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坛友说,群星璀璨的“我的后半生”开播了,说的是老年人的黄昏恋,说是根据王蒙的小说改编。王蒙的人生故事,我是相对熟悉的,拜读过他的青春万岁,动人不已。他的人生哲学自述也充满智慧。他结发55年的妻子去世后,80 岁的他娶了小 20 岁的二任妻子,相识 15 天再婚,我是很为王蒙高兴的。
我是带着期待看这部剧的,没想到今晚刚看完第三集,已经全然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致。沈教授丧妻一年,抑郁寡欢。所幸在住院期间,遇到令他心动之人。这本是幸事,也合情合理。沈教授有文采,心态年轻,为人简单,也真情实意。如果我是连护士长,也会被他打动。可是,沈教授的家人,除了聪颖可爱的孙子外,几乎没有一个令我有好感的,尤其是那个亲家母,缺乏边界感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可有同学说,沈教授幸亏有这些家人“保护”,看那个护士长后来的行为,多亏家人的先见之明。
我问先生的看法,他说,如果连护士长之后当真有那些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家人都是这般模样,换谁都没有安全感。我和先生虽然在对待一些国际时事观点不一,但人生观还是颇为相似的。看看这些个“家人”,有谁不是先算计的?有谁是真心为沈教授考虑的?我很想问一句,谁给你的权利?哪怕你是儿子,你是女儿,你是谁谁,我的人生需要你来帮我裁决?
有同学对国人某些现象有看法,其实我也同感,比如,利益面前,情感不值钱。比如,亲人之间缺乏边界感,父母控制孩子,成年的孩子控制父母。当真是出于爱么?老年父母再婚,有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的儿女会干预,更多的是为了房子和遗产。我曾经一华人邻居,两口子蛮有钱的,为人也挺不错,教育背景也了得。但有次闲聊,女主提及,说她的妈妈要让她回国一趟,把房屋等过户到她这个独身女名下,费事将来百年之后,被父亲的继任惦记。我很诧异,因为不算熟,没有多话。后来熟了,也没有多话,毕竟是人家的事情。但说实话,内心不是很舒服的,虽然不关我事。我觉得女儿不该这么做,哪怕妈妈这么要求。就算将来妈妈离去,父亲还是要继续生活的,且,这是属于父亲的财产,女儿没有权利拿,且,她的生活条件很好,不差这个钱。我当时就在想,夫妻过到这样的份上,父女过到这样的份上,真的是令人难过,这辈子也挺失败的。我相信,这样的,应该不是个案。
我的亲友圈,也不乏以爱之名,控制自己成年的儿女,或是儿女控制老年的父母的案例。我对此是反感的。我是拒绝任何人主宰我的命运,我也不会这样去主宰他人命运,包括我的先生,或是我的孩子,我没有这样的权利。当年我父亲去世时,我的母亲不到 60 岁。后来,她年轻时就喜欢过她的同事追求她,哥哥颇有微词,姐姐也不积极。我全力支持妈妈活好自己的后半生,谁敢说妈妈我将他/她顶回去。我也和先生聊天。如果我早于他离世,我希望他再找伴侣。我爱他,不希望他孤独。我以为,这才是爱一个人该有的模样。
这一生,我从来都是自己说了算,我不仅做主我的生前事,我已在考虑聘请律师,安排自己的生后事。我不忌讳谈生死。我以为,提前安排好,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和负责。
愿我们都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尊重儿女或是父母的选择。还是那句话,这才是爱一个人该有的模样。
就像我看不下去中国现在很多的婚姻方面的真人秀一样
爱伴侣更爱孩子,如果沈教授非换名字,儿女也没办法,就那个继子是好孩子吗?他妈为啥给人当保姆?
如果子女不管着,那是不守法。父母的财产被人骗光了,子女无法负责。
70岁的人就不配拥有感情?剧中的沈教授,风度翩翩,且依旧少年心。我不以为,护士长找他,单纯就是为了他的财产。不过,的确,护士长有个残疾智障的孩子,她的担忧可以理解。如果我是沈教授的女儿,我支持爸爸找陪伴,也支持爸爸去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包括她的孩子。这个世界上,从来是真心换真心,但阻碍我们获得真爱的,常常是内心的不安全感。防来防去,更是让彼此都有了不信任感。再好的一段感情,也经不起如是的防备。
我是听过很多这样的认知,孩子是自己的,伴侣永远是外人。这叫什么话?那还结什么婚?找什么爱人?一辈子就只和自己的孩子过日子好了。这样认知的父母,不仅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还包括孩子的幸福。
罕见不罕见,他人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哪怕满世界人都这么活,我不要这么活。如果能坚定这样的认知,还是会成就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的。
如是认知的人,估计不在少数。父母管孩子,是为你好,因为我要为你承担责任的。现在又是,父母要被成年的子女管着,因为我也是要为你承担责任的。如是可悲的人生,谁愿意过啊?
如果我遇到渣人,我不会以为是那个渣人的问题,却是会反思自己,尤其是还反复遇见渣人。不是说渣人没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更大。
我身边有朋友,包括客户,会反复进入到 abusive 的关系之中。本来相爱之初,都是情投意合的,为何每一段关系最终都是被abuse? 我以为,不能总说都是别人的问题。
且,不能认为曾经遇见渣人,所以,这个世界满是渣人。或是,如是提点孩子,不要相信爱情。我还是以为,这样的认知需要反思。
和先生聊,如果他是沈教授,该如何保护自己。他自然认同,一切要法律形式。比如,沈教授的财产有前妻的一部分。那就落实到文件中,那部分,就应该给自己的子女。至于属于自己的部分,他再婚后,新任妻子应该有一部分。当然,沈教授可以做婚前财产公证。但实话说,他 70 岁了,如果对 50 岁的护士长做出这样的举动,除非护士长是有能力无负担的,否则,也是不甚公平。
我是赞同,一切法律形式落实到文件中,这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首先,子女都不反对沈教授找伴侣,其次亲家母也不反对,只是更护外孙。49岁的连护士长在最初同意和70岁的沈教授在一起时已经说清楚了对方必须有独立住房,这是在最后吵架时说出来的。儿子儿媳对连护士长搬进沈教授的房子没有异议,甚至对连护士长的儿子住进沈教授家都没有异议,还帮着给其儿子做午饭。在美国的女儿也只是觉得父亲把连护士长迎进家中太快而回国闹了一场,当然很快也被连护士长的忍辱负重教育好了,亲如姐妹。
说起来这几年电视剧里所有洗钱的坏人,忘恩负义很少回国的子女都在美国;学成后放弃国外优渥机会或继续报效祖国的优秀学子都在欧洲;能够送出去的配偶和孩子们都在加拿大;在国内国外不值一提的都去了澳大利亚。这部戏对美国华人已经格外开恩了。
连护士长对于结婚的要求就是必须把沈教授的房产证换成她儿子连进的名字,连沈教授都被踢出了。沈教授自己不愿意,只愿意把连护士长的名字加进房产证,并且帮连护士长的儿子找了个轻松的插画工作。儿子儿媳的建议是沈教授百年之后把房子换成两个小的,一个给连护士长的儿子,一个给沈教授的儿女。女儿声明不惦记沈教授的房子,如果有自己的一份,就给沈教授的孙子。儿子儿媳还建议把这个决定落实到法律文件中,沈老也同意,但是沈老的朋友说这个文件签下了,就是沈老的生命开始倒计时,沈老又犹豫了,只是口头对连护士长说了。幸亏连护士长更不同意,有慢性肾炎的儿子也借老爷子的70大寿对于自己母亲寄人篱下沦为保姆的现在大闹了一场,从此母子二人昂首挺胸的顺利领了盒饭。
目前沈老不打不相识而相见恨晚的第二段你侬我侬正在进行中,精神上的愉悦让他把自己未果的初恋都和盘托出了。连护士长在几个老先生的对话中也被观众得知已经找到了新人。咋咋呼呼的亲家还在努力把沈老的新欢换成自己的闺蜜,各种跟踪。沈老儿子目前也开始精神出轨,对老爸漠不关心。傻呵呵的儿媳目前还没有探清沈老的新欢是谁。远在美国的女儿就更不知道了。
对于大部分人能够善良就很好了。
凡是坏人,都是美国回去的
新人通常比自己年轻不少经济条件不如自己。
和原配时可以大男子主义一言堂窝里横,找了新人可以像换了个人似的被处处拿捏对新老婆一家各种利益输出俯首帖耳。呵呵呵。
再组家庭,老人明智的话应该在生前立好遗嘱,免得身后由于遗产继承给活着的人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包括你,如果你没有那么幸运的话,你的认知也很难发生360度的改变。
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彻底改变认知,但是凤毛菱角,而且还需要凤凰磐涅的契机,经历过to be or not to be的困境,才会绝地逢生。
没了原配,男人会倾向于再找个比自己年轻健康的女性继续被照顾。
女人再婚的话多半只能找到比自己更年长身体条件更不好的继续照顾对方,谁都不傻,除非男方经济条件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否则谁会愿意去做这种免费保姆冤大头。
不拿单一的一套标准衡量所有的一切,大约是人活到一定年纪最可贵的认知之一。
“你的认知在中国文化里相比较的确是超前的。国人有很多焦虑和不安全意识,国家福利制度相对完善平等的人们比较起来就少一些这样的焦虑不安。这就是软实力的差距,也不是差的一年两年,还需要改善。来英国近30年,我也逐渐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因为有很多法律法规作后盾,像父母的钱,没有遗嘱条款,谁也无权干涉他们怎么花。但是我的焦虑感也没有完全消除,到现在也还是一有钱就存上,而我的先生是在能力范围内全花出去,磨合了好久,我的习惯改变不大,但也最终中和了他的乱花钱行为,我呢,这些年也适可而止,该改善的地方改善,可以享受的时候享受,这样才能做到不越界不操闲心,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但我是可以理解的,一切都是动态的。如果我被你的家人如是不信任地对待,我或许也会有不信任的反馈和举动。
我不认同优越感或是自卑感这个东东,我或许也会有一点,但会努力反思和警惕。我不喜欢这东东。
我已经分享很多我成长中的故事。我并不是成长于一个多优越的家庭,小的时候,家里一地鸡毛。但的确,我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决定。我遇到我的先生,我不以为是我的运气,如果是,那也是属于彼此的。
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为钱和老爸吵架。我也因为偷拿了妈妈的二元钱,整个校园都知晓了。我的成长之路没有优越感之说。
但我的确有自己的坚持和认知。我始终把感情看得比钱重。自始至终。副作用一定也有,就是至今都不富裕。但正作用更有,就是拥有可以信任的情感。说到底,应该是有安全感。但安全感哪里来的,不知道。
我有很多的案例可以举证,关键时候,钱肯定排第二位。我的确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志气和勇气。实话实说。我们家是先生管钱,自始至终,哪怕他在家,我全职。我这粗粗拉拉的性格,他若想偷偷藏钱,我是压根不知晓的。但我从来没有担心。有时,你越信任一个人,他越值得你的信任。当然,我也不是傻白甜,我做人做事很有自己的边界。
说这么多,想告诉你,我不虚伪,也不伪善,只在表达,不认同凡事把人心想得那么复杂。你想得越复杂,那恭喜你,你周围的人就会复杂。我是愿意简单看世界的。吃过亏,但不怕。都是成长的路径,只要成长了,就不算是有损失。
他人的故事始终是他人的,还是要相信自己。哪怕吃亏了,吃一堑,长一智即可,而不是,人生只吃这一堑。
不论何种认知,都有需要不断反思的空间。
也许你老公,你父母可以,但出了这个范围呢?你的自洽范围是不是比较小?no offense. 你的观点其实挺好的,就是不现实
她还对沈老说过否则你比我大二十岁,我找你做什么。
你希望阐述你的观点没有问题,但是与剧情不符。
否则人生太悲惨了。有这种传统好歹人生有点盼头有点希望。当然在实行过程中往往矫枉过正,什么事情恰到好处在理论上可以,在现实中一般是做不到的。
现代社会个人对命运的控制力强一些,观念也随之改变,下一代这种无赖的老人肯定少多了。但总体上来说法律上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还是有必要性。
花钱请个保姆吧觉得毕竟是外人和自己不一条心不信任。
找个利益互换各取所需的后老婆伺候自己图个心安。
投射入现实, 还是有意义的。
王蒙更是八十岁的时候,找到六十岁的“娇妻”,幸福得很。人无论任何时候,都是需要情感和陪伴的。也不是所有的继任“娇妻”,都是图别人钱的。
幸福不幸福这种私人的事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往往也并不是如公众人物镜头前/人前秀的那般。
以前,孩子是私有财产,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时代在进步,虐待孩子的父母少了,孩子体会到爱,长大后才能对父母有爱。这个爱不是法律能规定的。
想当年,某省级妇女儿童部门官员私下里对我说,她见到的案例,包括削去孩子耳朵的,等等。我从事儿童保护公益多年,见到的一样触目惊心。我们的文化是有问题的,只是,这么多年,未见明显进步,儿童保护的法律也是纸上谈兵,这个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我不是说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或是来道德说教,而是说,这个世界是有另外的可能性的,前提是,你愿不愿意去尝试。如今的年纪,我自己的孩子我都不会去说教,何况是外人。来这里更多是为了分享心得,分享属于我的那片拼图。
你问我如此理想化,如何自洽。我不知道我需要自洽什么。我经历过的质疑多了去了,我从来坚持自己的活法。就好比,三十年高中同学会,班委会决定让我筹备。我说,那么多同学甚至万里迢迢聚会,我希望是真正的情感精神交融,而不是仅仅是吃吃喝喝玩玩而已。过程中,那个阻力啊,也是一言难尽。所幸班长是我的铁粉,坚定地支持我的想法。事实也证明,二天一夜的聚会,每一个人的真诚分享,让一切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甚至让等着看笑话的邻班班委们,也感慨我是如何做到的。
我的确是理想化,但我不是悬浮的理想化,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所观所想所得。所以,经得起质疑。当然,理想化行事是有代价的,就看你敢不敢了。其实,我认为就更值得赞的,是勇气。
我的亲友里,不乏把钱看得很重的。我和先生两边家庭都有。我先生是“净身出户”,我自己也是。父母去世后,我们都没有去争他们的遗产,提都没提,尽管他们在世时,我们的财力付出是最多的。只能说,我和先生,是一家人进一家门。先生看钱比我看得重些,他说,人是英雄才是胆。看尽管如此,他对我,对我的家人是舍得的。我对他家的事情是不多话的。他不争我不语。
想说,我的理想化是建立在看清人性的基础上,所以不难自洽。
不是我很喜欢的群像剧。说实话,生活中若遇到,我是会绕道走的。哪怕你再位高权重,或是如何,和我没有一毛钱关系。
有坛友说,群星璀璨的“我的后半生”开播了,说的是老年人的黄昏恋,说是根据王蒙的小说改编。王蒙的人生故事,我是相对熟悉的,拜读过他的青春万岁,动人不已。他的人生哲学自述也充满智慧。他结发55年的妻子去世后,80 岁的他娶了小 20 岁的二任妻子,相识 15 天再婚,我是很为王蒙高兴的。
我是带着期待看这部剧的,没想到今晚刚看完第三集,已经全然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致。沈教授丧妻一年,抑郁寡欢。所幸在住院期间,遇到令他心动之人。这本是幸事,也合情合理。沈教授有文采,心态年轻,为人简单,也真情实意。如果我是连护士长,也会被他打动。可是,沈教授的家人,除了聪颖可爱的孙子外,几乎没有一个令我有好感的,尤其是那个亲家母,缺乏边界感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可有同学说,沈教授幸亏有这些家人“保护”,看那个护士长后来的行为,多亏家人的先见之明。
我问先生的看法,他说,如果连护士长之后当真有那些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家人都是这般模样,换谁都没有安全感。我和先生虽然在对待一些国际时事观点不一,但人生观还是颇为相似的。看看这些个“家人”,有谁不是先算计的?有谁是真心为沈教授考虑的?我很想问一句,谁给你的权利?哪怕你是儿子,你是女儿,你是谁谁,我的人生需要你来帮我裁决?
有同学对国人某些现象有看法,其实我也同感,比如,利益面前,情感不值钱。比如,亲人之间缺乏边界感,父母控制孩子,成年的孩子控制父母。当真是出于爱么?老年父母再婚,有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的儿女会干预,更多的是为了房子和遗产。我曾经一华人邻居,两口子蛮有钱的,为人也挺不错,教育背景也了得。但有次闲聊,女主提及,说她的妈妈要让她回国一趟,把房屋等过户到她这个独身女名下,费事将来百年之后,被父亲的继任惦记。我很诧异,因为不算熟,没有多话。后来熟了,也没有多话,毕竟是人家的事情。但说实话,内心不是很舒服的,虽然不关我事。我觉得女儿不该这么做,哪怕妈妈这么要求。就算将来妈妈离去,父亲还是要继续生活的,且,这是属于父亲的财产,女儿没有权利拿,且,她的生活条件很好,不差这个钱。我当时就在想,夫妻过到这样的份上,父女过到这样的份上,真的是令人难过,这辈子也挺失败的。我相信,这样的,应该不是个案。
我的亲友圈,也不乏以爱之名,控制自己成年的儿女,或是儿女控制老年的父母的案例。我对此是反感的。我是拒绝任何人主宰我的命运,我也不会这样去主宰他人命运,包括我的先生,或是我的孩子,我没有这样的权利。当年我父亲去世时,我的母亲不到 60 岁。后来,她年轻时就喜欢过她的同事追求她,哥哥颇有微词,姐姐也不积极。我全力支持妈妈活好自己的后半生,谁敢说妈妈我将他/她顶回去。我也和先生聊天。如果我早于他离世,我希望他再找伴侣。我爱他,不希望他孤独。我以为,这才是爱一个人该有的模样。
这一生,我从来都是自己说了算,我不仅做主我的生前事,我已在考虑聘请律师,安排自己的生后事。我不忌讳谈生死。我以为,提前安排好,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和负责。
愿我们都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尊重儿女或是父母的选择。还是那句话,这才是爱一个人该有的模样。
就像我看不下去中国现在很多的婚姻方面的真人秀一样
爱伴侣更爱孩子,如果沈教授非换名字,儿女也没办法,就那个继子是好孩子吗?他妈为啥给人当保姆?
如果子女不管着,那是不守法。父母的财产被人骗光了,子女无法负责。
70岁的人就不配拥有感情?剧中的沈教授,风度翩翩,且依旧少年心。我不以为,护士长找他,单纯就是为了他的财产。不过,的确,护士长有个残疾智障的孩子,她的担忧可以理解。如果我是沈教授的女儿,我支持爸爸找陪伴,也支持爸爸去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包括她的孩子。这个世界上,从来是真心换真心,但阻碍我们获得真爱的,常常是内心的不安全感。防来防去,更是让彼此都有了不信任感。再好的一段感情,也经不起如是的防备。
我是听过很多这样的认知,孩子是自己的,伴侣永远是外人。这叫什么话?那还结什么婚?找什么爱人?一辈子就只和自己的孩子过日子好了。这样认知的父母,不仅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还包括孩子的幸福。
罕见不罕见,他人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哪怕满世界人都这么活,我不要这么活。如果能坚定这样的认知,还是会成就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的。
如是认知的人,估计不在少数。父母管孩子,是为你好,因为我要为你承担责任的。现在又是,父母要被成年的子女管着,因为我也是要为你承担责任的。如是可悲的人生,谁愿意过啊?
如果我遇到渣人,我不会以为是那个渣人的问题,却是会反思自己,尤其是还反复遇见渣人。不是说渣人没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更大。
我身边有朋友,包括客户,会反复进入到 abusive 的关系之中。本来相爱之初,都是情投意合的,为何每一段关系最终都是被abuse? 我以为,不能总说都是别人的问题。
且,不能认为曾经遇见渣人,所以,这个世界满是渣人。或是,如是提点孩子,不要相信爱情。我还是以为,这样的认知需要反思。
和先生聊,如果他是沈教授,该如何保护自己。他自然认同,一切要法律形式。比如,沈教授的财产有前妻的一部分。那就落实到文件中,那部分,就应该给自己的子女。至于属于自己的部分,他再婚后,新任妻子应该有一部分。当然,沈教授可以做婚前财产公证。但实话说,他 70 岁了,如果对 50 岁的护士长做出这样的举动,除非护士长是有能力无负担的,否则,也是不甚公平。
我是赞同,一切法律形式落实到文件中,这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首先,子女都不反对沈教授找伴侣,其次亲家母也不反对,只是更护外孙。49岁的连护士长在最初同意和70岁的沈教授在一起时已经说清楚了对方必须有独立住房,这是在最后吵架时说出来的。儿子儿媳对连护士长搬进沈教授的房子没有异议,甚至对连护士长的儿子住进沈教授家都没有异议,还帮着给其儿子做午饭。在美国的女儿也只是觉得父亲把连护士长迎进家中太快而回国闹了一场,当然很快也被连护士长的忍辱负重教育好了,亲如姐妹。
说起来这几年电视剧里所有洗钱的坏人,忘恩负义很少回国的子女都在美国;学成后放弃国外优渥机会或继续报效祖国的优秀学子都在欧洲;能够送出去的配偶和孩子们都在加拿大;在国内国外不值一提的都去了澳大利亚。这部戏对美国华人已经格外开恩了。
连护士长对于结婚的要求就是必须把沈教授的房产证换成她儿子连进的名字,连沈教授都被踢出了。沈教授自己不愿意,只愿意把连护士长的名字加进房产证,并且帮连护士长的儿子找了个轻松的插画工作。儿子儿媳的建议是沈教授百年之后把房子换成两个小的,一个给连护士长的儿子,一个给沈教授的儿女。女儿声明不惦记沈教授的房子,如果有自己的一份,就给沈教授的孙子。儿子儿媳还建议把这个决定落实到法律文件中,沈老也同意,但是沈老的朋友说这个文件签下了,就是沈老的生命开始倒计时,沈老又犹豫了,只是口头对连护士长说了。幸亏连护士长更不同意,有慢性肾炎的儿子也借老爷子的70大寿对于自己母亲寄人篱下沦为保姆的现在大闹了一场,从此母子二人昂首挺胸的顺利领了盒饭。
目前沈老不打不相识而相见恨晚的第二段你侬我侬正在进行中,精神上的愉悦让他把自己未果的初恋都和盘托出了。连护士长在几个老先生的对话中也被观众得知已经找到了新人。咋咋呼呼的亲家还在努力把沈老的新欢换成自己的闺蜜,各种跟踪。沈老儿子目前也开始精神出轨,对老爸漠不关心。傻呵呵的儿媳目前还没有探清沈老的新欢是谁。远在美国的女儿就更不知道了。
对于大部分人能够善良就很好了。
说起来这几年电视剧里所有洗钱的坏人,忘恩负义很少回国的子女都在美国;学成后放弃国外优渥机会或继续报效祖国的优秀学子都在欧洲;能够送出去的配偶和孩子们都在加拿大;在国内国外不值一提的都去了澳大利亚。这部戏对美国华人已经格外开恩了。
凡是坏人,都是美国回去的
新人通常比自己年轻不少经济条件不如自己。
和原配时可以大男子主义一言堂窝里横,找了新人可以像换了个人似的被处处拿捏对新老婆一家各种利益输出俯首帖耳。呵呵呵。
再组家庭,老人明智的话应该在生前立好遗嘱,免得身后由于遗产继承给活着的人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包括你,如果你没有那么幸运的话,你的认知也很难发生360度的改变。
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彻底改变认知,但是凤毛菱角,而且还需要凤凰磐涅的契机,经历过to be or not to be的困境,才会绝地逢生。
没了原配,男人会倾向于再找个比自己年轻健康的女性继续被照顾。
女人再婚的话多半只能找到比自己更年长身体条件更不好的继续照顾对方,谁都不傻,除非男方经济条件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否则谁会愿意去做这种免费保姆冤大头。
不拿单一的一套标准衡量所有的一切,大约是人活到一定年纪最可贵的认知之一。
“你的认知在中国文化里相比较的确是超前的。国人有很多焦虑和不安全意识,国家福利制度相对完善平等的人们比较起来就少一些这样的焦虑不安。这就是软实力的差距,也不是差的一年两年,还需要改善。来英国近30年,我也逐渐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因为有很多法律法规作后盾,像父母的钱,没有遗嘱条款,谁也无权干涉他们怎么花。但是我的焦虑感也没有完全消除,到现在也还是一有钱就存上,而我的先生是在能力范围内全花出去,磨合了好久,我的习惯改变不大,但也最终中和了他的乱花钱行为,我呢,这些年也适可而止,该改善的地方改善,可以享受的时候享受,这样才能做到不越界不操闲心,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但我是可以理解的,一切都是动态的。如果我被你的家人如是不信任地对待,我或许也会有不信任的反馈和举动。
我不认同优越感或是自卑感这个东东,我或许也会有一点,但会努力反思和警惕。我不喜欢这东东。
我已经分享很多我成长中的故事。我并不是成长于一个多优越的家庭,小的时候,家里一地鸡毛。但的确,我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决定。我遇到我的先生,我不以为是我的运气,如果是,那也是属于彼此的。
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为钱和老爸吵架。我也因为偷拿了妈妈的二元钱,整个校园都知晓了。我的成长之路没有优越感之说。
但我的确有自己的坚持和认知。我始终把感情看得比钱重。自始至终。副作用一定也有,就是至今都不富裕。但正作用更有,就是拥有可以信任的情感。说到底,应该是有安全感。但安全感哪里来的,不知道。
我有很多的案例可以举证,关键时候,钱肯定排第二位。我的确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志气和勇气。实话实说。我们家是先生管钱,自始至终,哪怕他在家,我全职。我这粗粗拉拉的性格,他若想偷偷藏钱,我是压根不知晓的。但我从来没有担心。有时,你越信任一个人,他越值得你的信任。当然,我也不是傻白甜,我做人做事很有自己的边界。
说这么多,想告诉你,我不虚伪,也不伪善,只在表达,不认同凡事把人心想得那么复杂。你想得越复杂,那恭喜你,你周围的人就会复杂。我是愿意简单看世界的。吃过亏,但不怕。都是成长的路径,只要成长了,就不算是有损失。
他人的故事始终是他人的,还是要相信自己。哪怕吃亏了,吃一堑,长一智即可,而不是,人生只吃这一堑。
不论何种认知,都有需要不断反思的空间。
也许你老公,你父母可以,但出了这个范围呢?你的自洽范围是不是比较小?no offense. 你的观点其实挺好的,就是不现实
她还对沈老说过否则你比我大二十岁,我找你做什么。
你希望阐述你的观点没有问题,但是与剧情不符。
否则人生太悲惨了。有这种传统好歹人生有点盼头有点希望。当然在实行过程中往往矫枉过正,什么事情恰到好处在理论上可以,在现实中一般是做不到的。
现代社会个人对命运的控制力强一些,观念也随之改变,下一代这种无赖的老人肯定少多了。但总体上来说法律上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还是有必要性。
花钱请个保姆吧觉得毕竟是外人和自己不一条心不信任。
找个利益互换各取所需的后老婆伺候自己图个心安。
投射入现实, 还是有意义的。
王蒙更是八十岁的时候,找到六十岁的“娇妻”,幸福得很。人无论任何时候,都是需要情感和陪伴的。也不是所有的继任“娇妻”,都是图别人钱的。
幸福不幸福这种私人的事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往往也并不是如公众人物镜头前/人前秀的那般。
以前,孩子是私有财产,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时代在进步,虐待孩子的父母少了,孩子体会到爱,长大后才能对父母有爱。这个爱不是法律能规定的。
想当年,某省级妇女儿童部门官员私下里对我说,她见到的案例,包括削去孩子耳朵的,等等。我从事儿童保护公益多年,见到的一样触目惊心。我们的文化是有问题的,只是,这么多年,未见明显进步,儿童保护的法律也是纸上谈兵,这个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我不是说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或是来道德说教,而是说,这个世界是有另外的可能性的,前提是,你愿不愿意去尝试。如今的年纪,我自己的孩子我都不会去说教,何况是外人。来这里更多是为了分享心得,分享属于我的那片拼图。
你问我如此理想化,如何自洽。我不知道我需要自洽什么。我经历过的质疑多了去了,我从来坚持自己的活法。就好比,三十年高中同学会,班委会决定让我筹备。我说,那么多同学甚至万里迢迢聚会,我希望是真正的情感精神交融,而不是仅仅是吃吃喝喝玩玩而已。过程中,那个阻力啊,也是一言难尽。所幸班长是我的铁粉,坚定地支持我的想法。事实也证明,二天一夜的聚会,每一个人的真诚分享,让一切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甚至让等着看笑话的邻班班委们,也感慨我是如何做到的。
我的确是理想化,但我不是悬浮的理想化,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所观所想所得。所以,经得起质疑。当然,理想化行事是有代价的,就看你敢不敢了。其实,我认为就更值得赞的,是勇气。
我的亲友里,不乏把钱看得很重的。我和先生两边家庭都有。我先生是“净身出户”,我自己也是。父母去世后,我们都没有去争他们的遗产,提都没提,尽管他们在世时,我们的财力付出是最多的。只能说,我和先生,是一家人进一家门。先生看钱比我看得重些,他说,人是英雄才是胆。看尽管如此,他对我,对我的家人是舍得的。我对他家的事情是不多话的。他不争我不语。
想说,我的理想化是建立在看清人性的基础上,所以不难自洽。
不是我很喜欢的群像剧。说实话,生活中若遇到,我是会绕道走的。哪怕你再位高权重,或是如何,和我没有一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