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您的问题,提得不通。行星的质量,运动周期,是用开普勒三定律算出来的?不懂就不要瞎说。拜托。 - 蒋闻铭 - (0 bytes) (1 reads) 08/08/2024 13:57:05
十七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观测结果,提出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一、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处;二、在行星运行时,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同样大小的面积;三、行星公转周期(公转一次的时间)的平方与其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
行星的运行轨道虽说都是椭圆形的,但这扁的程度非常之小,单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太阳并不在椭圆的中心,而是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焦点与中心的距离用偏心率来表示。除了水星,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是很小的。水星的轨道偏心率达0.2,其焦点偏离中心甚至能用肉眼看出来,而其扁的程度却只有0.02。
行星距离太阳越近就运行得越快,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完全相等的面积,这是由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的离心力之间的平衡所决定的。行星要避免被太阳的引力吸入,就须靠其运行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太阳的引力达到平衡。打破了这个平衡,行星要么被太阳所吸入,要么就远离太阳而去。由于太阳施加于同等面积的引力是完全相等的,所以行星也必须在同等的时间内扫过完全相等的面积。如此,就发生了行星距离太阳较近时运行得较快而距离太阳较远时运行得较慢的情形。同理,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其运行速度就越慢,所以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每秒的平均运行速度各自为:水星47.36公里,金星35.02公里,地球29.78公里,火星24.07公里,木星13.07公里,土星9.68公里,天王星6.8公里,海王星5.43公里。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与第三定律,可以通过对照地球精确地计算出不同距离的其他行星的不同公转周期,进而也就能计算出它们各自的运行速度。行星公转周期的计算方式是:先求出距离的立方数,再求出其平方根。比如,一颗行星距离太阳是地球距离太阳的4倍,其公转周期就为前者的8倍(4的立方是64,64的平方根是8),而其运行速度为前者的1/2。以海王星为例:距离太阳是地球的30.06869倍,其公转周期就为164.79132年(30.06869的立方是27186,27186的平方根为164.9,些许误差应是由海王星本身所大于地球的质量造成)。也可以将上述的计算顺序倒转过来,即先获得行星公转周期的数据,再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其距离太阳的里程。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通过(拥有卫星的)行星距离太阳的公里数精确地计算出其质量。计算方式是:先求出太阳与行星的各自商数,再用太阳的商数除以行星的商数,得出两者的质量之比,进而计算出行星的质量。太阳商数 = 行星距离太阳的公里的立方 ÷ 行星公转周期的天数的平方;行星商数 = 卫星距离行星的公里的立方 ÷ 卫星公转周期的天数的平方。所有行星的太阳商数只有略微的差异,而所有卫星的主星商数也应相差无几。
以地球为例:太阳商数 = 3347930000000000000000000(地球距离太阳149597887.5公里的立方)÷ 133412(地球公转周期365.24219天的平方)= 25095000000000000000,地球商数 = 56800000000000000(月球距离地球384400公里的立方) ÷ 746(月球公转周期27.32天的平方)= 76140000000000;25095000000000000000(太阳商数)÷ 76140000000000(地球商数)= 329590(太阳为地球的33万倍)。
再以木星为例:太阳商数 = 471905280000000000000000000(木星距离太阳778547200公里的立方)÷ 18771336(木星公转周期4332.59天的平方)= 25139700000000000000,木星商数 = 1230542000000000000(木卫三距离木星1070400公里的立方)÷ 51(木卫三公转周期7.1545296天的平方)= 24128000000000000;25139700000000000000(太阳商数)÷ 24128000000000000(木星商数)= 1042(太阳为木星的1040+倍)。
根据开普勒第二与第三定律,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行星的不同距离、运行速度和公转周期,也可通过它们的距离计算出它们的质量
还有,你提到了“离心力”,认真学习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在惯性系里面)物体做圆周运动没有“离心力”什么事。是“向心力”(你提到的太阳引力)把惯性直线运动物体(行星)往中间拉,偏离了直线运动变成了圆周运动。
你一提“离心力”就到了非惯性系。
不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先弄懂牛顿的惯性系(再想想非惯性系),慢慢才去想像相对论。
许多自然博物馆都有傅科摆,显示物体在非惯性系的运动特征。蓝天大侠可以先试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在非惯性系不成立。牛顿第一定律没完全搞懂就不要与天体物理学家争论了吧。
我们简化一下太阳系,假定都是纯圆周运动不要搞什么椭圆。搞一个地球,一块小石子都围绕太阳转,看看除了与太阳距离有关还有没有与质量有关。
补习一下圆周运动物体向心力部分:
http://gaozhongwuli.com/zongjie/gongshi/467563.html
撇开意识形态,就事论事,我们还是要尊重专家。对天体运动我看蒋大侠就是专家。
网上辩论,发现自己错了,承认错了就是了。
牛顿的理论可以推出开普勒三大定律,但确实不能算出行星质量。我们静候蒋大侠说说行星质量是怎么观察到的
开普勒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定量描述行星运动的方式,使得我们能够计算和理解行星的一些关键参数,包括质量、距离、速度和公转周期。具体来说,开普勒定律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体现在:
开普勒定律在天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计算和描述行星的关键参数,包括质量、距离、速度和公转周期。通过这些定律,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系统的结构,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是您的问题,提得不通。行星的质量,运动周期,是用开普勒三定律算出来的?不懂就不要瞎说。拜托。 - 蒋闻铭 - (0 bytes) (1 reads) 08/08/2024 13:57:05
十七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观测结果,提出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一、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处;二、在行星运行时,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同样大小的面积;三、行星公转周期(公转一次的时间)的平方与其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
行星的运行轨道虽说都是椭圆形的,但这扁的程度非常之小,单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太阳并不在椭圆的中心,而是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焦点与中心的距离用偏心率来表示。除了水星,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是很小的。水星的轨道偏心率达0.2,其焦点偏离中心甚至能用肉眼看出来,而其扁的程度却只有0.02。
行星距离太阳越近就运行得越快,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完全相等的面积,这是由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的离心力之间的平衡所决定的。行星要避免被太阳的引力吸入,就须靠其运行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太阳的引力达到平衡。打破了这个平衡,行星要么被太阳所吸入,要么就远离太阳而去。由于太阳施加于同等面积的引力是完全相等的,所以行星也必须在同等的时间内扫过完全相等的面积。如此,就发生了行星距离太阳较近时运行得较快而距离太阳较远时运行得较慢的情形。同理,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其运行速度就越慢,所以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每秒的平均运行速度各自为:水星47.36公里,金星35.02公里,地球29.78公里,火星24.07公里,木星13.07公里,土星9.68公里,天王星6.8公里,海王星5.43公里。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与第三定律,可以通过对照地球精确地计算出不同距离的其他行星的不同公转周期,进而也就能计算出它们各自的运行速度。行星公转周期的计算方式是:先求出距离的立方数,再求出其平方根。比如,一颗行星距离太阳是地球距离太阳的4倍,其公转周期就为前者的8倍(4的立方是64,64的平方根是8),而其运行速度为前者的1/2。以海王星为例:距离太阳是地球的30.06869倍,其公转周期就为164.79132年(30.06869的立方是27186,27186的平方根为164.9,些许误差应是由海王星本身所大于地球的质量造成)。也可以将上述的计算顺序倒转过来,即先获得行星公转周期的数据,再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其距离太阳的里程。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通过(拥有卫星的)行星距离太阳的公里数精确地计算出其质量。计算方式是:先求出太阳与行星的各自商数,再用太阳的商数除以行星的商数,得出两者的质量之比,进而计算出行星的质量。太阳商数 = 行星距离太阳的公里的立方 ÷ 行星公转周期的天数的平方;行星商数 = 卫星距离行星的公里的立方 ÷ 卫星公转周期的天数的平方。所有行星的太阳商数只有略微的差异,而所有卫星的主星商数也应相差无几。
以地球为例:太阳商数 = 3347930000000000000000000(地球距离太阳149597887.5公里的立方)÷ 133412(地球公转周期365.24219天的平方)= 25095000000000000000,地球商数 = 56800000000000000(月球距离地球384400公里的立方) ÷ 746(月球公转周期27.32天的平方)= 76140000000000;25095000000000000000(太阳商数)÷ 76140000000000(地球商数)= 329590(太阳为地球的33万倍)。
再以木星为例:太阳商数 = 471905280000000000000000000(木星距离太阳778547200公里的立方)÷ 18771336(木星公转周期4332.59天的平方)= 25139700000000000000,木星商数 = 1230542000000000000(木卫三距离木星1070400公里的立方)÷ 51(木卫三公转周期7.1545296天的平方)= 24128000000000000;25139700000000000000(太阳商数)÷ 24128000000000000(木星商数)= 1042(太阳为木星的1040+倍)。
根据开普勒第二与第三定律,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行星的不同距离、运行速度和公转周期,也可通过它们的距离计算出它们的质量
还有,你提到了“离心力”,认真学习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在惯性系里面)物体做圆周运动没有“离心力”什么事。是“向心力”(你提到的太阳引力)把惯性直线运动物体(行星)往中间拉,偏离了直线运动变成了圆周运动。
你一提“离心力”就到了非惯性系。
不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先弄懂牛顿的惯性系(再想想非惯性系),慢慢才去想像相对论。
许多自然博物馆都有傅科摆,显示物体在非惯性系的运动特征。蓝天大侠可以先试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在非惯性系不成立。牛顿第一定律没完全搞懂就不要与天体物理学家争论了吧。
我们简化一下太阳系,假定都是纯圆周运动不要搞什么椭圆。搞一个地球,一块小石子都围绕太阳转,看看除了与太阳距离有关还有没有与质量有关。
补习一下圆周运动物体向心力部分:
http://gaozhongwuli.com/zongjie/gongshi/467563.html
撇开意识形态,就事论事,我们还是要尊重专家。对天体运动我看蒋大侠就是专家。
网上辩论,发现自己错了,承认错了就是了。
牛顿的理论可以推出开普勒三大定律,但确实不能算出行星质量。我们静候蒋大侠说说行星质量是怎么观察到的
开普勒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定量描述行星运动的方式,使得我们能够计算和理解行星的一些关键参数,包括质量、距离、速度和公转周期。具体来说,开普勒定律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体现在:
1. 描述行星运动 开普勒定律提供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椭圆定律):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这一特性帮助我们理解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在轨道上移动时,其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在相同时间内是相等的。这一特性帮助我们计算行星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第三定律(和谐定律):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这一定律可以用于计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及行星的质量。 2. 计算行星的质量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通过已知的公转周期和轨道半长轴,结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间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到行星的卫星运动数据,以提供准确的质量估算。 3. 计算距离和速度 使用开普勒定律,特别是第三定律,我们可以计算行星的轨道半长轴(即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此外,面积定律使我们能够估算行星在其轨道上的速度变化。 4. 行星运动的预测 开普勒定律允许科学家预测行星在未来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这对于航天任务和探测器的轨道设计非常重要。 5. 理解行星之间的关系 开普勒定律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例如行星与其卫星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结开普勒定律在天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计算和描述行星的关键参数,包括质量、距离、速度和公转周期。通过这些定律,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系统的结构,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