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在水一方,中国第一首朦胧诗赏析,以爱喻志

白云蓝天
楼主 (文学城)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               芦苇一片郁莽莽,
白露为霜。               露水晶莹凝成霜。
所谓伊人,               我那心中好姑娘,
在水一方。               隐隐就在河对方。
溯洄从之,               逆流弯弯去寻她,
道阻且长。               道路坎坷苦又长。
溯游从之,               顺河直下复回寻,
宛在水中央。            她却似在河中央。

蒹葭萋萋,               芦苇一片莽苍苍,
白露未晞。               露水金熔尚滴淌。
所谓伊人,               我那心中好姑娘,
在水之湄。               隐隐就在河岸旁。
溯洄从之,               逆流弯弯去寻她,
道阻且跻。               道路起伏皱波浪。
溯游从之,               顺河直下复回寻,
宛在水中坻。            她却似在河滩上。

蒹葭采采,               芦苇一片苍茫茫,
白露未已。               露水银碎耀阳光。
所谓伊人,               我那心中好姑娘,
在水之涘。               隐隐就在河水傍。
溯洄从之,               逆流弯弯去寻她,
道阻且右。               道路迂曲九回肠。
溯游从之,               顺河直下复回寻,
宛在水中沚。            她却似在河洲藏。

 

【简析】

       在一个深秋的凌晨,芦苇叶片上还留存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经过一夜无眠的诗中主人公早早地来到河边,寻找心中所日夜思念的人儿。眼前只是一片烟雾茫茫的芦苇丛,他并不知道他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具体在哪个位置,是在河边呢,还是在河的对岸,或者在河中央。他经过一番艰难的寻找后,虽然总是感到那人儿就在不远的附近,但就是找不到她。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美丽动人、凄婉缠绵的情诗。诗写得亦真亦幻,闪烁缥缈,是我国最早的朦胧诗之一,开朦胧诗之先河。诗意的空幻给具体阐释全诗带来一定困难,但也因而扩展了这首诗的内涵,读者能隐约感到隐藏在字面背后的东西,即另有着一种象征的意味在里面。心里有着爱慕的对象,日夜思念,苦苦追求,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的心上人不是完全可以象征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或抱负?诗中所描绘的具体物象不也是能够非常形象地反映人们追求理想过程中常常少不了的艰难与渺茫?所以说,她既是一首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象征追求理想的诗——作为情诗,她具有一种朦胧的美;作为象征追求理想的诗,她具有一种美丽的形式。正因为这首诗的美丽朦胧、凄婉动人,具有不朽的魅力,“蒹葭之思”已成为人们后来一个爱用的成语。
       这首诗的三段,虽然内容几乎相同,只是文字略加改动,但也使得诗意略微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结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消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为气体——表明时间在不断地延续。

 

通州河
这一首比青青子衿写得更好,还有郭老写成的白话子衿水平很一般呀,没有写出诗的味道,像儿童启蒙读物
白云蓝天
这一首应该是《诗经》中仅次于《采薇》的好诗。青青子衿那首其实很不怎么样,因为被曹诗引用才出名。我也感觉郭老翻译得不好。
衡山老道
郭的国文水平很一般吧?看他的诗词,既不大气,也不文气。其它方面,也没看出他有非凡的造诣。
白云蓝天
文才一般,思想也不深刻。最突出的大概是话剧剧本。曾把 information(信息)翻译为情报,到现在还造成很大的混乱。
通州河
郭的甲骨文造诣无人能及,贡献也很大,我是外行,读过一点点这方面的书
郭大平
郭沫若在改革开放后,写的《科学的春天》,不错!他的甲骨文造诣,也算颇有心得。
郭大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长,溯洄从之。爱情确实感天动地。
白云蓝天
这主要属于技术活。
白云蓝天
似乎属于人民日报社论性质的。
白云蓝天
《诗经》里没有感天动地的爱情,都是一些被孔子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真正感天动地的爱情是汉乐府《有所思》。
蒋闻铭
写男女情爱,贵在自然,写得感天动地,就会矫揉造作,令人作呕。我生平最不喜欢的,就是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春蚕到死丝方尽。
蒋闻铭
写男女情爱欢娱,我以为古今第一的,是诗经里的《绸缪束薪》。今夕何夕,对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蒋闻铭
不是有意和白云抬杠,在我看来,写少男钟情,少女怀春,在水一方,远不如青青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