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感觉我这一生还是比较幸运的,赶上了中国的许多浪潮,比如文革,上山下乡,高考,出国留学。
我对上山下乡一直都是持比较积极肯定的态度。我没有觉得下乡有什么不好,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下乡属于上山下乡运动后期,虽然我们下放的农村很穷,我们生活有些苦,但是离家较近;虽然有一个专门管我们的干部,但是我们可以不管不顾随时到公路上拦截汽车或者扒车回家。我想我对上山下乡的这种态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都平平安安,身体都健健康康,后来又都成功考入大学,毕业后工作也很顺利。但是对那些身体受到伤害,学业被耽误,事业受影响的的人来说,上山下乡运动可能就是一场噩梦。
记得当年看美国人拍摄的电影“上山下乡”,回来后我写了自己的感想,在感想里面批评了里面三个叙述人之一的巫毛毛。
那部电影的三个叙述人都是家庭背景不好的,一个是小业主家庭,还有一个也是一个家庭背景一般般的,但是肯定不是红五类家庭,最后一个就是当年被定为右派分子的巫宁坤的女儿巫毛毛。这部影片给人首先的印象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被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农村。
三个叙述人都在美国,都是在美国读书工作的。我的印象里面,前两个叙述人一个是哈佛毕业的,一个是斯坦佛毕业的,都很不错。两个人还是很怀念过去下乡的地方,还回去看望过。
第三个叙述者是巫毛毛。她的父亲是巫宁坤,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解放后从美国回国参加工作,在北京一所大学当老师,后来被评为右派,几经辗转,下放到安徽师大。改革开放后来到美国,写了一本书叫做“一滴泪”,讲述了自己回国后的经历。
首先,我要对巫宁坤回国后的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但是我想一切也许是有原因的。刚建国时的特殊时期,敏感的政治,从国外回去的人稍有不慎很可能情不自禁的拿国内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政治范畴的民主上,很容易就会说出不当的话。文科的学生思想活,容易祸从口出。
看这个电影时,巫宁坤正好就坐在紧靠着我身边的座位。所以我在看巫毛毛叙述时只能心里默默的反对,不好意思流露出来反感。
巫毛毛一上来就说自从小就不喜欢毛主席。我当时就觉得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自己的阶级烙印的。
接着巫毛毛说自己下乡8年。我看了就纳闷,她和我同龄,怎么可能是下乡8年的老知青呢?原来她把随着父亲去干校的时间也算上了。我心想,不带这么骗人的啊。
巫毛毛说自己下乡的生活多么艰苦,可是我们看到她下乡的安徽农村一片田园风光:青青农田,绿水,竹林。生产队给她安排了很不错的一间房子。
巫毛毛然后说,我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属于在农村生活的人, 她用英语说道:We simply do not belong there。
我当时就想,你不属于生活在农村的人,那谁是呢?难道农民就该祖祖辈辈在农村劳作的吗?
巫毛毛还说自己有一次插秧,插了半上午腰就疼痛难忍。说到此时,她还难受的邹了邹眉头,然后说,到现在还留下了腰疼的毛病。
我听了就想,插秧就插了那么半个上午,到现在还腰疼?那你吃大米腰疼吗?农民们祖祖辈辈在农田里插秧,怎么活啊?
巫毛毛改革开放后考入安徽师大,与下乡时谈的男友分手了,大学毕业后出国,找了一个老外,又离婚了。我想,为什么考入父亲的学校安徽师大呢?不会是属于照顾招生的吧?与男友分手,如果男友考上大学与在农村的女友分手,还不被贴上陈世美的标签啊。
我看完电影就在想,城里的青年下乡有什么不对呢?在我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第一,的确解决了城市就业问题,年轻人在城里吃闲饭问题。第二,起到的农垦和戍边的问题。第三,起到了文化交流问题。那么多的知青下到东北黑龙江农垦兵团,新疆农垦兵团,云南广西,除了开荒种地,给国家贡献了宝贵的粮食,还稳定了中国的边防。这些城里的青年下去,给偏远的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新兴文化,促进了当地的教育水平,改变了地人的观念。
如果要给上山下乡运动挑缺点,我想就是强制性多了一些。可是如果不强制下乡,结果就是自愿下乡的下去了,不想下乡的根本不下。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了下乡年龄的适龄青年,如果不下乡,一律取消他们在城市所享受的低价粮食定量,而且招工必须有规定年限的下乡经历。这就跟计划生育一样:如果不强制,等于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老百姓,有其忠厚实诚的一面,也有其狡黠的一面。当年,中国的土八路农民们,白天扛锄种田地,夜晚扛枪打天下,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认识几个东北农垦兵团出来的子弟,还都是四师的,都在中苏边境。我很惊奇他们居然的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育程度很高。我不解的问道,你们在北大荒,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呢?他们说他们的老师都是上海北京老三届的知青,他们课余也练排球,美术,声乐器乐。
中国的发展,总有一代人甚至两代人需要做出牺牲。即便是现在,也总有一类人甚至多类人需要做出牺牲,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下岗工人和现在进城打工谋生活(还会被欠薪)的农民工。
但没买到。
毛毛不属于农村,哪谁又该属于农村的呢?
难道这个毛毛就是因为比别人多了些什么,就天生不属于农村的?
不要说工农出身有文化的老外,所谓精英贵族家庭长春藤毕业生更不会这么说,尽管在校可能吸毒及生活腐化糜烂。
而一般老外出于习惯性的礼貌,可能会对毛毛说:天哪,他们怎么会这么强迫你们去当农民啊。不过农村空气好,对身体有益。。。。。。
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受益者,就是吃瓜看戏的。个人/家庭的命运随着祖国的发展总体是向上的。
当然也有跌宕起伏,但是,对政府对执政党没有一部分群体那样深仇大恨。
当然这期间海外有亲属关系而以各种名目出国的也不少,但这其中很少有人能在学校完成学业。
当年又红又专出国的,其中某些攀上基金组织的帮助完成了博士学业但其基础学业,还是有赖于国家的培养。而有着高干背景的当年留学生,基本全回国发财去了。。。。。。
而我认识的一些上海资本家出身的,能公开暴露活思想的,其人文素质就比那些又红又专的要高超多了。
同样可以歌颂贩卖黑奴。
回城后却生活落魄的例子。当然也会有人就是真正喜欢农村生活,愿意去农村的。但有这样的例子不能说明剥夺几百万孩子和家长选择的权利是对的,因为当时肯定大部分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生活,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回城潮。有些当年的知青现在无论怎么唱高调,他们当年也不肯在农村扎根,现在也不会愿意把他们的子女赶到乡下种地去。
有人是不是问到另一个问题“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这个是非常愚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允许农村人选择去城市生活。农村人其实同样也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而且被剥夺得更早。统购统销,实行户口制度的时候,就剥夺了农村人选择的权利。本来解放前,甚至解放后的前几年,农村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是没有障碍的。谁愿意去城里住都可以,你只要能够在那里生存。同样,不想在城里住了,去乡下买点地,在那里定居也可以。1955年以后,户口制度把这种流动阻断了。大饥荒后的十大几年年更是如此。农村人甚至临时去城市一下都要介绍信。想去城市生活基本不可能。所以农村人应该争取的是拿回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要求城市孩子也要去乡下过苦日子。当然有人乐意去农村生活,也应该拥有这种权利。声明一下,我本人是农村出身的。因为改革开放后,户口制度放松,现在中小城市户口已经不受限制了,村里人某种程度上拿回了一些选择的权利。经商的好些人都搬到城镇去住了。还有像我这样的,通过高考,考了出来。
如果你执政当权的话,就像你说的那样去做的。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了下乡年龄的适龄青年,如果不下乡,一律取消他们在城市所享受的低价粮食定量,而且招工必须有规定年限的下乡经历。这就跟计划生育一样:如果不强制,等于没有计划生育。”
一是对待整个运动的看法,主要是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对这点大家看法相同,楼主也说了采取经济手段而不是强制会更好.其实农村也不欢迎知青
二是对自己个体因此受到的苦难的看法,是只看到自己的苦难还是看到大多数人和自己一样,还有原来比自己更苦的农村青年? 是在苦难中看到积极的一面还是一味地抱怨?其实是对自己定位问题. 巫的看法就是自己就应该比别人幸运所以就耿耿于怀
讨论什么城里人该不该吃点乡下的苦。乡下本来也不应该这么苦。皇帝先联合士大夫压榨百姓。然后又把一些士大夫打落尘埃。没打落的士大夫沾沾自喜,被打落的士大夫咬牙切齿。争得都是士大夫的吃人位置。从来没觉得吃人不对。只争谁该吃谁。
某国的户籍制度,把人死死的限制住,导致了社会资源分配很不公平,严重的地域歧视,和几亿人的心理创伤。草泥马!
任谁的孩子都得去,从上到下,中国的历史上,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如此平等过。
有心无意,但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只想问他们:你们有说悔或不悔的资格吗? 能说悔或不悔的,都是那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并实践了自己选择的人。 当时的多数人毕业后去哪里,是当时的多数人能选择的吗?无论是城里人去农村还是农村人去城里,能选择吗? 一个人能选择的时候,你才有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说悔还是不悔的资格。
到了六七十岁,连这样基本的道理和实质都不能够悟明白的人,瞎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完全是歪曲事情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根本不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政府你凭什么剥夺几乎90%以上国民最基本的人权 --- 选择权和迁徙权的问题。 你不能因为被剥夺的最残酷、最悲惨的是人数最多的农民,就说那些被剥夺的次残酷、次悲惨的城里人应该接受那些对人权的剥夺,并对那剥夺人权的恶行唱赞歌。 这不是无知,就是无良,缺乏正常人该有的人性和良知。
能说悔或不悔的,都是那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并实践了自己选择的人。 当时的多数人毕业后去哪里,是当时的多数人能选择的吗?无论是城里人去农村还是农村人去城里,能选择吗? 一个人能选择的时候,你才有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说悔还是不悔的资格。
到了六七十岁,连这样基本的道理和实质都不能够悟明白的人, 瞎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完全是歪曲事情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根本不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政府你凭什么剥夺几乎90%以上国民最基本的人权 --- 选择权和迁徙权的问题。 你不能因为被剥夺的最残酷、最悲惨的是人数最多的农民, 就说那些被剥夺的次残酷、次悲惨的城里人应该接受那些对人权的剥夺,并对那剥夺人权的恶行唱赞歌。 这不是无知,就是无良,缺乏正常人该有的人性和良知。
这人是吃饱了撑着,来城里找抽。哈哈哈哈哈
郭永怀李佩回国的代价是毁了这个唯一的女儿,56年回国时才5岁。
一点是非观都没有。 真是白出国了。
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牺牲?凭什么?打下了江山却管理不好国家那是政府的愚蠢和失职,为什么要拿老百姓的人生来玩弄?人生有几个10几年青春可以浪费在北大荒,盐碱地?
这是很难的问题,56年反右还没有开始,不可能预知57年以后的事。
毁了她的一生,45岁就死于癌症,很难说这跟情绪无关 --- 生气不满还不能公开说。
有的却是被别人绑了手脚推上祭坛。 上山下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后一种。
最不喜欢共产党的一点就是它们总强迫别人接受它们的主张,这一点至今没有变。
插队实际就是毛让年轻人为它的错误买单,多少人因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而且永远无法能弥补。毛死的那年, 我正在插队, 听到它的死讯,心里特别高兴, 有盼头了。
尤其是身在美國还轻言牺牲一一你在民主国家牺牲了什么?
是的年轻人吃点苦,为了理想而付出是可以的,但令人可怕的是,年纪轻轻的,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未来会如何,就在农村傻傻的呆下去了??作者你,自己甘心吗?
那样的日子,是,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的未知,没有希望的黑暗日子,才是真正的苦难。
一段漫长的岁月,一条坎坷的道路。
拨开一个个王朝的灰烬,传递文明的薪火;捱过一次次战争和饥荒,保存国家的生机;祖祖辈辈日复一日地艰辛劳作,守护民族复兴的希望;抛家舍业成群结队地走向城市,用血汗为古国的经济腾飞奠基;这就是中国农民。
在那段漫长的岁月中,曾与你们相伴;在那条坎坷的道路上,曾与你们同行——我们终生难忘。
动不动那一代人的牺牲,那是被迫牺牲,没有选择的牺牲,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贡献的牺牲。
我自己感觉我这一生还是比较幸运的,赶上了中国的许多浪潮,比如文革,上山下乡,高考,出国留学。
我对上山下乡一直都是持比较积极肯定的态度。我没有觉得下乡有什么不好,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下乡属于上山下乡运动后期,虽然我们下放的农村很穷,我们生活有些苦,但是离家较近;虽然有一个专门管我们的干部,但是我们可以不管不顾随时到公路上拦截汽车或者扒车回家。我想我对上山下乡的这种态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都平平安安,身体都健健康康,后来又都成功考入大学,毕业后工作也很顺利。但是对那些身体受到伤害,学业被耽误,事业受影响的的人来说,上山下乡运动可能就是一场噩梦。
记得当年看美国人拍摄的电影“上山下乡”,回来后我写了自己的感想,在感想里面批评了里面三个叙述人之一的巫毛毛。
那部电影的三个叙述人都是家庭背景不好的,一个是小业主家庭,还有一个也是一个家庭背景一般般的,但是肯定不是红五类家庭,最后一个就是当年被定为右派分子的巫宁坤的女儿巫毛毛。这部影片给人首先的印象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被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农村。
三个叙述人都在美国,都是在美国读书工作的。我的印象里面,前两个叙述人一个是哈佛毕业的,一个是斯坦佛毕业的,都很不错。两个人还是很怀念过去下乡的地方,还回去看望过。
第三个叙述者是巫毛毛。她的父亲是巫宁坤,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解放后从美国回国参加工作,在北京一所大学当老师,后来被评为右派,几经辗转,下放到安徽师大。改革开放后来到美国,写了一本书叫做“一滴泪”,讲述了自己回国后的经历。
首先,我要对巫宁坤回国后的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但是我想一切也许是有原因的。刚建国时的特殊时期,敏感的政治,从国外回去的人稍有不慎很可能情不自禁的拿国内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政治范畴的民主上,很容易就会说出不当的话。文科的学生思想活,容易祸从口出。
看这个电影时,巫宁坤正好就坐在紧靠着我身边的座位。所以我在看巫毛毛叙述时只能心里默默的反对,不好意思流露出来反感。
巫毛毛一上来就说自从小就不喜欢毛主席。我当时就觉得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自己的阶级烙印的。
接着巫毛毛说自己下乡8年。我看了就纳闷,她和我同龄,怎么可能是下乡8年的老知青呢?原来她把随着父亲去干校的时间也算上了。我心想,不带这么骗人的啊。
巫毛毛说自己下乡的生活多么艰苦,可是我们看到她下乡的安徽农村一片田园风光:青青农田,绿水,竹林。生产队给她安排了很不错的一间房子。
巫毛毛然后说,我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属于在农村生活的人, 她用英语说道:We simply do not belong there。
我当时就想,你不属于生活在农村的人,那谁是呢?难道农民就该祖祖辈辈在农村劳作的吗?
巫毛毛还说自己有一次插秧,插了半上午腰就疼痛难忍。说到此时,她还难受的邹了邹眉头,然后说,到现在还留下了腰疼的毛病。
我听了就想,插秧就插了那么半个上午,到现在还腰疼?那你吃大米腰疼吗?农民们祖祖辈辈在农田里插秧,怎么活啊?
巫毛毛改革开放后考入安徽师大,与下乡时谈的男友分手了,大学毕业后出国,找了一个老外,又离婚了。我想,为什么考入父亲的学校安徽师大呢?不会是属于照顾招生的吧?与男友分手,如果男友考上大学与在农村的女友分手,还不被贴上陈世美的标签啊。
我看完电影就在想,城里的青年下乡有什么不对呢?在我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第一,的确解决了城市就业问题,年轻人在城里吃闲饭问题。第二,起到的农垦和戍边的问题。第三,起到了文化交流问题。那么多的知青下到东北黑龙江农垦兵团,新疆农垦兵团,云南广西,除了开荒种地,给国家贡献了宝贵的粮食,还稳定了中国的边防。这些城里的青年下去,给偏远的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新兴文化,促进了当地的教育水平,改变了地人的观念。
如果要给上山下乡运动挑缺点,我想就是强制性多了一些。可是如果不强制下乡,结果就是自愿下乡的下去了,不想下乡的根本不下。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了下乡年龄的适龄青年,如果不下乡,一律取消他们在城市所享受的低价粮食定量,而且招工必须有规定年限的下乡经历。这就跟计划生育一样:如果不强制,等于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老百姓,有其忠厚实诚的一面,也有其狡黠的一面。当年,中国的土八路农民们,白天扛锄种田地,夜晚扛枪打天下,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认识几个东北农垦兵团出来的子弟,还都是四师的,都在中苏边境。我很惊奇他们居然的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育程度很高。我不解的问道,你们在北大荒,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呢?他们说他们的老师都是上海北京老三届的知青,他们课余也练排球,美术,声乐器乐。
中国的发展,总有一代人甚至两代人需要做出牺牲。即便是现在,也总有一类人甚至多类人需要做出牺牲,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下岗工人和现在进城打工谋生活(还会被欠薪)的农民工。
但没买到。
毛毛不属于农村,哪谁又该属于农村的呢?
难道这个毛毛就是因为比别人多了些什么,就天生不属于农村的?
不要说工农出身有文化的老外,所谓精英贵族家庭长春藤毕业生更不会这么说,尽管在校可能吸毒及生活腐化糜烂。
而一般老外出于习惯性的礼貌,可能会对毛毛说:天哪,他们怎么会这么强迫你们去当农民啊。不过农村空气好,对身体有益。。。。。。
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受益者,就是吃瓜看戏的。个人/家庭的命运随着祖国的发展总体是向上的。
当然也有跌宕起伏,但是,对政府对执政党没有一部分群体那样深仇大恨。
当然这期间海外有亲属关系而以各种名目出国的也不少,但这其中很少有人能在学校完成学业。
当年又红又专出国的,其中某些攀上基金组织的帮助完成了博士学业但其基础学业,还是有赖于国家的培养。而有着高干背景的当年留学生,基本全回国发财去了。。。。。。
而我认识的一些上海资本家出身的,能公开暴露活思想的,其人文素质就比那些又红又专的要高超多了。
同样可以歌颂贩卖黑奴。
回城后却生活落魄的例子。当然也会有人就是真正喜欢农村生活,愿意去农村的。但有这样的例子不能说明剥夺几百万孩子和家长选择的权利是对的,因为当时肯定大部分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生活,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回城潮。有些当年的知青现在无论怎么唱高调,他们当年也不肯在农村扎根,现在也不会愿意把他们的子女赶到乡下种地去。
有人是不是问到另一个问题“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这个是非常愚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允许农村人选择去城市生活。农村人其实同样也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而且被剥夺得更早。统购统销,实行户口制度的时候,就剥夺了农村人选择的权利。本来解放前,甚至解放后的前几年,农村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是没有障碍的。谁愿意去城里住都可以,你只要能够在那里生存。同样,不想在城里住了,去乡下买点地,在那里定居也可以。1955年以后,户口制度把这种流动阻断了。大饥荒后的十大几年年更是如此。农村人甚至临时去城市一下都要介绍信。想去城市生活基本不可能。所以农村人应该争取的是拿回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要求城市孩子也要去乡下过苦日子。当然有人乐意去农村生活,也应该拥有这种权利。声明一下,我本人是农村出身的。因为改革开放后,户口制度放松,现在中小城市户口已经不受限制了,村里人某种程度上拿回了一些选择的权利。经商的好些人都搬到城镇去住了。还有像我这样的,通过高考,考了出来。
如果你执政当权的话,就像你说的那样去做的。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了下乡年龄的适龄青年,如果不下乡,一律取消他们在城市所享受的低价粮食定量,而且招工必须有规定年限的下乡经历。这就跟计划生育一样:如果不强制,等于没有计划生育。”
一是对待整个运动的看法,主要是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对这点大家看法相同,楼主也说了采取经济手段而不是强制会更好.其实农村也不欢迎知青
二是对自己个体因此受到的苦难的看法,是只看到自己的苦难还是看到大多数人和自己一样,还有原来比自己更苦的农村青年? 是在苦难中看到积极的一面还是一味地抱怨?其实是对自己定位问题. 巫的看法就是自己就应该比别人幸运所以就耿耿于怀
讨论什么城里人该不该吃点乡下的苦。乡下本来也不应该这么苦。皇帝先联合士大夫压榨百姓。然后又把一些士大夫打落尘埃。没打落的士大夫沾沾自喜,被打落的士大夫咬牙切齿。争得都是士大夫的吃人位置。从来没觉得吃人不对。只争谁该吃谁。
某国的户籍制度,把人死死的限制住,导致了社会资源分配很不公平,严重的地域歧视,和几亿人的心理创伤。草泥马!
任谁的孩子都得去,从上到下,中国的历史上,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如此平等过。
有心无意,但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只想问他们:你们有说悔或不悔的资格吗?
能说悔或不悔的,都是那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并实践了自己选择的人。
当时的多数人毕业后去哪里,是当时的多数人能选择的吗?无论是城里人去农村还是农村人去城里,能选择吗?
一个人能选择的时候,你才有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说悔还是不悔的资格。
到了六七十岁,连这样基本的道理和实质都不能够悟明白的人,瞎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完全是歪曲事情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根本不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政府你凭什么剥夺几乎90%以上国民最基本的人权 --- 选择权和迁徙权的问题。
你不能因为被剥夺的最残酷、最悲惨的是人数最多的农民,就说那些被剥夺的次残酷、次悲惨的城里人应该接受那些对人权的剥夺,并对那剥夺人权的恶行唱赞歌。
这不是无知,就是无良,缺乏正常人该有的人性和良知。
能说悔或不悔的,都是那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并实践了自己选择的人。
当时的多数人毕业后去哪里,是当时的多数人能选择的吗?无论是城里人去农村还是农村人去城里,能选择吗?
一个人能选择的时候,你才有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说悔还是不悔的资格。
到了六七十岁,连这样基本的道理和实质都不能够悟明白的人,
瞎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完全是歪曲事情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根本不是什么“农村人能在农村生活,凭什么城市的孩子不能在农村生活”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政府你凭什么剥夺几乎90%以上国民最基本的人权 --- 选择权和迁徙权的问题。
你不能因为被剥夺的最残酷、最悲惨的是人数最多的农民,
就说那些被剥夺的次残酷、次悲惨的城里人应该接受那些对人权的剥夺,并对那剥夺人权的恶行唱赞歌。
这不是无知,就是无良,缺乏正常人该有的人性和良知。
这人是吃饱了撑着,来城里找抽。哈哈哈哈哈
郭永怀李佩回国的代价是毁了这个唯一的女儿,56年回国时才5岁。
一点是非观都没有。 真是白出国了。
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牺牲?凭什么?打下了江山却管理不好国家那是政府的愚蠢和失职,为什么要拿老百姓的人生来玩弄?人生有几个10几年青春可以浪费在北大荒,盐碱地?
这是很难的问题,56年反右还没有开始,不可能预知57年以后的事。
毁了她的一生,45岁就死于癌症,很难说这跟情绪无关 --- 生气不满还不能公开说。
有的却是被别人绑了手脚推上祭坛。 上山下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后一种。
最不喜欢共产党的一点就是它们总强迫别人接受它们的主张,这一点至今没有变。
插队实际就是毛让年轻人为它的错误买单,多少人因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而且永远无法能弥补。毛死的那年, 我正在插队, 听到它的死讯,心里特别高兴, 有盼头了。
尤其是身在美國还轻言牺牲一一你在民主国家牺牲了什么?
是的年轻人吃点苦,为了理想而付出是可以的,但令人可怕的是,年纪轻轻的,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未来会如何,就在农村傻傻的呆下去了??作者你,自己甘心吗?
那样的日子,是,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的未知,没有希望的黑暗日子,才是真正的苦难。
一段漫长的岁月,一条坎坷的道路。
拨开一个个王朝的灰烬,传递文明的薪火;捱过一次次战争和饥荒,保存国家的生机;祖祖辈辈日复一日地艰辛劳作,守护民族复兴的希望;抛家舍业成群结队地走向城市,用血汗为古国的经济腾飞奠基;这就是中国农民。
在那段漫长的岁月中,曾与你们相伴;在那条坎坷的道路上,曾与你们同行——我们终生难忘。
动不动那一代人的牺牲,那是被迫牺牲,没有选择的牺牲,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贡献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