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们连队吃包子,老兵吃出了水平和技术,令人难忘!
那场景,一直温暖着我们的艰苦岁月。
大伙一说起来,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1
最香的包子就是我们通信连的大肉包子!
那天下大雪,又是周日两顿饭,早上面条又不顶饿,我们扫了一天雪,真给饿的眼冒金星。
晚饭时候,副连长在饭堂前面说:“晚上食堂吃包子,不要抢!”
话音未落,队列里哄堂大笑,战士一下子听出言外之意:吃包子要讲究,要有水平。
战士们整齐进入饭堂,发现炊事班长、司务长也在,一个个虎视眈眈地看着战士们拿包子。
炊事班长高声吆喝,一个人先拿四个,不够吃了再来拿。
战士们一到笼屉连,呼啦一下队形全乱了。勇敢点的抢占了“有利地形”,斯文点的被挤在了身后。
然而,毕竟是战友,被挤到后面的,又被拉到了前面……
很快,战士们端着饭碗,走到各自班所在的桌子边上。
2
一个连吃饭也不愿意动脑筋的兵,绝不是个好兵。
西安籍的刘新生是个老兵,他把滚烫的包子用筷子拨拉成一排。
没想到,他在每个上面先啃了一口,然后用拉手风琴的方法,一合一开,包子里的烫人热气被挤了出来,不一会儿包子就可以吃了。
然而,别的桌子上有咬得急的,包子里的油水“滋”的飞溅出去,溅得四周都是,也有飞到衣服上的。
还有用筷子把滚烫的包子“糖葫芦”般串起,吹口琴般“1234”个个击破,肥香的汤汁儿流到饭碗里。
大伙吸溜着,大口吃着味美的包子,眼睛却还不时瞅着远处的笼屉。
不一会儿的功夫,又一个个走马灯般穿梭在饭桌和笼屉之间,继续吃包子。
炊事班长说过管够的。
我们刚下连不久,一个个还拘束着,最多吃四个。可一个陕西老兵却吃一胳膊。
什么叫一胳膊,就是张开右胳膊,包子从手开始放,一直放到肩膀处。
加起来有12、13个,他全吃了。
我们大开眼界。
3
后来,为了就餐时食堂不乱,连队规定饭前各班派一个到食堂打饭,打饭者会至少提前15分钟进饭堂,把每份饭菜打到自己班里的大盆子里。
记得一次,一个负责打饭的84年新兵,在战士还没进饭堂时,自己先吃包子,不曾想急了点。
他一口下去,却咬住了自己的手指头,手指咬烂了,还出了血,一时成了大家的谈资。
后来,连队养猪、种菜,渐渐地,吃包子由每星期一次,变成了两次,包子馅有大葱猪肉的,也有白菜猪肉的,牛肉馅的很少。
连队女兵班往往去两三个人打破饭,她们打得也不少。
一次,她们包子没吃完,知道我们饿,悄悄给我带出来两个。
后来,即便吃包子的次数多了些,但大伙对包子的初衷没变。
4
一次,连队包牛肉馅包子,帮厨的人不少,包的包子形状各一,有的别提多大了。
结果晚上吃饭时,两个安徽淮南兵却小声打起了赌,比看谁吃得多,结果,一人连吃16个,喝了三碗大米粥。另外一个兵怕出事,吓得一声不敢吭,可是一夜没事。
结果,吃16个包子的战士,半夜还在操场散步消食。
第二天,打赌输的人,乖乖地买了五盒烟送给对方。
那时候,战士们最开心的是到炊事班帮厨,要是遇到中午吃红烧肉,早早的先给自己班里的兄弟们打上满满一大盆,然而再分给每个人。
遇到包子、炒面之类的就不说了,更是能多打就多打。
听说,还有人悄悄带几个包子回宿舍,冬天放在炉子上烤着吃,满屋流香。
5
我的老站长是安徽人,他给讲了他们78年兵吃包子的故事。
中午吃大包子,韭菜猪肉馅的大包子,一开始,每人分四个,吃完还觉的没吃饱,又去要了四个包子,这四个包子吃完,他们离开了饭堂。
他们坐在食堂外面大树下休息、聊天,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一个人说咱食堂窗户好像能打开!
他们迅速围了过去,炊事班的也收拾完厨具回宿舍休息了,食堂早已没有人。
有个兵窗跳进去说,谁要几个吱声,站长说给我来五个!别的战友也报了数。
里面的战友把衣服脱下来,兜住一大兜包子出来了。他们几个人跑到更隐蔽的地方吃了起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包子都吃没了!这时大伙才感觉肚皮撑得滚圆!
站长说,他那天前前后后吃了十八个包子,下午出公差时遇上大瀑雨,其他人被浇的象落汤鸡,冷得哆嗦,而他吃得饱,没感觉到身上冷!
6
过了年,连队分来了一批新兵。
然而一天,副连长却在我饭前点名时,批评了两名新战士。
原来,这两名新战士晚上值勤,一人跳进饭堂,跑到笼屉旁边翻东西,一人在外接应。
不曾想,副连长查岗,在外接应的新兵撒腿就跑了,而里面的却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结果副连长刚到了窗口,里面的新兵以为是战友来接应他,小声说:“快点接住,我拿不动了。”
领导笑着说:“拿不动,还不快跳出来!”
这新兵一听是副连长的声音,顿时惊愕又尴尬,连以跳了出来…….
7
后来,听我们班长说,有一天晚上,轮到他和一老乡巡逻值班,他们走到四连食堂旁边,看见厨房的灯还亮着,窗户虚掩着。
班长给老乡说,你帮我拿着枪,我进去看看有没啥好吃的?
结果竟有意外发现:食品柜里有煮熟的大块排骨,旁边还有包子。
也不知道是给谁留的。
他们竟不管了,把排骨和包子拿出来,大块朵颐了一把。
他告诉我,这事有点丢人,不敢说出去啊!几十年了,现在说应该没事了吧!
8
其实,那个年月,老百姓普遍缺吃的。
那年月,部队炊事班蒸的包子就是好吃。
吃包子时,大伙发自内心的开心,这种开心简单、质朴和幸福,这就是那时的战士生活。
部队按伙食标准供给,血气方刚的军营男子汉,就应该多吃、吃好。
伙食好,官兵思想问题就少。吃饱才能有个强健的身体!
部队是准备打仗的,能吃就能干,关键时候就能冲得上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当地人做面点舍得花心思,花时间。原因很简单,北欧不像南欧那样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果蔬,得想办法补就,丰富食谱。
前几年去老家,吃了当地盛名的蟹黄汤包,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食材包括大闸蟹、 母鸡、 猪肉皮、高筋 面粉。蒸熟的汤包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似乎吹之即破。在餐桌拿汤包吃汤包有12字口径: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在汤包的上部先用嘴咬开一个小口子,轻轻吮吸带着螃蟹黄的鸡肉汤,然后慢慢品尝其具体的“内容”。性急的人不小心就会烫嘴
难得有好吃的。我下乡时喂过猪,连饲料都没有,用猪草替代。现在的猪饲料充足,且热量要比猪草高得多,肉质还会更差?
差?
吃熊掌。
的食物。
感冒。其实,过去美国新英格兰和加拿大新法兰西那一带的渔民,都讨厌龙虾。
如此这般的严以律己,执行命令就会一丝不苟。
平时自由散漫的或缺乏组织纪律性的,比如为了吃包子一哄而上相互拥挤,很难想象战时会突然能具备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冲锋防守服从命令视死如归。
部队和部队是不一样的,所谓精锐部队,首先就是它所具备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也是良好军事素质素养的重要部分。
本坛有朋友发表了一系列讲述部队故事的文章;我读了一些,很不以为然。如果这位朋友的故事并没有加以“文学性”描述的话,他所讲述的连队,充其量也就是支三、四流的部队。比如私底下说指导员楞充文化人什么的,其它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言行,显然很缺乏么组织纪律性以及对上级领导权威的缺乏尊重。很难想象打起仗来,会一丝不苟严格底执行指导员下达的命令。
军事素质素养,不只指的是军事技术的掌握程度。纪律严明,是战场取胜的先决条件。
过去西方穷人吃龙虾,也差不多原因,因为饲料成本高龙虾捕捞成本低,鸡肉贵,所以吃龙虾。
那两个了不起的蛋蛋,比草民有没有吃的,更重要。
1984年,我们连队吃包子,老兵吃出了水平和技术,令人难忘!
那场景,一直温暖着我们的艰苦岁月。
大伙一说起来,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1
最香的包子就是我们通信连的大肉包子!
那天下大雪,又是周日两顿饭,早上面条又不顶饿,我们扫了一天雪,真给饿的眼冒金星。
晚饭时候,副连长在饭堂前面说:“晚上食堂吃包子,不要抢!”
话音未落,队列里哄堂大笑,战士一下子听出言外之意:吃包子要讲究,要有水平。
战士们整齐进入饭堂,发现炊事班长、司务长也在,一个个虎视眈眈地看着战士们拿包子。
炊事班长高声吆喝,一个人先拿四个,不够吃了再来拿。
战士们一到笼屉连,呼啦一下队形全乱了。勇敢点的抢占了“有利地形”,斯文点的被挤在了身后。
然而,毕竟是战友,被挤到后面的,又被拉到了前面……
很快,战士们端着饭碗,走到各自班所在的桌子边上。
2
一个连吃饭也不愿意动脑筋的兵,绝不是个好兵。
西安籍的刘新生是个老兵,他把滚烫的包子用筷子拨拉成一排。
没想到,他在每个上面先啃了一口,然后用拉手风琴的方法,一合一开,包子里的烫人热气被挤了出来,不一会儿包子就可以吃了。
然而,别的桌子上有咬得急的,包子里的油水“滋”的飞溅出去,溅得四周都是,也有飞到衣服上的。
还有用筷子把滚烫的包子“糖葫芦”般串起,吹口琴般“1234”个个击破,肥香的汤汁儿流到饭碗里。
大伙吸溜着,大口吃着味美的包子,眼睛却还不时瞅着远处的笼屉。
不一会儿的功夫,又一个个走马灯般穿梭在饭桌和笼屉之间,继续吃包子。
炊事班长说过管够的。
我们刚下连不久,一个个还拘束着,最多吃四个。可一个陕西老兵却吃一胳膊。
什么叫一胳膊,就是张开右胳膊,包子从手开始放,一直放到肩膀处。
加起来有12、13个,他全吃了。
我们大开眼界。
3
后来,为了就餐时食堂不乱,连队规定饭前各班派一个到食堂打饭,打饭者会至少提前15分钟进饭堂,把每份饭菜打到自己班里的大盆子里。
记得一次,一个负责打饭的84年新兵,在战士还没进饭堂时,自己先吃包子,不曾想急了点。
他一口下去,却咬住了自己的手指头,手指咬烂了,还出了血,一时成了大家的谈资。
后来,连队养猪、种菜,渐渐地,吃包子由每星期一次,变成了两次,包子馅有大葱猪肉的,也有白菜猪肉的,牛肉馅的很少。
连队女兵班往往去两三个人打破饭,她们打得也不少。
一次,她们包子没吃完,知道我们饿,悄悄给我带出来两个。
后来,即便吃包子的次数多了些,但大伙对包子的初衷没变。
4
一次,连队包牛肉馅包子,帮厨的人不少,包的包子形状各一,有的别提多大了。
结果晚上吃饭时,两个安徽淮南兵却小声打起了赌,比看谁吃得多,结果,一人连吃16个,喝了三碗大米粥。另外一个兵怕出事,吓得一声不敢吭,可是一夜没事。
结果,吃16个包子的战士,半夜还在操场散步消食。
第二天,打赌输的人,乖乖地买了五盒烟送给对方。
那时候,战士们最开心的是到炊事班帮厨,要是遇到中午吃红烧肉,早早的先给自己班里的兄弟们打上满满一大盆,然而再分给每个人。
遇到包子、炒面之类的就不说了,更是能多打就多打。
听说,还有人悄悄带几个包子回宿舍,冬天放在炉子上烤着吃,满屋流香。
5
我的老站长是安徽人,他给讲了他们78年兵吃包子的故事。
中午吃大包子,韭菜猪肉馅的大包子,一开始,每人分四个,吃完还觉的没吃饱,又去要了四个包子,这四个包子吃完,他们离开了饭堂。
他们坐在食堂外面大树下休息、聊天,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一个人说咱食堂窗户好像能打开!
他们迅速围了过去,炊事班的也收拾完厨具回宿舍休息了,食堂早已没有人。
有个兵窗跳进去说,谁要几个吱声,站长说给我来五个!别的战友也报了数。
里面的战友把衣服脱下来,兜住一大兜包子出来了。他们几个人跑到更隐蔽的地方吃了起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包子都吃没了!这时大伙才感觉肚皮撑得滚圆!
站长说,他那天前前后后吃了十八个包子,下午出公差时遇上大瀑雨,其他人被浇的象落汤鸡,冷得哆嗦,而他吃得饱,没感觉到身上冷!
6
过了年,连队分来了一批新兵。
然而一天,副连长却在我饭前点名时,批评了两名新战士。
原来,这两名新战士晚上值勤,一人跳进饭堂,跑到笼屉旁边翻东西,一人在外接应。
不曾想,副连长查岗,在外接应的新兵撒腿就跑了,而里面的却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结果副连长刚到了窗口,里面的新兵以为是战友来接应他,小声说:“快点接住,我拿不动了。”
领导笑着说:“拿不动,还不快跳出来!”
这新兵一听是副连长的声音,顿时惊愕又尴尬,连以跳了出来…….
7
后来,听我们班长说,有一天晚上,轮到他和一老乡巡逻值班,他们走到四连食堂旁边,看见厨房的灯还亮着,窗户虚掩着。
班长给老乡说,你帮我拿着枪,我进去看看有没啥好吃的?
结果竟有意外发现:食品柜里有煮熟的大块排骨,旁边还有包子。
也不知道是给谁留的。
他们竟不管了,把排骨和包子拿出来,大块朵颐了一把。
他告诉我,这事有点丢人,不敢说出去啊!几十年了,现在说应该没事了吧!
8
其实,那个年月,老百姓普遍缺吃的。
那年月,部队炊事班蒸的包子就是好吃。
吃包子时,大伙发自内心的开心,这种开心简单、质朴和幸福,这就是那时的战士生活。
部队按伙食标准供给,血气方刚的军营男子汉,就应该多吃、吃好。
伙食好,官兵思想问题就少。吃饱才能有个强健的身体!
部队是准备打仗的,能吃就能干,关键时候就能冲得上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当地人做面点舍得花心思,花时间。原因很简单,北欧不像南欧那样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果蔬,得想办法补就,丰富食谱。
前几年去老家,吃了当地盛名的蟹黄汤包,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食材包括大闸蟹、 母鸡、 猪肉皮、高筋 面粉。蒸熟的汤包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似乎吹之即破。在餐桌拿汤包吃汤包有12字口径: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在汤包的上部先用嘴咬开一个小口子,轻轻吮吸带着螃蟹黄的鸡肉汤,然后慢慢品尝其具体的“内容”。性急的人不小心就会烫嘴
难得有好吃的。我下乡时喂过猪,连饲料都没有,用猪草替代。现在的猪饲料充足,且热量要比猪草高得多,肉质还会更差?
差?
吃熊掌。
的食物。
感冒。其实,过去美国新英格兰和加拿大新法兰西那一带的渔民,都讨厌龙虾。
如此这般的严以律己,执行命令就会一丝不苟。
平时自由散漫的或缺乏组织纪律性的,比如为了吃包子一哄而上相互拥挤,很难想象战时会突然能具备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冲锋防守服从命令视死如归。
部队和部队是不一样的,所谓精锐部队,首先就是它所具备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也是良好军事素质素养的重要部分。
本坛有朋友发表了一系列讲述部队故事的文章;我读了一些,很不以为然。如果这位朋友的故事并没有加以“文学性”描述的话,他所讲述的连队,充其量也就是支三、四流的部队。比如私底下说指导员楞充文化人什么的,其它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言行,显然很缺乏么组织纪律性以及对上级领导权威的缺乏尊重。很难想象打起仗来,会一丝不苟严格底执行指导员下达的命令。
军事素质素养,不只指的是军事技术的掌握程度。纪律严明,是战场取胜的先决条件。
过去西方穷人吃龙虾,也差不多原因,因为饲料成本高龙虾捕捞成本低,鸡肉贵,所以吃龙虾。
那两个了不起的蛋蛋,比草民有没有吃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