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第六章中,我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和图纸档案文件的分析,可以证明合同签订时的技术附件之一总布置图是参考某型现有船舶绘制的,我的判断是多数为EFC1013(Robert Dollar Type),但主尺度作了修改;另一份技术附件舯横剖面图则是在这型船的基础上加了一层遮蔽甲板(Shelter Deck)。这是为何江南造船所为何在1918年10月绘制了一张遮蔽甲板(Shelter Deck)结构图,这是因为原来EFC1013(Robert Dollar Type)的设计是没有遮蔽甲板的,如果要进行钢板材料等估算工作没有这张图纸是不行的。尽管如此,如果从船舶设计的惯例哪怕是现代船舶设计的通行惯例,这种参照母型船设计方法也是完全可以认定为“自行设计“的。
胡可,1962年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 担任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曾经查询历史资料,考证江南造船厂在北洋四艘万吨轮的建造,于2017年出版了《揭秘中国第一批万吨轮》一书。他在写书之前,“对《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中所描述的:“江南造船所仅仅是以‘来料、来图’的模式建造了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这个结论产生了质疑,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很有可能是江南造船所自行设计建造的。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是由江南造船所自行建造的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根据书中的大量分析,他“认为尽管建造所用的钢材、锅炉 等设备是从美国进口的,但认定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四艘万吨级运输舰是自行设计的是符合船舶设计的惯例,其证据是比较充分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四艘万吨轮的主机都采用了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三缸蒸汽发动机,有专门的报道。尽管当时的胡可没有找到发动机的相关资料。
家里的一位先辈从南洋公学毕业,到英国学造船七年,1917年回国到江南造船厂工作,后来做厂技正。家谱里没有涉及万吨轮,但是从时间上算,先辈应该参加了江南造船厂的这批万吨轮建造,这是真正的从无到有,从0到1。
==========================
《揭秘中国第一批万吨轮》
胡可一 著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3月出版
==========================作者亲述
曾经聆听许多江南的老前辈和研究过江南制造局历史的学者说过,一部江南史不仅仅是中国的民族工业史,更是一部爱国史、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史。我在江南造船这个被称之为“民族工业的摇篮”的造船企业迄今工作了34年,尽管一直处在江南这个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厚的企业氛围里,耳熏目染着江南这一部厚重的历史,但在船厂里专注于技术工作的我,从来没有也没有想到我会有如此强劲的动力和热情去深度研究江南造船所历史上的一些典型船型。
如果说,当时在纪念二战期间失踪船员网站上发现江南造船所建造的“阿肯色”号完全是偶然,那么好奇性驱使着我随即以此为线索进一步扩展研究和分析。随着对这些历史资料研究和分析、图纸档案的研读和分析的逐步深入,我对《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中所描述的:“江南造船所仅仅是以‘来料、来图’的模式建造了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这个结论产生了质疑,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很有可能是江南造船所自行设计建造的。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是由江南造船所自行建造的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样设计图纸的来源就变成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研究的焦点也就集中到本书前言所谈到的四个关键的焦点问题之上:
1、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的设计来自何处?2、国外网站所述的江南造船所自行设计是否真实?
3、国内近代史研究学者和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对设计来源是否有误判?
4、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的设计是否有母型船?
在本书的第六章中,我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和图纸档案文件的分析,可以证明合同签订时的技术附件之一总布置图是参考某型现有船舶绘制的,我的判断是多数为EFC1013(Robert Dollar Type),但主尺度作了修改;另一份技术附件舯横剖面图则是在这型船的基础上加了一层遮蔽甲板(Shelter Deck)。这是为何江南造船所为何在1918年10月绘制了一张遮蔽甲板(Shelter Deck)结构图,这是因为原来EFC1013(Robert Dollar Type)的设计是没有遮蔽甲板的,如果要进行钢板材料等估算工作没有这张图纸是不行的。尽管如此,如果从船舶设计的惯例哪怕是现代船舶设计的通行惯例,这种参照母型船设计方法也是完全可以认定为“自行设计“的。
1918年11月,一次大战结束了,美国政府海运委员会(USSB)认为战时运输将不再是此批船舶的任务,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商业运输。因此,美国海运委员会在1918年11月对江南造船所提出修改设计以适应今后的商业运输而不是战时运输,并将燃煤锅炉改成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燃油锅炉。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江南造船所重新设计了这型船,对比1918年7-8月的合同设计和1919年4月24/25日改型后的第一版总布置图(7007A和7008A)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设计差异非常大,可以这样认定总布置图(7007A和7008A)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因此,根据我的分析判断包括美国应急船队公司(EFC)所述的江南造船所自行设计了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是真实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国内近代史研究学者和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对设计来源的观点主要来自《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中描述的引用,再加上他们对船舶设计的参考母型船的惯例、设计阶段的分解并不完全了解。正如本书第六章中所述,可能是由于出版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认识上的局限性,在这本厂史里原始访谈记录中关于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的设计来源这个关键问题的描述被改写了,因此造成了国内近代史研究学者和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对设计来源(绝大多数是引用了《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中的描述)产生了误判。
根据本书的分析,我认为尽管建造所用的钢材、锅炉 等设备是从美国进口的,但认定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四艘万吨级运输舰是自行设计的是符合船舶设计的惯例,其证据是比较充分的。“东风”号万吨轮不仅仅是自行设计,而且船上所用的钢材、主机和设备都是国产的。这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国要自力更生打破苏联的封锁,“东风”号万吨轮的建造成功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相比之下,四艘万吨级运输舰的承接建造虽然也有一些中美两国政治上的考虑,但更多是江南造船所外籍管理人员从企业经营角度上的考虑,力求提高船舶建造的档次和水平,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现代船舶设计的通行惯例中,自行设计和采用国产设备是不完全挂钩的,即便是中国造船业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的今天,中国船舶配套设备仍然没有实现完全国产化。
正如本书所述,我认为江南造船所的苏格兰籍总工程师毛根在承接、设计和建造四艘万吨级运输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在自行设计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的过程,江南造船所的外籍设计团队和中方的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也是值得赞誉和肯定的。我认为,应该本着还原真实、尊重史实的宗旨,让这四艘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第一批万吨轮”的设计建造在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中有其应有的地位。
在研究这四艘万吨级运输舰设计来源的同时,我还以一个船舶设计者的专业视角,结合该型船的78份设计图纸和3份“疑似母型船”的图纸,对该型船设计的深度、铆接船体和蒸汽动力船舶的特点、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这四艘美国万吨级运输舰交付以后的营运生命周期内的史实等进行了补充、核实和甄别,同时对一些历史和技术要点诸如当时江南造船所的造船设计、设备设施能力、四艘美国万吨级运输舰造船合同签订的背景也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些是史料的融入也大大地丰富了本书历史感和展现承接、设计和建造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通过这近两年对江南造船所“中国第一批万吨轮”研究和史料分析,我有几点深刻的体会:
首先,江南制造局乃至江南造船所不愧是中国第一厂、民族工业的摇篮,其历史沉积是如此的厚重、历史内涵是如此丰富,是一部读不完、叙不尽的史书。有很多很多历史事件的凝聚点、人物和产品值得去深度发掘和研究;
其次,关于近代船舶工业史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方法论。我在研究“中国第一批万吨轮”的史料过程中,发现船舶工业史、厂史(企业史)和厂志都是以时间为主线平铺直叙的,在每个时间节点上的组织机构和具体船型和产品上展开的却不多。造船工业史研究如果不和每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船型的技术研究相结合,船舶工业史的研究深度是不够的也不会有丰富的内涵。
第三,近代船舶工业史的研究应该本着还原真实、尊重史实的宗旨,力求突破不同时代认识上的局限性,再现一部真实客观、以江南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工业史和中国民族工业史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我认为尽管《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作为1922年出版的《江南造船所纪要》和1931年出版的《海军江南造船所报告书》的补充,但《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书中的关键历史要点是需要进一步甄别和还原。
第四,在研究“中国第一批万吨轮”的史料过程中,我发现从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所到江南造船厂再到现在的江南造船集团,这些历史研究史料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但在上海先于江南制造局的外资造船厂的历史呢?先于局坞分家成立的求新造船厂呢?这些相关的历史史料则要少得多。此外,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日本占领上海期间江南造船所的记载,比较偏重于人文历史和工人的斗争史,而对江南造船所作为一个船厂运作的记载则比较少。对此,日本三菱重工的一些当事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论据,我觉得这是江南造船厂史研究的一个盲点并缺失的历史时间段。
第五,由于当时江南造船所是由造船部和造机部两个部门组成的,因此档案也是分开的,舾装和轮机部分的资料未按船号进行归档,而是散布在各类设备的资料之中,故未能找到蒸汽机等主要设备的图纸,只有一些外围的附件图纸。不免心存遗憾,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本书对这四艘万吨轮设计来源所作出的结论。更令我感到庆幸的是,随着尘封已久的四艘万吨级运输舰的史料重现于世,这个中国造船历史上一段空白得以填补,一些重要细节也得到了补充。
——胡可一
70后,80后的低好几个点。
根据江南造船厂厂史,早在1912年就为招商局建造了四千多吨的“江华号”客轮。厂史也纪录了建造四艘万吨轮的情况。
这份原作者也提到的厂史,文革之前已经完成编写和审阅。文革之后再修改出版。
那时候的中国并不是“一穷二白”。的确是穷,但是不能说是“白”。还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1965年12月31日 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成功交付。 [1] 摘要 播报 编辑 东风号的总长为161.4米,船宽20.2米,船深12.4米,载重量1.3488万吨,排水量1.7182万吨,该船的船体采用了国产的高强度低合金钢结构材料,主机采用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8820匹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机。装置了比较新型的废气锅炉供汽的蒸汽透平发电机组,通讯导航设备和舱室空气调节装置等。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为中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柴油机协作负责人姓X,中国真正的船用柴油机大拿是我家邻居W叔叔,设计负责人应该是被上海业内戏称为”7零8落“的X姓总工,文革时从嘉陵大楼八楼跳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