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ibo.com/6296185613/5167402271643844
我想说江奇涛是一个拿来派借用派但不是那种意义派考据派,你带着peerreviewing的热情扣他的剧里的细节真不真实意义不大的,那种一段一段一集一集截说这段想表达这个那个这人物好进步那人物好落后也很奇怪。他的戏的基调一定要藉由多立场的人物来达到一种偏混沌的平衡。而且他的戏相当阶段性的。军校是他的一个创作母题之一,他名作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基本军校孕育和奠定,出了这个地方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而他最会写的东西是什么?一是这种混沌的平衡里一种摆荡的宿命感,就像少帅里那句,我们度过的岁月好像一声叹息,固然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走向背道而驰分崩离析跟自己相当亲近的人告别。二是富于魅力的三角关系。
我个人很震撼看到这样的台词:
一个道德完美的庸夫,只是庸夫
一个遍体鳞伤的英雄,仍是英雄
https://weibo.com/1878100027/5168177382163246
不知道江奇涛编剧在塑造梁乡和菽红这两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参考《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 在这两段故事里,梁乡和聂赫留朵夫初期都是给人感觉非常得体正直的贵族青年,两人与女主的相遇,都是描写的如初恋一般的清新。 两个男性角色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都发生在从少年到成年男性的过程中,并且在我看来都和战争、暴力有关。梁乡是在东京军事学校毕业之际性侵了菽红,聂赫留朵夫则是在奔赴战场前性侵了玛丝洛娃。 梁乡在事后是志得意满的笑和欣赏,以证明他长大成人,剧本里他甚至说出“别装了,你也喜欢我,对不对?母狗不掉腚,公狗不敢上。”;而聂赫留朵夫则是硬塞给了玛丝洛娃100卢布,以减轻自己的道德负罪感,玛丝洛娃后来恶狠狠地学着聂赫留朵夫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菽红和玛丝洛娃都因为这次痛苦的意外怀上了孩子,要说她们在这件事之前对给她们造成伤害的男人完全没有感情我觉得也是很不客观的,但违背女性意愿的强暴就是很痛苦,并不会因为曾有过好感而抵消这种痛苦。就像纪晓芙对杨逍一样,接受他的心意,但无法承受他的行为,更何况良乡和聂赫留朵夫事后都对女受害者有居高临下的二次伤害。更绝的是两个女性角色都选择了一位革命者,菽红和俞天白,玛丝洛娃和西蒙松。 只是在托翁的笔下,聂赫留朵夫选择了忏悔,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在为玛丝洛娃奔走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也对自己的贵族生活和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将土地分给农民,投身到为社会底层人民谋福利的事业中,实现精神上的复活。 但梁乡从剧本里看来,最终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忏悔,这也好,证明了他所代表的这个阶层完全是无可救药的,必须被推翻的,就像导演王伟所说“男性角色中梁乡的视角更容易看清朝廷内部腐朽的细节,便于观众理解当时国家蒙辱的基本逻辑。”他也就那样了,无需因为演员的帅气为这个角色蒙上任何滤镜,他和他的朝代一样,就是永远无法复活的灵魂。 最后我觉得菽红很了不起,玛丝洛娃还有被迫堕落的无奈时期,但菽红却越挫越勇,她比带她走上革命的人还要了不起,因为她还解决了语言、吃饭、生存和当一位母亲遇到的种种难题,“乌鸦也许有不叫的时候,但我们秋红小姐一定会想出办法来的。” #人生若如初见#
当然不会喜欢吴天白了。
但我相信,某些时刻她肯定会想到他,吴是第一个走进她人生的男人,一个疯狂的革命者,理想主义的偏激派,他给菽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完全不同于乡下姑娘的人生。
某种程度来说,爱不能代表全部。
的路不同于聂赫留朵夫,所以,只有剧的前半段算是copy托尔斯泰的思想了吧~~~
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列文和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悲悯和人道主义思想都赋予他钟爱的人物…
我难以想象菽红一个小女子分析出枪不值钱,压价!
https://weibo.com/6296185613/5167402271643844
我想说江奇涛是一个拿来派借用派但不是那种意义派考据派,你带着peerreviewing的热情扣他的剧里的细节真不真实意义不大的,那种一段一段一集一集截说这段想表达这个那个这人物好进步那人物好落后也很奇怪。他的戏的基调一定要藉由多立场的人物来达到一种偏混沌的平衡。而且他的戏相当阶段性的。军校是他的一个创作母题之一,他名作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基本军校孕育和奠定,出了这个地方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而他最会写的东西是什么?一是这种混沌的平衡里一种摆荡的宿命感,就像少帅里那句,我们度过的岁月好像一声叹息,固然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走向背道而驰分崩离析跟自己相当亲近的人告别。二是富于魅力的三角关系。
我个人很震撼看到这样的台词:
一个道德完美的庸夫,只是庸夫
一个遍体鳞伤的英雄,仍是英雄
https://weibo.com/1878100027/5168177382163246
不知道江奇涛编剧在塑造梁乡和菽红这两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参考《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
在这两段故事里,梁乡和聂赫留朵夫初期都是给人感觉非常得体正直的贵族青年,两人与女主的相遇,都是描写的如初恋一般的清新。
两个男性角色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都发生在从少年到成年男性的过程中,并且在我看来都和战争、暴力有关。梁乡是在东京军事学校毕业之际性侵了菽红,聂赫留朵夫则是在奔赴战场前性侵了玛丝洛娃。
梁乡在事后是志得意满的笑和欣赏,以证明他长大成人,剧本里他甚至说出“别装了,你也喜欢我,对不对?母狗不掉腚,公狗不敢上。”;而聂赫留朵夫则是硬塞给了玛丝洛娃100卢布,以减轻自己的道德负罪感,玛丝洛娃后来恶狠狠地学着聂赫留朵夫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菽红和玛丝洛娃都因为这次痛苦的意外怀上了孩子,要说她们在这件事之前对给她们造成伤害的男人完全没有感情我觉得也是很不客观的,但违背女性意愿的强暴就是很痛苦,并不会因为曾有过好感而抵消这种痛苦。就像纪晓芙对杨逍一样,接受他的心意,但无法承受他的行为,更何况良乡和聂赫留朵夫事后都对女受害者有居高临下的二次伤害。更绝的是两个女性角色都选择了一位革命者,菽红和俞天白,玛丝洛娃和西蒙松。
只是在托翁的笔下,聂赫留朵夫选择了忏悔,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在为玛丝洛娃奔走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也对自己的贵族生活和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将土地分给农民,投身到为社会底层人民谋福利的事业中,实现精神上的复活。
但梁乡从剧本里看来,最终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忏悔,这也好,证明了他所代表的这个阶层完全是无可救药的,必须被推翻的,就像导演王伟所说“男性角色中梁乡的视角更容易看清朝廷内部腐朽的细节,便于观众理解当时国家蒙辱的基本逻辑。”他也就那样了,无需因为演员的帅气为这个角色蒙上任何滤镜,他和他的朝代一样,就是永远无法复活的灵魂。
最后我觉得菽红很了不起,玛丝洛娃还有被迫堕落的无奈时期,但菽红却越挫越勇,她比带她走上革命的人还要了不起,因为她还解决了语言、吃饭、生存和当一位母亲遇到的种种难题,“乌鸦也许有不叫的时候,但我们秋红小姐一定会想出办法来的。”
#人生若如初见#
当然不会喜欢吴天白了。
但我相信,某些时刻她肯定会想到他,吴是第一个走进她人生的男人,一个疯狂的革命者,理想主义的偏激派,他给菽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完全不同于乡下姑娘的人生。
某种程度来说,爱不能代表全部。
的路不同于聂赫留朵夫,所以,只有剧的前半段算是copy托尔斯泰的思想了吧~~~
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列文和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悲悯和人道主义思想都赋予他钟爱的人物…
我难以想象菽红一个小女子分析出枪不值钱,压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