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如果一边倒的叫好声倒是奇怪了。每个人自身的经历,对生活的悟性不一样,也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体系。
片子里有很多巧思的片段。比如女二让小朋友猜各种声音的场景就非常感人。在那个瞬间感/触动到我,也会永久的留在我的记忆当中, 导演对日常生活中母亲的日夜辛劳用了艺术化的加工予以体现,神来之笔!
这部片子除了兜售年轻一代的新主张,主题反映了单妈不一定就惨,相反沉浸在旧式恋爱模式的女二活得更累。就这势头,感觉大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对家庭生活有更多的主导权。
女生要强大,要有选择生活的能力。不要恋爱脑,这是铁姐反复和女二强调的话。(现实来讲,凡女性在家有话语权的都是自己有实力的)。
男生不强大也没关系,比如小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现实来讲,我觉得他和铁姐也就只能是恋爱的关系:) )。我不太喜欢剧中硬脱小马衣服的桥段,虽说是为了展示小马的好身材,但过了......
导演的上一部片子,还是在餐桌上女性为了男性阴阳另一个女性,这部片子在餐桌上就反了过来:)。
人的一生要自己辨明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传统灌输给自己的。
讲平权,女性自己的实力要上来。就世界范围而言,稍微先进的国家女性的大学入学率高于男性。
大凡挑起男女对立话题的影视作品,其背后都是男权思想在作怪。平权是未来的路。男人,女人相互平视,相互尊重是为正道。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不好,我的顺序是,是不是讲了一个好故事,导演的手法,然后才是演员的表演。
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其他的人都是导演体现作品的工具。
或许是小众电影,但即使小众,没有太多打动我的点。但她既然票房这么好,一定有她的缘由,或如你说,独特的手法和艺术价值。
但说这个电影,评分比肖申克的救赎还高,我就只能笑笑。说明,那片土壤的大众,是有多么渴望活成更小众的样子。
大众就必然是错的么?传统就必然是不好的么?比如我,就很在意,这个世界存续了几千年,就好比,一家老字号店,如果新时代依旧生机勃勃,的确会令我徒生几多信任。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昙花一现,自然时间说了算,即,传统的也未必不是好东西。
我这么说,不是鼓励年轻人不创新,不如何,但也不希望年轻人过于抵触传统。如是而已。
昨晚,我和先生一起看的。我们没有商量,但共同没有看下去的愿望。只能说,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或者说,生命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感知。对了,别说我们老了哟,他还特别捡起他找到的片子,余生请多指教。看他看得还津津有味的。
挺好,有这样一个论坛,大家各抒己见,谁也不需要说服谁。还是那句话,只是要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就是有价值的。His-story 么。
说说宋佳,好像她的片子,我也没有看过太多。很多人喜欢她的演绎,我还当真想不起来,她的哪部作品打动过我。应该还是我看得太少了。
那个山花烂漫,看了第一集就弃了,应该找个时间再捡起来?
我从来不指望自己只做对的事情,却是珍视自己的,真听真看真感受。允许自己犯错,并持续反思和进步。
但没有觉得很喜欢,中途需要坚持一下看到底,因为大家都在说好,我一直在找它好在哪里。
就是,知道了有这样的一种存在。主题想表达什么?单亲妈妈也可快乐生活?这个没问题啊,我认同啊。谁说,人这辈子只能一种生活方式?但我的确不喜欢把生活搞得乱糟糟的,还是太随意的处理,或情感或性的生活方式。同样,还是没有 JUDGE 的意思,理解,但我不是很喜欢。
虽然说,世界各异,人性各异,但千万不能因此而虚无,是我对生命的理解。即,我们还是要有或找到“脊梁”“秤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理解这是为什么,但我不喜欢过多感受。
我不觉得女主身上具有电影想展现的那种魅力,看电影时也在一直试图寻找她的人格魅力,可以到底也没找到。
邵艺辉目前仅执导过两部作品,两部作品都能引发我的思考,令我从中得到些东西,我觉得这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就已经够了,哪怕只有一个受众,何况这两部作品无论是市场和口碑还都算可以~~~
我觉得邵艺辉作为导演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导演水平主要得益于她首先是一个好的写手,她的第一专业是写作,是写小说,所以她就是她的两部电影的编剧,这就保证了她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她想要传递的信息,如臂指使。也使得她的受众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接收到她的输出。
如果用上面的状态去评价 这个电影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包括所谓的喜剧人
但真如豆瓣9.1分的情形,不是买水军,这种片子也能让人意兴阑珊?当真应该想想原因了。 我看远不如“出走的决心”清晰有力。这种踩着平衡木摇摇晃晃的样子不好看。
第一遍是和先生一起看的普通话版,第二遍是沪语版,个人更喜欢第二版。我也觉得她的爱情神话好看,达到了你说的标准。
至于好东西,我始终觉得牵强。小人物没有问题,幽默也没有问题,但故事不吸引我。
说多一点,关于欧洲片和美国片。我看过无数的碟片,大众的小众的。各个国家的,各类文化的。看完下来,还是觉得,相对美国片更吸引我,但欧洲片让我了解,那片土壤的,大众的生存和情感状态。好东西给我有欧洲片的小众纪实状态。
我看影片看什么?除了讲好一个故事,还需要有内核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好笑,或是好看,肯定不完全是我这类人的需求。美国片大多有底层的吸引我的东西,就是我说的内核。
我大致是看到铁梅和那个鼓手在一起之后啥的,就没再看下去了。铁梅挺真实,也挺现实的。她身上的确有种粗旷的“洒脱”,但为何我觉得,这更是适应现实的无奈之举。没有责备她。女性相拥取暖没有问题,但我始终抗拒乱糟糟的生活/情感状态。不是不理解或是不接受,但很好奇,女主最后是如何走出这一切的,还是就是呈现有这样一种生活?如果是后者,我不需要再知道了,我已经知道太多了,正如同当年看繁花小说,没有看进去一样。影视是有所升华的。
或是,在虚无中找存在意义?那么,本质上作品若认定,人生本乃虚无,怎么翻花,都是打动不了我的。因为,我自然是认定,人生是有意义的。
作品本身没问题,如同繁花,更是获奖小说。但我就是看不进去,也是真实。有时间争取还是把好东西看完?这样表述更客观?再说吧。
终于有人把国产电影从各种宏大的叙事中给拽回到平凡的生活当中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一个惊喜。
在YouTube上,我看了很多日本影视剧的简介,我喜欢他们拍的大量的和生活贴近的影视作品。
导演拍她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城市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她想通过她剧中的各种人物来展现她眼中的生活,并借由这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人物是生活中的一份子,而不是生活中的标杆。你说的“女主坦然面对和接受生活及自身不完美的态度”, 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近年来,新出的欧美剧我也不太喜欢了。我更喜欢贴近生活,娓娓道来的剧,慢慢从细小的事物当中体味生活的美,即便是不完美的生活和自己都要学会接受......
,谢谢你!
只是没在同一频道上而已,无所谓对错。
不知道别人为何来论坛混?希望得到呼应和认同?那肯定不是我,我不特别需要这个。我是喜欢看山看水看差异的。但不喜欢被臆测被恶意被讥讽,我虽然不怕这个,但肯定也不好这个,来这是放松或娱乐,你不需要赞同我,但也不该恶意讽刺。那还交流个啥劲,对吧?
再次感谢。
我推荐 是枝裕和。
她的第一专业是写作,是写小说, - 这个可以从对话中看出来。
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走过从生到死的过程,如果能够在最可能接近人的自然的状态过完这一生, 就是成功的一生。
试一试是枝裕和,他的电影是我看过的最自然的贴近生活的电影, 他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不动声色地展现生活中的美好,有一种千帆过尽的澄明。
我写过是枝裕和 《海街日记》和 《小森林》的影评,在下面的链接下, 你可以看一看是不是你的菜: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411/126682.html
这部片子和我有契合点的是,有些女性朋友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她们就毁在恋爱脑上了。铁梅替我结结实实骂了一顿。
这些恋爱脑的人非常耽误事,永远被坑,永远不改,拉着你诉苦,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女生要对生活有清醒的认识。
因为观众本身就活在当下。
邵艺辉的聪明幽默也是我喜欢的。
我不需要电影带给我震撼,我需要的是心领神会,会心一笑的那种感觉。
特别是在下一代在孩子的成长上注入了全新的观念,无论是小孩上舞台自由打鼓和她的同学的汇报演出的镜头交错对比,到孩子最后选择我还是喜欢当观众,都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挑战,尊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盲目从众,追求本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而不是为了别人眼光和评价,这种观念在国内非常难得,会改变一代人的心理面貌。很庆幸中国有个上海,真的是各种思想都可以鲜活的存在,对错另论,多姿多彩本身就是打开了窗户对社会进步是一种贡献
要表达的
真能这般生活,可能也会提升幸福的能力吧~
这里只是在表达自己不是很能看下去,以及分析可能的原因。至于说豆瓣 9 点几的高分,如果属实,的确值得反思。如是而已。看我的反思方向,绝对不是仅仅反思我为啥不喜欢,而是为何这 9 点几的方向,和自己的 9 点几评分的电影,诸如肖申克的救赎,在我心目中的差距这么大?我肯定不会以为是我的问题。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就是经典,没什么好说的。土壤问题?文化问题?好奇而已。不用上纲上线。
是 年龄和经历肯定是影像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也是我不想全面地去评价这个影片只能片言只语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就像大家说的,那种生活观念离我太远, 不敢多/妄言。
不喜欢就是,看了一半了还没看明白,她究竟在表达什么,想表达什么。好似很正面积极,但又好似很虚无。
但会反思,为何评分高?是不认同文化的主旋律?我也不认同中国的文化主旋律啊,这个没有问题。是文化的主旋律,还是生活的主观律?这两者有区别么?当然有区别。前者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后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是想表达,因为受囿于文化主旋律,想反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主旋律?那么,影片中两位女主的生活主旋律是什么呢?是找光明?还是找乐子而已?光明是什么?乐子又是什么?如果是呈现女主的人生状态,无可厚非,外人无权点评。只是,既然拍成片子给我们看,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很好,有同学看到了作者和导演想表达的,非常棒。可是,为何我没有看明白或是受到启发或鼓励呢?难道是我的问题?我肯定不以为此的。
好的作品,正如好的书籍,还是需要有落点的。落到实处。这个实,对于这个作品是什么呢?有同学看到了,我怎么觉得,似是而非呢?
当然,你也可以告诉我,生活就是这样的。但很显然,我以为生活不是这样的。告诉我的,都是我认同的观点,但最后组成的那个结果,或那幅画,我不觉得匹配这个观点,或是活成了观点该呈现的样子。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有点讨论过度。不过,实在没兴趣再继续看下去。
我喜欢这种平和的风轻云淡的叙事方式的片子。片子不是为了教育谁而存在,而更像是和朋友的一种共处,愉快的闲聊,或赞许或无视。过眼云烟的事,即便是喜欢也是短暂的。
我上个月回国,和旧同事聊天,夫妻俩一个是清华本硕连读,一个是交大本硕连读,虽然作为父母思想意识已经在很多人之上,但围绕着女儿的未来专业选择仍停留在选一条稳妥和practical的路来规划女儿的一生,用自己的局限性限制女儿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遵从孩子的兴趣。好在我们都open to opinions,我和他们侃侃而谈了几个小时,我戏称原来是鸿门宴。
记得上次我们的交流,因为李诞而发生不快。估计,我对他的极度不认同而导致。李诞其实就是虚无主义者,名言就是,人生不值得。诗人顾城的一句话很打动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可惜他也是死于虚无)
李诞的观点就是,人生不值得,我们就该戏谑之,凡事大可不必认真,找乐子而已。我们要警惕这样的虚无。
乐子有错么?没有错。但人生值得。为何爱情神话也好,好东西也好,更是繁花中的,诸多的人生不值得的故事,说明什么?人生当真不值得?我不认同这样的虚无。电影作品有自己的使命--你的底层逻辑在表达什么?而不是一堆正确的观点。好的作品,不仅故事要好看,还要有暖人的底色,哪怕是黑暗的,还是要令人不因此放弃追求光明的希望,而不是,碎片的乐子,乐子的碎片。
回到标题,平凡的生活为何难驾驭?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驾驭?是认知么?我们为何有这样的认知?我们是否需要力量,走出这样的认知?哦,又看了一遍,说是平凡的生活片难以驾驭,更喜欢轻松诙谐搞笑的方式,类似脱口秀。脱口秀我也喜欢看的。但我的确不喜欢李诞的方式。 不论他的脱口秀多么好看,底层逻辑是,人生不值得。我的底层逻辑是,人生很值得,人生有意义。
平凡的生活片,诸如那部日本片,完美的日子。非常好看啊。它的底层逻辑,人生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意义不一定非要去乐子里找。乐子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乐子的另一面是毁灭,是虚无,那才是真正的不值得。
这部片子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如果一边倒的叫好声倒是奇怪了。每个人自身的经历,对生活的悟性不一样,也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体系。
片子里有很多巧思的片段。比如女二让小朋友猜各种声音的场景就非常感人。在那个瞬间感/触动到我,也会永久的留在我的记忆当中, 导演对日常生活中母亲的日夜辛劳用了艺术化的加工予以体现,神来之笔!
这部片子除了兜售年轻一代的新主张,主题反映了单妈不一定就惨,相反沉浸在旧式恋爱模式的女二活得更累。就这势头,感觉大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对家庭生活有更多的主导权。
女生要强大,要有选择生活的能力。不要恋爱脑,这是铁姐反复和女二强调的话。(现实来讲,凡女性在家有话语权的都是自己有实力的)。
男生不强大也没关系,比如小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现实来讲,我觉得他和铁姐也就只能是恋爱的关系:) )。我不太喜欢剧中硬脱小马衣服的桥段,虽说是为了展示小马的好身材,但过了......
导演的上一部片子,还是在餐桌上女性为了男性阴阳另一个女性,这部片子在餐桌上就反了过来:)。
人的一生要自己辨明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传统灌输给自己的。
讲平权,女性自己的实力要上来。就世界范围而言,稍微先进的国家女性的大学入学率高于男性。
大凡挑起男女对立话题的影视作品,其背后都是男权思想在作怪。平权是未来的路。男人,女人相互平视,相互尊重是为正道。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不好,我的顺序是,是不是讲了一个好故事,导演的手法,然后才是演员的表演。
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其他的人都是导演体现作品的工具。
或许是小众电影,但即使小众,没有太多打动我的点。但她既然票房这么好,一定有她的缘由,或如你说,独特的手法和艺术价值。
但说这个电影,评分比肖申克的救赎还高,我就只能笑笑。说明,那片土壤的大众,是有多么渴望活成更小众的样子。
大众就必然是错的么?传统就必然是不好的么?比如我,就很在意,这个世界存续了几千年,就好比,一家老字号店,如果新时代依旧生机勃勃,的确会令我徒生几多信任。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昙花一现,自然时间说了算,即,传统的也未必不是好东西。
我这么说,不是鼓励年轻人不创新,不如何,但也不希望年轻人过于抵触传统。如是而已。
昨晚,我和先生一起看的。我们没有商量,但共同没有看下去的愿望。只能说,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或者说,生命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感知。对了,别说我们老了哟,他还特别捡起他找到的片子,余生请多指教。看他看得还津津有味的。
挺好,有这样一个论坛,大家各抒己见,谁也不需要说服谁。还是那句话,只是要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就是有价值的。His-story 么。
说说宋佳,好像她的片子,我也没有看过太多。很多人喜欢她的演绎,我还当真想不起来,她的哪部作品打动过我。应该还是我看得太少了。
那个山花烂漫,看了第一集就弃了,应该找个时间再捡起来?
我从来不指望自己只做对的事情,却是珍视自己的,真听真看真感受。允许自己犯错,并持续反思和进步。
但没有觉得很喜欢,中途需要坚持一下看到底,因为大家都在说好,我一直在找它好在哪里。
就是,知道了有这样的一种存在。主题想表达什么?单亲妈妈也可快乐生活?这个没问题啊,我认同啊。谁说,人这辈子只能一种生活方式?但我的确不喜欢把生活搞得乱糟糟的,还是太随意的处理,或情感或性的生活方式。同样,还是没有 JUDGE 的意思,理解,但我不是很喜欢。
虽然说,世界各异,人性各异,但千万不能因此而虚无,是我对生命的理解。即,我们还是要有或找到“脊梁”“秤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理解这是为什么,但我不喜欢过多感受。
我不觉得女主身上具有电影想展现的那种魅力,看电影时也在一直试图寻找她的人格魅力,可以到底也没找到。
邵艺辉目前仅执导过两部作品,两部作品都能引发我的思考,令我从中得到些东西,我觉得这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就已经够了,哪怕只有一个受众,何况这两部作品无论是市场和口碑还都算可以~~~
我觉得邵艺辉作为导演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导演水平主要得益于她首先是一个好的写手,她的第一专业是写作,是写小说,所以她就是她的两部电影的编剧,这就保证了她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她想要传递的信息,如臂指使。也使得她的受众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接收到她的输出。
如果用上面的状态去评价 这个电影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包括所谓的喜剧人
但真如豆瓣9.1分的情形,不是买水军,这种片子也能让人意兴阑珊?当真应该想想原因了。 我看远不如“出走的决心”清晰有力。这种踩着平衡木摇摇晃晃的样子不好看。
第一遍是和先生一起看的普通话版,第二遍是沪语版,个人更喜欢第二版。我也觉得她的爱情神话好看,达到了你说的标准。
至于好东西,我始终觉得牵强。小人物没有问题,幽默也没有问题,但故事不吸引我。
说多一点,关于欧洲片和美国片。我看过无数的碟片,大众的小众的。各个国家的,各类文化的。看完下来,还是觉得,相对美国片更吸引我,但欧洲片让我了解,那片土壤的,大众的生存和情感状态。好东西给我有欧洲片的小众纪实状态。
我看影片看什么?除了讲好一个故事,还需要有内核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好笑,或是好看,肯定不完全是我这类人的需求。美国片大多有底层的吸引我的东西,就是我说的内核。
我大致是看到铁梅和那个鼓手在一起之后啥的,就没再看下去了。铁梅挺真实,也挺现实的。她身上的确有种粗旷的“洒脱”,但为何我觉得,这更是适应现实的无奈之举。没有责备她。女性相拥取暖没有问题,但我始终抗拒乱糟糟的生活/情感状态。不是不理解或是不接受,但很好奇,女主最后是如何走出这一切的,还是就是呈现有这样一种生活?如果是后者,我不需要再知道了,我已经知道太多了,正如同当年看繁花小说,没有看进去一样。影视是有所升华的。
或是,在虚无中找存在意义?那么,本质上作品若认定,人生本乃虚无,怎么翻花,都是打动不了我的。因为,我自然是认定,人生是有意义的。
作品本身没问题,如同繁花,更是获奖小说。但我就是看不进去,也是真实。有时间争取还是把好东西看完?这样表述更客观?再说吧。
终于有人把国产电影从各种宏大的叙事中给拽回到平凡的生活当中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一个惊喜。
在YouTube上,我看了很多日本影视剧的简介,我喜欢他们拍的大量的和生活贴近的影视作品。
导演拍她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城市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她想通过她剧中的各种人物来展现她眼中的生活,并借由这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人物是生活中的一份子,而不是生活中的标杆。你说的“女主坦然面对和接受生活及自身不完美的态度”, 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近年来,新出的欧美剧我也不太喜欢了。我更喜欢贴近生活,娓娓道来的剧,慢慢从细小的事物当中体味生活的美,即便是不完美的生活和自己都要学会接受......
,谢谢你!
只是没在同一频道上而已,无所谓对错。
不知道别人为何来论坛混?希望得到呼应和认同?那肯定不是我,我不特别需要这个。我是喜欢看山看水看差异的。但不喜欢被臆测被恶意被讥讽,我虽然不怕这个,但肯定也不好这个,来这是放松或娱乐,你不需要赞同我,但也不该恶意讽刺。那还交流个啥劲,对吧?
再次感谢。
我推荐 是枝裕和。
她的第一专业是写作,是写小说, - 这个可以从对话中看出来。
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走过从生到死的过程,如果能够在最可能接近人的自然的状态过完这一生, 就是成功的一生。
试一试是枝裕和,他的电影是我看过的最自然的贴近生活的电影, 他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不动声色地展现生活中的美好,有一种千帆过尽的澄明。
我写过是枝裕和 《海街日记》和 《小森林》的影评,在下面的链接下, 你可以看一看是不是你的菜: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411/126682.html
这部片子和我有契合点的是,有些女性朋友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她们就毁在恋爱脑上了。铁梅替我结结实实骂了一顿。
这些恋爱脑的人非常耽误事,永远被坑,永远不改,拉着你诉苦,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女生要对生活有清醒的认识。
因为观众本身就活在当下。
邵艺辉的聪明幽默也是我喜欢的。
我不需要电影带给我震撼,我需要的是心领神会,会心一笑的那种感觉。
特别是在下一代在孩子的成长上注入了全新的观念,无论是小孩上舞台自由打鼓和她的同学的汇报演出的镜头交错对比,到孩子最后选择我还是喜欢当观众,都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挑战,尊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盲目从众,追求本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而不是为了别人眼光和评价,这种观念在国内非常难得,会改变一代人的心理面貌。很庆幸中国有个上海,真的是各种思想都可以鲜活的存在,对错另论,多姿多彩本身就是打开了窗户对社会进步是一种贡献
要表达的
真能这般生活,可能也会提升幸福的能力吧~
这里只是在表达自己不是很能看下去,以及分析可能的原因。至于说豆瓣 9 点几的高分,如果属实,的确值得反思。如是而已。看我的反思方向,绝对不是仅仅反思我为啥不喜欢,而是为何这 9 点几的方向,和自己的 9 点几评分的电影,诸如肖申克的救赎,在我心目中的差距这么大?我肯定不会以为是我的问题。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就是经典,没什么好说的。土壤问题?文化问题?好奇而已。不用上纲上线。
是 年龄和经历肯定是影像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也是我不想全面地去评价这个影片只能片言只语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就像大家说的,那种生活观念离我太远, 不敢多/妄言。
不喜欢就是,看了一半了还没看明白,她究竟在表达什么,想表达什么。好似很正面积极,但又好似很虚无。
但会反思,为何评分高?是不认同文化的主旋律?我也不认同中国的文化主旋律啊,这个没有问题。是文化的主旋律,还是生活的主观律?这两者有区别么?当然有区别。前者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后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是想表达,因为受囿于文化主旋律,想反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主旋律?那么,影片中两位女主的生活主旋律是什么呢?是找光明?还是找乐子而已?光明是什么?乐子又是什么?如果是呈现女主的人生状态,无可厚非,外人无权点评。只是,既然拍成片子给我们看,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很好,有同学看到了作者和导演想表达的,非常棒。可是,为何我没有看明白或是受到启发或鼓励呢?难道是我的问题?我肯定不以为此的。
好的作品,正如好的书籍,还是需要有落点的。落到实处。这个实,对于这个作品是什么呢?有同学看到了,我怎么觉得,似是而非呢?
当然,你也可以告诉我,生活就是这样的。但很显然,我以为生活不是这样的。告诉我的,都是我认同的观点,但最后组成的那个结果,或那幅画,我不觉得匹配这个观点,或是活成了观点该呈现的样子。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有点讨论过度。不过,实在没兴趣再继续看下去。
我喜欢这种平和的风轻云淡的叙事方式的片子。片子不是为了教育谁而存在,而更像是和朋友的一种共处,愉快的闲聊,或赞许或无视。过眼云烟的事,即便是喜欢也是短暂的。
我上个月回国,和旧同事聊天,夫妻俩一个是清华本硕连读,一个是交大本硕连读,虽然作为父母思想意识已经在很多人之上,但围绕着女儿的未来专业选择仍停留在选一条稳妥和practical的路来规划女儿的一生,用自己的局限性限制女儿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遵从孩子的兴趣。好在我们都open to opinions,我和他们侃侃而谈了几个小时,我戏称原来是鸿门宴。
记得上次我们的交流,因为李诞而发生不快。估计,我对他的极度不认同而导致。李诞其实就是虚无主义者,名言就是,人生不值得。诗人顾城的一句话很打动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可惜他也是死于虚无)
李诞的观点就是,人生不值得,我们就该戏谑之,凡事大可不必认真,找乐子而已。我们要警惕这样的虚无。
乐子有错么?没有错。但人生值得。为何爱情神话也好,好东西也好,更是繁花中的,诸多的人生不值得的故事,说明什么?人生当真不值得?我不认同这样的虚无。电影作品有自己的使命--你的底层逻辑在表达什么?而不是一堆正确的观点。好的作品,不仅故事要好看,还要有暖人的底色,哪怕是黑暗的,还是要令人不因此放弃追求光明的希望,而不是,碎片的乐子,乐子的碎片。
回到标题,平凡的生活为何难驾驭?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驾驭?是认知么?我们为何有这样的认知?我们是否需要力量,走出这样的认知?哦,又看了一遍,说是平凡的生活片难以驾驭,更喜欢轻松诙谐搞笑的方式,类似脱口秀。脱口秀我也喜欢看的。但我的确不喜欢李诞的方式。 不论他的脱口秀多么好看,底层逻辑是,人生不值得。我的底层逻辑是,人生很值得,人生有意义。
平凡的生活片,诸如那部日本片,完美的日子。非常好看啊。它的底层逻辑,人生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意义不一定非要去乐子里找。乐子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乐子的另一面是毁灭,是虚无,那才是真正的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