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恶史》 读后感

勿来三
楼主 (文学城)
   

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了《中日交恶史》,觉得其描述那段历史相当客观,或者先前没有了解的。

比如:

北伐军队攻下南京后,发生杀害外国侨民的时间。 英法军舰大炮炮轰了南京城,用以报复。  可是日本上司下令忍让,只是要赔偿损失,为此一个中级军官觉得无法保护自己的侨民,而破腹自杀。 9.18事变的爆发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被秘密杀害。 7.7事变发生之前,中日磨擦已经很大,抗日情绪也很高,有不少势力希望挑起打日本的战争。 在7.7发生的前一天,就曾有日本兵训练时遭到附近不明对手的实弹射击。  7.7事变发生后几个小时,GCD(喜马拉雅播音员,怕被和谐竟然使用了"某某党"一词)就说日本人全民侵略华北。 7 .7 事变的3个礼拜后,发生通州大屠杀,200多日本平民被倒戈的中国保安队杀害 8.13是老蒋企图把日本人赶出上海。 而我们过去学的历史是日本先发起攻击。 《沙家浜》里就有" 8.13 ,日本在上海打了仗..."的唱段。  叙述到"南京大屠杀"时,就用了"中方声称"30万被杀这一词。这一点与中国人的民族情绪不符

本想写更多一些感受,但是对那段历史的细节除了 9.18, 1.28,  7.7, 8.13几个时间点以外,并不是很了解,怕写不好。 所以下面转帖一篇别人的感受。

---------------------------------------------------

 

 

读冯学荣的“中日交恶史”有感(一)


    这两日,初读了一遍冯学荣的〈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感觉还是有收获的。书的封面,一群孩子身着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装,手持木枪列队,稚气未脱的面孔上,一脸的茫然,浑不知等待着他们的,将是送死的命运。战争,就是这么一个巨大而无情的绞肉机,尸山血海,不足以形容其万一。


   作者写作的态度还是客观中立的,多是让资料说话,不全下定论,书中对中日双方也予以客观的称呼:中国,日本,或者是中国方面,日本方面,等等。阅读时,让人想起沈志华教授曾经说过的一段研史心得:“研究历史时,你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等等,完全以一种超然的局外人的立场对待史实和资料,这样,你才不会被自己的身份或者情绪所左右。”可以说,本书的作者真的做到了这点,以一种冷静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分析,这是很难得的。中国的史书,从太史公的史记开始,一直到当下一些作者的历史著作,感情色彩都太浓郁了,往往把历史写成了文学的样式。正因为读多了这种文学样式的历史,当年第一次读到史景迁的“改变中国”时,受到的震撼是难以磨灭的。冷静、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让事实本身说话,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才能更接近本来面貌。


     上世纪三十年代爆发的中日战争,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不仅是中国的悲剧,也是日本的悲剧。而这场悲剧却犹如涓涓细流汇成了澎湃向前的大河一般,势不可挡地发生了。莫非历史也自有其宿命?其实日本从一开始,并无全面侵华之野心,日本始终在意的,是满州,是东北。最后酿成两国大打出手的,有多方面的因素:殖民时代强者为尊的丛林法则,中日两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日本军方独大的一意孤行,乃至苏俄暗中的阴谋煽动,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在这场大战的最后爆发中,中日双方的政界、军界乃至民众,都积极地参与了演出,再加上背后苏俄影影绰绰的身影,历史真是合力之作用也。


     读了此书,感觉日本也是个冤大头。当初,为了染指东北,先是不惜与俄国大打了一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勉强胜利,然后想得到东北的采矿权铁路权啥的吧,也就是满蒙权益。谁曾想还没多久,清政府就倒台了。得,这下继续和北洋政府打交道,要它承认清朝时签的条约,没想到条约未及承认,又被段祺瑞要了一笔西原借款。给你借款了,也答应给予东北的权益了,可转眼间段也下台了,这下打交道的对象改成张作霖了。张作霖也是能拖就拖,日本人实在受不了了,就把张作霖炸死了。可这下好了,张学良接了老子的班后,彻底倒向南京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了。在日本人看来,我当初为你满州,死了那么多人,才赶走俄国人,你中国难道不应该感谢我吗?让我在东北得到相应的利益不应该吗?可是没想到中国政府的变化比变脸还要快,结果是大清、北洋、国民政府,一个比一个态度强硬,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日本人付出了巨大代价,眼看着就要落空,啥也得不到,能甘心吗?所以,最后,“九一八事变”就横空出世了。
   
惟愿历史不重演——读冯学荣的《中日交恶史》有感(二)
  日本当年属于后起列强,急于向外扩张殖民,觉得清朝国力弱,自然向它下手。但后起者要想再攫取利益,自然不象老牌帝国那么容易,当年大英帝国以几千人的军队,就能逼得清朝老大帝国割地赔款,这种好事到日本这里就没了。且不说老牌列强会干涉殖民新秀对大清的染指,法德俄三国干涉还辽就是一例,就是想通过武力战胜来殖民,也非易事。

甲午战争,其实对日本来说也胜得侥幸。按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的分析,日军当年能在黄海海战中获胜,完全是因为购买了吉野号之故,因此舰速度快,才占了很大便宜。所以我方才有邓世昌决定用舰撞沉吉野的壮举,惜乎又中了鱼雷。而在陆战方面,朝鲜战场中日军队其实是打得难解难分,可关键时候又是主帅逃跑,才导致兵败。即使这样,如果中方坚持继续打下去的话,那就在中原决战,日方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济,而中方地大人多,完全可以支撑下去。其实当年高层就有人建议继续打下去,但慈禧却无心再战,割地赔款了事。

而日俄战争,日本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谈判时俄方就不象中方那么好说话了,坚决不赔款,不行就再打,而日方已经难以为继了。最后只好放弃赔款,取得旅顺和大连的控制了事。日本方面可以说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好不容易取得了东北的一点利益,你说它舍得放弃吗?为了满州,日本连国联都退出了,不惜与世界翻脸,而中日双方的民族主义高涨又都不妥协,最后只能越打越大,直到世界大战打个底朝天罢不了手。
 

中日争端的背后,似乎总有苏俄暗地里煽风点火的影子,比如那个有名的“七七事变”,冯学荣的书中给出了他搜集的资料,就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印象。

书中给出的一些细节也很有意思:首先,当时日本军队因为一个失踪士兵与中国军队冲突后,日本军队还向上级请示怎么办,可见当时他们并不是计划好了要进攻北平,全面进攻中国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卢沟桥冲突只短短五个小时,中共方面就立马做出了反应,向全国发出了抗战宣言,这也奇怪得紧;第三,当时竟有一帮男女学生在中日军队之间的野地里放鞭炮,弄得以为双方军队都以为对方开枪;第四,当时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在1937年4月接到指示,以攻为守,争取将华北的日本兵一股气赶出去,但解放后上级让他交还了这个指示的文件原件;最后,这卢沟桥的第一枪,竟不知是谁打响的,呵呵。

c
coolwin
"描述那段历史相当客观",但忘记了一个前提:日本兵和侨民怎么会生活在中国?你占了我家,就不许我主动送客?什么TMD逻辑。
P
POCOCAT
+100. 还号称"客观中立", 能争着眼睛说瞎话到如此地步.
p
pdong95014
基本上所有反中反共的都号称中立的,严谨的,科学的。比如那个明亡之后无华夏。又比如那个历史终结论。
t
thrawn
感觉日本也是个冤大头?为了殖民利益但输了政治和经济就用武力解决。是冤大头还是一招不成恼羞成怒?
t
thrawn
卢沟桥冲突只短短五个小时,中共方面就立马做出了反应?有如何形成满洲国的前车之鉴又可以得到国内支持

哪敢拖拖拉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对日本人不也是一样得吗?既然发生了就利用此作为侵略借口。就算以前没正式准备侵略中国但也有过多少假想战争方案。不然也没有那么快就开始侵略得。

勿来三
沈志华:“研究历史时,你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等等,你才不会被自己的身份或者情绪所左右。”
c
coolwin
你做的最彻底---竟然忘记了自己是灵长类
b
bullmax
没有立场只是技巧高明而已,立场是通过材料的取舍,陈述的顺序,以及文字的隐含来表现的,所谓洗人于无形之中
希腊孤客
发现很多ID迅速,彻底,完全改变立场。怀疑是论坛管理层封了原来的网友,让渡给了新人。
F
Freemoon
蠢!
R
Redcheetah
2!
恢恢
冯学荣这个臭臭也出来捧臭,大家快散!
青松站
老师这话,是反话?是不赞成沈志华教授的?
青松站
读后感,反面教材?
青松站
当年从英法到后来日本,都是种族主义的殖民者,对"消灭"非我族类,是毫不手软的,……
青松站
历史学家的一些带有自由主义观点的,往往给今天的种族主义者再包装

,比如今天的种种,打着漂亮的旗号,干尽打 砸 抢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