候,咱班长(姓李),笑着跟咱讲,“你们得记住喽,盛饭的时候,头一碗少点儿,第二碗得盛满。”
当时班长那么一说,咱都挺纳闷,搞不懂为啥得“第一碗少点,第二碗盛满”。瞧咱都一脸困惑,李班长又讲道,“你们这些新兵吃饭的时候,盛第一碗时,连里干部会在边上瞅着,你就盛半碗就走,一方面显得你懂得谦让,另一方面半碗吃起来也快。”
李班长讲到这儿,瞧我们都仔细听着,他停了下,继续讲,“再者,你头一碗盛半碗,等吃完头一碗再去盛第二碗的时候,连干部们也都去吃饭了,那这时候你就能实实在在盛一大碗,带回慢慢享用。要是你头一碗就盛一大碗,等盛第二碗的时候,那肯定就凉了。”
听李班长讲完后,咱当时那是一个劲地点头,跟小鸡啄米似的。
—结束—
能把人气个半死,自己啥事也没有,网管从来没找过你。
反击对等有力,针对性好,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令挑衅者无趣自辱而惶惶逃走。-:)
我一个一起从上海参军的战友就为此特地去武装部开证明。我们是12月发的入伍通知,1月到的部队,比其他地方的晚到部队半个月左右。
要明白那些人适合讨论,那些人就适合怼。不骂人,不违规,网管找我干吗
第一碗少盛是为了尽快吃完,好赶上盛第二碗,而且第二碗往往会盛的很满堆尖,如果第一碗就盛的很满,到吃完再去盛第二碗时往往就没饭了。这才是老兵传授的经验。
我1972年12月参军,1978年3月转业回了地方。1972年12月26日我们这批人就到部队了,可按规矩,我们军龄从1973年3月开始算(这可不包括那三个月新兵训练)。工龄呢,是以拿到入伍通知书的那年算,那就是从1972年12月起算。这么一来,我军龄整整五年,工龄是五年零三个月。
我在部队待了五年,干过饲养员,就是养猪的,还当过“上士”,这“上士”也叫给养员,和班长一个级别,在司务长的带领下,负责给连里采购蔬菜和食物。所以啊,我对七十年代部队实际的伙食状况,了解得挺客观,也挺详细的。
七十年代那会儿,新兵去部队,大多坐的是闷罐火车。这闷罐火车速度挺慢(一小时才跑三十公里),而且路又远,通常到了吃饭的时候,就会临时停在兵站,好让新兵能吃上一日三餐。
以前新兵特别多(我当年去部队,路过每个兵站,那新兵多得一眼都望不到边),而且兵站的工作人员又少,这样一来,在兵站吃饭时,就可能会出现抢饭的现象。
当年,咱一百多号新兵坐着闷罐火车去部队,到衡阳兵站吃午饭的时候,兵站弄出来好几大筐二米饭(大米混着小米)。一看这情况,新兵们呼啦啦就往上冲,可碗筷不够数啊,新兵们就想招儿,有的拿帽子装饭,有的用瓷缸盛饭,那些上厕所回来晚点儿的,没准就得挨饿了。
后来,带队的老兵跟我们讲:“到了兵站,吃饭时间短,新兵又多,饭也许会不够。反正不管咋整,能吃饱就行,那就是好办法。”
不过这种说的“抢饭”,就是因为吃饭时间紧,新兵人数多,而且大家都特抓紧时间,这才造成了一种争着往前的情况。
七十年代那会儿,部队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0.45元,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45斤。新兵连那三个月,不像老连队能搞农副业生产,没法种菜、养猪、养鱼来让伙食更好些,所以伙食也许比老连队要稍差点儿(油水星子少一些),不过肯定能吃饱。要晓得,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处粮食都紧巴,可就部队,供应是够的。
当年,咱还没开始在新兵连那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呢,新兵连长就把咱连所有新兵都叫到一块儿,开了个小会。会上连长说了:“虽说这儿的伙食比不上以后你们到连队里的,但我能保证大伙每顿都能吃得饱。”
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咱每天三顿饭,早饭一般是小米粥、窝窝头,再配点咸菜;午饭主食大多是二米饭(大米混着小米),菜要么是白菜炒肉丝,要么是土豆炒肉丝;晚饭主食是高粱米饭,菜是萝卜炒肉丝(有红的有白的)。这午饭和晚饭虽说叫炒肉丝,可肉特别少,没啥油腥味。
虽说没啥油水,可量绝对管饱(要是不够吃,炊事班就接着做)。并且,这三个月新兵训练期间,咱们每天训练强度特大,再加上菜没啥油,所以饭量都特别大。我记得有回吃馒头,我吃了四个(在家我也就吃俩),觉着自己吃得挺多了,可一个河南兵,居然吃了十五个。这个纪录,一直到新兵训练结束,都没人能破。
那时候,在新兵连训练的三个月中,我记得发了三次津贴,每次六块钱(差不多每个月中旬给),加起来十八块(当兵头五年,每月津贴分别是 6 元、7 元、8 元、10 元、15 元)。每次发了津贴,赶上休息日,我们几个战友就会约着一块儿去镇上的小饭馆狠狠吃一顿,好补补油水。
那时候,咱五个在镇里的小饭馆,要了一份红烧鱼、一份小炒肉、一份炒青菜、一个麻婆豆腐,还有五大碗米饭(得用粮票),总共就花了两块八。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四五十年都过去了。可只要一想起那时候的部队生活,我心里就有种特别的满足感,那感觉说不出来,但就是打心眼里觉得好。部队的那段日子,真是让人忘不了啊!
新兵训练完,新兵们分了专业去连队后,那吃的可就大不一样了。我记得啊,我们连队农副业生产(种点菜、养些猪鸡鱼)弄得挺不错,而且团里还有农场(种着小麦和玉米),咱这伙食自然就挺好。
咱每天三顿饭,早饭一般是玉米面糊糊,有八宝咸菜和菜心小菜,馒头随便吃,能管够;午饭呢,菜通常是两荤两素,主食是米饭,也能管饱;晚饭的主食基本是小米稀饭跟馒头,菜是一荤一素,都这样,同样管饱。另外,到了节日(像春节、八一、十一)还有周末,连里会把伙食变好些(有包子、油饼、鸡肉、牛肉、鱼肉)。
那1972年12月底,我刚到部队当兵,那会儿我身高一米七零,体重才一百一十斤。到了1978年3月,我退伍回老家的时候,身高变成了一米七六,体重也涨到了一百三十斤。
在部队里,干啥事都得守规矩。就说吃饭吧,吃饭前,各班新兵得排成一排,跟着老兵班长,到食堂前面站好。等新兵都到齐了,先让值班员带头唱歌,然后连首长(连长或者指导员)说几句,再按事先排好的次序,一个一个进食堂。
进了食堂,大伙各自找地儿坐下。等新兵都坐好了,各班的值日生就把饭和菜往桌上放。菜通常由值班员分好,饭是战士们自己看着量,能吃多少盛多少。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吃饭时间一般就十分钟。
刚到新兵连第二天中午,正吃着饭呢,有个新兵随口说了句话,连长当即掏出哨子一吹,扯着嗓子喊:所有人,到门前集合!这下可好,咱全连一百二十个新兵,还有老兵班长,全都空着肚子跑了个三千米。等跑完回到饭堂前,连长板着脸严肃地讲:“不是爱说话嘛,现在再给半小时说话时间,说完了再吃饭。”打那以后,吃饭的时候,就没新兵敢随便吭声了。
再者,新兵连那会儿,老兵班长给咱讲了盛饭的窍门。我记得那时候,咱班长(姓李),笑着跟咱讲,“你们得记住喽,盛饭的时候,头一碗少点儿,第二碗得盛满。”
当时班长那么一说,咱都挺纳闷,搞不懂为啥得“第一碗少点,第二碗盛满”。瞧咱都一脸困惑,李班长又讲道,“你们这些新兵吃饭的时候,盛第一碗时,连里干部会在边上瞅着,你就盛半碗就走,一方面显得你懂得谦让,另一方面半碗吃起来也快。”
李班长讲到这儿,瞧我们都仔细听着,他停了下,继续讲,“再者,你头一碗盛半碗,等吃完头一碗再去盛第二碗的时候,连干部们也都去吃饭了,那这时候你就能实实在在盛一大碗,带回慢慢享用。要是你头一碗就盛一大碗,等盛第二碗的时候,那肯定就凉了。”
听李班长讲完后,咱当时那是一个劲地点头,跟小鸡啄米似的。
—结束—
能把人气个半死,自己啥事也没有,网管从来没找过你。
反击对等有力,针对性好,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令挑衅者无趣自辱而惶惶逃走。-:)
我一个一起从上海参军的战友就为此特地去武装部开证明。我们是12月发的入伍通知,1月到的部队,比其他地方的晚到部队半个月左右。
要明白那些人适合讨论,那些人就适合怼。不骂人,不违规,网管找我干吗
第一碗少盛是为了尽快吃完,好赶上盛第二碗,而且第二碗往往会盛的很满堆尖,如果第一碗就盛的很满,到吃完再去盛第二碗时往往就没饭了。这才是老兵传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