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水门桥》使得大众对于这场长津湖中的插曲开始关注起来。 这场战斗志愿军三次炸桥,最终在美军强大的后勤和工业能力面前失败,美军也得以过桥。不过很多现代人看到这的时候恐怕都会疑惑,为什么志愿军不多派兵力堵住水门桥,最终导致轻易放走了美军呢? *****
***** 水门桥并不重要 其实现代人看重水门桥都有一个误会,那就是特别看重水门桥。 然而事实是水门桥当时真的就只是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为了防止美军撤离,炸毁的桥并不只有水门桥一座,只是水门桥因为有美军过去得以出名。 *****
***** 在志愿军整个围歼美军的过程中,志愿军采用的是层层阻击的方法,水门桥只是其中一个阻击点。 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到,美军陆战一师撤离走过了一条非常长的峡谷,而志愿军也不断在这个峡谷周边的阵地上阻击美军。 *****
***** 那么假设当时志愿军炸毁了水门桥,美军能逃掉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水门桥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跨越大江几十米,且桥下有滔滔江水的大桥。 真正的水门桥只是个发电所的附属设施罢了,既没有能阻敌的滔滔江水,桥的长度也不过数米。 所以对于美军来说,水门桥就算真的修不好也就是个大坑而已,脚一跃就跨过去了。对于志愿军来说,炸毁水门桥真正的意义是拦住美军带走装备,如果真能炸毁水门桥,美军只能让人通过,重量数吨的各型榴炮、重量几十吨的卡车和坦克是走不了的。 *****
***** 可见就算成功炸毁水门桥也无法全歼美陆战一师。 炸毁水门桥之于长津湖战役,就如中美竞争之间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很重要,打起来也非常惨烈,但放在中美时间跨度已经有几十年的竞争中,它也不过是在历史长河中溅起水花的一个小事件。 朝鲜战争打完并没有让中美分出胜负,双方依旧在接着竞争。同理,炸毁水门桥后美陆战一师会接着撤离,其结果无外乎是美陆战一师坐着4个轮子的车撤离,还是用2条腿撤离。 *****
从军事角度考虑水门桥战斗 在了解了以上事实后,我们可以来探讨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志愿军为什么不把兵力全部堆到水门桥? 从军事角度考虑,把士兵堆到一处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尤其是在工业化社会的战争中。 *****
就如人海战术在机枪面前,只会成为机枪手的KPI一样,堆积在一起的兵力也只会成为炮兵和轰炸机的KPI。当时美军陆战一师虽然在撤离,但人家可是有着绝对的火力和空中优势。 当时志愿军围堵陆战一师是晚上堵白天躲,因为美军飞机和舰载机在源源不断的飞往长津湖战场上,白天志愿军敢露头就会被轰炸。 所以志愿军把所有兵力堵在水门桥,不仅拦不住美陆战一师,反而会在对方的不断轰炸下损失惨重。
并且水门桥的地形也不适合集中兵力打阻击,美军的撤离路线就是一条长长的峡谷,志愿军在一条峡谷里根本摆不开队形。 将志愿军部署在这条峡谷后,美军轰炸机连转弯都不用了,一条直线飞过去投弹就能大量杀伤志愿军。所以当时志愿军都是坚守这条峡谷周围的阵地,对美军采用多层阻击的方式。 至于部署在水门桥的兵力,其实只有1个连+1个排的兵力。 其它部队断断续续被派遣到了整个美陆战一师的撤离路线上,对美军发起了层层阻击。以1个连+1个排,自然拦不住过桥的美军。 志愿军面临的不利条件 除了地理上的限制外,志愿军还面临很多的不利条件。 首先是兵力不足。当时负责阻击美军的志愿军58师的172、173、174三个团和60师179、180两个团已经是志愿军能凑出的最后的兵力,20军经过鏖战后早就精疲力尽伤亡惨重了。且这5个团当时也是兵力严重不足,很难对美军有效阻击 其次就是天寒地冻加后勤不足。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后勤不足是未能围歼美军的重大因素,当时志愿军几乎是全军穿着单薄的衣物趴在皑皑冰雪上的。而当时负责在水门桥阻击美军的那个连,也是因为严寒严重非建制减员,成为了“冰雕连”。 在宋时轮的秘书穆俊杰的回忆中就有提到这件事。穆俊杰称,当时20军的确有一个连埋伏在水门桥南侧的堑壕内,但因为寒冬最终大部分官兵冻死,少数一息尚存者也是四肢麻木不能活动 在水门桥埋伏的这个连成了冰雕连的情况下,20军当时负责伏击的5个团大量非战斗减员是普遍现象。 这5个团很多志愿军都吃不上饭了,是物理意义上的那种饿了几天吃不上饭。在天寒地冻中,饥饿尤其消磨人的体力,所以当时志愿军58师和60师的战斗力,其实已经完全不足以拦截一个编制完整的美军步兵师。 然后是美军的增援。在志愿军拦截美军陆战一师的时候,美军也派出了兵力去增援陆战一师。彼时美陆战三师已经抵达了水门桥,所以志愿军其实面对的是美军的两个步兵师 最后是战斗层面的问题。当时中美双方的情况,是美军装备好志愿军装备差,而陆战一师在撤退时又是一个编制完整的步兵师,万一陆战一师不过桥了,直接就在当地构筑工事来一个中心开花,那水门桥战斗就成了砥平里战斗。 所以从中美当时的各方情况来看,美陆战一师跑掉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算运气欠佳了,往往也是轻伤。
你以为三个美军师加韩军三个半师会消灭不了26军一个军的4个师?9兵团的另外两个主力军20军27军已经被陆战一师打残了。
最后是战斗层面的问题。当时中美双方的情况,是美军装备好志愿军装备差,而陆战一师在撤退时又是一个编制完整的步兵师,万一陆战一师不过桥了,直接就在当地构筑工事来一个中心开花,那水门桥战斗就成了砥平里战斗。
所以从中美当时的各方情况来看,美陆战一师跑掉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不说火力,就是师数量对比,第十军也有5个半师,26军只有4个师。就算把第7师只算半个,那第十军也有5个师。
要说火力,26军根本就没有重武器,实际上陆战一师自己努努力,不偷懒,在上帝(天气)的帮助下,自己就可以全歼第9兵团的3个军12个师。
中方的记载是“二营全光荣了”。美方的记载是“120名士兵杀死了部队中的军官后投降了。”对于缺衣少食并在极寒条件下作战的部队,后者的发生没什么不可能的——虽然在志愿军的官史里你永远不会看到这样的记载。
26军改变不了什么。
这话有些見識。美军得到战略指示是若中国大规模参战就退守三八线。中国军队不宣而战大规模介入己是事实,但若美陆战一师被围, 美军作战战略就会随之改变。中朝军队没有力量歼灭美十军。相反九兵团更危险。
你知道你的说法总是很成问题吗?本来一件事很容易说清楚,但经你的嘴一说,就显得非常不可信了!
你原本可以说2营全部打光,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信的,而你偏说全军覆没,一个营打光能用得上那么重的词汇吗?!而且还加上“志愿军的官史里你永远不会看到这样的记载”,一个营全部打光,本来也是很正常,官史值得记载吗?!你的语气与倾向性使得你的说法很难取信于人。
另外,前天你说“长津湖吹的是打的美军撤销一个‘北极熊团’的番号,实际的结果是打的志愿军撤销了三个师的番号。”你这种说法客观吗?志愿军撤销三个师的番号是美军打出来的吗?志愿军的伤亡不是大都是极寒天气造成的吗?
电影《水门桥》使得大众对于这场长津湖中的插曲开始关注起来。
这场战斗志愿军三次炸桥,最终在美军强大的后勤和工业能力面前失败,美军也得以过桥。不过很多现代人看到这的时候恐怕都会疑惑,为什么志愿军不多派兵力堵住水门桥,最终导致轻易放走了美军呢? *****
*****
水门桥并不重要
其实现代人看重水门桥都有一个误会,那就是特别看重水门桥。
然而事实是水门桥当时真的就只是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为了防止美军撤离,炸毁的桥并不只有水门桥一座,只是水门桥因为有美军过去得以出名。 *****
*****
在志愿军整个围歼美军的过程中,志愿军采用的是层层阻击的方法,水门桥只是其中一个阻击点。
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到,美军陆战一师撤离走过了一条非常长的峡谷,而志愿军也不断在这个峡谷周边的阵地上阻击美军。 *****
*****
那么假设当时志愿军炸毁了水门桥,美军能逃掉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水门桥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跨越大江几十米,且桥下有滔滔江水的大桥。
真正的水门桥只是个发电所的附属设施罢了,既没有能阻敌的滔滔江水,桥的长度也不过数米。
所以对于美军来说,水门桥就算真的修不好也就是个大坑而已,脚一跃就跨过去了。对于志愿军来说,炸毁水门桥真正的意义是拦住美军带走装备,如果真能炸毁水门桥,美军只能让人通过,重量数吨的各型榴炮、重量几十吨的卡车和坦克是走不了的。 *****
*****
可见就算成功炸毁水门桥也无法全歼美陆战一师。
炸毁水门桥之于长津湖战役,就如中美竞争之间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很重要,打起来也非常惨烈,但放在中美时间跨度已经有几十年的竞争中,它也不过是在历史长河中溅起水花的一个小事件。
朝鲜战争打完并没有让中美分出胜负,双方依旧在接着竞争。同理,炸毁水门桥后美陆战一师会接着撤离,其结果无外乎是美陆战一师坐着4个轮子的车撤离,还是用2条腿撤离。 *****
从军事角度考虑水门桥战斗
在了解了以上事实后,我们可以来探讨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志愿军为什么不把兵力全部堆到水门桥?
从军事角度考虑,把士兵堆到一处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尤其是在工业化社会的战争中。 *****
就如人海战术在机枪面前,只会成为机枪手的KPI一样,堆积在一起的兵力也只会成为炮兵和轰炸机的KPI。当时美军陆战一师虽然在撤离,但人家可是有着绝对的火力和空中优势。
当时志愿军围堵陆战一师是晚上堵白天躲,因为美军飞机和舰载机在源源不断的飞往长津湖战场上,白天志愿军敢露头就会被轰炸。
所以志愿军把所有兵力堵在水门桥,不仅拦不住美陆战一师,反而会在对方的不断轰炸下损失惨重。
并且水门桥的地形也不适合集中兵力打阻击,美军的撤离路线就是一条长长的峡谷,志愿军在一条峡谷里根本摆不开队形。



将志愿军部署在这条峡谷后,美军轰炸机连转弯都不用了,一条直线飞过去投弹就能大量杀伤志愿军。所以当时志愿军都是坚守这条峡谷周围的阵地,对美军采用多层阻击的方式。
至于部署在水门桥的兵力,其实只有1个连+1个排的兵力。
其它部队断断续续被派遣到了整个美陆战一师的撤离路线上,对美军发起了层层阻击。以1个连+1个排,自然拦不住过桥的美军。
志愿军面临的不利条件
除了地理上的限制外,志愿军还面临很多的不利条件。
首先是兵力不足。当时负责阻击美军的志愿军58师的172、173、174三个团和60师179、180两个团已经是志愿军能凑出的最后的兵力,20军经过鏖战后早就精疲力尽伤亡惨重了。且这5个团当时也是兵力严重不足,很难对美军有效阻击
其次就是天寒地冻加后勤不足。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后勤不足是未能围歼美军的重大因素,当时志愿军几乎是全军穿着单薄的衣物趴在皑皑冰雪上的。而当时负责在水门桥阻击美军的那个连,也是因为严寒严重非建制减员,成为了“冰雕连”。
在宋时轮的秘书穆俊杰的回忆中就有提到这件事。穆俊杰称,当时20军的确有一个连埋伏在水门桥南侧的堑壕内,但因为寒冬最终大部分官兵冻死,少数一息尚存者也是四肢麻木不能活动
在水门桥埋伏的这个连成了冰雕连的情况下,20军当时负责伏击的5个团大量非战斗减员是普遍现象。
这5个团很多志愿军都吃不上饭了,是物理意义上的那种饿了几天吃不上饭。在天寒地冻中,饥饿尤其消磨人的体力,所以当时志愿军58师和60师的战斗力,其实已经完全不足以拦截一个编制完整的美军步兵师。
然后是美军的增援。在志愿军拦截美军陆战一师的时候,美军也派出了兵力去增援陆战一师。彼时美陆战三师已经抵达了水门桥,所以志愿军其实面对的是美军的两个步兵师
最后是战斗层面的问题。当时中美双方的情况,是美军装备好志愿军装备差,而陆战一师在撤退时又是一个编制完整的步兵师,万一陆战一师不过桥了,直接就在当地构筑工事来一个中心开花,那水门桥战斗就成了砥平里战斗。
所以从中美当时的各方情况来看,美陆战一师跑掉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算运气欠佳了,往往也是轻伤。
你以为三个美军师加韩军三个半师会消灭不了26军一个军的4个师?9兵团的另外两个主力军20军27军已经被陆战一师打残了。
最后是战斗层面的问题。当时中美双方的情况,是美军装备好志愿军装备差,而陆战一师在撤退时又是一个编制完整的步兵师,万一陆战一师不过桥了,直接就在当地构筑工事来一个中心开花,那水门桥战斗就成了砥平里战斗。
所以从中美当时的各方情况来看,美陆战一师跑掉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不说火力,就是师数量对比,第十军也有5个半师,26军只有4个师。就算把第7师只算半个,那第十军也有5个师。
要说火力,26军根本就没有重武器,实际上陆战一师自己努努力,不偷懒,在上帝(天气)的帮助下,自己就可以全歼第9兵团的3个军12个师。
中方的记载是“二营全光荣了”。美方的记载是“120名士兵杀死了部队中的军官后投降了。”对于缺衣少食并在极寒条件下作战的部队,后者的发生没什么不可能的——虽然在志愿军的官史里你永远不会看到这样的记载。
26军改变不了什么。
https://changjinhu.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
这话有些見識。美军得到战略指示是若中国大规模参战就退守三八线。中国军队不宣而战大规模介入己是事实,但若美陆战一师被围, 美军作战战略就会随之改变。中朝军队没有力量歼灭美十军。相反九兵团更危险。
你知道你的说法总是很成问题吗?本来一件事很容易说清楚,但经你的嘴一说,就显得非常不可信了!
你原本可以说2营全部打光,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信的,而你偏说全军覆没,一个营打光能用得上那么重的词汇吗?!而且还加上“志愿军的官史里你永远不会看到这样的记载”,一个营全部打光,本来也是很正常,官史值得记载吗?!你的语气与倾向性使得你的说法很难取信于人。
另外,前天你说“长津湖吹的是打的美军撤销一个‘北极熊团’的番号,实际的结果是打的志愿军撤销了三个师的番号。”你这种说法客观吗?志愿军撤销三个师的番号是美军打出来的吗?志愿军的伤亡不是大都是极寒天气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