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问您,十年前在火车上啥吃的最受欢迎?估计您会立马说泡面。确实,自打泡面火了以后,就凭它方便省事价格还便宜,不少乘客在火车上饿了都首选它来填肚子,而且还得配上一根火腿肠或者一个卤蛋呢。
泡面和火车的缘分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有二十多年它在火车餐食里占主导地位,现在也还是这样。那在泡面没火起来的八十年代,人们在火车上吃啥呢?那就是火车餐食呗。不得不说,八十年代是中国火车餐食的辉煌时期,到现在都没被比下去。
八十年代初,咱国家那时候还用着粮票呢,出门钱可以不带,粮票可不能少,不过火车是个例外,在火车上吃饭不用粮票,所以去餐车吃饭成了好多人的第一选择。而且那会儿,最让人眼热的职业就是到处跑着出差的人,毕竟不用粮票也能吃饱饭,这可太让人羡慕啦。
跟后来那些提前装好车的餐食不一样,八十年代的火车餐车用的是明火明灶,灶头边上接着个煤巷,炊事员不光得做饭烧菜,还得给炉灶加煤。
冬天还算行,夏天那温度跟烤箱没啥两样,食材保鲜就靠冰块顶着。大厨得随时瞅瞅带的食材新不新鲜,那时的存储办法特别老土,拿铁皮箱裹上棉被和冰块,这就算是土制冰箱了。要是列车行程超过两天,中途还得补充冰块,这样才能让食材保持新鲜。
蔬菜选的主要是好存放的,像土豆、青椒、洋葱、胡萝卜,肉食有鱼肉啥的,当然了,要是客人点甲鱼、燕鲍翅这些高级食材,也会现做。
掌勺的师傅其实都是大酒楼的主厨,主要是粮票常常不够用,上餐车既能吃饱,粮票交的又少,所以不少大厨就选择去火车上掌勺。北京铁路局的火车餐车水平最高,跟当时的二级餐馆差不多。
掌勺的不光得负责做饭,还得带些学徒。一般来说,学徒得在火车上学两年才能学成,先从切菜学起,接着学配菜,最后学炒菜。这么学完两年后,师傅给写个出徒证明,等组织审核通过,就能当餐车炊事员了。
那当然了,不一样的路线提供的餐食是不同的,基本上各有各的地域特色。像成都铁路局的餐食呢,主要就是川菜,像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这类的。当然了,高级点的川菜,干烧鱼翅、雪花鸡酪也有。
那南昌铁路局的饭菜自然是江西风味啦,要是出了省,就会把各地的美食给综合一下。
那时候餐厅的布置挺特别的,不像绿皮火车那么挤,这餐车呀干净明亮,吃饭的环境特别好。餐车的桌布是上海纺织厂的提花棉布,酒架是上海不锈钢厂做的不锈钢。酒架上会放些撑场面的酒,啥啤酒、葡萄酒、白酒、饮料都有,像陕西有名的丹凤葡萄酒,还有茅台酒、北冰洋啥的。甚至当时不好买的八大名烟和八大名酒在这儿也能买到。
既然要点餐,那价钱肯定不便宜。八十年代的时候,餐车上一份海米烧茄子要3毛5,一份熘鱼片得5毛呢,可那会儿一个主厨师傅的工资也就几十块,根本不够花。所以啊,能点餐的人起码得挺有钱才行。
这是一份由 1981 年北京铁路局给出的火车餐食单:
主食有:大碗米饭,只要 0.1 元;小碗米饭,0.05 元;客饭,0.5 元;肉丝面,0.3 元;藕粉肉丝面,0.4 元。
餐食有:辣子鸡,一块二;熘鱼段,一块;溜肉段,九毛;边白肉,八毛;焖排骨,六毛;炒肉,五毛
那时候普遍工资也就十几二十块,这上面的价钱着实不便宜,一般人根本吃不起。不过能有盒饭吃也还行,比起在餐车点餐,火车盒饭的量不少,价格也算合适。
早先,火车上卖的盒饭是铝制的,得回收呢,每次吃饭得餐车员推出来,吃完还得收走下次接着用。一般在饭点前两三个小时,餐车长会在车厢里卖餐票,按人数准备饭菜,饭点时再给乘客送去,乘客拿票换饭盒,一份盒饭大概三毛来钱,比点菜可便宜不少。
盒饭的种类不算多,不过起码有饭、有菜、有肉,能让人吃饱。各地的盒饭不太一样,都是些家常菜肴。在这当中,最招人喜欢的肯定得是红烧肉饭,虽说肉就那么几块,可在普遍没啥油水的时期,那油水足的红烧肉给大家带来的满足感,是别的饭菜比不上的。
那除了盖浇饭呢,还有炒饭。像北京铁路局的什锦炒饭就挺受欢迎的,一天能卖大概一千五百份呢。这都是现做的,所以卖得挺不错,甚至有的时候都忙不过来,只能说没饭了来应付一下。
1985 年往后,那种老式的铝制饭盒就没人用了,大家常见的泡发盒饭出现了,卖的方式跟以前差不多,不过这回不用回收了。
那时候毕竟一顿饭得好几毛呢,不少人舍不得掏这钱,就只能自己带吃的。好多人在上车前就把吃的准备好了,一盒自己带的饭,一瓶水就能吃饱肚子。有时候还会带些卤菜、豆干、花生米啥的,水壶里再装点小酒,跟几个人一块打发漫长的夜晚。在物资紧缺的那个年代,这可是挺难得的开心时候。
八十年代末的时候,铁路沿线准许一些个体户用小车卖些特产跟自己做的饭盒,东西又好又便宜,好多人都愿意买。像大家特别喜欢的四大烧鸡,也是在这时候又红火起来了,那用油纸包着的细嫩鸡肉,可香了呢!
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火车上的餐食出现了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论卖多卖少都一个样儿,改成了餐食承包责任制。在这责任制下,餐车只要每年上交固定的一笔钱,剩下的钱就都归餐车自己了。
这当口儿,大伙为能多得些奖励,频繁地把餐车弄出来卖饭,不管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从早到晚都在卖。
打从这时候起,火车上餐食的水平大幅下降。为了多挣利润,承包人自己挑进货渠道,啥便宜就进啥,可食材质量就没保证了,原先那高质量的食材标准一年不如一年。
现在餐车掌勺师傅的水平可比不上八十年代那会儿了。能去餐车做饭的人,水平是越来越差,到后来啊,只要有张卫生许可证就能进餐车做饭了。这样的师傅做出来的饭,肯定没法跟原先从酒楼出来的师傅比,连街边有些餐馆都比不上。
水平下降,埋怨声就越来越多。在火车上,要想吃饭,不是自己带,就只能去餐车。饿了就得吃啊,没辙,况且价格还不断往上涨,这样一来,大家就更不愿意吃了。
后来泡面慢慢被大家接受了,因为它便宜,口味还多,不少人都选它。就这样,八十年代备受称赞的火车餐食成为过去了。
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我读书坐绿皮长途火车,和同学们拎着啤酒就上车了,一坐车就是三十多个小时,一路打扑克,如果三缺一,就拉邻座的人一起玩,那时坐长途火车的人好说话,玩着玩着就一起分享带来的食物,当时最喜欢玩的扑克打法叫拱猪,你们玩过吗?
我反对彻底否定文革,三分正确七分错误,我喜欢文革时候把干部们腐化堕落尤其是搞破鞋之类的事公诸于世(这都是后来听老人们回忆的上网看的当年影印件),哈哈哈
就是相对比较贵一点而已。
这是餐车师傅做了给列车员们和自己吃的,在肉还需要凭票的80年代,一口可以吃一个狮子头是啥感觉啊,香迷糊了
小时候吃过这样的餐车,我觉得是这辈子最好的服务,菜丰富,服务好,没有预制菜。更不像现在高铁草草卖点干粮、方便面了事。
因为吃方便面的机会少,所以还是蛮久才吃完,可能时间过得太久了,超市里面已经销声匿迹了。
要是问您,十年前在火车上啥吃的最受欢迎?估计您会立马说泡面。确实,自打泡面火了以后,就凭它方便省事价格还便宜,不少乘客在火车上饿了都首选它来填肚子,而且还得配上一根火腿肠或者一个卤蛋呢。
泡面和火车的缘分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有二十多年它在火车餐食里占主导地位,现在也还是这样。那在泡面没火起来的八十年代,人们在火车上吃啥呢?那就是火车餐食呗。不得不说,八十年代是中国火车餐食的辉煌时期,到现在都没被比下去。
八十年代初,咱国家那时候还用着粮票呢,出门钱可以不带,粮票可不能少,不过火车是个例外,在火车上吃饭不用粮票,所以去餐车吃饭成了好多人的第一选择。而且那会儿,最让人眼热的职业就是到处跑着出差的人,毕竟不用粮票也能吃饱饭,这可太让人羡慕啦。
跟后来那些提前装好车的餐食不一样,八十年代的火车餐车用的是明火明灶,灶头边上接着个煤巷,炊事员不光得做饭烧菜,还得给炉灶加煤。
冬天还算行,夏天那温度跟烤箱没啥两样,食材保鲜就靠冰块顶着。大厨得随时瞅瞅带的食材新不新鲜,那时的存储办法特别老土,拿铁皮箱裹上棉被和冰块,这就算是土制冰箱了。要是列车行程超过两天,中途还得补充冰块,这样才能让食材保持新鲜。
蔬菜选的主要是好存放的,像土豆、青椒、洋葱、胡萝卜,肉食有鱼肉啥的,当然了,要是客人点甲鱼、燕鲍翅这些高级食材,也会现做。
掌勺的师傅其实都是大酒楼的主厨,主要是粮票常常不够用,上餐车既能吃饱,粮票交的又少,所以不少大厨就选择去火车上掌勺。北京铁路局的火车餐车水平最高,跟当时的二级餐馆差不多。
掌勺的不光得负责做饭,还得带些学徒。一般来说,学徒得在火车上学两年才能学成,先从切菜学起,接着学配菜,最后学炒菜。这么学完两年后,师傅给写个出徒证明,等组织审核通过,就能当餐车炊事员了。
那当然了,不一样的路线提供的餐食是不同的,基本上各有各的地域特色。像成都铁路局的餐食呢,主要就是川菜,像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这类的。当然了,高级点的川菜,干烧鱼翅、雪花鸡酪也有。
那南昌铁路局的饭菜自然是江西风味啦,要是出了省,就会把各地的美食给综合一下。
那时候餐厅的布置挺特别的,不像绿皮火车那么挤,这餐车呀干净明亮,吃饭的环境特别好。餐车的桌布是上海纺织厂的提花棉布,酒架是上海不锈钢厂做的不锈钢。酒架上会放些撑场面的酒,啥啤酒、葡萄酒、白酒、饮料都有,像陕西有名的丹凤葡萄酒,还有茅台酒、北冰洋啥的。甚至当时不好买的八大名烟和八大名酒在这儿也能买到。
既然要点餐,那价钱肯定不便宜。八十年代的时候,餐车上一份海米烧茄子要3毛5,一份熘鱼片得5毛呢,可那会儿一个主厨师傅的工资也就几十块,根本不够花。所以啊,能点餐的人起码得挺有钱才行。
这是一份由 1981 年北京铁路局给出的火车餐食单:
主食有:大碗米饭,只要 0.1 元;小碗米饭,0.05 元;客饭,0.5 元;肉丝面,0.3 元;藕粉肉丝面,0.4 元。
餐食有:辣子鸡,一块二;熘鱼段,一块;溜肉段,九毛;边白肉,八毛;焖排骨,六毛;炒肉,五毛
那时候普遍工资也就十几二十块,这上面的价钱着实不便宜,一般人根本吃不起。不过能有盒饭吃也还行,比起在餐车点餐,火车盒饭的量不少,价格也算合适。
早先,火车上卖的盒饭是铝制的,得回收呢,每次吃饭得餐车员推出来,吃完还得收走下次接着用。一般在饭点前两三个小时,餐车长会在车厢里卖餐票,按人数准备饭菜,饭点时再给乘客送去,乘客拿票换饭盒,一份盒饭大概三毛来钱,比点菜可便宜不少。
盒饭的种类不算多,不过起码有饭、有菜、有肉,能让人吃饱。各地的盒饭不太一样,都是些家常菜肴。在这当中,最招人喜欢的肯定得是红烧肉饭,虽说肉就那么几块,可在普遍没啥油水的时期,那油水足的红烧肉给大家带来的满足感,是别的饭菜比不上的。
那除了盖浇饭呢,还有炒饭。像北京铁路局的什锦炒饭就挺受欢迎的,一天能卖大概一千五百份呢。这都是现做的,所以卖得挺不错,甚至有的时候都忙不过来,只能说没饭了来应付一下。
1985 年往后,那种老式的铝制饭盒就没人用了,大家常见的泡发盒饭出现了,卖的方式跟以前差不多,不过这回不用回收了。
那时候毕竟一顿饭得好几毛呢,不少人舍不得掏这钱,就只能自己带吃的。好多人在上车前就把吃的准备好了,一盒自己带的饭,一瓶水就能吃饱肚子。有时候还会带些卤菜、豆干、花生米啥的,水壶里再装点小酒,跟几个人一块打发漫长的夜晚。在物资紧缺的那个年代,这可是挺难得的开心时候。
八十年代末的时候,铁路沿线准许一些个体户用小车卖些特产跟自己做的饭盒,东西又好又便宜,好多人都愿意买。像大家特别喜欢的四大烧鸡,也是在这时候又红火起来了,那用油纸包着的细嫩鸡肉,可香了呢!
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火车上的餐食出现了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论卖多卖少都一个样儿,改成了餐食承包责任制。在这责任制下,餐车只要每年上交固定的一笔钱,剩下的钱就都归餐车自己了。
这当口儿,大伙为能多得些奖励,频繁地把餐车弄出来卖饭,不管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从早到晚都在卖。
打从这时候起,火车上餐食的水平大幅下降。为了多挣利润,承包人自己挑进货渠道,啥便宜就进啥,可食材质量就没保证了,原先那高质量的食材标准一年不如一年。
现在餐车掌勺师傅的水平可比不上八十年代那会儿了。能去餐车做饭的人,水平是越来越差,到后来啊,只要有张卫生许可证就能进餐车做饭了。这样的师傅做出来的饭,肯定没法跟原先从酒楼出来的师傅比,连街边有些餐馆都比不上。
水平下降,埋怨声就越来越多。在火车上,要想吃饭,不是自己带,就只能去餐车。饿了就得吃啊,没辙,况且价格还不断往上涨,这样一来,大家就更不愿意吃了。
后来泡面慢慢被大家接受了,因为它便宜,口味还多,不少人都选它。就这样,八十年代备受称赞的火车餐食成为过去了。
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我读书坐绿皮长途火车,和同学们拎着啤酒就上车了,一坐车就是三十多个小时,一路打扑克,如果三缺一,就拉邻座的人一起玩,那时坐长途火车的人好说话,玩着玩着就一起分享带来的食物,当时最喜欢玩的扑克打法叫拱猪,你们玩过吗?
我反对彻底否定文革,三分正确七分错误,我喜欢文革时候把干部们腐化堕落尤其是搞破鞋之类的事公诸于世(这都是后来听老人们回忆的上网看的当年影印件),哈哈哈
就是相对比较贵一点而已。
这是餐车师傅做了给列车员们和自己吃的,在肉还需要凭票的80年代,一口可以吃一个狮子头是啥感觉啊,香迷糊了
小时候吃过这样的餐车,我觉得是这辈子最好的服务,菜丰富,服务好,没有预制菜。更不像现在高铁草草卖点干粮、方便面了事。
因为吃方便面的机会少,所以还是蛮久才吃完,可能时间过得太久了,超市里面已经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