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王实味夫人刘莹当年在吉林省蛟河县工作生活的岁月
首发2023-11-14 00:01·松花江畔的张大丰
刘莹一九五一年来到吉林省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做到退休。
一位南方的才女,没有被东北的严寒所吓倒,没有在东北的凛冽的大北风中却步,更没有被东北的大烟炮吹得迷失方向,而是坚定人生信念,勇往直前!
刘莹,一九零六年生,湖南长沙人。
一九二六年,刘莹考入北京大学。
刘莹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九年三月,刘莹从湖南长沙去上海途中,在江苏南京的北京大学同学曹孟君家与王实味相遇。
同为北京大学校友的王实味,他那坦率的性格,儒雅的谈吐,质朴的形象给刘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很快地相亲相爱啦!
王实味,一九零六年生,河南潢川人。
王实味,北京大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实味,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
一九三零年一月,刘莹与王实味在上海结婚。
这时的王实味以写小说,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为主。
这一时期的王实味与作家张天翼、徐志摩、丁玲等等等交往密切,与鲁迅、胡适等等等,也有很多的书信等往来。
一九三一年八月,刘莹与王实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取名王劲枫。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在山东省教育厅工作的王实味,在济南火车站迎接从湖南长沙到来的妻子刘莹及三岁的女儿,一家人在山东济南团聚了。
一九三五年七月,刘莹与王实味的第二个宝贝出生了,是个男孩儿,取名王旭枫。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全中国。
做为热血青年,王实味与妻子刘萤积极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
她们夫妻二人在抗日救亡的实践中,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 ——舍小家,顾大家,奔赴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让她们夫妻二人意想不到的是,恰在这时刘萤又怀孕了。
一个孕妇,再领两个孩子,奔赴遥远的延安,谈何容易啊!
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二人商议决定让王实味先行去延安,刘萤暂住湖南长沙的娘家,待做“人流”修整一下后再去延安。
一九三七年九月,刘莹、王实味领着一对儿女从山东济南出发到达河南郑州。
在河南郑州,刘莹领着两个孩子与王实味分手。
刘莹领着两个孩子乘火车奔向湖南长沙,王实味由此奔赴延安 ……
一九三七年十月,王实味在范文澜等人的协助下,顺利地到达了延安。
一九三八年十月,异常惨烈的“长沙保卫战”展开,在强敌面前,英勇奋战的国军将士被迫后撤,湖南长沙彻底沦陷。
沦陷后的湖南长沙,一片混乱。王实味与刘莹的通信联系就此中断了。
王实味到达延安后,他的才华被张闻天等领导人所赏识,受到了重用。
一九四零年,刘萤领着两个孩子准备经四川重庆绕道去延安,途中因湖北宜昌失守,水路不通,刘莹只好领着两个孩子退至湖南省沅沣县暂住。
刘莹在湖南省沅沣县一中学教书,来维持家庭生活。
战乱不止,刘莹领着两个孩子历经艰难辗转,才在一九四七年的年底回到湖南长沙。
一九四八年,刘萤在湖南长沙市郊的云峰中学教书,同时担任联络员,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长沙解放了。
刘莹每天都和正在高中、初中读书的女儿、儿子期盼着革命胜利后的王实味的归来 ……
刘萤和孩子们都以为很快就可以看到爸爸啦!
时间一天天过去,不见王实味回家,不见王实味的书信,不见有关王实味的消息 ……
刘莹感觉有些不对劲儿,她不再安心等待,她不再盲目地等待啦!
那时,刘莹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 :革命胜利了,实味该回家了?实味现在在哪里?实味他究竟出了什么事?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刘莹去湖南省委打听,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咨询,最后得到的回复是 :“王实味在敌人进攻延安时,要求到敌后工作,得到组织批准,从此失去联系。”
不久,又有人告诉刘莹,你的爱人王实味可能在东北 ……
刘莹决定北上东北寻夫时,正好赶上吉林省教育厅的相关人员到湖南省招聘教员,刘萤于是应聘,从此远离故土。
一九五一年二月,刘莹来到了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所女子中学任教。
一九五一年六月,中国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运动。
刘萤在运动中才得知,王实味在延安整风时犯了错误。但具体怎么处理的,一概不知。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王实味的女儿王劲枫写信给中组部,询问父亲王实味下落。
这次得到的答复是:“王实味到台湾去了。”
刘莹和孩子们都以为王实味被党派到台湾从事地下工作 ……
她们在小说中,在电影里,了解一些“地下工作”的保密性,严肃性。她们相信组织,内心充满希望地盼望着全家人团聚的那一天!
一九五四年三月,刘萤从吉林市女中调到吉林省蛟河县第一中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一九五六年,刘莹又被调离吉林省蛟河县的县城,来到了距离蛟河县城十七公里的新站镇中的蛟河县第二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刘莹是一位质朴、善良、正直的人,是一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位坦坦荡荡的人。
每次调动工作,她从来不问调动的原因,总是淡然地前往新的工作地。
每到一地,刘莹的工作态度,教学成绩,总是赢得学校领导们,教师们,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刘莹在吉林省蛟河县第二中学工作时的照片
一九六二年,刘莹到了退休的年龄。
学校不愿一位优秀的教师离开,征得刘莹本人同意,刘莹又被挽留了下来。
这一干,就是三年。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刘莹一分不要,一文不取,完全是无私奉献啊!
这是一位多么令人起敬,甘为蜡烛、春蚕,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民教师啊!
学校领导曾多次将刘莹应得的“补发工资”交给她,刘莹总是说 :“我有退休金,这钱就捐给学校,奖励那些忘我工作,刻苦学习的教师、学生们吧!”
一九六五年九月,刘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热爱的三尺讲台,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热爱的吉林省蛟河县第二中学校的师生们,光荣地“退休”啦!
不久,她将户口迁到了吉林省长春市,与女儿王劲枫一家住在了一起。
刘莹的女儿王劲枫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工作。
为了照顾孙子,一九七三年五月,刘莹又将户口从长春市迁到了吉林省伊通县。
刘莹的儿子王旭枫一九五五年九月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吉林省洮南县第一中学任教。
一九五六年三月,王旭枫从洮南县第一中学调到吉林省德惠县师范学校任教。
一九五七年七月,王旭枫从吉林省德惠县师范学校调至吉林省九台县第一中学任教。
一九六零年三月,王旭枫任九台县第一中学物理组长。
王旭枫给人的印象是善良,正直,热情,实在,肯于助人。
一九六零年九月,王莹从吉林省蛟河县乘火车来到了九台县第一中学看望儿子,学校领导热情接待了她。
大家在一起随意聊天,谈起王旭枫助人为乐时,刘莹说 :“ 旭枫这一点跟他爸爸实味一样,总是很慷慨 …… ”
王旭枫在九台县第一中学工作时,从不谈及他父亲的事儿。
“文革”时期,人们才知道王旭枫的父亲是王实味。
当有人问及此事时,王旭枫说道: “ 其实,我与家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是在母亲刘莹身边长大的。父亲奔向延安时我很小,并不记事儿。有些事情都是后来母亲讲给我的。 ”
王旭枫真诚待人,即使“文革”,也没有人刻意为难他。
一九七一年五月,王旭枫从吉林省九台县第一中学调到吉林省伊通县第一中学工作。
一九七一年九月,王旭枫与伊通县一电子工厂的一名女青年结婚。
一九七六年十月,《祝酒歌》优美的旋律飘向长城内外,飘向大江南北,中国文艺舞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一大批报刊恢复出版发行,一大批杂志恢复出版发行了 ……
一九七八年九月,刘莹从一些杂志、报刊上才得知自己深深爱着的人,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自己那位多才多艺的校友,自己那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同志 —— 王实味已去世三十多年啦!
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央研究院的王实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野百合花》等杂文,被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定性为政治问题,并罗列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投进了大牢。
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王实味在山西省的兴县被杀害,时年四十一岁。
一九七八年九月,刘莹与女儿、儿子一起给中央写信申诉 ……
一九八一年,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李维汉向中央组织部提出复查王实味的建议。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刘莹随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来到了湖北省十堰市居住。
一九九一年五月,王实味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八十五岁的刘莹得知这一喜讯,激动不已。
当国家将一万元慰问金送到她老人家手中时,她毫不犹豫地将全部慰问金都捐献给了湖北省十堰市文联,作为青年文学奖励基金。
二零零三年,中国这位饱经人生风霜雨雪的质朴、正直、善良的伟大的知识女性刘莹先生逝世,享年九十七岁。
一位二几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党员,高材生,解放后不被重用,王夫人一定能预感到老王的命运。
说说王实味夫人刘莹当年在吉林省蛟河县工作生活的岁月
首发2023-11-14 00:01·松花江畔的张大丰
刘莹一九五一年来到吉林省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做到退休。
一位南方的才女,没有被东北的严寒所吓倒,没有在东北的凛冽的大北风中却步,更没有被东北的大烟炮吹得迷失方向,而是坚定人生信念,勇往直前!
刘莹,一九零六年生,湖南长沙人。
一九二六年,刘莹考入北京大学。
刘莹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九年三月,刘莹从湖南长沙去上海途中,在江苏南京的北京大学同学曹孟君家与王实味相遇。
同为北京大学校友的王实味,他那坦率的性格,儒雅的谈吐,质朴的形象给刘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很快地相亲相爱啦!
王实味,一九零六年生,河南潢川人。
王实味,北京大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实味,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
一九三零年一月,刘莹与王实味在上海结婚。
这时的王实味以写小说,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为主。
这一时期的王实味与作家张天翼、徐志摩、丁玲等等等交往密切,与鲁迅、胡适等等等,也有很多的书信等往来。
一九三一年八月,刘莹与王实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取名王劲枫。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在山东省教育厅工作的王实味,在济南火车站迎接从湖南长沙到来的妻子刘莹及三岁的女儿,一家人在山东济南团聚了。
一九三五年七月,刘莹与王实味的第二个宝贝出生了,是个男孩儿,取名王旭枫。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全中国。
做为热血青年,王实味与妻子刘萤积极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
她们夫妻二人在抗日救亡的实践中,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 ——舍小家,顾大家,奔赴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让她们夫妻二人意想不到的是,恰在这时刘萤又怀孕了。
一个孕妇,再领两个孩子,奔赴遥远的延安,谈何容易啊!
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二人商议决定让王实味先行去延安,刘萤暂住湖南长沙的娘家,待做“人流”修整一下后再去延安。
一九三七年九月,刘莹、王实味领着一对儿女从山东济南出发到达河南郑州。
在河南郑州,刘莹领着两个孩子与王实味分手。
刘莹领着两个孩子乘火车奔向湖南长沙,王实味由此奔赴延安 ……
一九三七年十月,王实味在范文澜等人的协助下,顺利地到达了延安。
一九三八年十月,异常惨烈的“长沙保卫战”展开,在强敌面前,英勇奋战的国军将士被迫后撤,湖南长沙彻底沦陷。
沦陷后的湖南长沙,一片混乱。王实味与刘莹的通信联系就此中断了。
王实味到达延安后,他的才华被张闻天等领导人所赏识,受到了重用。
一九四零年,刘萤领着两个孩子准备经四川重庆绕道去延安,途中因湖北宜昌失守,水路不通,刘莹只好领着两个孩子退至湖南省沅沣县暂住。
刘莹在湖南省沅沣县一中学教书,来维持家庭生活。
战乱不止,刘莹领着两个孩子历经艰难辗转,才在一九四七年的年底回到湖南长沙。
一九四八年,刘萤在湖南长沙市郊的云峰中学教书,同时担任联络员,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长沙解放了。
刘莹每天都和正在高中、初中读书的女儿、儿子期盼着革命胜利后的王实味的归来 ……
刘萤和孩子们都以为很快就可以看到爸爸啦!
时间一天天过去,不见王实味回家,不见王实味的书信,不见有关王实味的消息 ……
刘莹感觉有些不对劲儿,她不再安心等待,她不再盲目地等待啦!
那时,刘莹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 :革命胜利了,实味该回家了?实味现在在哪里?实味他究竟出了什么事?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刘莹去湖南省委打听,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咨询,最后得到的回复是 :“王实味在敌人进攻延安时,要求到敌后工作,得到组织批准,从此失去联系。”
不久,又有人告诉刘莹,你的爱人王实味可能在东北 ……
刘莹决定北上东北寻夫时,正好赶上吉林省教育厅的相关人员到湖南省招聘教员,刘萤于是应聘,从此远离故土。
一九五一年二月,刘莹来到了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所女子中学任教。
一九五一年六月,中国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运动。
刘萤在运动中才得知,王实味在延安整风时犯了错误。但具体怎么处理的,一概不知。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王实味的女儿王劲枫写信给中组部,询问父亲王实味下落。
这次得到的答复是:“王实味到台湾去了。”
刘莹和孩子们都以为王实味被党派到台湾从事地下工作 ……
她们在小说中,在电影里,了解一些“地下工作”的保密性,严肃性。她们相信组织,内心充满希望地盼望着全家人团聚的那一天!
一九五四年三月,刘萤从吉林市女中调到吉林省蛟河县第一中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一九五六年,刘莹又被调离吉林省蛟河县的县城,来到了距离蛟河县城十七公里的新站镇中的蛟河县第二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刘莹是一位质朴、善良、正直的人,是一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位坦坦荡荡的人。
每次调动工作,她从来不问调动的原因,总是淡然地前往新的工作地。
每到一地,刘莹的工作态度,教学成绩,总是赢得学校领导们,教师们,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刘莹在吉林省蛟河县第二中学工作时的照片
一九六二年,刘莹到了退休的年龄。
学校不愿一位优秀的教师离开,征得刘莹本人同意,刘莹又被挽留了下来。
这一干,就是三年。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刘莹一分不要,一文不取,完全是无私奉献啊!
这是一位多么令人起敬,甘为蜡烛、春蚕,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民教师啊!
学校领导曾多次将刘莹应得的“补发工资”交给她,刘莹总是说 :“我有退休金,这钱就捐给学校,奖励那些忘我工作,刻苦学习的教师、学生们吧!”
一九六五年九月,刘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热爱的三尺讲台,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热爱的吉林省蛟河县第二中学校的师生们,光荣地“退休”啦!
不久,她将户口迁到了吉林省长春市,与女儿王劲枫一家住在了一起。
刘莹的女儿王劲枫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工作。
为了照顾孙子,一九七三年五月,刘莹又将户口从长春市迁到了吉林省伊通县。
刘莹的儿子王旭枫一九五五年九月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吉林省洮南县第一中学任教。
一九五六年三月,王旭枫从洮南县第一中学调到吉林省德惠县师范学校任教。
一九五七年七月,王旭枫从吉林省德惠县师范学校调至吉林省九台县第一中学任教。
一九六零年三月,王旭枫任九台县第一中学物理组长。
王旭枫给人的印象是善良,正直,热情,实在,肯于助人。
一九六零年九月,王莹从吉林省蛟河县乘火车来到了九台县第一中学看望儿子,学校领导热情接待了她。
大家在一起随意聊天,谈起王旭枫助人为乐时,刘莹说 :“ 旭枫这一点跟他爸爸实味一样,总是很慷慨 …… ”
王旭枫在九台县第一中学工作时,从不谈及他父亲的事儿。
“文革”时期,人们才知道王旭枫的父亲是王实味。
当有人问及此事时,王旭枫说道: “ 其实,我与家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是在母亲刘莹身边长大的。父亲奔向延安时我很小,并不记事儿。有些事情都是后来母亲讲给我的。 ”
王旭枫真诚待人,即使“文革”,也没有人刻意为难他。
一九七一年五月,王旭枫从吉林省九台县第一中学调到吉林省伊通县第一中学工作。
一九七一年九月,王旭枫与伊通县一电子工厂的一名女青年结婚。
一九七六年十月,《祝酒歌》优美的旋律飘向长城内外,飘向大江南北,中国文艺舞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一大批报刊恢复出版发行,一大批杂志恢复出版发行了 ……
一九七八年九月,刘莹从一些杂志、报刊上才得知自己深深爱着的人,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自己那位多才多艺的校友,自己那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同志 —— 王实味已去世三十多年啦!
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央研究院的王实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野百合花》等杂文,被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定性为政治问题,并罗列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投进了大牢。
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王实味在山西省的兴县被杀害,时年四十一岁。
一九七八年九月,刘莹与女儿、儿子一起给中央写信申诉 ……
一九八一年,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李维汉向中央组织部提出复查王实味的建议。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刘莹随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来到了湖北省十堰市居住。
一九九一年五月,王实味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八十五岁的刘莹得知这一喜讯,激动不已。
当国家将一万元慰问金送到她老人家手中时,她毫不犹豫地将全部慰问金都捐献给了湖北省十堰市文联,作为青年文学奖励基金。
二零零三年,中国这位饱经人生风霜雨雪的质朴、正直、善良的伟大的知识女性刘莹先生逝世,享年九十七岁。
一位二几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党员,高材生,解放后不被重用,王夫人一定能预感到老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