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不喜欢“鸦片战争”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对中国人理解近代史的误导性太大。这场打开中国国门,使得西风东渐的划时代事件,其实本质上是贸易争端引发的文明冲突,跟鸦片有关系,但并不大。用鸦片来定义这场战争,极不准确。
满清延续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直到1684年才开放海禁,允许定点通商。奉行的是不对等的贸易政策——我的茶叶、瓷器、丝绸你可以随便买,但是我的市场你不能随便进。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单边贸易”、“贸易壁垒”。
满清开始并不重视海外贸易,所以海关税率很低,大概是4%,但是由于税收体制不透明,官僚腐败和贪婪,随意征缴,导致洋人做生意实际缴纳的税率在20%以上。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贸易国,英国仅仅在乾隆朝的十年间(1781-1790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在嘉庆朝的十年(1800-1810年)则达2600万两。到19世纪30年代初更是屡创新高,每年贸易逆差达到了300万两白银以上。
当时包括英国人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奉行的是金本位货币,并没有那么多白银,他们必须用自己的黄金储备去换取白银,再来和中国做生意。只出不进,显然这样做生意是没法持久的。
从乾隆开始,也就是1757年,满清不忘初心,大开倒车,原来的四口通商,变成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而且还是有限贸易——指定只有通过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这就是所谓的“中间商赚差价”,大大增加了贸易成本。同时还制定了专门防范洋人的《稽查管束夷人条例》《防范外夷规条》等,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定居、旅行,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
这样严苛的条件下,英国人必须跛着脚做生意,占据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品根本无法进入内地市场,在当时的贸易框架下,根本不可能扭转逆差。
而满清自视天朝上国,从来瞧不起海外蛮夷,没有平等外交的概念。所以乾隆一朝多次拒绝英国提出的开放双边贸易的请求,甚至把东印度(专题)公司的谈判代表判刑关了三年。但即便如此,中英两国其实也还没有到刀兵相见的程度,因为英国人随后从鸦片贸易中看到了逆转的希望。
需要强调的是,那个时代并没有毒品这个概念,鸦片贸易刚开始和今天的香烟买卖一样,在全世界都是合法贸易。英国人在海外买,在自己的国家也卖。直到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对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到了1914年才真正禁止鸦片。
中国从明朝开始进口鸦片,是作为药材使用的。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把鸦片和烟草混在一起(电视剧)吸食的记载,之后不久迅速成为有闲阶层的一种时尚,对鸦片的需求导致进口的增加,也导致在四川、云南、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开始种广泛植罂粟。1729年,雍正就下令禁烟,但所禁的是烟草与鸦片的混合制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鸦片烟”,并非鸦片本身。鸦片进口仍作为药材的一项。
有需求,自然就有买卖。吸食鸦片在嘉庆年间成为一种全民时尚之后,英国人开始将优质的鸦片大量输入。这下立马横扫国内的鸦片市场,国产的劣质土烟由于纯度太差,与洋烟相比毫无竞争力,贸易顺差立马变成了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满清一看这不行啊,遂于1838年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宣布鸦片贸易违法,派林则徐清缴洋商鸦片,围困商行,抓捕英商。这就是让中国人众人皆知的“虎门销烟”。林则徐不仅是禁烟,而是禁绝一切外贸,英国商人一刀切,尽数驱逐。
至于这个禁烟的民族英雄后来态度180度大转弯,专门劝别人种鸦片致富的故事,我之前的专门写文章介绍过了。所以他并不是恨鸦片,他只是恨洋人的鸦片赚光了大清的白银。
后面的历史我们大致都了解了,拒绝谈判、屡屡背信导致了最终战争的爆发。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所谓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篇就是讲平等的——“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些话为什么放在这么重要的文件第一条?实际上就是说,你以那种上邦大国的姿态*****、耍流氓不行了。
中共编纂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50%是假的;1840年后中国近代史90%是假的,1949年后的历史100%是假的。大部分中国人的历史教育,都需要推倒重来。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到英国[4]:13。9月30日,英国纺织业城市曼彻斯特39家公司和厂商联合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禁烟是对英国之“侵略行为”,“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70]“威灵顿公爵、德比伯爵、斯当东、山登勋爵、约瑟夫·休谟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支持战争的[71]。”10月1日,英国政府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出兵中国问题[4]:13。内阁会议经过讨论后,决定先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待命[72]。内阁会议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派遣舰队。由于贩运鸦片由始至终只是民间走私行为,并非英国国策。英国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2]:61。
此时英国的鸦片贸易面临着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强烈敌意[29]。作为时任议会议员,格莱斯顿非常反对鸦片战争,并称中国与英属印度之间的鸦片贸易是“最臭名昭著,最残暴”的[30][31]。他抨击这场战争为“巴麦尊的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一场策划更加精细的战争,给这个国家蒙上了永远的耻辱”[32][33]。1840年5月,他表示“因我们对中国的罪孽,(我)非常害怕上帝对英国的审判”[34]。
连侵略者主张开战的理由都是中国禁烟和打击走私,洋奴们一定说是公平贸易。
你好像喜欢被别人侵略,喜欢赔别人白银,喜欢自己的海关税被别人拿走。
我特别不喜欢“鸦片战争”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对中国人理解近代史的误导性太大。这场打开中国国门,使得西风东渐的划时代事件,其实本质上是贸易争端引发的文明冲突,跟鸦片有关系,但并不大。用鸦片来定义这场战争,极不准确。
满清延续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直到1684年才开放海禁,允许定点通商。奉行的是不对等的贸易政策——我的茶叶、瓷器、丝绸你可以随便买,但是我的市场你不能随便进。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单边贸易”、“贸易壁垒”。
满清开始并不重视海外贸易,所以海关税率很低,大概是4%,但是由于税收体制不透明,官僚腐败和贪婪,随意征缴,导致洋人做生意实际缴纳的税率在20%以上。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贸易国,英国仅仅在乾隆朝的十年间(1781-1790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在嘉庆朝的十年(1800-1810年)则达2600万两。到19世纪30年代初更是屡创新高,每年贸易逆差达到了300万两白银以上。
当时包括英国人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奉行的是金本位货币,并没有那么多白银,他们必须用自己的黄金储备去换取白银,再来和中国做生意。只出不进,显然这样做生意是没法持久的。
从乾隆开始,也就是1757年,满清不忘初心,大开倒车,原来的四口通商,变成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而且还是有限贸易——指定只有通过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这就是所谓的“中间商赚差价”,大大增加了贸易成本。同时还制定了专门防范洋人的《稽查管束夷人条例》《防范外夷规条》等,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定居、旅行,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
这样严苛的条件下,英国人必须跛着脚做生意,占据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品根本无法进入内地市场,在当时的贸易框架下,根本不可能扭转逆差。
而满清自视天朝上国,从来瞧不起海外蛮夷,没有平等外交的概念。所以乾隆一朝多次拒绝英国提出的开放双边贸易的请求,甚至把东印度(专题)公司的谈判代表判刑关了三年。但即便如此,中英两国其实也还没有到刀兵相见的程度,因为英国人随后从鸦片贸易中看到了逆转的希望。
需要强调的是,那个时代并没有毒品这个概念,鸦片贸易刚开始和今天的香烟买卖一样,在全世界都是合法贸易。英国人在海外买,在自己的国家也卖。直到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对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到了1914年才真正禁止鸦片。
中国从明朝开始进口鸦片,是作为药材使用的。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把鸦片和烟草混在一起(电视剧)吸食的记载,之后不久迅速成为有闲阶层的一种时尚,对鸦片的需求导致进口的增加,也导致在四川、云南、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开始种广泛植罂粟。1729年,雍正就下令禁烟,但所禁的是烟草与鸦片的混合制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鸦片烟”,并非鸦片本身。鸦片进口仍作为药材的一项。
有需求,自然就有买卖。吸食鸦片在嘉庆年间成为一种全民时尚之后,英国人开始将优质的鸦片大量输入。这下立马横扫国内的鸦片市场,国产的劣质土烟由于纯度太差,与洋烟相比毫无竞争力,贸易顺差立马变成了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满清一看这不行啊,遂于1838年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宣布鸦片贸易违法,派林则徐清缴洋商鸦片,围困商行,抓捕英商。这就是让中国人众人皆知的“虎门销烟”。林则徐不仅是禁烟,而是禁绝一切外贸,英国商人一刀切,尽数驱逐。
至于这个禁烟的民族英雄后来态度180度大转弯,专门劝别人种鸦片致富的故事,我之前的专门写文章介绍过了。所以他并不是恨鸦片,他只是恨洋人的鸦片赚光了大清的白银。
后面的历史我们大致都了解了,拒绝谈判、屡屡背信导致了最终战争的爆发。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所谓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篇就是讲平等的——“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些话为什么放在这么重要的文件第一条?实际上就是说,你以那种上邦大国的姿态*****、耍流氓不行了。
中共编纂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50%是假的;1840年后中国近代史90%是假的,1949年后的历史100%是假的。大部分中国人的历史教育,都需要推倒重来。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到英国[4]:13。9月30日,英国纺织业城市曼彻斯特39家公司和厂商联合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禁烟是对英国之“侵略行为”,“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70]“威灵顿公爵、德比伯爵、斯当东、山登勋爵、约瑟夫·休谟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支持战争的[71]。”10月1日,英国政府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出兵中国问题[4]:13。内阁会议经过讨论后,决定先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待命[72]。内阁会议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派遣舰队。由于贩运鸦片由始至终只是民间走私行为,并非英国国策。英国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2]:61。
此时英国的鸦片贸易面临着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强烈敌意[29]。作为时任议会议员,格莱斯顿非常反对鸦片战争,并称中国与英属印度之间的鸦片贸易是“最臭名昭著,最残暴”的[30][31]。他抨击这场战争为“巴麦尊的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一场策划更加精细的战争,给这个国家蒙上了永远的耻辱”[32][33]。1840年5月,他表示“因我们对中国的罪孽,(我)非常害怕上帝对英国的审判”[34]。
连侵略者主张开战的理由都是中国禁烟和打击走私,洋奴们一定说是公平贸易。
你好像喜欢被别人侵略,喜欢赔别人白银,喜欢自己的海关税被别人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