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建设,贵州的城市化是从三线建设开始的,经过10多年的三线建设,贵州的城市体系基本定型

通州河
楼主 (文学城)

“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至1980年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的建设。贵州矿产丰富、能源丰饶,又处于战略要地,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上千万的建设者,带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信念涌向贵州。

 

乌江渡水电站是贵州三线建设中诞生的重要设施与景观,它始建于1970年,完成于80年代初,是我国在贵州喀斯特地貌上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电站大坝高165米,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姿态,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航天航空是贵州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者们在这里创造了太多奇迹。在毕节黔西的穿洞村,有 “在溶洞里造战斗机零部件”的佳话:代号“143”的军工厂选址此地,为实现“靠山、分散、隐蔽”,沿着山梁和山沟建厂房,有些生产战斗机液压件的车间甚至被设置在深入山体的岩洞中。安顺的011航空工业基于1970年实现涡喷—7发动机的成功点火,标志着贵州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研制成功,随后第一架歼六Ⅲ型飞机首飞成功,结束了云贵高原上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随后更完成各型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辅机产品、航空零备件产品等的生产,为航天事业立下奇功。

经过三线建设,贵州的铁路网、煤都、钢城、电子工业基地、航天军工企业都在这时得以发展,增强了贵州的经济实力;贵州的科学技术队伍已经发展为包括中央各部属研究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内的“五路大军”,这是开创贵州经济建设新局面、促进贵州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还为贵州城镇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了适应三线建设的需要,1966年,曾被撤销的安顺、都匀市建制得到了恢复。这一年,一个崭新的城市也在渐渐成形——

 

六盘水市, 原本是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其中原本不到2万人口的水城县,在三线建设时期因水城钢铁厂的建设而进驻了8万人,让水城县一跃涌进工业时代,六枝、盘县因矿区等重要资源而与水城县一起合并为六盘水地区,在1978年又正式改为六盘水市,成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的焦点。

 

到1978年末,随着三线建设基本结束,贵州的建制市已增加到5个,城镇人口增至323.97万人,比1965年末增长43.6%,城镇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12.1%。贵州的城市体系至此已基本定型。

 

贵州,在明清时期、抗战期间、三线时期的数次移民浪潮与城市建设中渐渐成长,“兼容并包”是她最深刻的底色。自六百年前建省伊始,这片土地敞开臂膀迎接八方来客,无数人在这里扎根、留下自己的痕迹。今天的贵州,依然是人口净流入省,贵阳、遵义等大城市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圆梦之地。这部海纳百川成就的传奇,还将长长久久地续写下去。

老生常谈12
贵州,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最贫穷的省份。
a
akc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通州河
我以前好去过贵州的061基地,只是想不到三线建设会对城市化的进程影响这么大,
信笔由墨
抗战期间,国军辎重兵一团驻扎在贵阳。
c
chufang
这些厂都在大山之中且分散,如果造出的部件太大,都无法送到下一个车间。
华府采菊人
这种现象在三线工厂很普遍, 所以有时或动用大型平板车运送部件, 或干脆不生产太大的部件
c
chufang
那时候很少大型平板车,而且贵州的公路也不适合大型卡车。有时候只能搁置在荒野任凭生锈。
老生常谈12
由于贵州的贫穷,贵州军阀王家烈一直被滇军制服控制,成为滇军几次攻陷四川的帮凶。
华府采菊人
舞阳钢厂的四米二轧机,四米二宽的的钢板横竖对火车运输或超高或超宽, 结果只轧过一两次,用平板车运的

前后警戒车,工程车一长串,临时拓宽道路,加固桥梁, 等等, 问题太多, 最后只好不轧那么宽的钢板

二胡一刀
错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A
Amita
福建的工业化也是小三线开始的,福州的工业路附近有个上海新村,故名思意就知道怎么回事。汪嘉伟就是上海人,家人从上海援建南平

纺织厂来到福建。以前南平和青州两大造纸厂都是东北援建的,这是闽北最主要的工厂。

c
chufang
再加上贵州都是山,上下转弯不断。安225可能还有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