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

庸猫0007
楼主 (文学城)

麦客 (2015-08-26 19:28:54) 

沿着陇海线都是麦区。东边的麦子比西边的熟得早,因而就有了专门从甘肃来给河南陕西农民割麦子的“麦客”。六七十年代的麦客就是拿把镰刀扛个铺盖卷赶到河南开始他们每年一度的割麦。他们割麦,挣钱和挣饭。东边的割完,西边的也就熟了。他们就一边割一边往回赶。在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也没割这个尾巴。

在那些年我也当过麦客,不过是自带粮票的。是到乾县,和”猫”,”喵”一块去的。
 
以前在北京也下乡。下乡后差不多干什么都是徒手。麦子是拔,棉花杆是拔,施肥也是用手把粪摁到土里。除了手不用任何农具,不知那时北京农村停留在山顶洞时期还是铁器已在大炼钢时炼成了废渣。这次我们用上工具了,飞越到铁器时代。
 
和麦客一块每人分几垄,齐头割。麦客们飞快地割着,头也不抬。我们四个腰酸背痛,手上打泡,有时就跪着割。虽用上了工具,一样不轻松。麦客割到地头时,我们这些假麦客前面还有一大截麦子在等着。也有欢快的时刻。每当野兔被麦客们惊出,麦客拿着镰刀围打,我们就直直腰,歇口气。看着那可怜的兔子没头苍蝇似的乱蹿,最后还是蹿到镰刀下。就这样我们当了一个礼拜的麦客。
 
收工吃饭总是高兴的。吃饭是到各家吃派饭。关中的农民憨厚,总是把最好的拿出来给客人吃。农村是收麦吃麦,吃的是用新麦面擀的面条和四小碟菜。所谓菜就是碟里的那点盐,醋,韭菜末和辣椒末。新麦面条非常好吃,从来没吃过那么好的面条。
 
到农村上厕所是问题。我们是夜里到割过的麦田里去解决的。看着星空,听着虫鸣,聊着天,又耽心着野兽,一步一趋地往前。
 
当麦客是辛苦的,但能逃离文革几天还是很高兴。回厂后和”猫”,”喵”就互称麦客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去的那个村一定大不一样。不会再是镰刀割麦和食无菜。

A
Amita
这几天看小视频,河南高速上滞留了很多来割麦的收割机,有些地方麦子因为收割不及时已经变黑发霉

估计河南陕西麦收季节短,不及时收割就会歉收,所以才有了甘肃麦客的市场。

走资派还在走
写的好,你说的应该是头箩面,我插队时吃过头箩面,真好,不是一般的好。
走资派还在走
小麦割下来之后需要马上晒干,脱粒,千万不能受潮。小麦受潮叫捂红眼儿了。捂红眼儿的小麦

磨出的面粉没法吃,是粘的。有一次,解COSTCO买的面粉,蒸出馒头发粘;后来连馒头带剩下的面粉都拿着找COSTCO退货了。

古树羽音
是的。1969年黑龙江洪水淹了麦子,我们到那就开始吃了一冬的黑馒头,比红薯面窝窝头还难吃呢。
信笔由墨
”麦客“,在华北大平原存在已久。
走资派还在走
没错,一个捂了的麦子,一个臊猪肉,都特难吃。
十具
南方割了小麦,还要立即灌水,插秧。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那时把我们叫“新时代的新农民”,其实,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停留在宋朝

如果现在面临同样的情况,我就躺平。懒是更经济的做法。

十具
我猜头箩面是磨面机第一批吐出来的精粉。精粉转化为能量的效率高,身体懂这个故口感好。全麦不易消化,肠胃要多做工才可分解有效

营养成分。所以,要减肥吃出粉率高的全麦。

十具
毛时代,往细粮里掺麸糠是愚蠢的做法,骗自己的肚子。适得其反,降低了谷物热量的利用率。
j
jinjiaodw
现在有没有机械化?这个欧美国家应该早就机械化了吧
十具
我说的是毛时代的状况。没电,上百人有一台带飞轮的单缸柴油机,功率不比剪草机大多少。全原始手工劳作,种植园黑奴的工具都比

我们的强。18世纪照片里,美国黑奴住的是砖瓦房,1970s我们住的是没有窗户的茅草房。

走资派还在走
我插队的地方,割完麦子以后,马上把地翻一篇,种秋粮玉米。
走资派还在走
小麦加工成面粉是要经过多道工序的,头箩的网眼最密实,筛出的都是小麦中的精华,

较之头箩,二箩的网眼稍大,筛出的面粉就不如头箩了,但也不错,随着网眼不断增大,三箩,四箩质量就越来越差了。

我插队时,村里老乡分了新麦子,磨出头箩面,蒸出馒头请我去吃,真好吃,我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白面。不要说城里一毛八分五一斤的标准粉,就是逢年过节按人头限量供应的富强粉也根本没法和头箩面比。

从经济效益考虑,头箩面是不单独出售的(宫廷供奉除外),要和二箩,三箩,四箩成比例的掺合着卖。

十具
谢谢解惑。下乡时吃当年的新粮,能吃出与城里商品粮的差别。当年粮有特别的清香,aroma会增强味觉。
半垧
那年雨多,收割机下不了地,我们连一百多号人,一个半月,泥里水里,用小镰刀割了一万多亩小麦,人人都是麦客。
半垧
每天下地,一把镰刀,一块磨刀石,一个包袱皮。雨水大,蚊子特别多,包袱皮用来包头上挡蚊子,走路时扇着赶蚊子。
半垧
那年头,面粉叫八一面,即100斤小麦出81斤面粉,带点麸子,介于精白面和全麦面之间。