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眼中的上海和上海美食
说到上海,现在全国人民的生活和上海相比,没有太大差别。而且外地人到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很多,所以现在没有多少人拿上海的人和事情来说事儿,
放在以前可是有太多话题了。当年的上海,是全国最时髦物质最丰富的地方。吃得好,穿得好,上海人有资本,的确是可以骄傲的。那个时候有上海人把上海以外的人叫做乡下人(乡唔宁)。那个时候不少上海人对全国人民包括首都北京的人都有点鄙视有点瞧不起哦。。。
不过上海以外其它地方的人,被叫成乡下人的全国人民,在羡慕嫉妒恨之余,总要找点平衡,于是全国人民就都说上海人不好,抠门小气,还举例说明,比如一个苹果切好多片吃几天。一条小鱼分三顿吃。买几个水果存着,时不时用布袋子从家里装着出去,然后找个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换成网兜装着露出来,然后拎着到处走,让邻居和朋友看见(那个时候有闲钱才吃得起水果)(这是我听说的,上海的朋友不要急着提砖头来砸我。。。)
我要说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我遇见的上海朋友没有那么抠门的。那个时候大家都穷,只是因为大上海毕竟开放得早,即使就在温饱线上,上海人民也对时髦和时尚有所要求,因为要有台面,所以必须精打细算,不过上海人不占别人的便宜,知道好歹知道利害关系,这些方面往往比其他地方的人拎得清楚。
记得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时候,上海发明了衬衣的假领子和假袖子。假领子就是用一点点布料做一个到胸口的带领子的衣服,不过只有领子没有袖子。每天换一个假领子绑上假袖子,穿上外套或者毛衣,别人看见的就是每天换了一件新衣服。仍然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干净和时髦。。。
那都是物质匮乏和贫穷惹的祸啊,还好贫穷没有限制想象力。其实我觉得那样的假领子假袖子还蛮好看的。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物质丰富了,现在谁还会用假领子假袖子呢?谁还会说吃不起水果,谁还会说一条小鱼要分几顿来吃呢?所以这些都是穷日子惹出来的麻烦,。。
本来住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我小时候应该和上海没有什么交集的。不过当年三线建设,为了防止打大仗,很多的军工企业和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厂都搬到有深山老林的贵州。很多上海人跟着工作也只好到穷乡僻壤来了。当然刚刚来到贵州也是诸多不便。诸多不习惯。满腹委屈。满腹牢骚。为了稳定军心,每年几次大节的时候,会一个车皮一个车皮的从上海用火车拉来上海的糖果糕点,肉类衣物等等时髦的东西。
为了搞好和本地合作关系,一般来说也会分一些给当地的人,我很早就吃到大白兔奶糖,华夫饼干,蛋卷一类的好味道。那样大铁盒子的饼干桶里面,像变魔术一样可以源源不断的拿出来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小时候馋猫一样的我,盯着那个盒子小眼睛就会发光发亮。我以为我真吃过所有上海的好吃的东西了,以为上海的好东西就是那些了。。。
上海好吃的东西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我真正去上海吃地道的东西还是因为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另一半那个时候去上海读研究生了。
当时的男朋友去上海读研究生,第一次去看他,带着我去上海城隍庙逛,看九曲桥,看豫园。借了一个实验室的照相机给我照相。可惜洗出来的相片都不知道是在和哪几个陌生人合影,真的是人头涌动,人太多了。累坏了的我后来就不喜欢去这些地方了。说找到有好吃的地方去逛下就行了
下面就是我喜欢的上海食品:
1)南翔小笼包
去了城隍庙然后就是去吃南翔小笼包。第一次看见那么小的包子,第一次看见那些做包子的人是用手掌来把皮抹开成为薄片然后双手翻飞一下一个一下一个的做出包子了。记得好像那个蒸包子的小蒸笼底下是用松针来铺上后才放包子的。
第一次吃到那样里面有汤的小包子,第一次吃到那样细嫩柔滑滋润的肉馅儿,真的感觉是大开眼界大呼好吃。原来我在游泳队吃的都是饭碗一样大的皮厚肉小的包子。所以以前不喜欢吃面食儿也是有道理的。
南翔小笼包好吃。不过唯一的遗憾是太贵了。买了2笼,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的我抬起头来才发现自己吃了一笼半,不好意思,家里那个人那个时候还是男朋友,没有转正之前也不好意思和我抢着吃,还说平时在上海经常吃的,叫我喜欢就多吃一点儿(那个时候多好啊,现在和我抢着吃,还会扫兴的说你都吃那么胖了,少吃一点。还美其名曰为我好,哼哼)
上海人把包子叫成馒头,吃包子说成成肉馒头,开始去上海的时候真的不习惯呢。。。
2)红烧大排
那个时候男朋友的研究所里有食堂。有个菜。那个浓油赤酱的红烧大排(猪肉大排)是我今生今世第一次最向往的食物。至今想起,仍然是眼前一亮。止不住的口水,那个油汪汪的被深棕色的酱油覆盖着的又嫩又厚实一大块肉,买的时候厨房的师傅还给加上一条上海青菜,青红交相辉映的一盘菜,远远望去感觉到的就是赏心悦目就是满满的诱惑。
到上海拿结婚证都和这个好吃的红烧大排有关系。因为我们拿结婚证那天就是在食堂里面和同学大家一起一人一块大肉排,加上茅台酒,(老爸老妈叫带去给教授的茅台酒没有好意思送出去,那天正好拿出来一起喝了)就算结婚请客了。所以说那个好吃的红烧大排是我们婚宴的主打招牌菜。。。
3)大光明冰砖和赤豆棒冰
夏天从不到30度的爽爽的贵阳到37,8度那个时候没有空调只有风扇的上海,热得晕头转向,晕头耷脑是必然的。当时借住在他们招待所的一间房子里,和别人共用厨房和卫生间。躲在房间里不动,是减少出汗的法宝。
不过午后阳光还很烈的时候,懒懒散散不想动的时候,突然听见马路上有吆喝卖棒冰和冰砖的,虽然知道太阳热毒,还是忍不住冲下楼去,那个时候一般是在单车后面有一个白色泡沫塑料的大盒子,里面有冰棒和雪糕(冰砖)。那个戴着草帽还是晒得油黑发亮的人收了钱,才打开盖子,拿出一块纸盒包装的冰糕来。不像冰棒有个可以拿的棍子。所以我们用一个大搪瓷缸子把冰砖放进去端回房间,然后连纸盒子一起用刀一切2半,一人一半,把纸盒子的切口上的纸一点一点的撕开,慢慢吃,吃完冰砖之后,真的觉得是神仙过的日子了。不过因为冰砖贵,所以也不是天天买。大多数时间是买几分钱一根的赤豆棒冰,一起拿上楼去慢慢的享用。
进进出出上海很多次,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我们叫冰棒,而上海叫棒冰。
4)銬皮橄榄
不好意思,我真的是到了上海才第一次吃橄榄。其实上海的橄榄种类很多。但是我就是对銬皮橄榄情有独钟,那个带有一点点儿咸味的甜橄榄,皱着的皮厚厚的肉。因为去核的时候开了口,所以叫銬皮橄榄吧。
前不久回去在商场看见赶快买了一包,哎呀完全不是记忆中的好味道。也许是我的味觉变差了,也许是质量的确没有原来好了,也许是这么多年把嘴巴吃挑剔了。反正不是记忆中的味道。其实蛮扫兴的。所以说不要去见初恋情人,一定是不是一样的感觉了(不好意思扯得有点远了)。
5)菜馄饨
馄饨在我的概念里就是肉馅做的。第一次到上海吃到的那个纯粹的菜馄饨真的太好吃了。记忆犹新。好大一个,包得像元宝一样,高汤里撒上一点紫菜一点虾皮,用陶瓷的勺舀馄饨,一口咬下去,青青的蔬菜有点脆有点回甜有点让人不知所措,因为那又是我第一次知道青菜可以是这么好吃的东西啊。
7)雪菜肉丝面
雪里蕻也是在上海第一次吃到的。切得细细的雪里蕻和肉丝炒熟做浇头放在一碗面上面,很好吃哦。不过我往往是把雪里蕻和肉丝吃了,面就给家里那一位吃,还美其名曰省给喜欢吃面的你
上海的美食很多。还有到上海第一次吃的青团,苔条,热呼呼的刚刚出炉的鲜肉月饼,都很和我的意。不过我被上海朋友鄙视的是我完全不喜欢吃螃蟹!回答他们螃蟹身上除了麻烦,不知道吃到了什么。那个在江浙一带在大上海,人们津津乐道的阳澄湖的大闸蟹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吃啊。一边抱怨一边咬出一堆渣渣在桌子上,逗得上海朋友哈哈笑,说我爆憎天物。。。
的确,我的胃还是贵州山里头的胃。在瑞典几十年了,在这个到处是海的国家,我还是不太喜欢海鲜。公司的日本客户来瑞典大呼这里的海鲜好,说这里的生蚝生鱼片太美味了。
国内请客上档次,高档的就是要吃海鲜。可是我就是一个土头土脑的人。回国遇到别人请我吃饭(这样的机会还不少)我一定先打招呼,我不爱吃海鲜。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客气是没有见过市面呢。。。
上海与我的关系好大,可能以后关系更大。上面写的关于过去全国人民和上海人的恩怨是听来的,不要引起误会哦。我的好朋友里面上海人不少,这一辈子沾上海人的光,得上海人的帮助也不少(前面一篇就写了一个)心里的感激一直在的呢。。。
称所有非吴语系的为外地人
据我所知, 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江苏...都有半两粮票.
https://www.tmall.com/mlist/regular_yXba0I-b53t5N8v6IuGbaQ.html?spm=a21m2.8958473.0.0.2f5278b5EB9zG7wh_sort=commendwh_page=1
not銬皮橄榄。
小时候也觉得觉得大光明冰砖好吃。来美后第一次回上海(86年)吃一口就吐掉了。
原来的味道就对
还有简装冰砖,紫雪糕
外地人眼中的上海和上海美食
说到上海,现在全国人民的生活和上海相比,没有太大差别。而且外地人到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很多,所以现在没有多少人拿上海的人和事情来说事儿,
放在以前可是有太多话题了。当年的上海,是全国最时髦物质最丰富的地方。吃得好,穿得好,上海人有资本,的确是可以骄傲的。那个时候有上海人把上海以外的人叫做乡下人(乡唔宁)。那个时候不少上海人对全国人民包括首都北京的人都有点鄙视有点瞧不起哦。。。
不过上海以外其它地方的人,被叫成乡下人的全国人民,在羡慕嫉妒恨之余,总要找点平衡,于是全国人民就都说上海人不好,抠门小气,还举例说明,比如一个苹果切好多片吃几天。一条小鱼分三顿吃。买几个水果存着,时不时用布袋子从家里装着出去,然后找个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换成网兜装着露出来,然后拎着到处走,让邻居和朋友看见(那个时候有闲钱才吃得起水果)(这是我听说的,上海的朋友不要急着提砖头来砸我。。。)
我要说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我遇见的上海朋友没有那么抠门的。那个时候大家都穷,只是因为大上海毕竟开放得早,即使就在温饱线上,上海人民也对时髦和时尚有所要求,因为要有台面,所以必须精打细算,不过上海人不占别人的便宜,知道好歹知道利害关系,这些方面往往比其他地方的人拎得清楚。
记得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时候,上海发明了衬衣的假领子和假袖子。假领子就是用一点点布料做一个到胸口的带领子的衣服,不过只有领子没有袖子。每天换一个假领子绑上假袖子,穿上外套或者毛衣,别人看见的就是每天换了一件新衣服。仍然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干净和时髦。。。
那都是物质匮乏和贫穷惹的祸啊,还好贫穷没有限制想象力。其实我觉得那样的假领子假袖子还蛮好看的。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物质丰富了,现在谁还会用假领子假袖子呢?谁还会说吃不起水果,谁还会说一条小鱼要分几顿来吃呢?所以这些都是穷日子惹出来的麻烦,。。
本来住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我小时候应该和上海没有什么交集的。不过当年三线建设,为了防止打大仗,很多的军工企业和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厂都搬到有深山老林的贵州。很多上海人跟着工作也只好到穷乡僻壤来了。当然刚刚来到贵州也是诸多不便。诸多不习惯。满腹委屈。满腹牢骚。为了稳定军心,每年几次大节的时候,会一个车皮一个车皮的从上海用火车拉来上海的糖果糕点,肉类衣物等等时髦的东西。
为了搞好和本地合作关系,一般来说也会分一些给当地的人,我很早就吃到大白兔奶糖,华夫饼干,蛋卷一类的好味道。那样大铁盒子的饼干桶里面,像变魔术一样可以源源不断的拿出来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小时候馋猫一样的我,盯着那个盒子小眼睛就会发光发亮。我以为我真吃过所有上海的好吃的东西了,以为上海的好东西就是那些了。。。
上海好吃的东西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我真正去上海吃地道的东西还是因为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另一半那个时候去上海读研究生了。
当时的男朋友去上海读研究生,第一次去看他,带着我去上海城隍庙逛,看九曲桥,看豫园。借了一个实验室的照相机给我照相。可惜洗出来的相片都不知道是在和哪几个陌生人合影,真的是人头涌动,人太多了。累坏了的我后来就不喜欢去这些地方了。说找到有好吃的地方去逛下就行了
下面就是我喜欢的上海食品:
1)南翔小笼包
去了城隍庙然后就是去吃南翔小笼包。第一次看见那么小的包子,第一次看见那些做包子的人是用手掌来把皮抹开成为薄片然后双手翻飞一下一个一下一个的做出包子了。记得好像那个蒸包子的小蒸笼底下是用松针来铺上后才放包子的。
第一次吃到那样里面有汤的小包子,第一次吃到那样细嫩柔滑滋润的肉馅儿,真的感觉是大开眼界大呼好吃。原来我在游泳队吃的都是饭碗一样大的皮厚肉小的包子。所以以前不喜欢吃面食儿也是有道理的。
南翔小笼包好吃。不过唯一的遗憾是太贵了。买了2笼,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的我抬起头来才发现自己吃了一笼半,不好意思,家里那个人那个时候还是男朋友,没有转正之前也不好意思和我抢着吃,还说平时在上海经常吃的,叫我喜欢就多吃一点儿(那个时候多好啊,现在和我抢着吃,还会扫兴的说你都吃那么胖了,少吃一点。还美其名曰为我好,哼哼)
上海人把包子叫成馒头,吃包子说成成肉馒头,开始去上海的时候真的不习惯呢。。。
2)红烧大排
那个时候男朋友的研究所里有食堂。有个菜。那个浓油赤酱的红烧大排(猪肉大排)是我今生今世第一次最向往的食物。至今想起,仍然是眼前一亮。止不住的口水,那个油汪汪的被深棕色的酱油覆盖着的又嫩又厚实一大块肉,买的时候厨房的师傅还给加上一条上海青菜,青红交相辉映的一盘菜,远远望去感觉到的就是赏心悦目就是满满的诱惑。
到上海拿结婚证都和这个好吃的红烧大排有关系。因为我们拿结婚证那天就是在食堂里面和同学大家一起一人一块大肉排,加上茅台酒,(老爸老妈叫带去给教授的茅台酒没有好意思送出去,那天正好拿出来一起喝了)就算结婚请客了。所以说那个好吃的红烧大排是我们婚宴的主打招牌菜。。。
3)大光明冰砖和赤豆棒冰
夏天从不到30度的爽爽的贵阳到37,8度那个时候没有空调只有风扇的上海,热得晕头转向,晕头耷脑是必然的。当时借住在他们招待所的一间房子里,和别人共用厨房和卫生间。躲在房间里不动,是减少出汗的法宝。
不过午后阳光还很烈的时候,懒懒散散不想动的时候,突然听见马路上有吆喝卖棒冰和冰砖的,虽然知道太阳热毒,还是忍不住冲下楼去,那个时候一般是在单车后面有一个白色泡沫塑料的大盒子,里面有冰棒和雪糕(冰砖)。那个戴着草帽还是晒得油黑发亮的人收了钱,才打开盖子,拿出一块纸盒包装的冰糕来。不像冰棒有个可以拿的棍子。所以我们用一个大搪瓷缸子把冰砖放进去端回房间,然后连纸盒子一起用刀一切2半,一人一半,把纸盒子的切口上的纸一点一点的撕开,慢慢吃,吃完冰砖之后,真的觉得是神仙过的日子了。不过因为冰砖贵,所以也不是天天买。大多数时间是买几分钱一根的赤豆棒冰,一起拿上楼去慢慢的享用。
进进出出上海很多次,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我们叫冰棒,而上海叫棒冰。
4)銬皮橄榄
不好意思,我真的是到了上海才第一次吃橄榄。其实上海的橄榄种类很多。但是我就是对銬皮橄榄情有独钟,那个带有一点点儿咸味的甜橄榄,皱着的皮厚厚的肉。因为去核的时候开了口,所以叫銬皮橄榄吧。
前不久回去在商场看见赶快买了一包,哎呀完全不是记忆中的好味道。也许是我的味觉变差了,也许是质量的确没有原来好了,也许是这么多年把嘴巴吃挑剔了。反正不是记忆中的味道。其实蛮扫兴的。所以说不要去见初恋情人,一定是不是一样的感觉了(不好意思扯得有点远了)。
5)菜馄饨
馄饨在我的概念里就是肉馅做的。第一次到上海吃到的那个纯粹的菜馄饨真的太好吃了。记忆犹新。好大一个,包得像元宝一样,高汤里撒上一点紫菜一点虾皮,用陶瓷的勺舀馄饨,一口咬下去,青青的蔬菜有点脆有点回甜有点让人不知所措,因为那又是我第一次知道青菜可以是这么好吃的东西啊。
7)雪菜肉丝面
雪里蕻也是在上海第一次吃到的。切得细细的雪里蕻和肉丝炒熟做浇头放在一碗面上面,很好吃哦。不过我往往是把雪里蕻和肉丝吃了,面就给家里那一位吃,还美其名曰省给喜欢吃面的你
上海的美食很多。还有到上海第一次吃的青团,苔条,热呼呼的刚刚出炉的鲜肉月饼,都很和我的意。不过我被上海朋友鄙视的是我完全不喜欢吃螃蟹!回答他们螃蟹身上除了麻烦,不知道吃到了什么。那个在江浙一带在大上海,人们津津乐道的阳澄湖的大闸蟹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吃啊。一边抱怨一边咬出一堆渣渣在桌子上,逗得上海朋友哈哈笑,说我爆憎天物。。。
的确,我的胃还是贵州山里头的胃。在瑞典几十年了,在这个到处是海的国家,我还是不太喜欢海鲜。公司的日本客户来瑞典大呼这里的海鲜好,说这里的生蚝生鱼片太美味了。
国内请客上档次,高档的就是要吃海鲜。可是我就是一个土头土脑的人。回国遇到别人请我吃饭(这样的机会还不少)我一定先打招呼,我不爱吃海鲜。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客气是没有见过市面呢。。。
上海与我的关系好大,可能以后关系更大。上面写的关于过去全国人民和上海人的恩怨是听来的,不要引起误会哦。我的好朋友里面上海人不少,这一辈子沾上海人的光,得上海人的帮助也不少(前面一篇就写了一个)心里的感激一直在的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外地人眼中的上海和上海美食。。。 突然想起那些曾经的缘分。。。 一生之爱在贵州。。。贵州小吃 回国照顾父母,其实左右为难。。。 不要抵赖,还是承认和坦白吧。。。
称所有非吴语系的为外地人
据我所知, 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江苏...都有半两粮票.
https://www.tmall.com/mlist/regular_yXba0I-b53t5N8v6IuGbaQ.html?spm=a21m2.8958473.0.0.2f5278b5EB9zG7wh_sort=commendwh_page=1
not銬皮橄榄。
小时候也觉得觉得大光明冰砖好吃。来美后第一次回上海(86年)吃一口就吐掉了。
原来的味道就对
还有简装冰砖,紫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