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历史渊源

波粒子3
楼主 (文学城)

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后,帝国一分为四。其中一个托勒密王國歷經274年(前305年—前30年)。王國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敘利亞南部就包括现在的以色列。托勒密王国最后落入罗马帝国手中。

托勒密王国的人民包括犹太人,他们都受到希腊化的教育。接受了希腊文明。也知晓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科学。

基督教产生后当然与希腊哲学有不一致的地方。对于真理的追求,基督教就用一神论取代,真正的真理完全掌握在上帝手中,用不着花时间去研究哲学。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西方文明因此进入黑暗时代一千年,直到文艺复兴古希腊文明再度被从东罗马帝国找到学习。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国教是东正教,最早的新约也是用希腊语写成的,相对比较开明也敬重古希腊祖先
波粒子3
东罗马帝国分裂与基督教的关系

東羅馬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更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及後的東正教為立國基礎,在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於古羅馬和西羅馬帝國的國家。

主流觀點之一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另一主流觀點認為,395年最後一位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標誌東羅馬帝國的開始。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个信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却是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的皇帝。

東羅馬帝國是一个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混合体。西罗马帝国后来却变成纯粹基督教文化的国家。两种不同文化因此成为两个国家。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而且东罗马与同样有着高度文明的波斯帝国接壤,彼此争斗几个世纪互相影响,西罗马帝国面临的多是蛮夷之地

而波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又与当时非常开明的古印度和中土大唐接壤

波粒子3
东罗马帝国包括波斯,波斯帝国已经被亚历山大征服了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第二波斯
波粒子3
安息帝國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历史真的惊人的相似:古希腊灭亡了,但古希腊文明孕育出强大的古罗马文明,东罗马灭亡了,但拜占庭文明

传承到了俄罗斯帝国,迄今俄罗斯人依然自认为是东罗马文明的衣钵继承者,教会还在使用古希腊语,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了,但波斯文明反哺出璀璨一时的阿拉伯文明。

倒是中华文化始终传承下来,哺育出日本、朝鲜、越南等小中华。

方外居士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文明是何种方式存在?
波粒子3
变成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帝國採納地中海黑海周邊地區的傳統、藝術及文化體系,並加入了新的元素。在鄂圖曼帝國之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得以傳承,故難以斷定一種具體的鄂圖曼文化,特別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宏觀來看,一種特殊的混合文化在鄂圖曼的精英當中達致頂峰,這些鄂圖曼精英包含無數的種族及宗教團體。鄂圖曼帝國的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反映在米利特制度裡[130]。隨著帝國向西擴張,帝國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區的文化。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通婚亦有助於創造鄂圖曼的種族文化特色。與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較,這些新文化對創造鄂圖曼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方外居士
但是毕竟统治阶层是伊斯兰教,估计东正教的日子很不好过。
波粒子3
其實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能容忍異教
白云蓝天
古希腊那种纯粹民主制在古代社会是很难持续的,好在当时外来的威胁长期以来只有远敌波斯。
白云蓝天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基督教是把双刃剑,它既扼杀了中世纪的文明,而又在现代文明崛起时抑制了封建王权。
白云蓝天
东罗马帝国最大的历史作用是在客观上保卫了脆弱的西欧免于来自东南面的奥斯曼帝国等强敌的侵犯。
方外居士
不是原来那群人,很难说文化被完整保留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那是在中世纪时期,回教处于巅峰时期,包容性很强,善待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古兰经和旧约彼此非常认同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俄罗斯把东罗马帝国文化继承的很好了,从语言文字到宗教,始终把君士坦丁堡作为圣地想收复(当然是为了地中海的出海口)
波粒子3
在以色列成为国家前,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犹太教都和平共处
波粒子3
语言文字?可否解释一下
郭大平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可以比翼古希腊时代。西方有黑暗中世纪1000年,中国有黑暗独裁集中制。西方有文艺复兴,中国有邓改革?
郭大平
有道理。很遗憾,中国的儒佛道教,没能抑制独裁集中制的皇权,所以中国的皇权脱马由缰,至今仍在肆虐。
白云蓝天
大一统、中央集权也是把双刃剑,它使中世纪文明发展到顶峰,并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技术基础,但同时也阻碍现代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白云蓝天
独裁集中制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并不是黑暗的,犹如殖民主义一样,残忍血腥,但现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靠它传播。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二战前是这样的,二战后随着欧洲犹太移民的到来,血雨腥风时代开启,犹太移民才是恐怖主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