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大功。毛说韩有功,少进中。
https://club.6parkbbs.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4515168
这份由周总理亲口颁布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萧克排名第一,同为国防部副部长的李达将军排名第二,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宗逊排名第三,同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克农排名第四,之后排在前十名的几人皆是副总参谋长职位,他们分别是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和杨成武。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肖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王建安(1956年授予)、李聚奎(1958年授予)
抗美援朝之功,使他中晋上
毛主席与韩先楚握手
韩先楚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都随前线指挥所行动,五次战役结束,朝鲜战场边打边谈,志愿军成立了东西海岸联合指挥所,其中西海岸指挥所由韩先楚担任司令员。韩先楚指挥38、39、40、50军再加上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和第四军团。在防守西海岸的同时,主动进攻,发起渡海作战,解放了被美军和南朝鲜军霸占的几个岛屿,比如大和岛、小和岛等。
志愿军有三位副司令员,邓华和洪学智分管政治工作和后勤,只有韩先楚没有具体分管的军务,因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前线部队督战并检查作战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研究界对韩先楚的评价是:“最好的前线指挥官。”
韩先楚为祖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其战绩也载入美国陆军史。
1955年全军首次评定军衔时,按照韩先楚的资历,军委总部拟评为中将军衔上报。毛泽东审阅时批示:“韩有功,中晋上。”于是,韩先楚成了开国上将之一。
有文章说:“韩有功,中晋上”,是对韩先楚战功的贬低,毛主席没有说过这话。现附上这篇文章,我们不是亲历者,不一定对。
文史茶馆20182021-02-02 18:35
关于1955年大授衔,有两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那就是毛主席亲自出面,抬高了两位名将的军衔。一个叫“皮有功,少晋中”,毛主席把本来拟定少将的皮定均提高为中将。还有一个叫“韩有功,中晋上”,说的是,韩先楚本来拟评的是中将,毛主席认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提高到上将。
关于“韩有功,中晋上”这种说法,网上流传很多,笔者在一本关于韩先楚的传记中也看到这种说法。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属实吗?毛主席真的说过这话吗?
“皮有功,少晋中”,有毛主席的手迹为证,“韩有功,中晋上”则无
很多读者朋友们相信“韩有功,中晋上”这种说法,是因为它和“皮有功,少晋中”实在是太像了,太对称了,好像是孪生姐妹一样。其实呀,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问题。
毛主席是语言大师,他的很多语录非常经典,比如“皮有功,少晋中”,这是押韵的,像我们小时候读的《三字经》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致。毛主席不但提高了皮定均的军衔,而且还创造了一句优美的短诗。
而“韩有功,中晋上”,既不押韵,也无语言上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在很多纪念皮定均的地方,都能看到毛主席题写“皮有功,少晋中”六个字的手迹,说明那是真实存在的。
可是至少到现在,笔者还没有找到毛主席关于“韩有功,中晋上”六个字的手迹。如果毛主席真的说过这话,写过这六个字,以韩先楚的名气,应该是能够流传开来的。之所以没有看到,很有可能就是子虚乌有,毛主席并没有说过这六个字。
以韩先楚的战功,完全可以评上将,说“韩有功,中晋上”,是对韩先楚战功的贬低
韩先楚是属于那种后来居上的名将。他在红军时期的职位很低,到红十五军团成立,才当上师长,相比于其他开国上将来说,韩先楚在红军时期的名气确实有点低了。
到抗日战争时期吧,韩先楚虽然迅速由副团长,升任了团长,又迅速当上了旅长,可是因为突然回到延安学习,他在前线待的时间并不长,战功也不是那么显著。
韩先楚真正实现军事才华的井喷,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执掌第三纵队,横扫黑土地,打出了“旋风司令”的威名,可以说是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中的佼佼者。
这一点,和邓华很像。邓华也是,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名声都不太显著,也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才脱颖而出,大放光彩。以韩先楚在东北战场上的战功,评上将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可能说韩先楚最开始只是军长,并没有当上兵团司令员,但是韩先楚在四野大军南下的过程中,升任了兵团副司令员,后来又兼任军长。要知道,东北战场的很多名将,都是以兵团副司令员兼任军长的,比如李天佑,陈伯钧,包括最开始的黄永胜,他们都授了上将。韩先楚有什么理由不授上将呢?
更为韩先楚加分的是解放海南岛,现在很多读者朋友们都已经大概了解了,是韩先楚的力排众议,提前发起渡海作战,才及时解放了祖国的宝岛海南,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出兵台湾海峡。
海南之所以没有成为第二个台湾,真的要感谢韩先楚。这是盖世奇功,甚至可以说是大将的功劳,韩先楚凭借这份功劳,至少是要授上将的,不存在拟评中将的问题。
韩先楚还有两个重要身份,使他必须授上将。第一个是志愿军副司令员,从最初的邓华、洪学智,到后来的杨得志,宋时轮,志愿军的每一位副司令员,至少要授上将的,还有一位陈赓授了大将。韩先楚作为志愿军最初的三位副司令员之一,没有理由不授上将。
第二个是副总参谋长。1954年,粟裕担任了总参谋长,当时总共有5位副总参谋长。这5位副总参谋长中,有1位授了大将,即陈赓,其他4位清一色的都是上将,包括韩先楚。
所以说,从革命资历,到赫赫战功,从志愿军副司令员,到副总参谋长,于情于理,方方面面,韩先楚是完全可以授上将的,如果说把韩先楚评为中将,那绝对是对这位名将的贬低。
这个还真不清楚,也许毛只说没写,也许你说得对,一开始就是上将。可为什么有人要说”中进上“呢?对说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这篇文章的两个根据是站得住的。
第一次授衔,资历和授衔前的职务对授衔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元帅全部是中央军委委员。除去明确到地方工作的邓和毛本人之外其余10位军委委员就是十大元帅。
当时任副总长的韩,资历任职都应该在授上将的水平,除非他有什么问题需要降低他的授衔。
55年授衔的元帅和大将都有严格的排名顺序。
而上将没有严格的排名顺序,公布的上将名单按隶属部门和单位:国防部,总参,总政。。。这样的顺序。在同一个部门和单位,排名有先后顺序。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辑录了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授衔和晋衔的元帅和将军。十位元帅和十位大将都按公布时的严格顺序而排名。而所有的上将,中将和少将都按姓氏笔画排名。没有按授衔和晋衔的时间顺序,部门和单位,资历等排名。
李作鹏也是主张立即解放海南岛的,并且偷运了一个团到海南岛。只不过是他是想一个团一个团低偷渡,因为船只不足,国军有炮艇巡逻,邓华支持李作鹏。
立了大功。毛说韩有功,少进中。
https://club.6parkbbs.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4515168
这份由周总理亲口颁布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萧克排名第一,同为国防部副部长的李达将军排名第二,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宗逊排名第三,同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克农排名第四,之后排在前十名的几人皆是副总参谋长职位,他们分别是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和杨成武。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肖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王建安(1956年授予)、李聚奎(1958年授予)
抗美援朝之功,使他中晋上
毛主席与韩先楚握手
韩先楚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都随前线指挥所行动,五次战役结束,朝鲜战场边打边谈,志愿军成立了东西海岸联合指挥所,其中西海岸指挥所由韩先楚担任司令员。韩先楚指挥38、39、40、50军再加上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和第四军团。在防守西海岸的同时,主动进攻,发起渡海作战,解放了被美军和南朝鲜军霸占的几个岛屿,比如大和岛、小和岛等。
志愿军有三位副司令员,邓华和洪学智分管政治工作和后勤,只有韩先楚没有具体分管的军务,因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前线部队督战并检查作战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研究界对韩先楚的评价是:“最好的前线指挥官。”
韩先楚为祖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其战绩也载入美国陆军史。
1955年全军首次评定军衔时,按照韩先楚的资历,军委总部拟评为中将军衔上报。毛泽东审阅时批示:“韩有功,中晋上。”于是,韩先楚成了开国上将之一。
有文章说:“韩有功,中晋上”,是对韩先楚战功的贬低,毛主席没有说过这话。现附上这篇文章,我们不是亲历者,不一定对。
文史茶馆20182021-02-02 18:35
关于1955年大授衔,有两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那就是毛主席亲自出面,抬高了两位名将的军衔。一个叫“皮有功,少晋中”,毛主席把本来拟定少将的皮定均提高为中将。还有一个叫“韩有功,中晋上”,说的是,韩先楚本来拟评的是中将,毛主席认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提高到上将。
关于“韩有功,中晋上”这种说法,网上流传很多,笔者在一本关于韩先楚的传记中也看到这种说法。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属实吗?毛主席真的说过这话吗?
“皮有功,少晋中”,有毛主席的手迹为证,“韩有功,中晋上”则无
很多读者朋友们相信“韩有功,中晋上”这种说法,是因为它和“皮有功,少晋中”实在是太像了,太对称了,好像是孪生姐妹一样。其实呀,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问题。
毛主席是语言大师,他的很多语录非常经典,比如“皮有功,少晋中”,这是押韵的,像我们小时候读的《三字经》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致。毛主席不但提高了皮定均的军衔,而且还创造了一句优美的短诗。
而“韩有功,中晋上”,既不押韵,也无语言上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在很多纪念皮定均的地方,都能看到毛主席题写“皮有功,少晋中”六个字的手迹,说明那是真实存在的。
可是至少到现在,笔者还没有找到毛主席关于“韩有功,中晋上”六个字的手迹。如果毛主席真的说过这话,写过这六个字,以韩先楚的名气,应该是能够流传开来的。之所以没有看到,很有可能就是子虚乌有,毛主席并没有说过这六个字。
以韩先楚的战功,完全可以评上将,说“韩有功,中晋上”,是对韩先楚战功的贬低
韩先楚是属于那种后来居上的名将。他在红军时期的职位很低,到红十五军团成立,才当上师长,相比于其他开国上将来说,韩先楚在红军时期的名气确实有点低了。
到抗日战争时期吧,韩先楚虽然迅速由副团长,升任了团长,又迅速当上了旅长,可是因为突然回到延安学习,他在前线待的时间并不长,战功也不是那么显著。
韩先楚真正实现军事才华的井喷,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执掌第三纵队,横扫黑土地,打出了“旋风司令”的威名,可以说是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中的佼佼者。
这一点,和邓华很像。邓华也是,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名声都不太显著,也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才脱颖而出,大放光彩。以韩先楚在东北战场上的战功,评上将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可能说韩先楚最开始只是军长,并没有当上兵团司令员,但是韩先楚在四野大军南下的过程中,升任了兵团副司令员,后来又兼任军长。要知道,东北战场的很多名将,都是以兵团副司令员兼任军长的,比如李天佑,陈伯钧,包括最开始的黄永胜,他们都授了上将。韩先楚有什么理由不授上将呢?
更为韩先楚加分的是解放海南岛,现在很多读者朋友们都已经大概了解了,是韩先楚的力排众议,提前发起渡海作战,才及时解放了祖国的宝岛海南,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出兵台湾海峡。
海南之所以没有成为第二个台湾,真的要感谢韩先楚。这是盖世奇功,甚至可以说是大将的功劳,韩先楚凭借这份功劳,至少是要授上将的,不存在拟评中将的问题。
韩先楚还有两个重要身份,使他必须授上将。第一个是志愿军副司令员,从最初的邓华、洪学智,到后来的杨得志,宋时轮,志愿军的每一位副司令员,至少要授上将的,还有一位陈赓授了大将。韩先楚作为志愿军最初的三位副司令员之一,没有理由不授上将。
第二个是副总参谋长。1954年,粟裕担任了总参谋长,当时总共有5位副总参谋长。这5位副总参谋长中,有1位授了大将,即陈赓,其他4位清一色的都是上将,包括韩先楚。
所以说,从革命资历,到赫赫战功,从志愿军副司令员,到副总参谋长,于情于理,方方面面,韩先楚是完全可以授上将的,如果说把韩先楚评为中将,那绝对是对这位名将的贬低。
这个还真不清楚,也许毛只说没写,也许你说得对,一开始就是上将。可为什么有人要说”中进上“呢?对说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这篇文章的两个根据是站得住的。
第一次授衔,资历和授衔前的职务对授衔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元帅全部是中央军委委员。除去明确到地方工作的邓和毛本人之外其余10位军委委员就是十大元帅。
当时任副总长的韩,资历任职都应该在授上将的水平,除非他有什么问题需要降低他的授衔。
55年授衔的元帅和大将都有严格的排名顺序。
而上将没有严格的排名顺序,公布的上将名单按隶属部门和单位:国防部,总参,总政。。。这样的顺序。在同一个部门和单位,排名有先后顺序。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辑录了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授衔和晋衔的元帅和将军。十位元帅和十位大将都按公布时的严格顺序而排名。而所有的上将,中将和少将都按姓氏笔画排名。没有按授衔和晋衔的时间顺序,部门和单位,资历等排名。
李作鹏也是主张立即解放海南岛的,并且偷运了一个团到海南岛。只不过是他是想一个团一个团低偷渡,因为船只不足,国军有炮艇巡逻,邓华支持李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